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貼:疫情來襲,長期隔離如何不焦躁?

來源 | 中科院心理所

大年初五,很多人覺得在家待不住了,但是又不敢出去。

圍著客廳轉圈圈,耳邊可能還會有家人的嘮叨,心裡還要惦記上班、上學的事情,於是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

事實上,你很可能低估了自己的“抗焦躁”潛力。

而且,如果認真讀完這篇文章,你的能力值可能還會增加甚至爆表。

先說一種很極端的情況:

把你和外部世界徹底隔離,你能撐多久?

很久很久以前(1954年),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名字叫“感覺剝奪”。

把參加實驗的學生獨自關在一間房子裡,戴著特製的眼鏡(剝奪視覺)、戴著袖套和手套(剝奪觸覺

)、房間隔音(剝奪聽覺),要求學生靜靜地躺著。

剛開始,學生們很高興,終於有機會什麼也不幹躺著還可以賺錢了(每天20美元報酬)。

然而,第二天開始,有些學生的想法就改變了。後來幾天,他們決定叛逃,因為他們覺得這不是人過的日子。

“感覺剝奪”讓他們煩躁不安、精神渙散、甚至出現幻覺。

再說一種很日常的情況:

如果你和外部世界保持距離,那是一種什麼體驗?

北歐的冬天很漫長,最長的半年都在過冬。冬天的夜晚很漫長,有些日子一天裡大部分時間是黑夜。

看起來這麼不適合人類生存,但北歐五國(芬蘭、挪威、丹麥、冰島、瑞典)在全球幸福感的評價中,總是名列前茅。

北歐人民認真地生活,在貌似“隔離”的環境中享受人生。

他們待在家裡陪伴家人,一起做飯、吃飯、聊天、閱讀、遊戲,讓瑣碎的小事變得饒有趣味和充滿親情。

他們搞出各種發明創造來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讓聰明的大腦沒被浪費。他們不依靠外部世界的刺激來生活,他們更關注內心的充實。

講了這兩個例子,其實是想告訴大家:

是否會變得焦躁,不在於是否被隔離,而在於隔離時你會幹什麼!

隔離時看什麼?

這麼多天抱著手機翻微信朋友圈和微博,有沒有發現很多信息刷了一遍又一遍?

眼睛和大腦也隨之變得疲憊不堪?

其實,我們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是需要知道國家讓我們怎麼做。但是,沒有選擇地看消息,會讓自己更疲憊。

隔離時看什麼?

1. 關注幾個官媒,如“人民日報”、“新華社”。這裡的信息最及時最權威。

2. 重點看官媒發佈的科學知識,經歷疫情也能長點學問。

3. 關注單位、學校、社區、村委會的通知

4. 不要受個別事件的影響

網絡上轉發的一些個別事件特別容易引起個人情緒反應,但總體部署才真正對所有人有影響。

5. 每天關注疫情的時間不要太長,早、晚看看就可以了。

6. 生活中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東西,別忘了工作和學業,還有別的興趣愛好,看點有用的。

隔離時幹什麼?

回到當下,除了正在遭受疫情折磨的病患、奮鬥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和聯防聯控工作者,以及堅守在崗位上保持社會平穩運行的無名英雄們,大部分人還是應該乖乖待在家裡。

那麼,下面這個隔離期間的8條小建議

,或許對你有幫助。

隔離時幹什麼?

1. 給每天的生活做計劃,飲食和睡眠要規律。

2. 跟家人在一起的,認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務和聊天哪怕是說廢話。剛開始可能不習慣,說著說著就習慣了。聊點有趣的,不要老指責、不要只吐槽。

3. 沒有跟家人在一起的,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打電話、視頻聊天都可以。

4. 像做研究一樣鑽研一件事,譬如學習有關疫情的科學知識。

5. 有計劃地看書、聽音樂、寫字、抄書、打遊戲(時間不要太長)。

6. 心情煩躁時,做一遍八段錦或自己喜歡的室內運動

7. 思考自己可以從這段經歷中獲得什麼有價值的人生體驗。

8. 特別難受時,打心理熱線電話或尋求在線心理諮詢(更多省市心理熱線電話請點擊閱讀原文)。

最後,向奮鬥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工作者致敬!向正在與病魔鬥爭的患者說聲加油!

大家都在努力。誰都不願意看到發生這樣的疫情,一旦發生我們也絕不會投降。

隔離一時,是為了長久,我們的心從未分開過。

相信中央、相信政府、相信自己。

經歷過磨難,我們一定會更好!

(轉自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對中科院心理所陳雪峰副研究員的特邀解讀。

(封面圖片來自中國新聞網:

http://www.chinanews.com/tp/hd2011/2020/01-26/924106.shtml#nextpage)

排版 | 李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