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28年前姦殺案凶手落網:為什麼說不要低估與惡的距離?

28年前姦殺案兇手落網:為什麼說不要低估與惡的距離?


1992年3月20日,南京醫學院大四女生林伶像往常那樣,獨自到教室上晚自習。

晚上十二點,外面下著雨,本該準時回到宿舍的她,並沒有出現,她的舍友開始有點擔心。

就這樣,在四天的時間裡,林伶人間蒸發了一樣,沒有音訊,擔心她安危的舍友選擇了報警。

28年前姦殺案兇手落網:為什麼說不要低估與惡的距離?


報案後不久,她的屍體在教學樓旁偏僻的天井內,被找到了。

被發現時,她的頭朝下,頭部遭到鈍器打傷,死前,曾被人姦汙,然後才被強行塞進下水道。

經法醫鑑定,這個南醫大的高材生,是在被摁進天井後,窒息而死的。

28年前姦殺案兇手落網:為什麼說不要低估與惡的距離?

1992年案發時的現場


這就是20多年前,轟動一時的南醫大“3.24”兇殺案。

一場長達28年難以釋懷的追查

熟悉林伶的人,對她的離世都感到痛惜,林伶是個學霸,成績一直保持在上游水準。

如果沒有這場意外,這個女孩子,或許會像其他同學那樣,成為某家醫院的中流砥柱了。

而女兒的離世,對於這個小家庭而言,打擊很是沉重。

所以,每年一到3月24日,林伶的父母都會回到女兒被害的地方祭奠,然後滿懷希望地向警方,詢問案件的進展。

只是每次得到的回應,都讓二老失望而歸。

當年的辦案民警曾經寫過一本書,書裡是這樣描述二老的狀態的,

“在第四或第五年後的3月24日,我無意間見到了這兩個傷心的父母。

那天下著雨,我看到這兩個已經顯老的中年人互相攙扶著躑躅而來,進了支隊長的辦公室。

走的時候他們依然比較平靜,儘管難以掩飾臉上的悲傷和失望。”


28年前姦殺案兇手落網:為什麼說不要低估與惡的距離?

《難以釋懷》


二老就是抱著“不想讓女兒蒙冤離世”的心態,年復一年的堅持著,即便後來他們因為身體原因,無法重回案發地,也會循例打電話過來詢問。

對於二老那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的悲痛,民警也感同身受,28年來的心願,就是早日查出真相,讓死者安息。

其實,對於這樁懸案,警方並非不上心,僅在案發時,就抽調了數百名精幹警力,組成專案組,光是走訪排查的人員,就超過了1.5萬人。

只不過,上個世紀90年代時,攝像監控並不普及,再加上有限的檢測技術,這就使得偵辦幾度陷入僵局。

於是,“3·24案件”也成了不少老刑警心中的遺憾,他們所能做的,就是保留好罪犯的DNA,等技術成熟時,一舉將兇手緝拿歸案。

在往後的28年裡,哪怕專案組成員換了一批又一批,有的退休甚至過世,但繼任者仍被囑咐,一定要緊盯不放,直到真相水落石出。

這些人不為別的,一心只想著早日讓惡人伏法,還死者一個清白公道,了卻這樁心結。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他們的努力終於沒有白費。

在今年年初,徐州沛縣警方傳來消息,在近期的一次盤查中,有一盤查人員的DNA比對結果與“3·24案件”的DNA高度吻合。

在與南京市局法醫中心的聯繫上報後,有了點頭緒的民警,很興奮,馬上開始了甄別排查,最終將目光鎖定在嫌犯麻繼鋼身上。

2月23日,警察衝進南京市石鼓路一處小區,將54歲的麻繼鋼抓獲。

被反扣雙手的麻繼鋼很平靜,也不反抗,就像早就料到自己終將落網一樣。

28年前姦殺案兇手落網:為什麼說不要低估與惡的距離?


而他被捕的地點,距離當年的案發地,也就是南醫大的五臺校區,只有不到5公里的路程。

雖然,時隔多年的舊案沉冤昭雪,值得慶賀。

但28年後的今天,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林伶的父親因憂思過度,早早離世,還是沒能等到捉住兇犯的這一天。

這個結果,既讓人欣慰,也讓人心痛。

28年前姦殺案兇手落網:為什麼說不要低估與惡的距離?


兇手只是個敦厚的普通人

在麻繼綱落網後,不少人對這個隱了28年的兇手產生了好奇,這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

1966出生的麻繼鋼,54歲,是蘇美達集團的一名司機,二十多年來,他一直住在南京石鼓路附近,生活平靜無波。

在殺害林伶後的28年裡,麻繼鋼的生活似乎過得很不錯,家庭美滿,經濟條件不錯。

隱匿在市井中過著普通人生活的麻繼鋼,從不“大嗓門”講話,平時愛養寵物狗,對鄰居的求助也願意慷慨出手。

不過,麻繼鋼有個特殊的愛好,不是基督教徒的他,車上的擋風玻璃下面,經常放著一本《聖經》。

除此之外,在同事和朋友眼中,麻繼鋼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敦厚友善的。

就算是一個不認識的人,第一次看到他的照片,也不會把他和殺人犯聯繫到一起。

28年前姦殺案兇手落網:為什麼說不要低估與惡的距離?


