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为何以“春”为首?

骑蜗牛走高速


春季是从24节气中立春这个季节开的,结束的的时间是在24节气当中的立夏(大概农历正月至三月)。24节气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农耕,农民通过24节气来制定春种秋收的作息时间。有一个词叫“开春”指的就是立春前后。春天更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自然生物的又一次轮回开端。天气逐渐变暖,小草发芽,冬眠的动物昆虫也逐渐开始复苏。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中国是以农耕文化发展而来,春即为一年生产活动的开始,作为四季之首也就理所应当了!


家长聊教育


【1】从养生方面来说:一年四季春为首,五脏春季肝当令。

【2】从时间方面说:一年四季春为首,半夜三更月当头

【3】从事物方面说:一年四季春为首,两阵三军帅居中

《汉书》:“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四时之始也”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称:“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意思是,春天,周王的正月。“元年”什么意思呢?是鲁隐公摄政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

鲁隐公元年是公元前722年,孔子修订的鲁国史书《春秋》即起于这一年。因其体例和褒贬隐晦写法对中国史书编撰产生深刻影响,又有“春秋笔法”一说。之所以起名《春秋》,就是因为史官记事一般是从“春”记到“冬”。既然如此,那为何不叫《春夏秋冬》?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作过考释:“年有四时,不可遍举四字以为书号,故交错互举,取‘春秋’二字,以为所记之名也。”又称:“春先于夏,秋先于冬,举先可以及后,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故举二字以包四时也。”虽说杜预考释的是书名,但反映的却是古人对四季的理解。

把春当成“岁之始”,在先秦周代已形成,但《春秋公羊传》所谓“王正月”并非指现在的正月,相当于现在阴历十一月。这说明早期“岁之始”的“春”并不是以春季或立春为起始点,春乃“开岁”之意,与反映气候变化概念的“春”并不一致。为什么会这样?《汉书·天文志》称:“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四时之始也。”意思是,正月初一是君王规定的一年之首,而立春则是四季的开始。早期中国历书中的“岁首”不同,是因为“王者岁首”:夏代“建寅”,岁首为元月(与现代同);商代“建丑”,岁首为阴历十二月;周代“建子”,岁首为阴历十一月;秦朝和西汉前期“建亥”,岁首为阴历十月,称为“阳春月”。也就是说,古时的岁首并不一定是现在的春季元月。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阴阳”宇宙观有关,古人认为岁首与年尾是“阳生”与“阴生”的关系。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南回归线)、阳气始生的“冬至”和太阳运行至黄经90°(北回归线)、阴气始生“夏至”,都曾被古人当过岁首年尾,并选择在此时“过年”。阳生即春生,故有“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等说法。

到汉武帝刘彻时,“代易岁变”现象被终结,“春天在哪里”有了明确的说法。元封七年亦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刘彻颁行以夏历为基础的“太初年”,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一年二十四节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从此成为春季到来的标志性节气,春季也成了真正概念上的“岁之始也”。


神奇段子


“春节”顾名思义是“春天的节日”。古人认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河安南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春”字的十余种写法。其实,在中国古代,“春节”这一称谓原本是在“立春”节气过的“岁节”,而非指现在正月初一过的“年节”。民国初年,作为“岁节”的春节被改到正月初一,成为“年节”即现在的春节;原本是“年节”的“元旦”被挪到了阳历1月1日。宋代王安石著名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春字最早为什么写成“萅”?

  《说文解字》中:“萅,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

  春、夏、秋、冬,从四季用字类型上看,“春”与“秋”是一组,常称“春秋”;“冬”与“夏”则是另一组,多说“冬夏”,两组虽均表示季节,但取义的角度完全不同:春、秋取自然物候来定义,强调长成;冬、夏则从自然气候层面表述,反映冷热——生长的“春”和成熟的“秋”与酷热的“夏”和寒冷的“冬”,构成了一整年的全部光景。

  春季草木萌生,繁花似锦,是名副其实的“花”季;与冬季相比,春季气温回升,阳光明媚,温暖宜人,但古人为什么不称“暖季”而非要称为“春季”?

