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那麼“尊師重教”了: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

昨天寫了一篇從傳統教育角度談孩子問題的文章,得到了許多讀者的共鳴。但大家也同樣困惑,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能做到“尊師重教”了,為什麼感覺他們越來越無法無天了。

心理學上講,要注意觀察行為背後的原因,今天這篇文章基於我和幾位學生及家長的聊天內容,來深度剖析孩子們的行為背後的隱情,從而更好的與現代化背景下的孩子去溝通,真正的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了,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啟示。

孩子為什麼不那麼“尊師重教”了: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

今天跟朋友聊天,記得以前我們進老師辦公室的時候都會猶豫很久,沒有必要的事,誰敢去。但現在孩子們可是一點都不怕呢,往辦公室跑就跟儘自己家,大膽點的孩子也常跟老師開玩笑。

但如果結合時代背景,也不難理解,現在孩子為什麼缺乏對老師的尊重,找到原因,理清思路,再去著手總好過於無能為力怨天與人。

接受現在孩子信息源的多樣化,並有效的去引導

我們都知道,對於我們80、90後,中小學時代的視線範圍可能就是一個村子或者一個家屬院,課餘的遊戲也簡單機械,比如:踢毽子、跳皮筋、捉迷藏啊等。

我們的信息來源更是匱乏,甚至對很多人來說,連買書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手機更不必說,好點的每家就一個座機。

對以前的孩子來講,可能獲取知識信息的唯一的途徑就是老師,因此在我們的心中,感覺老師好神聖啊,怎麼知道的那麼多啊!

孩子為什麼不那麼“尊師重教”了: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

而現在,隨著科技發展,經濟的飛速進步,孩子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了。城市的小學生基本都已經擁有自己的手機、電腦、iPad。網絡化資源太豐富,想找什麼立刻都能找到,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支持更是大力支持,書架上各種各樣的書籍產品。

因此對孩子來說,從老師已經不是獲取資源的唯一途徑了,自然而然,也不會覺得老師有多厲害了。

但是,網絡信息繁雜,稍不注意又會帶偏了孩子,就需要家長從小去引導規範,不要等到他深陷其中,已經無法干預了,再幹著急。

孩子為什麼不那麼“尊師重教”了: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

父母注意自己的不經意的言行,別因不小心影響孩子的價值斷

有次上完早操回教室的樓梯上,有一個以前特別愛打架的問題學生問我:“老師,你下學期還教我們嗎?”我笑著問:“你希望我教你嗎?”“希望啊,你把我們帶出去再走嘛!”他趕緊說。我又藉機跟他開玩笑:“是等著我再把你收拾一學期嗎……”他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說:“老師呀,人家這學期多乖呀,我都再沒打過架了……”

確實,他以前連續兩年都是我最頭疼的學生,以打架而文明全校。最多的一次記錄,一週五天打了11場,一天之內打4場:在校內,在校外;和自己班的,和別班的;和高年級的,和低年級的……被老師們戲稱為:打遍全校無敵手。無論如何教育懲罰都無用,無奈之下交給校長三次,也都是草草說教又給送了回來,但近年來,卻突然變了,上課相對來說安分了不少,但卻從未再打過架,相反倒成了拉架的那個。

孩子為什麼不那麼“尊師重教”了: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

我開玩笑說讓他談談心路歷程,又有了下面的對話:

“原來我媽老給我說,誰打你你就打他,你比他狠他就不敢欺負你。”

“那你現在怎麼不打架了?”

“我覺得沒意思,天天打來打去也挺沒勁的,當個好學生的感覺也不錯。”

“呵,難得有這覺悟啊,那時候怎麼不會這麼想,現在咋不聽你媽媽話了?”

