03.08 中国人口那么多,为什么年年都有用工荒,人都哪去了?

服装品控员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先分析是用工荒的那部分人群。从招聘的人员看大多是低要求普工或基础性技术工种。造成这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企业分析招人难的原因。

1.工资待遇偏低,无法与社会物价指数成正比,工人要养家糊口啊!

2.工作时间严格和长,造就工人生活三点一线方式,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是不可接受的,没有生活乐趣!

3.管理模式上6s什么的定制式管理大大的剥削了工人的正常报酬时间,也让自我价值观比较强的年轻人没有兴趣。


第二,从劳动者观念来分析。

1.工厂上班,尤其基层工人工资低,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再加升职加薪几率为零。所以现在年轻人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没有希望的事情上。

2.高房价带动的物价上涨,刺激了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更加偏向于来钱快,自由度高的行业。对工厂工资根本都看不上。

3.自由职业,自媒体时代年轻人学历的优势让他们对传统工厂工作冷淡。

综合两方面原因,得出结果就是劳动力供需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劳动者不一定就是在工厂上班才找得到钱!


渝谈越欢


企业每天都在裁员,员工每天都有离职的,同时企业每天也在招聘,可以说有来有走的,但总体来说,这是需求方和供给方的矛盾。

前些年,每到春节的时候,最多的恐怕就是回家乡的农民工兄弟,他们一年到头在外边打工,到了快过年的时候,拿上自己赚了一年的打工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给家人买些礼物,给儿子买玩具,给自己的妻子买衣服或者化妆品、首饰等等,给自己的父母买些保健品,可以说这时刻是最温馨的。


但一到正月初五之后,农民工兄弟们就开始要外出打工了,他们大包小包的从家里带一些特产出去,这样接下来吃饭或许就不用买菜了。家里的香肠腊肉、泡菜小吃能带上的都带上,他们想的是在外边节省的每一分钱都是可以拿回家的,可以让妻子孩子过上好日子。所以他们吃点苦是可以忍受的。

但是近些年来,外出的人开始变少了,并不是说大家不工作了。而是现在很多人外出打工的工资,可以还没有自己在家附近找的工作工资高,外边又要租房,还要各种交通开销,这样算下来,还真不如在家附近工作。如果外边工资就只比家里的高几百块钱,那真的没必要跑这么远。也正各个地方看到了这样的契机,开始和工厂合作,在农民工的家乡办厂子,就近的招农民工兄弟,既可以降低工厂的住宿成本,也给当地的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可以说一举两得了,有的甚至是夫妻两人都在家乡工作。这就更合适了。

所以,并不是人不工作,而是大家生活条件越来越高了,而打工者的待遇基本上全国也趋同了,这就让很多人不外出工作了,但是那些繁华城市的用工需求还是在增长,这就是出现了用工荒的说法。


不过,这样也好,让企业的待遇更上一层楼了。大家说呢?


老王侦查记


每年中国的农历春节前后,都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春运”大潮。大年三十之前,在异地居住的打工者们,会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回到自己的老家。差不多初十~十五左右,这些打工者们又会浩浩荡荡的回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中。

中国到底有多少农民工(农村户口)在城市里打工?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商业与经济学院经济研究院孟昕教授指出,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大约分别为8亿和6亿左右。因此按照这个标准来算的话,中国的城市居民人口数量大约占到全国人口数量的57%左右。

同时如果按照户籍来算,中国大约有9亿的农村户口和5亿左右的城市户口人数。因此按照这个标准来算的话,绝大多数(64%左右)的中国人还都是农民。

基于这两个数字,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大约有3亿左右的农民工在城市中打工。

另外一项研究(Yang et al, 2016)显示,中国目前大约有2.6亿左右的劳动力,从农村去往城市,在自己出生的家乡以外的地方工作。

不管是2.6亿还是3亿,这个数量级别的移民劳动力,比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国际移民加起来的总数还要多。

移民劳动力对于中国的很多大城市来说,已经不可或缺。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居住的居民肯定有这样的感觉:每逢过年假期的时候,城市中好像经历了一场“生化危机”,不仅街上空空荡荡,而且很难享受到平时习以为常的各种服务。