  从汉字的形成来看,“春”与“秋”一样,原本都是会意字。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多个“春”字,仅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春”条下便收录了13个,虽然字形有所差异,但基本都由、、这三部分变化而来。即屮(chè),象征小草; 即日,表示太阳; 是小草萌芽,即屯(zhūn),上面的“一”代表土地,下面的“屮”是小草,表示小草不畏困难破土萌芽。其意为:在温暖的阳光下,种子萌芽,草木生长,生机盎然。这样的光景只能春天才有,可以说还没有哪一个字比“春”更适合用来表示这样的季节。

  从现代汉语的“春”字上为什么看不出上述内涵?春季的最大特点是花花草草,欣欣向荣,应该是“艹”头才合理。可不论是现代字典,还是清《康熙字典》,“春”字皆归入“日”部。其实,在早期汉字中,“春”字均有“草”,如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上发现的、、均释为“春”字,皆有草木。之后的金文“春”字写作或,也都是“艹”头。篆字更进一步规范,大篆写作,同样突出“艹”头。

  与甲骨文比较起来,金文和大篆“春”字形趋向匀整,但结构作出了规范:上部是“艸”,中间是“屯”,下部是“日”, “春”由此形成了标准的古“萅” 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将此字划归“艸”即“艹”部,并释称:“萅,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屯声。”

  “萅”既表义又表音,是一个很完美的字。“萅”为什么又变成了“春”?与秦始皇嬴政有关。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进行标准化改革。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以秦字为标准,对六国用字进行规范,秦人用的“春”字与六国“春”字造型差异很大,从“日”从“”。在字体隶变过程中,最后“萅”被定型为“春”。考古发现证实,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中的春字便写为与现代的“春”字造型相似。

  “春”是何时成为一年之始的?

  《汉书》:“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四时之始也”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称:“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意思是,春天,周王的正月。“元年”什么意思呢?是鲁隐公摄政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

  鲁隐公元年是公元前722年,孔子修订的鲁国史书《春秋》即起于这一年。因其体例和褒贬隐晦写法对中国史书编撰产生深刻影响,又有“春秋笔法”一说。之所以起名《春秋》,就是因为史官记事一般是从“春”记到“冬”。既然如此,那为何不叫《春夏秋冬》?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作过考释:“年有四时,不可遍举四字以为书号,故交错互举,取"春秋"二字,以为所记之名也。”又称:“春先于夏,秋先于冬,举先可以及后,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故举二字以包四时也。”虽说杜预考释的是书名,但反映的却是古人对四季的理解。

  把春当成“岁之始”,在先秦周代已形成,但《春秋公羊传》所谓“王正月”并非指现在的正月,相当于现在阴历十一月。这说明早期“岁之始”的“春”并不是以春季或立春为起始点,春乃“开岁”之意,与反映气候变化概念的“春”并不一致。为什么会这样?《汉书·天文志》称:“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四时之始也。”意思是,正月初一是君王规定的一年之首,而立春则是四季的开始。早期中国历书中的“岁首”不同,是因为“王者岁首”:夏代“建寅”,岁首为元月(与现代同);商代“建丑”,岁首为阴历十二月;周代“建子”,岁首为阴历十一月;秦朝和西汉前期“建亥”,岁首为阴历十月,称为“阳春月”。也就是说,古时的岁首并不一定是现在的春季元月。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阴阳”宇宙观有关,古人认为岁首与年尾是“阳生”与“阴生”的关系。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南回归线)、阳气始生的“冬至”和太阳运行至黄经90°(北回归线)、阴气始生“夏至”,都曾被古人当过岁首年尾,并选择在此时“过年”。阳生即春生,故有“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等说法。

  到汉武帝刘彻时,“代易岁变”现象被终结,“春天在哪里”有了明确的说法。元封七年亦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刘彻颁行以夏历为基础的“太初年”,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一年二十四节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从此成为春季到来的标志性节气,春季也成了真正概念上的“岁之始也”。

  春夏秋冬为什么“春”排第一?

