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4000萬中小企業:比現金流還要命的這些事

敬告4000萬中小企業:比現金流還要命的這些事

3月4日下午,威馬汽車線上電話會議,全體員工取消年終獎,13薪延後發放。

3月3日下午,房天下董事長郵件通知全體員工:高管降薪1/3,員工降薪1/4。

再往前幾天,南航集團召開通氣會,會議的主題是“經營極度困難應對方案”。

警報已經拉響,一手做最危險的預期,一手做最全面的應對——這就是疫情之下企業界的生存現狀。

企業經營困難,員工收入就會下降,大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

而當前一切行動的目的,只有一個:保住現金流。有它在,就能活下去;活下去,就還有希望。

2020年春天突發的這場新冠肺炎,也讓4000萬中小企業前所未有地明白了現金流的重要性。

現金流就是生命線,沒有現金流等於要了命——這些話當然很正確,但是,並沒有什麼用。

一個快渴死的人,比誰都明白水的重要。當務之急是找到水,喝完水後也要想一想:今後該怎麼辦?

危機,危機,危中有機。如果不能從中得到教訓並有所改進,那麼一切豈不是白白犧牲?

敬告4000萬中小企業:比現金流還要命的這些事

負債這把雙刃劍

前幾天,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海航集團的現金流惡化,不得不緊急向當地政府求援。

海航集團旗下幾百家企業,最優質的資產當屬海南航空,可是打開它的資產負債表,不僅令人倒吸一口冷氣:2019年三季報顯示,海航控股要在一年內償還664億流動負債,而它銀行賬戶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只有300億,它一個季度的淨利潤也才7億人民幣上下。靠自有資金顯然無法全部償還銀行貸款,於是只能借新錢還舊債,窟窿也就越來越大。

海航集團的困境,也折射出黑天鵝降臨的時候高負債企業所面臨風險——危如累卵。

我們來看一組負債率數據:

敬告4000萬中小企業:比現金流還要命的這些事

負債是一把雙刃劍,在貨幣寬鬆時期驅動企業快速擴張,而在貨幣收緊時又成了企業的緊箍咒。於是,為了穩妥起見,大多數公司採取折中的方案,把負債率設定在50%上下。

值得一提的是,同為房地產開發商,李嘉誠旗下長江實業負債率常年控制在30%以下。而恆大、融創、碧桂園等內地頭部開發商則在80%以上。負債如山,冷暖自知。

恆大2019年中報顯示,它的負債高達1.75萬億人民幣,其中8100億是人民幣借款,每年要交給銀行的利息就有700億,也就是說,許家印每天睡醒一睜眼,兩個小目標就沒了。

比不得恆大的家大業大,中小企業更要考慮自己的負債率是不是合理,有沒有充足的現金應對風險?

敬告4000萬中小企業:比現金流還要命的這些事

現金流哪裡去找?

疫情發生後,西貝的老闆賈國龍第一個站出來叫苦:“2萬多員工,一個月發工資就得1.56億……如果兩個月、三個月那得多少?時間短了行,時間長了咱也扛不住啊,誰儲備有那麼多現金呢?”

賈國龍的問題,也切中了很多生意人的心聲:誰都知道現金流重要,可現金哪裡去找?

敬告4000萬中小企業:比現金流還要命的這些事

企業要在短時間內籌集大筆資金,無非這兩條道路:一是債務融資,二是股權融資。

雖然很快拿到了好幾個億的銀行貸款,但賈國龍心裡還是覺得不靠譜。銀行再慷慨,貸款終歸是外債,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最後還是要加著利息還回去。這個“坑”,終歸要填。

