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願。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少的父母不惜一切,盡力給孩子找最好的老師,上最好的培訓班和最好的學校,可是結果都並不那麼盡人意。

其實,想教育好孩子,並不是一件難事。

“尋君千里,驀然回首,那人卻是自己”。我們家長一直都想著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可是兜兜轉轉卻會驚奇地發現:我們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的言行舉止才是孩子需要的最好教育。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折射出父母的為人處世態度。所以,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就怎樣去做,為孩子做好榜樣就可以了。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一、遵守規則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個很簡單的人人都懂的道理。可時至今日,卻有很多人忘了,不按規矩,卻任由性子。

為了避免孩子任由性子成為“霸座男”“霸座女”,杜絕類似“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發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讓孩子成為個遵紀守法的良好公民。

當別的家長忙著幫孩子報名各種培訓班和訓練營時,我卻帶著孩子走進社會,去坐公交車和擠地鐵。

記得第一次帶孩子坐地鐵時,孩子對地上的一個個黃色腳印很好奇。

他問我:媽媽,怎麼黃色的橫線後面有腳印?

我耐心地告訴他,那是排隊的標誌,示意人在黃色的腳印處排隊等候地鐵過來就可以的。

當我站在黃色的腳印處時,孩子也自覺站在我身後的腳印處耐心地等候著。

當他見到停在我們前面的地鐵門開,下站的乘客離開時,我們有序地一個接一個上地鐵,而當地鐵內站滿乘客,後面的乘客自覺地在黃色線外等待著下一趟地鐵時。他讀懂了什麼是秩序,什麼是規則。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生活中的言傳身教。

育兒先育己,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先成為那樣的人。

要想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我們父母就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二、勤儉節約,不浪費

現在很多孩子不懂得勤儉節約,浪費的現象非常嚴重。

這並不是與孩子們沒有經歷過“鋤禾日當午,汗滴和下土”的艱辛體驗有關,而是與他們的父母自身的因素有關。

時代變了,人們的消費和生活觀念確實應該改變,但是浪費永遠都是不好的。

為了讓孩子知道生活的艱辛,不鋪張浪費。有時間我都會帶他回老家生活一段時間。

記得有一次,也是孩子開始懂事時,我們回去老家。

有一天早餐,婆婆給我們做了包子、粥和小菜。

兒子拿過包子,吃了一口,就翹起嘴巴說:不好吃,我不吃了。就把包子遞給我。我接過包子津津有味地吃著,時不時夾點小菜,喝口粥。

兒子見狀,問道:媽媽,你怎麼吃得那麼香?什麼都吃,不挑食的?

我認真地告訴他:食物不能浪費,不能因為好吃就吃,不好吃就不吃,世界上有許多人想吃也沒有得吃,我們要珍惜糧食。何況這是奶奶的心意,我們一年也難得吃上幾次。

孩子見到我吃得很香很滿足的樣了,他也開始一口一口地吃了起來。

在我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的帶領下,兒子不再挑食,也不會浪費。外出吃自助餐也是吃多少拿多少的光盤行動,並不會因為給了錢,隨便拿多多,吃不完浪費著。

父母用自己的言行來為孩子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教育孩子,父母先要知行合一。父母做到了,這樣去引導孩子,孩子才會信服,才會聽教。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三、尊老愛幼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社會責任;是保證家庭和睦幸福的保障。

“養兒防老”的觀念雖然有點過時落後,但是仍然有很多老去的父母都想得到孩子的尊重和陪伴。

我也想在自己老去的時候,兒子能陪在我的身邊好好地孝順我。

所以每次回孃家和婆家,我都會盡可能地為媽媽爸爸和婆婆做多點照顧好她們的事。

今年春節,我們回婆家過年,因為疫情,我們只能宅在家。

這也是我們與婆婆朝夕相處時間最長的一次。想著機會難得,必須好好孝順婆婆。

為了讓婆婆嚐鮮,吃出新境界。我包攬了一日三餐的工作,每天都會做一道不同樣的美食讓婆婆嚐嚐。

我的多彩饅頭、雞蛋布丁、橙子蛋糕、秘製滷鴨、珍珠奶茶……一成品,我馬上就先端給婆婆吃,婆婆每次都笑得合不攏嘴。

兒子見狀,都會很高興地對我說:媽媽,等以後我長大,我也做很多美食給你吃。

每次吃飯時,兒子都很懂事地叫我和婆婆先吃。

看到兒子的懂事和貼心話,我內心比喝了蜜還甜。

法國作家盧梭說過,我們應當儘量用行動去教育孩子,只有身教所不能做到的再用言教。

知名主持人楊瀾在採訪中說:做父母並非易事,身教比言傳更有說服力,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都會模仿你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一生的引路人。父母好好地做人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作者簡介:開心果燕子,當過老師,上過洞見,熱愛生活,鍾情文字,專心育兒的高級育嬰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