  《尚书大传》:“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

  春夏秋冬春为首,春季为农历正月、二月、三月这三个月份。为何把春季作为四时之首?阴阳家认为,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土”生万物。古人又将春、夏、秋、冬与东、南、西、北相配,《史记·天官书》称“东方木,主春”,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一日之始”;相应地,“春”与“东”相配后,生机勃勃的春季,自然就成了“一年之始”和“四时之首”。

  关于“东方”与“春”的哲学关系,旧本题汉伏胜撰《尚书大传》称:“东方者何也?物之动也。物之动何以谓之春?春出也物之出也,故谓东方春也。”而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称为“立春”,也在“物之动也”的说法里。所谓“立”,建立的意思,引申为开始;“春”呢,《尚书大传》称:“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所谓“立春”就是到了生物蠢蠢欲动的时候。

  秦汉人崇东方,当时的宫殿和在考古中发现的这一时期墓葬几乎全部“面东”,故对四季中的“春”也推崇万分:“春者,天地开辟之端”,民间更有“春朝(立春)大于岁朝(正月初一)”之说。因为对“春”格外重视,古人视立春为“岁始”,过“岁节”往往比过“年节”的声势还大 。从周代到清末,都以“立春”为一岁的大典,民间有“立春大过年”的谚语。古人对何时立春、阴历年有无立春都特别在意,立春节气还有“迎春礼”、“祀春神”、“进春山”、“鞭春牛”、“咬春饼”、“戴春花”、“占春兆”等一系列全民性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周期编订的阳历来制定的,立春一般在2月4日前后,而在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周期为基础,与阳历有约11天差距。为此,古人通过增加月份,即“闰月”来调整,以便阴历与阳历在寒暑变化上保持基本一致和协调。但这样的后果就是有的阴历年份没有立春,而有的年份则有两个立春。

  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俗称“无春”年。春是生机,无春则无生机。在民俗文化中,“春”还有男女繁衍生育的寓意,因此古时还有“无春年不宜结婚”的迷信说法。具体到2018戊戌狗年,立春在2017年丁酉鸡年腊月十九(阳历2018年2月4日),也就是说2018年阴历岁首无春,但因为2018年岁尾有春——即在腊月三十(除夕,阴历2019年2月4日)刚巧有一个立春,“咬”到2019己亥猪年的立春,所以并不是“无春”年。

本专栏文章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





飞翔翡翠


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地球的自转轴有一个23度27分的倾角。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此为天文辐射。由天文辐射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反映了全球气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基本轮廓。

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

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昼长。当北半球接受太阳光的直射而处在盛夏时,南半球则面对太阳光的斜照而正值隆冬。北半球的春天又对应着南半球的秋天,两半球得到了同样多的阳光。这便是四季的由来。

一年四季,以春为首,而能够充分反映春天欣欣向荣风貌的,莫过于万紫千红的花朵。历代诗人最懂得春花烂漫中的欣欣春意,所以他们在诗中反复吟唱春天的花。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名为寻花,实乃寻春,寻找充满生机的生活,他在诗中也描写了一幅鸟语花香的美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写他在春天兴冲冲地去游园,但是园主人不在家,本是败兴之事,但是由于春花之故,使他的诗充满喜悦的情绪和明媚的色彩,“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后两句是传颂千古的名句。

  写春花的名句还有许多,如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芳草才能没马蹄”,苏舜钦的“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

  诗人伤逝于春天的匆匆归去,于是就有了咏唱落花之诗。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李华的“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欧阳修的“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李贺的《南园》之一,更是把春花比作少女,特具美感,“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他把谢落的春花随风飘舞,比作“嫁与东风”,多么形象生动而别出心裁!

  真是花开春烂漫,花落难遣怀啊!


