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贴:疫情来袭,长期隔离如何不焦躁?

来源 | 中科院心理所

大年初五,很多人觉得在家待不住了,但是又不敢出去。

围着客厅转圈圈,耳边可能还会有家人的唠叨,心里还要惦记上班、上学的事情,于是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

事实上,你很可能低估了自己的“抗焦躁”潜力。

而且,如果认真读完这篇文章,你的能力值可能还会增加甚至爆表。

先说一种很极端的情况:

把你和外部世界彻底隔离,你能撑多久?

很久很久以前(1954年),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名字叫“感觉剥夺”。

把参加实验的学生独自关在一间房子里,戴着特制的眼镜(剥夺视觉)、戴着袖套和手套(剥夺触觉

)、房间隔音(剥夺听觉),要求学生静静地躺着。

刚开始,学生们很高兴,终于有机会什么也不干躺着还可以赚钱了(每天20美元报酬)。

然而,第二天开始,有些学生的想法就改变了。后来几天,他们决定叛逃,因为他们觉得这不是人过的日子。

“感觉剥夺”让他们烦躁不安、精神涣散、甚至出现幻觉。

再说一种很日常的情况:

如果你和外部世界保持距离,那是一种什么体验?

北欧的冬天很漫长,最长的半年都在过冬。冬天的夜晚很漫长,有些日子一天里大部分时间是黑夜。

看起来这么不适合人类生存,但北欧五国(芬兰、挪威、丹麦、冰岛、瑞典)在全球幸福感的评价中,总是名列前茅。

北欧人民认真地生活,在貌似“隔离”的环境中享受人生。

他们待在家里陪伴家人,一起做饭、吃饭、聊天、阅读、游戏,让琐碎的小事变得饶有趣味和充满亲情。

他们搞出各种发明创造来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让聪明的大脑没被浪费。他们不依靠外部世界的刺激来生活,他们更关注内心的充实。

讲了这两个例子,其实是想告诉大家:

是否会变得焦躁,不在于是否被隔离,而在于隔离时你会干什么!

隔离时看什么?

这么多天抱着手机翻微信朋友圈和微博,有没有发现很多信息刷了一遍又一遍?

眼睛和大脑也随之变得疲惫不堪?

其实,我们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是需要知道国家让我们怎么做。但是,没有选择地看消息,会让自己更疲惫。

隔离时看什么?

1. 关注几个官媒,如“人民日报”、“新华社”。这里的信息最及时最权威。

2. 重点看官媒发布的科学知识,经历疫情也能长点学问。

3. 关注单位、学校、社区、村委会的通知

4. 不要受个别事件的影响

网络上转发的一些个别事件特别容易引起个人情绪反应,但总体部署才真正对所有人有影响。

5. 每天关注疫情的时间不要太长,早、晚看看就可以了。

6. 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东西,别忘了工作和学业,还有别的兴趣爱好,看点有用的。

隔离时干什么?

回到当下,除了正在遭受疫情折磨的病患、奋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和联防联控工作者,以及坚守在岗位上保持社会平稳运行的无名英雄们,大部分人还是应该乖乖待在家里。

那么,下面这个隔离期间的8条小建议

,或许对你有帮助。

隔离时干什么?

1. 给每天的生活做计划,饮食和睡眠要规律。

2. 跟家人在一起的,认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务和聊天哪怕是说废话。刚开始可能不习惯,说着说着就习惯了。聊点有趣的,不要老指责、不要只吐槽。

3. 没有跟家人在一起的,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打电话、视频聊天都可以。

4. 像做研究一样钻研一件事,譬如学习有关疫情的科学知识。

5. 有计划地看书、听音乐、写字、抄书、打游戏(时间不要太长)。

6. 心情烦躁时,做一遍八段锦或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

7. 思考自己可以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8. 特别难受时,打心理热线电话或寻求在线心理咨询(更多省市心理热线电话请点击阅读原文)。

最后,向奋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致敬!向正在与病魔斗争的患者说声加油!

大家都在努力。谁都不愿意看到发生这样的疫情,一旦发生我们也绝不会投降。

隔离一时,是为了长久,我们的心从未分开过。

相信中央、相信政府、相信自己。

经历过磨难,我们一定会更好!

(转自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对中科院心理所陈雪峰副研究员的特邀解读。

(封面图片来自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tp/hd2011/2020/01-26/924106.shtml#nextpage)

排版 | 李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