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山麦坡地震遗址


马陵山麦坡地震遗址

据记载,当时地震影响所及达410多个县,鲁、苏、浙、皖、赣、鄂、豫、冀、晋、辽、陕、闽诸省及朝鲜同时感觉地震。山东郯城、沂州(今临沂)、莒州(今莒县)破坏最重。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感半径800多公里。极震区内城廓、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郯城倒塌如平地,莒州百里无存屋,并伴有大规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涌水喷沙等现象,上喷高达二、三丈,地裂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李家庄一镇数千家并陷;沂州人无完宇,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莒州百里无存屋,马蓍山崩四散,五庐崮山劈裂一半,阎家崮、旋风朵、马齐山大山个裂一半,城内四乡遍地裂缝。震时如舟覆,如桔槔上下,崩为堑,漩为渊,沙涌井湮,地侧树偃,百谷陨箨。共压毙5万余人,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处。暴雨烈日,瘟痢随作,人民流散。震中周围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有感半径达800多公里。震后又发生6.5-7.1级余震6次。

X度区北至诸城,南至新沂南,西至蒙阴、费县,城郭官民房舍尽坏,压毙居民无数,山崩,地裂涌黑沙水,平地水涌数尺。

IX度区北至潍坊、益都,南至江苏省邳县、沭阳,东至日照、胶县,西至兖州、邹县,坏官民房无算,人畜死伤甚多,地裂山崩,涌水出沙。

VIII度区北起济南至昌邑、即墨一带,南至江苏省盐城、涟水一带,西至微山、济宁、泰安,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城垣官舍倾倒无数,人畜多为压死,地陷裂山崩。

VII度区北起胶东半岛至惠民、德州一带,南至安徽省淮北、蚌埠到江苏省盱眙、宝应、大丰,西至菏泽、河南省商丘,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城垛庐舍多坏,人民有压伤及死者,地裂出黑水。

VI度区北起黄河口北,南至安徽省安庆、宣城到上海,西至河北省冀县、丘县到河南省安阳、郑州一带,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一般记载房屋多倾倒或扑屋伤人。

各地详情

各地灾情

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 (清康熙7年农历6月17日戌时),山东省南部的郯城县发生了8.5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3度、东经118.6度,震中烈度达12度。地震波及鲁、苏、皖、浙、闽、赣、鄂、豫、冀、晋、陕、辽等十余省(410多个县)和朝鲜半岛。山东郯城、临沂和莒县(临沭县和莒南县当时亦属此三县辖区)受灾最为严重,造成约5万余人死亡,破坏面积涉及方圆近千公里。此次地震,历史上称为“郯城大地震”,“郯城-临沂大地震”或“郯城-莒县大地震”。

现今存有史志、诗文和碑刻等数百种资料,记载了这次大地震。史志中有这样的描述,“有声如奔雷,又如兵车铁马之音”,“降雨、倾刻震”,刹时间“城楼垛口、监仓衙库、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如平地、城内四乡边地裂缝,或宽不可越、或深不可视”,“裂处皆翻土扬砂,涌流黄水、泉涌上喷高二、三丈,周围百里无一存屋”。 沂水县志记载该县“倒房数千间”,章丘县志称当时“龙山山崩”。清代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地震》一文,也详细记录了地震发生情形,“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今临淄),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震后死尸遍地,无人收殓者甚多;四邻村落,腥臭之气弥漫;又逢暴雨炎日,瘟痢大作,灾民四处流散。

郯城地震断裂带

地震惊动了大清朝野上下。康熙皇帝命户部具体负责赈济,并免去山东沂州等40州、县的年租,发赈灾款银二十二万七千三百余两。

郯城地震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发生的震级最大的破坏性地震(释放能量约为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的11倍)。地震震中正处于我国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主体范围内,是由陆地断裂带活动造成的地震。

至今,在山东郯城和枣庄等地仍有保存完好的此次地震遗址。郯城地震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大的一条地震断裂带,呈南北走向,长2600米,宽160米。枣庄的熊耳山大裂谷是一条由地震形成的天然大裂谷,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史料佐证的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2]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庐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2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