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有些人说婴幼儿不要总是抱,说长大点了依赖性太强,真是这样吗?那请问该如何带婴幼儿让他独立一点?

指缝里的痛


每个宝宝的性格不一样,有的是高需求宝宝,就是要你一直抱着,有的宝宝低需求,你抱不抱人家都不在乎的。高需求的宝宝经常抱他能让他有安全感,对身心发育都好。所以说婴幼儿经常抱不抱,还是要看宝宝的个性。

我儿子出生我就对家人三令五申,没事不要经常抱着。好在宝宝也乖,除了饿了尿不湿该换了从不哭闹。

住院的时候医生护士就教我躺着喂母乳,拍嗝的时候再抱起来拍。儿子也特别神奇,几乎每次,吃饱了一抱起来嗝自己就出来了,再象征性的拍几下他直接就睡了。后来发现他养成习惯,八点半以后吃奶要躺着关灯吃,因为他吃饱直接就要睡了,不然他就闹觉,奶凶奶凶的哭。

现在儿子养成的习惯就是,不管白天晚上吃完奶,他就闭着眼睛打挺要你放下他,不放他就哭。

当然,他也有想要抱的时候,吃饱睡醒想玩时,有时候自己躺着玩玩手蹬蹬腿,看到有人过来就嗯嗯啊啊让你抱他起来看风景,总是盯着我家门和柜子看,不管你怎么改变方向,他也会改变方向,就爱盯着看。


脑洞八斗


还真是这样!

我儿子小宝宝时期会坐了之后我就把他放在围栏里让他自己玩儿,然后我干自己的活儿,我去厨房做饭他也能乖乖的自己待着。之后他慢慢的学会了爬,然后是把着围栏站起来,站稳了以后就慢慢学着扶着栏杆挪步,最后学会独立行走。

恰恰相反的是我女儿现在已经十个月了,一放围栏就哭闹,天天跟个树袋熊一样抱着她,十分依赖我。


揽一丝怀念


很多人宝妈都这么说,尤其是老人都会这么说,但是我是有空就喜欢抱抱宝宝,我觉得能抱他的时候不多,时间过得很快,我家宝宝半岁了,虽然大部分时间我自己带,我仍然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转眼就要长大了的感觉,所以我珍惜跟他相处的时间,珍惜他让我拥抱的时候,越长大,就离你越远了,看你怎么想吧。


皮皮妈妈的时光机


有些人说,总是抱宝宝,容易让宝宝产生强烈的依赖感,进而影响宝宝的独立性。其实,这是对抱宝宝的一种观念误区。

少抱,是基于宝宝生长发育的考量

新生命的降临,会给家庭带来无尽的喜悦,爸爸妈妈尤其是爷爷奶奶辈会想多抱抱宝宝,如果家里亲戚比较多来看望的话,也会忍不住想抱抱,这是人之常情,但从宝宝的角度考虑,建议尽量少抱。

首先,少抱婴儿,有助于宝宝背部的骨骼发育。婴儿尤其是新生儿的骨骼还没有定型,比较柔软脆弱,如果宝宝总是被抱着,背部骨骼会经常被弯曲着,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变形,不利于宝宝正常的脊柱生长。

其次,少抱婴儿,有助于宝宝大运动能力的发展。经常被抱着的宝宝,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受束缚,像手和腿都不能完全伸展开,从而会影响宝宝翻、坐、爬、走等大运动能力的发展,而躺着的宝宝可以挥舞小拳踢踢小腿,有助于锻炼各部位肌肉。

最后,少抱婴儿,有助于培养宝宝正确的睡眠习惯。在哄宝宝睡觉时,有些家庭会抱着宝宝睡,有的在抱的时候会不停地晃悠,这样虽然可以让宝宝很快进入睡眠状态,但却不是一种好的睡眠习惯,建议可以采取唱儿歌、拍拍小屁股等方式哄睡,如果抱着睡的话,在宝宝睡着后要记得放在床上,不要一直抱着。



少抱,不是要忽视婴儿的情感需求

既然少抱宝宝有这么多好处,是不是就不抱宝宝了,尤其是在宝宝哭的时候?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

少抱,是指当宝宝醒着的时候,或是宝宝自己玩耍的时候,亦或是宝宝睡着的时候,简言之当宝宝不哭闹的时候,不要去抱宝宝,父母可以陪在宝宝身边,和他说说话,给他做做操,拉拉小手捏捏小脚。

但当宝宝哭闹的时候,当宝宝张开手臂请求抱的时候,当宝宝需要安慰的时候,或者是宝宝害怕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地去回应宝宝的情感需求,给宝宝温暖的怀抱。因为抱着宝宝,不仅可以满足宝宝的情感需求,还可以增进与宝宝的感情。



培养宝宝独立性,关键是父母学会放手

抱宝宝,可能会让宝宝产生依赖,但不是影响宝宝锻炼独立能力的因素。培养宝宝独立性,重点在于父母怎么做?