囚酷君


春为“春季”春季里有三个“节”和“气”:立春为节、雨水为气,惊蛰为节、春分为气,清明为节、谷雨为气,共三个“节气”。

为何以春为首?因为地球🌍绕太阳🌞光射角度不同,所以一年有四季。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最热是“夏至”,阳光射赤道是立秋,直射南回归线最冷是冬至,阳光回射到赤道北半球开始转暖,是春季的开始,所以一年之中以春为首。





陈相因631


《尚书大传》:“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

  春夏秋冬春为首,春季为农历正月、二月、三月这三个月份。为何把春季作为四时之首?阴阳家认为,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土”生万物。古人又将春、夏、秋、冬与东、南、西、北相配,《史记·天官书》称“东方木,主春”,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一日之始”;相应地,“春”与“东”相配后,生机勃勃的春季,自然就成了“一年之始”和“四时之首”。

  关于“东方”与“春”的哲学关系,旧本题汉伏胜撰《尚书大传》称:“东方者何也?物之动也。物之动何以谓之春?春出也物之出也,故谓东方春也。”而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称为“立春”,也在“物之动也”的说法里。所谓“立”,建立的意思,引申为开始;“春”呢,《尚书大传》称:“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所谓“立春”就是到了生物蠢蠢欲动的时候。

  秦汉人崇东方,当时的宫殿和在考古中发现的这一时期墓葬几乎全部“面东”,故对四季中的“春”也推崇万分:“春者,天地开辟之端”,民间更有“春朝(立春)大于岁朝(正月初一)”之说。因为对“春”格外重视,古人视立春为“岁始”,过“岁节”往往比过“年节”的声势还大 。从周代到清末,都以“立春”为一岁的大典,民间有“立春大过年”的谚语。古人对何时立春、阴历年有无立春都特别在意,立春节气还有“迎春礼”、“祀春神”、“进春山”、“鞭春牛”、“咬春饼”、“戴春花”、“占春兆”等一系列全民性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周期编订的阳历来制定的,立春一般在2月4日前后,而在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周期为基础,与阳历有约11天差距。为此,古人通过增加月份,即“闰月”来调整,以便阴历与阳历在寒暑变化上保持基本一致和协调。但这样的后果就是有的阴历年份没有立春,而有的年份则有两个立春。

  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俗称“无春”年。春是生机,无春则无生机。在民俗文化中,“春”还有男女繁衍生育的寓意,因此古时还有“无春年不宜结婚”的迷信说法。具体到2018戊戌狗年,立春在2017年丁酉鸡年腊月十九(阳历2018年2月4日),也就是说2018年阴历岁首无春,但因为2018年岁尾有春——即在腊月三十(除夕,阴历2019年2月4日)刚巧有一个立春,“咬”到2019己亥猪年的立春,所以并不是“无春”年。


绛州木子


《汉书》:“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四时之始也”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称:“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意思是,春天,周王的正月。“元年”什么意思呢?是鲁隐公摄政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

  鲁隐公元年是公元前722年,孔子修订的鲁国史书《春秋》即起于这一年。因其体例和褒贬隐晦写法对中国史书编撰产生深刻影响,又有“春秋笔法”一说。之所以起名《春秋》,就是因为史官记事一般是从“春”记到“冬”。既然如此,那为何不叫《春夏秋冬》?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作过考释:“年有四时,不可遍举四字以为书号,故交错互举,取"春秋"二字,以为所记之名也。”又称:“春先于夏,秋先于冬,举先可以及后,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故举二字以包四时也。”虽说杜预考释的是书名,但反映的却是古人对四季的理解。