但是这2.6亿~3亿的中国人,却都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他们在自己工作的城市中呆不长。

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即使是大学本科毕业生,都很难拿到落地户口,更别说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打工者们了。由于没有户口,他们在自己打工和生活的城市中过着“二等公民”的生活。不管是租房买房、看病医保,或者子女上学,这些打工者们都面临比城市当地居民更大的困难。

这样的情况导致下面一些现象发生:

首先,没有当地户籍的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要显著低于本城市的居民。孟昕教授的研究(Meng, 2012)发现,即使控制了诸如年龄,工作经验,学历,健康程度等多种因素,农村户口劳动力的收入还是要比城市户口劳动力的收入低40%左右。

这些劳动力的收入比较低,背后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平均来讲,农村的教育水平不如城市。即使大家都有相同的初中或者高中文凭,从农村地区毕业的学生,其掌握的基本技能不如城市中同等水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第二、用工单位有“隐性歧视”。他们看到来自于农村地区,没有当地户口的求职者,知道这样的劳动力比城市户口居民要求更低,因此更可能开出比较低的薪水。

其次,很多在城市中没有户口的“漂泊一族”,到了40岁左右就不得不离开自己工作的城市,回到老家。

上图来自于孟昕教授的研究论文(Meng, 2012)。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农村去城市的打工者,主要集中在18~25岁年龄段。在30岁以后,外出打工的人口(男女皆同)比例开始显著下降。40岁以后还在异地城市里打工的劳动力,已经属于少数。

这些劳动力回老家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老人”和“孩子”上。老人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需要人照顾。把老人接来城市看病,有异地医保和住房条件等现实问题。因此更可行的办法,是孩子自己回老家去照顾父母辈。

同时由于打工者的孩子在城市中没有户口,只能回到老家参加中考和高考,这就导致孩子需要被送回老家上学。这两个主要原因,导致这些大量的劳动力,在远远没有达到退休年龄的时候,就不得不离开城市。

再次,中国在2000年~2009年之间,劳动力工资上涨很快,让人感觉中国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所谓的“刘易斯拐点”)。但根据孟昕教授(Golly and Meng, 2011)的研究,表面上的劳动力短缺,其实反映的是中国户籍制度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如上文所说,这些没有户口的劳动力,在40岁上下就不得不离开自己工作和居住的城市,回到老家去。

从经济上来说,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第一、他们还远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在生产率上面正处于年富力强,又有经验的巅峰时期。其次、他们回到老家,从事的可能并非是自己最擅长或者积累了最多经验的行业,以前积累的人力资本白白浪费了。再次,在城市中,又有不少行业发生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因此推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让人误以为中国的劳动力不够用了。

在我和孟教授的对话中,她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蓄水池”比喻来帮助听众朋友们理解这个问题。

假设城市中的劳动力是一个蓄水池。每年都有很多年轻人从农村涌入城市。但由于上文中提到的那些原因,同时也有不少“年迈”的劳动力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当离开的劳动力数量超过进城的劳动力数量时,我们就会看到城市中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发生,并由此推高了劳动力工资水平。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孟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政府应该考虑从政策角度改善这些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延长他们在城市中的居住时间。在医疗,孩子读书等问题上,他们应该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如果能够将这些劳动力在城里的居住时间拉长7~10年,那么就能有效解决城市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我向孟教授指出,在大城市居住的居民,很多人都会抱怨房价高,交通拥挤,入学困难,看病困难等典型的大城市病。因此现在很多大城市都进行人口限制。比如,北京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的红线,上海提出2020年人口不超过2500万人的控制目标。这些宏观调控目标,和上文提到的增加城市中的农民工劳动力供给是否矛盾?

孟教授的观点是,应对大城市病,更好的解决办法是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比如东京都市圈,有接近4,000万左右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600多人。这个例子说明,通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在基建、房地产、配套设施等方面做足功课的话,我们是有能力管理人口更多的大型城市的。

我又向孟教授指出,很多学者呼吁政府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让农村人口自由的在城乡间流动,或者选择去城市中安家。但是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却不见任何变化,可见在现实中,户籍制度改革面临很多阻力。展望未来30年,中国人有没有可能实现不再被户籍捆绑的愿望?