当宝宝捏东西老掉落的时候,当宝宝想自己抓饭吃却把衣服弄脏的时候,当宝宝想端碗你担心他端不住的时候,当宝宝学穿鞋老是穿反的时候等等,你是不是会阻止他呢?

其实,这正是宝宝发展自己独立性的时候,做为父母,不要担心宝宝做不了或做得慢而阻止他,就像宝宝学走路一样,在这过程中避免不了摔跤,但因为怕摔跤就阻止他学走路吗?显然是不行的,这时候要放手让宝宝做,在旁边看护好。

同时,家长不仅放手让宝宝做,当宝宝到了该自己做却懒得做的时候,父母还要提醒和督促宝宝做。就比如整理玩具、自己穿鞋穿衣等宝宝自己的事情,更应该让宝宝自己干。就像我家老大,不想自己穿衣服,做为妈妈,我会告诉她,穿衣服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管她墨迹到几点,我都不会主动去帮她。

关注@阳妈育儿,获取育儿知识和经验分享,让您轻松带娃;感谢您的阅读,如对您有用,请留言或点个赞呗,谢谢!


阳妈爱育儿


一个小婴儿,就着急培养他独立。和拔苗助长有什么区别?

人生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干的事情!婴儿时期就是尽情享受父母关爱的时候。当他哭的时候,你至少得弄清楚是为什么哭,而不是一概而论放手不管。



婴儿哭泣可能是因为:
1、饿了

2、拉了或者尿了

3、肚子痛或者哪里不舒服

4、缺少爱

——你看,孩子哭了,4种情况里只有一种情况需要你抱,所以怕什么呢?抱抱真得累不着家长!

————————————————

缺爱,你满足孩子,孩子的心里会多一份温暖和安全感。长大了反而心里阳光且不粘人。因为他从小有人搭理,不缺安全感。

只有那种从婴儿时期,哭到声嘶力竭都没人抱的小孩,才会过早懂得什么是绝望,才会用尽力气去寻找爱,去黏糊人。

因为缺什么,就会执着的找什么。

所以,孩子哭了,弄清楚原因,该抱的时候抱一抱,更健康!


新课改


婴儿就是全身心依赖抚养者的,在婴儿时期,就是要好好安抚照顾拥抱ta,不要倡导什么哭声免疫法训练,这种训练法已经被证明对婴童的心理发展并不好!


请看看著名的哈洛实验。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叫哈洛,哈洛和他的同事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毛绒布做的,他们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这是“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不行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毛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大蜘蛛的威胁时,会紧紧抱住“绒布母猴”,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后续的实验结果更加让人感觉悲惨,这些被实验的小猴子长大后,根本就不能正常融入其他猴子的生活中,他们性格孤僻,甚至在实施措施,生出小猴子后,他们会把小猴子远远地推到一边,如果他们的小猴子想接触妈妈,结果都会被狠狠地咬掉手掌或者脑袋。

拥抱是对孩子最直接的爱的表现,依恋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长大成人的生活。好好拥抱婴儿,充分满足孩子的依恋需求,这样才是好的育儿方式。


皮皮大王就是我


看到这个问题就有一个疑惑,中国的好多家长有一种奇怪的本末倒置,婴儿时期要训练孩子独立,哭了不抱,长大后反而处处事事包办,把孩子宠上天。我的孩子在前三个月家里老人也是说不要抱要惯坏了等等。但看过书,说前几个月是婴儿的情感需求期,只要哭肯定是有原因的,不抱的话会对以后的性格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并不吝啬自己的拥抱。这当然是累,可孩子成长本来就是需要付出就是会累人的。孩子现在五个月了,明显就没有那么粘人需要抱了,喜欢趴着,喜欢四处摸索喜欢玩。所有家长都不是天生就会做家长的,我也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把最好的都给自己的孩子,在这之前是不是能学习一下会更好呢。而我们也一直在学习中,希望能成为合格的父母,希望能当好爸妈。