所以,當得知他被捕的消息時,周圍的人都很詫異,這個敦厚的老實人,身上居然還揹著一樁血淋淋的命案。

誰都沒想到,原來,找了這麼久的惡魔,就潛藏在自己身邊。

在蒐集資料時,我得知麻繼鋼還有一個剛上大學的女兒時,這不免讓我有了困惑,

犯下這樣滔天罪行的麻繼鋼,難道就不會在面對自己女兒時,對自己的罪行有內疚和懺悔嗎?


要知道,當年的林伶遇害時,也跟他女兒年齡相仿。

同樣地,作為一個兇犯的女兒,在獲知自己的父親曾是一個罪大惡極的殺人犯時,她將如何承受周遭的指指點點,而父親的所作所為又該讓她如何自處呢?

因為28年前的一念之差,麻繼鋼毀掉了一個原本和美的家庭;

而28年後的今天,他又親手葬送了自己美滿的家庭。

這是何等的可悲呢?


判斷一個人的內心,不能只通過外表

麻繼鋼的落網,其實給我們的是無聲的示警,那就是我們可以沒有害人之心,但絕不能沒有防人之心。

縱觀近幾年破獲的不少案件,我們會發現一個殘忍的真相,

那些所謂的惡魔,在舉起屠刀之前,很多都是我們身邊不起眼的普通人,而不是電視上那些目露兇光的大惡人。


憑藉簡單的外貌特徵,我們很難判定這個人的善惡。

還記得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白銀殺人案嫌犯落網的新聞嗎?

28年前姦殺案兇手落網:為什麼說不要低估與惡的距離?


在落網前,嫌疑人高承勇對人也總是笑眯眯的,還經常給學生一些小優惠,看起來非常和藹可親,在熟人眼裡,他膽小怕事。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連續殘忍地殺害了11個姑娘,其中還包括一名年僅8歲的女童。

甚至在殺害女童之前,他還在受害人家裡,喝過茶聊過天。

不光是高承勇,還有國外的變態殺手安德烈·齊卡提洛,在被捕前,他僅僅是個看上去不起眼的普通老師。

白天,他教書育人,是個受人尊敬的好老師;


到了晚上,他化身惡魔,專門殺害無辜的孩子,並殘忍挖去他們的眼睛,原因是他“害怕死者眼中那份欠缺生命的空洞”。

28年前姦殺案兇手落網:為什麼說不要低估與惡的距離?


我記得東野圭吾曾經說過:世上最讓人無法直視的,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你永遠都無法通過外表,去判斷一個人的內心,是善是惡。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光明,就會有多少黑暗,這是相對的。

在這裡,我之所以舉這麼多例子,就是想告訴你,千萬不要低估人性的惡。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不少壞人,都有著好好先生的皮囊,在伺機作案。

在別人眼裡,這些人可能就是個老實巴交的好人,可是一旦動了邪念,他們就會瞬間化身惡魔。

看過《殺人回憶》的人,一定還記得在影片最後,有一個引人深思的片段:

小女孩告知宋康昊,有人之前也來過殺人現場,宋康昊很激動,問她那個人長什麼樣子,女孩只回答說,“一個普通人”。

28年前姦殺案兇手落網:為什麼說不要低估與惡的距離?


是的,那些罪大惡極的人,可能只是個普通人,就像《人性》裡說的那樣,“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陰暗面,否則你會被傷得體無完膚。”

所以,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無論身處何地,都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只有心懷戒備,最大程度地對未知的惡意,防患於未然。


最後,請你務必記住下面三點

在這個世界上,既然我們阻止不了悲劇的重蹈覆轍,那就要學著保護好自己。

所以,請你務必記住下面的三點。

第一,晚上出門的時候,無論男女,都請一定要結伴而行。


根據調查研究,深夜是犯罪案件高發的時間段,如果你晚上需要外出,請儘可能地叫上同伴一起。


28年前姦殺案兇手落網:為什麼說不要低估與惡的距離?

如果實在找不到同伴,就在外出時,避開那些無人的小巷子,儘量選擇燈火通明的大路,畢竟在人多的地方,犯罪分子也不好下手。

第二,千萬不要輕易地把你的個人信息透露給旁人。


現在,社交平臺很發達,不少人希望在微博或者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動態。

在這裡,家庭君想要提醒你,在分享自己生活的時候,儘量地隱去可能暴露自己信息的地方。

發者無心,看者有意,在科技發達的當下,某些有心人可能會通過一些特殊的手段,僅憑你照片裡的蛛絲馬跡,就能找到你的全部信息。

第三,出門在外,記得跟朋友或者父母報告行蹤;


年輕人,社交是難免,但是家庭君想要提醒你的是,出門在外,不要喝度數太高的酒,或者儘量少喝。

28年前姦殺案兇手落網:為什麼說不要低估與惡的距離?


因為無論你在哪裡,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是避免受到傷害的第一步。

如果晚上打車回家,要記得將車牌號和自己的行蹤,發給身邊熟悉的人,不要抱有僥倖心理。

生而為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保持一顆善良的本心。

但相對的,我們又要學著在善良的同時,保護好自己。

最後,家庭君想說,人間正道是滄桑,我們有理由也要相信,邪不勝正。

同時,家庭君也奉勸那些抱有僥倖的人,在這個時代,法網恢恢,就算你藏的再深,終有一天也會落入法網。

給文章點個在看,希望往後的日子,善良多一點,罪惡少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