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說說學區房的重要性

我一個同事在南京上班,為了孩子上學,硬是買了無錫的學區房,舉家遷到無錫來。夫妻倆全部辭掉了南京的工作,在無錫重新開始。他現在手頭的這套學區房很偏僻,每天上班都要開車一小時,遇到堵車的時候,每天要耗三四個小時在路上,而房子的房價幾乎跟市中心的房價差不多。

對於學區房,要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那價格更是高得不得了。根據網上的房源信息,上海、北京的二手學區房價格高達10萬/平,面積30平米,售價高達320萬,實際的房子卻是這樣的。

從心理學角度說說學區房的重要性

上海10萬/平的學區房

學區房到底是否值得買,大家眾多紛紜。從心理學的角度,kenji認為非常值得買。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家庭教育,更多的還有學校的教育,學校是幫助孩子社會化非常重要且唯一的場所。

很多家長買學區房是衝著學校好,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好的學校具體好在哪?是硬件設施?是教學水平?是教育資源?是文化底蘊?在心理學看來,一個好的學校裡有好的同伴,同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俗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同伴指的是兒童與之相處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會認知能力的人。同伴一般是年紀相仿,在學校裡,同學是孩子的同伴,同伴之間可以學習交流、宣洩情緒等,為孩子學習社會規則和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機會。

同伴還是一種重要的安全感來源。同伴之間的互動會強化或者削弱某種行為,比如一個孩子喜歡罵人,那同伴就會不理他,這樣他感受到別人的疏遠,就會收斂自己罵人的行為。相反,如果孩子樂於助人,那周圍的同伴都很喜歡他,也會強化孩子樂於助人的行為。

孩子之間也會互相學習和模仿,孩子看到同伴因為某件事情被表揚,就會模仿同伴的行為;如果看到同伴因為某件事情被懲罰,那孩子也知道自己不可以做同樣的事情。當然同伴之間也會存在競爭,如果孩子在競爭中獲勝,就會增加自我效能感。我們發現很多人非常優秀,優秀是他們的剛需,是他們的習慣,這些都跟小時候培養的競爭意識有關。

孩子很早就對同伴發生興趣。在6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對同伴微笑,併發出聲音。1歲的時候,同伴之間有更多的交流行為,如打手勢、模仿等等。在2歲左右,孩子就可以用語言來形容自己的同伴。再大一點的孩子,與同伴互動的方式就是遊戲了,隨著孩子的成長,依次出現的遊戲類型:旁觀他人遊戲、各自獨立玩遊戲、一起玩遊戲。

在孩子進入小學後,同伴之間的互動增加,互動程度已經超越與父母的互動,因而買一個小學的學區房是非常必要的。整個小學孩子的成長非常迅速,與同伴的交流日漸增多,在某些方面,同伴的影響甚至超越了父母的影響,如衣服、音樂、朋友等等。在青少年早期,同伴的影響達到頂峰,之後便開始下降。

同伴對孩子的影響程度也受到家庭情況的影響。比較民主的父母,孩子比較願意跟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受父母影響較大;而父母對孩子缺乏明確要求的家庭,孩子與父母交流較少,因而更容易受到同伴群體的影響。同伴是成長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同伴是良好的榜樣,則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如果在不良團體中,青少年可能習得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根據孩子在群體中的表現,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受歡迎的孩子——大家都很喜歡他

被拒絕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歡他

矛盾的孩子——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兩極分化

被忽視的孩子——存在感很低,大家沒有太深印象

一般的孩子

——特徵不明顯,約有三分之一

在以上五種孩子中,最好的是受歡迎的孩子,一般的特徵是:長得好看、積極開朗、願意分享、主動合作、有領導才能、缺乏攻擊性。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後,不太會有心理上的困擾,更容易收穫幸福美滿的人生。最糟糕的一類是被拒絕的孩子,這些孩子有破壞行為、喜歡爭論、極度活躍、不喜歡合作,成績往往較差,青少年期出現反社會行為和犯罪傾向比例較高。

買學區房非常必要,特別是小學階段,買的不僅僅是師資力量,買的也是孩子的成長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