用户9975760176906


新生儿睡眠

新生儿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8—20个小时,基本上每天除了吃就是睡。那新生儿睡不好,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睡眠状态,是分深睡和浅睡的。新生儿期每个睡眠周期约45分钟。年龄越小浅睡时间相对越长,约占睡眠时间的1/2。深睡时很少运动,呼吸规则。浅睡时常常有吸吮动作、肌肉颤动、面部有时出现微笑、有时似做鬼脸、有时噘嘴、身体像伸懒腰、有时一阵阵突然发生肌肉运动、偶然发声、呼吸不规则。

有的妈妈对宝宝观察非常仔细,误认浅睡眠时的表现为睡眠不安稳,可能有什么不适,过多的护理婴儿,这样反而影响孩子的正常睡眠。因此,要提醒妈妈,认识宝宝浅睡的表现。在浅睡时,除吃奶外,不要认为宝宝有什么不适,尽量不要因过多关照和护理打扰宝宝的美梦。因为浅睡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如果在浅睡时,不打扰他,让深睡和浅睡两种状态交替进行,逐渐延长夜间一.睡眠时间,有利于大脑发育。

1.新生儿睡眠不好的可能原因

有时婴儿吃得过饱,造成腹部不舒服;或吃得不够,感到饥饿,也会哭闹不睡。

2、如果尿布尿湿了没有及时更换,或衣服过紧、被子太厚,使婴儿感到不舒服,他也会通过哭闹不睡表示“抗议”。

3、检查一下婴儿身上是否被蚊虫叮咬或是否有湿疹,因为这会使他皮肤瘙痒难忍,尤其夜间安静时较为明显。婴儿不会表达,只能靠哭闹不睡来引起父母注意。

二.如何让新生儿安睡?

1、吮吸。不论是乳房、还是奶嘴,吮吸总是能起到安抚作用。

2、包裹。可以用棉布将宝宝包裹起来,使宝宝睡得更安稳。

3、音乐。有节奏的声音或音乐能帮助安抚新生儿,甚至洗衣机或吸尘器的嗡嗡声也能帮助平静一些,家长也可以下载白噪音的音乐。

4、摇动。抱着宝宝走动,摇动,或把他放在婴儿车里推动。

5、补充维生素D。宝宝出生15天后,应给宝宝服用维生素D每天400单位,有利于神经系统稳定,也有利于宝宝安睡。

宝妈提示:

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健康睡眠的标准、规律不同,重要的是,每个宝宝千差万别,父母应熟知标准,掌握自己宝宝的“规律”,并随着宝宝的一天天成长做出调整


双胞胎专业月嫂


婴儿确实不建议一直抱着,虽然现在的小宝宝都很幸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抢着抱,不过抱多了对宝宝的骨骼发育不太好,我们要遵循每一个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在合适的月龄做相应的锻炼。比如儿童发育的“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只是一个大概的规律,并非所以的孩子都严格按这个时间段来,所以我们家长也不能因为某些动作比其他小孩晚就过于担心。

至于小孩的独立意识,我认为在婴儿期谈还早。在宝宝三岁以内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年龄越小的宝宝,对他的需求越要及时的回应。随着宝宝逐渐长大,我们可以给他讲道理、立规矩、培养独立意识。只有在宝宝的充分安全感的前提下,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事办公倍的。

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可以从很少的事情做起,鼓励他单独完成一件事情,比如说自己独立吃饭,出门自己的东西自己用小包包背好,自己洗衣服,自己收拾玩具等等,及时给予鼓励。


悠悠果菇凉


胡说,孩子该独立时就会独立,这跟他们婴幼儿时期父母亲抱多抱少没有多大的关系吧?相反我还看过有关报道,孩子在婴幼儿时期跟父母亲的肌肤接触越多,长大了就越聪明和越有爱心!这还是人家科学家说的吔!当然除非你们做家长的不想让他们独立,即孩子已经成人了,做家长的还舍不得他们离开自己,而是像吊死鬼一般缠着他们;或者还想像以前那样,牢牢地把握住孩子的生活,去替他们做每一样事情的主,否则孩子们准会按时从思想上和生活中脱离家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