“那時候我太小了,啥都不懂,我現在能自己判斷該不該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和一個12歲的小孩,能有這樣的聊天,當時聽完後挺感慨的,回到辦公室立刻就記了下來。

孩子生來是張白紙,就像今天小區門口爺爺哄小孫子“你說不吃——”小孩就咿咿呀呀地學著“不——吃——”。這是孩子最初共同的樣子,可後來卻有了越來越大的區別。

誠然,孩子一生中和父母相處時間是比較長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觀念。再加上我們現在的好多家長在孩子面前說話不注意,說老師的不是或者說學校的不足,

這種觀念就會為孩子犯錯誤提供了一個藉口——因為老師不好,因為學校不好,所以犯錯誤就是理所應當的。

因為有這麼一種的價值觀,就也導致了這個孩子對老師的敬畏感是有所下降。

一個人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應該有所敬畏,小時候可能是老師,長大後可能是法律,有了敬畏之心,才能約束身。

孩子為什麼不那麼“尊師重教”了: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

老師在保全自身的情況下放平心態,尋找更好的想出方法

現在一直在教學上提倡新型課堂,其實在師生關係上又何嘗不是新型關係。就是基於以上孩子獲取信息途徑廣的原因,老師便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了,很多時候還需向孩子來“請教”。

另一方面,現在教學壓力之下,追求集體成績及平均分等,一旦看到不上進、踢一腳走一步的學生就會特別著急,再三教之不化就會或多或少產生情緒或者失去了耐心,有時可能自我感覺並未說過分傷孩子自尊的話,更沒有體罰他,但往往在壞心情的左右下,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讓敏感的孩子看在眼裡,覺得老師是嫌棄我的,便會破罐子破摔,心裡積怨也會悄悄累積著。

其實,我倒覺得,當老師真正能釋然這些時,情況或許稍微好一點。

孩子為什麼不那麼“尊師重教”了: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

我的班級很特殊,55人,男生是女生的兩倍,期中不乏家庭異常奇葩的孩子,性格懦弱、自閉。三年級接班的時候,心勁大的想力挽狂瀾,將平均分穩居倒一的局勢改變。抓著連字都寫不下來的學生的手一筆一劃寫,每天下午我留下來作業我陪著寫。

事實呢?太高估自己了,截止今天,剛出來的期末考,三科成績依然穩居倒一。

對於我這樣心勁高的人,怎麼能容許這樣?曾經一考完試就難過的整夜失眠,每測一次試就約談幾位家長,找方法找原因……艱難而痛苦的過往歷歷在目。直到一次次被傷害並真正深入瞭解了哪些問題孩子的家庭之後,我的思想也慢慢有了轉變:有些家庭,單是活下來都是勇氣,又有什麼心勁去放在學習上。

平均分比不過,平均分上不去就算了吧,再生氣也改變不了現狀。因此決定兩步走,大部隊按計劃進行,8個特殊的特殊對待,著重觀察心理,畢竟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構建。再現實一點,總歸成績都提不起來,又何必再給他們臭臉讓他們恨我呢?

欣慰的是,能看到他們的臉上笑容漸漸增多。無論在家裡怎樣,我盡力讓他們在我的手裡過的溫暖一些。心態放平之後也更容易出成績,雖班級成績不行,卻也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了該有的榮譽。仔細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他們的需要可能是不一樣的。

孩子為什麼不那麼“尊師重教”了: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

教育真的不是萬能的,我們只是盡最大的努力去做事。

人們常常習慣了在失去之後反悔,平時我們都在更加著重的要求成績,但總在出事後覺悟心靈成長的重要性。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是一生幸福的鑰匙。無論他們以後是高學位人才還是最普通的人,強大的心力才是支撐他們走下去的動力,這一切都與教育息息相關。

“尊師重教”無論在哪一個時代都不會過時,都不會是錯誤的導向。

因此,父母和老師,必須用新的眼光去面對這些有著新思想的孩子。鼓勵但不縱容,疼愛但不溺愛,滿足但有限制。

既然為人父母,既然做了老師,既然生活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只能勇敢的去迎接和麵對。我們無法改變時代,但可以改變自己,影響孩子。


<code>我是橘子,教育工作者,
每天分享一個教育案例,歡迎您的關注。/<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