停業20天,每天損失8000萬元,海底撈的董事長張勇卻說,“終於可以好好放假了”。

都是餐飲界的龍頭,西貝沒上市,海底撈上市了,這個時候,差別就體現出來了。

海底撈現在市值1800多億港元,如果需要用錢,又不想借銀行的外債,可以在股市增發股票籌資,今後如果手頭資金寬裕了,還可以把這部分股份回購,而且還不用交利息。

一句話驚醒夢中人,賈國龍本意:現金流這麼好為啥上市?現在想想:還是要走入資本市場的汪洋大海。

盈利才是硬道理

新冠肺炎來襲,高速運轉的經濟列車突然剎車,下盤不穩者,必然摔得頭破血流。

銀行永遠不會把錢借給還不了的人,資本市場也不歡迎不創造價值的企業。無論借貸還是融資,靠救生圈沒法遊過彼岸,最後還得憑真本事:能不能持續穩定地從市場上獲取利潤。站在未來回望現在,是非成敗轉頭空,答案其實已經很明瞭,這四條路不得不走。

一、線上與線下融合

線下商業停擺以後,問題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線上”,而變成“為什麼不早做”?

盒馬是個好例子。從誕生之初就線上線下全渠道佈局的它,生意之火爆,人手之緊缺,不得不與其他企業共享員工,這與由於疫情影響沒法開門營業的線下商超形成鮮明的對比。

湖南長沙那個茶顏悅色,原來線下生意火爆,不大瞧得上外賣。現在線下熄火,也把業務搬到了線上,在餓了麼一口氣上線了13家外賣門店,有的店營業不到十分鐘就爆單了。

敬告4000萬中小企業:比現金流還要命的這些事

二、莫錯過直播風口

一切皆可直播的時代,線上最強商業流量池,非淘寶直播莫屬。

一名資生堂的專櫃導購,線下每天上班八小時,乾死幹活,一天撐死了接待幾十位顧客;一場直播下來,區區三個小時,接待客流頂得上以往六個月。孰優孰劣,高下立判。

賣貨只是一個結果,穿過現象看本質,看到的是,浩浩蕩蕩不可阻擋的數字化潮流。鋼筋水泥的時代結束了。一塊六英寸的手機屏幕創造的產值,也許將超過一座六萬平米的商場。

三、雲成為生產工具

把業務搬到雲上,數據就會變成下金蛋的母雞,告訴你關於需求的所有秘密。

無論是寶馬的“雲賣車”,恆大的“雲賣房”,小米的“雲發佈”,還是雲健身、雲讀書、雲辦公、雲上課,乃至布達拉宮的“雲春遊”。5G還沒來,直播已貫穿各行各業。

人氣是一切生意的源泉。小小一塊屏幕,凝結的生產關係,密度超越了以往的總和。

四、智能化提升效率

毫無疑問,人類應去從事更有創造力的工作,把單調、重複的勞動留給機器。

徐州最近推出了一款口罩自助售賣機,刷身份證買口罩。未來據說還要升級自動體溫計,買個口罩的空檔,異常體溫信息就上傳後臺。還能分析供需趨勢,把緊缺物資調配到位。

ABC(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就是數智時代的“水電煤”,構築在廠房、商場、寫字樓裡的生意,在數字智能時代就像馬拉的火車,只有換上最強大腦,才能效率最大化。

敬告4000萬中小企業:比現金流還要命的這些事

永遠有一樣天塌下來也賺錢

幾年前,一幫內地企業家去香港長江中心拜訪李嘉誠,有人當場提了這樣一個問題:

“李先生,為什麼你佈局了那麼多產業,開展了那麼多生意,憑什麼你做什麼都能成?”

李嘉誠說:“其實做生意,要記住,手頭上永遠要有一樣就算天塌下來,也照樣賺錢。”

一時間,這些見慣大場面的企業家們面面相覷:道理如此淺顯,生意人哪個不懂,可又有幾個做到?

今天,新冠肺炎的黑天鵝橫空而來,多少生意停擺,多少企業現金流告急,多少企業家叫苦不迭。

此時,不妨再回味一下李嘉誠的解答:“手裡永遠要有一樣生意就算天塌下來也賺錢。”

假如,線上業務穩如磐石,就不怕線下熄火;

假如,有智能售賣設備,就不用擔心員工沒法到崗;

假如,有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就不怕現金流告急;

假如,東邊不亮,西邊能亮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