孟教授指出,从经济角度来讲,有净劳动力流入的地方政府没有动力进行户籍改革。对于那些一线和二线城市来说,他们可以源源不断的收到青壮年劳动力供给。而这些劳动力,在年纪大了以后,都会离开这些城市回老家。因此从这些城市的角度来看,他们享受到了年轻劳动力带来的好处,却不用为此付出像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成本,实属一笔不吃亏的买卖。没有政府官员会想要主动杀死这样一只下金蛋的天鹅。

同时,对于任何一个地方官员来说,如果他提议拨出一部分资源去解决“外地人”的教育/医疗等问题,也很可能会招致当地利益群体的反对。比如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外地孩子把本地孩子上好学校的机会抢走了,或者医院里本来病床床位就很紧张,还要和更多的人抢。这些因素都是户籍改革很难推进的潜在原因。

因此,要想看到户籍制度改革有实质性的进展,可能非要中央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并且拨出必要的资源。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比很多人想象的复杂得多。

孟教授也指出,目前让她比较担心的是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问题。上文中提到,很多进城务工的打工者的孩子不得不回到老家去上学。平心而论,国家政府对于教育的支持非常重视,因此很多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是相当不错的。但由于没有老师肯去农村地区工作,因此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来说就要薄弱很多。这就直接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影响了在那里上学的孩子的能力培养。

因此孟教授呼吁,我们应该让这些打工者的孩子们在城市里有学可上。这样他们的父母们会在城市里呆的更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也会更有出息。同时也能解决城市中出现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可谓一箭三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伍治坚


人还在,只是环境、制度、岗位、薪资待遇不合适,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做或者没有办法做。具体来说,大体可以总结为两种情况:

1.不愿意做

中国是一个大型的劳动力市场,中国从来不缺劳工,但是为什么年年都会出现用工荒,原因之一主要是因为企业留不住人而导致。

当前,我们的大部分企业仍是以粗放型管理为主,很多企业家过度重视经济利益,忽视对人才的关怀。可以说,现在很多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待遇都普遍较低,尤其是那些经营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更是少得可怜。

企业的过度剥削是留不住员工的最主要原因。在这里想讲一个身边的例子,我的一个大学朋友。当年大四毕业前,他去了一家传媒公司上班,刚开始大家都觉得他的工作挺轻松、挺风光的,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天天吹空调,喝茶看报,美滋滋。

但是,其实不然,只有我们走得最近的才了解他的苦,他每天下班后还要熬夜通宵赶稿子,改稿子,有时候甚至要早早赶到公司处理最急的稿件,周末休息也可能会被叫去工作。因为工资不高,听说那个公司的老员工基本都走光了。

为什么年轻人喜欢跳槽,很大部分原因是企业工资低,管理不人性,企业前景不乐观等导致。企业留不住人,导致人才流失,加剧了用工荒的局势。

2.想做却做不了

想做却做不了的一般是文化程度较低,知识水平有限,技术缺乏的群体,这类群体一般从事体力活动。对他们来说,知识、技术不够,力不从心,完全无法胜任脑力劳动或者技术性劳动这样的工作。

虽然他们有尝试的心,但是很少有企业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现在很多企业招聘人才都是先看学历,如果学历达不到,直接就被淘汰掉了。想做却做不了,挺可怜,这也在无形中加剧了用工荒的局势。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但是,总的来说,中国人口那么多,却还年年出现用工荒的现象,大概就这两个原因,一是不想做,二是做不了。

大家对此又是怎么看的呢?