  把春当成“岁之始”,在先秦周代已形成,但《春秋公羊传》所谓“王正月”并非指现在的正月,相当于现在阴历十一月。这说明早期“岁之始”的“春”并不是以春季或立春为起始点,春乃“开岁”之意,与反映气候变化概念的“春”并不一致。为什么会这样?《汉书·天文志》称:“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四时之始也。”意思是,正月初一是君王规定的一年之首,而立春则是四季的开始。早期中国历书中的“岁首”不同,是因为“王者岁首”:夏代“建寅”,岁首为元月(与现代同);商代“建丑”,岁首为阴历十二月;周代“建子”,岁首为阴历十一月;秦朝和西汉前期“建亥”,岁首为阴历十月,称为“阳春月”。也就是说,古时的岁首并不一定是现在的春季元月。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阴阳”宇宙观有关,古人认为岁首与年尾是“阳生”与“阴生”的关系。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南回归线)、阳气始生的“冬至”和太阳运行至黄经90°(北回归线)、阴气始生“夏至”,都曾被古人当过岁首年尾,并选择在此时“过年”。阳生即春生,故有“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等说法。

  到汉武帝刘彻时,“代易岁变”现象被终结,“春天在哪里”有了明确的说法。元封七年亦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刘彻颁行以夏历为基础的“太初年”,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一年二十四节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从此成为春季到来的标志性节气,春季也成了真正概念上的“岁之始也”。


山西阿邦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四季轮回,万物复苏,从春开始,春暖花开,绿意盎然,春风拂面,燕归来...

夏荷初露,蛙鸣蝉叫,烈日当空,挽风斜阳,牧歌原野,炊烟袅袅,摘片晚霞,生如夏花,夏雨轩...

秋日私语,秋高气爽,一叶知秋,秋收冬藏,硕果累累,谷物满仓,层林尽染,月满秋凉,秋意浓...

冬至将至,雪花飞舞,梅花绽放,冬日暖阳,阖家欢乐,其乐融融,幸福满满,冬去春来,

春又来...






眼浊是寂寞


春夏秋冬为什么“春”排第一?

  《尚书大传》:“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

  春夏秋冬春为首,春季为农历正月、二月、三月这三个月份。为何把春季作为四时之首?阴阳家认为,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土”生万物。古人又将春、夏、秋、冬与东、南、西、北相配,《史记·天官书》称“东方木,主春”,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一日之始”;相应地,“春”与“东”相配后,生机勃勃的春季,自然就成了“一年之始”和“四时之首”。

  关于“东方”与“春”的哲学关系,旧本题汉伏胜撰《尚书大传》称:“东方者何也?物之动也。物之动何以谓之春?春出也物之出也,故谓东方春也。”而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称为“立春”,也在“物之动也”的说法里。所谓“立”,建立的意思,引申为开始;“春”呢,《尚书大传》称:“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所谓“立春”就是到了生物蠢蠢欲动的时候。

  秦汉人崇东方,当时的宫殿和在考古中发现的这一时期墓葬几乎全部“面东”,故对四季中的“春”也推崇万分:“春者,天地开辟之端”,民间更有“春朝(立春)大于岁朝(正月初一)”之说。因为对“春”格外重视,古人视立春为“岁始”,过“岁节”往往比过“年节”的声势还大。从周代到清末,都以“立春”为一岁的大典,民间有“立春大过年”的谚语。古人对何时立春、阴历年有无立春都特别在意,立春节气还有“迎春礼”、“祀春神”、“进春山”、“鞭春牛”、“咬春饼”、“戴春花”、“占春兆”等一系列全民性活动。

清代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春牛图》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周期编订的阳历来制定的,立春一般在2月4日前后,而在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周期为基础,与阳历有约11天差距。为此,古人通过增加月份,即“闰月”来调整,以便阴历与阳历在寒暑变化上保持基本一致和协调。但这样的后果就是有的阴历年份没有立春,而有的年份则有两个立春。

  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俗称“无春”年。春是生机,无春则无生机。在民俗文化中,“春”还有男女繁衍生育的寓意,因此古时还有“无春年不宜结婚”的迷信说法。


Schart分享


北半球立春节气是南半球立秋节气,正好相反;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回归线和北回线之间移动,直射点如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复至,北半球冬至,现在直射点移动到南回归线和赤道中间位置,在过一月直射点移动到赤道(地球南北中线),就是北半球春分节气,南半球秋分节气。春天阳气开始生发,是一年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