【以上仅个人观点,若有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关注:快嘴社会说,一起聊人生。】

读书文史


近年来,每年春节过后,中国的很多制造企业都发生了用工荒现象。于是,一些企业明明中要招聘10人,却写要招聘20个人,老板们心想,再多找些能干的人来企业工作,这样企业骨干力量才能传承下去。但事实情况是,就连这10个人的名额,工厂也招不满。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屑去工厂打工了。

对此,一些专家表示,现在年轻农民工被一些唱高调的媒体误导,动不动就说招个普工包收包住收入一万元,不愿意进工资太低的厂。但实际上国内制造企业工资都开得很低,而需要的却是熟练工和苦工种。于是一方面企业找不到想要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农民工又找不到想干的活。企业和打工者僵持着,才会出现用工荒这种现象。

不过,我们认为,年年出现用工荒是各种原因造成的:首先,过去人们除了种地,就是到城里找份工作,也习惯了城里工作的辛苦。而现在却不同了,现在城市打工收入虽然比乡下要高,但是城市的生活成本也远比乡下高出一大截。这样很多农民工算下来,我这样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还不如在自己家乡附近的企业做事,虽然收入不高,但是起码还能照顾到家中老小。

再者,现在农村人口很多都是大学生,与父辈不同的是,他们也受过高等教育,在他们看来每天在工厂里早上8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过种日子没办法过。如果厂子里有份白领省力的工作,或者还有人愿意干,但是厂里现在主要是用熟练工和苦工种,工作环境差,收入水平低,大学毕业的农二代都不愿意这样的工作。

再次,去工厂上班,整个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还要每天机械式的重复着几个动作,平时在封闭的车间内,很难与人交流。早上一进去,再出来时已经是晚上!一天就这样过去,一想人生就这样度过一辈子,人人都会恐慌,而恐慌之后就要另寻出路。这些打工者宁愿自己去街边摆个烧烤摊也不愿意进厂。

最后,企业只想要有经验、肯吃苦耐劳的熟练工。而那批农二代或者大学生,企业多数是看不上眼的。因为,很多企业主认为,这些人要么进来我们培训好了,就跑了,企业损失很大,要么吃不起苦,做上几个月就离职了。企业需要的是上来就能操作的熟练工,需要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员工。

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口成千上万亿,就连每年新进入市场打工的人也有近千万。但是人多并不代表企业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员工。而对于多数大多者来说,现在与过去不同,找份工作如果觉得干不下去就辞职走人,很多农二代、大学生都是抱着想找一份有前途的工作去干的,而一般制造企业工作劳累、单调乏味,工作收入低,没有前途,这是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干。企业和打工者都看不上对方,才会有这样的用工荒。


不执著财经


从应试教育开始已经注定了这种情况,偏科的学生或者特长生就是“废物”的思想深入人心,我同学数学物理经常满分,文综不行进的三本,不偏科的高材生少,高材生里会实践的更少,除了个别高校,专业实践课少的可怜还偏于形式,更别说什么学术研究,技术交流了,毕业后,不要说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就是符合专业的工作都找不到,乱七八糟的混个几年,只能从没接触的领域开始工作,就像又开始上小学一样!大部分的公司还需要你除了老板的工作都要会做,没有精力体力去学东西了,你的主要工作还必须精通,否则开除张口就来,工资待遇就不说了,能够养活自己的已经是大佬了,一转头又需要买房子买车………大城市谁都想去,年轻人更想去,但是感谢媒体传播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多都不敢去了,学历,阅历,经验能力,专业能力能让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大都心理有数了,大城市曾经是个造梦的地方,现在我看着却是梦想的坟墓!经济不好,房价太高不是用工荒的关键,20年前是企业腾飞的时候,没有过用工荒一说吧,那个时候技术人才多吗?现在……。 30年河东,30年河西,我有点明白什么意思了!来自一个废物90后的猜想


马萨咔


世近年用工荒是工厂效益不好造成的,并不是没人干。以前都是大厂和外资企业,每天工作十二小时,工资在当时还算可以。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的提高。许多大陆人有点能力的开起了加工厂,加工厂越来越多,外资又撤走。加工厂没有什么货做,一天工作八小时,有时没有货做不上班。不上班就没工资,农民工都想多上班才有更多的工资。这样一来,厂里效益不好,打工挣不到钱。并且占有了更多的劳动力,人玩的时间多了,所以就更缺劳动力,招不到工。打工的也无法做了,没事敌一个月没有什么工资。小厂多,效益不好,更招不到工人,这是现在的真实情况。人人都想开厂作老板赚钱,但货少难度就更大了,又浪费了打工人的劳动力。


先知156237678


中国人口那么多,为什么年年都有用工荒,人都哪去了?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边是就业难、找工作难,一边是招工难、用工荒,矛盾吗?其实一点不矛盾。原因就在于,供需衔接存在问题,劳动力供应与市场需求并不完全协调,行业发展仍然与劳动力结构不配套,继而出现了人员富余与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从大的方面来说,可能是人口老龄化的前奏,是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出现的结果。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也带来了供需矛盾的加剧,带来了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应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新兴产业,普遍存在着劳动力供应不足的矛盾,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从中观层面来看,由于在劳动力培训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过度强调数量、而忽视了质量,过度看有没有人,忽视了有没有有用的人,过度强调了劳动力转移而忽视了本地劳动力的消化。如农村劳动力培训,基本处于自我“成才”阶段,绝大多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乡镇工作人员,都是企业担负着培训任务。而新办企业则用薪酬来挖其他企业的熟练工人,导致很多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却失去了许多劳动力。因此,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让更多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再看城市企业,特别是对员工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企业,也存在着供需脱节的问题。很多大学,培养的是非技术型工人,而是普通的高校毕业生。这些高校毕业生,有一定理论知识,却没有实践经验,没有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如果把职业技术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多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城市用工也就不会这么紧张。这也是为什么格力等企业,始终存在着技术人才被挖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须加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这,也是教育体制需要大力改革的方面。

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缺乏长远目光,没有与大学等建立良好联系,也没有与乡镇等基层组织建立联系,形成良好的劳动力、技术人才培育培训机制。更多的企业,只想着挖人家的人,而不想培养自己的人,导致劳动力和人才的双缺乏。所以,企业也必须转型,必须转变观念,转变人才和劳动力使用意识。

所以,人没有去哪儿,但人的作用与效率没有发挥,人的使用和培训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人的使用结构不合理,最终形成了结构性劳动力和人才矛盾。


谭浩俊


用工荒,从打工族的角度来说,第一,厌倦枯燥无味,一味加班,透支身体来赚取4000-6000块钱。第二,在外打工和在家乡打工,赚取的钱差不多,不如在家工作,既可以照顾孩子,也能赚钱。第三,被黑心老板坑怕了,招工说4000到了工厂一发工资2500,你到哪里说理去。第四,更黑心的老板,不是克扣工资,处罚罚款,就是拖延工资,要求无偿加班,干的多赚的少。心累,身体累!第五,五年前就是这个价钱,到了五年后还是这个价钱,工资没有上涨,消费上涨,不另谋出路,活不起,死不起!

从老板企业来讲,首先有诚信,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员工生活环境,提高员工福利保障。有句话说得好,好的企业不缺人,为什么不缺人,这需要招工企业的老板去取取经,同样的企业,两个结局。其次,有晋升空间,从25开始普工,没有谁不愿意学习的,因为学习技术既可以赚钱又可以升职,何乐而不为呢?最后,自省自查自改!有了缺点不去改,结局就是一个,


小唐三泡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矛盾问题。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问,工厂想招年轻人,因此年龄限制严重;有的限制在35岁以下,有的限制在45岁以下,个别放宽到5O一55岁。而工厂一般条件都很差,又苦又累,又脏,年轻人多数不愿意干。而且多年前的计划生育也减少了很多年轻人,造成了工人接续不上。而且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年轻人多数在上大学;就是大学毕业了,谁还愿意去又脏又累限制又多的工厂?二是不良工厂的负作用。很多工厂老板不按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办事。进了我的厂,就是我的人。老子叫你干什么怎么干都得听老子的,招工是说的再好,最后还不是老子说了算。至于工资吗老子想什么时候给你,给你多少钱,都是老子说了算的。上边有政策,下这有对策。打工者人多,心不齐,胆小害怕,也门助长了不良老板的不良风气。造成了不少人不敢去工厂。三,现在年轻独立意识强,又没受过多苦,工厂限太多自然受不了,所以会经干不`多长时就走人。四中介为了赚钱,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坑害打工者,造成了打工者的恐惧心,老担心害,使人身心不宁,捎有风吹草好象回面皆兵也使部分干不长久。总之这是信问题,也是个自然问题。解决也须要一系列的政策落实到位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