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汉代江淹作《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

。”词表达儿女之情是多方面的,但歌咏最多最好的还是离别之情。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主要原因有二。首先,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古代的男女之情经常会受到离别的冲击,因为社会和家族都对男子寄托着很大的期望,小时候发奋读书,长大成人以后一定要离家求仕,考取功名,如果流连于儿女私情就会被人鄙夷耻笑。如梅尧臣有悼亡诗《初冬夜坐忆桐城山行》云:“吾妻常有言:艰勤壮时业,安慕终日闲,笑媚看妇靥。”梅尧臣的妻子谢氏殷切地勉励他不惧艰苦,壮时立业,别让夫妻恩爱消磨了男儿志气。连自己的妻子都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沉溺于儿女私情,那么父母就更加期望儿子胸怀大志。陆游的爱情悲剧主要就是因为母亲不满意儿子儿媳相亲相爱,怕伉俪情深耽误了儿子考取功名的大好前程,故逼迫儿子休妻。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不惧艰苦

元末高明的戏剧《琵琶记》中,主人公蔡伯喈考虑到父母年迈,无人照顾,在面临科举考试的前夕,决意暂时放弃功名,谢绝了州司的推荐。但其父蔡公就责备儿子以尽孝为借口,其实是贪恋新婚的妻子。蔡伯喈无奈,只好离家赴考。从此踏上了不归路。而在古代,交通条件很不发达,男子一旦出门以后,起码要一年半载才能回家,有的甚至数年不归,音讯全无。因此,对恋人来说,确实是聚少离多,离情词占了爱情词的大部分也就不奇怪了。另外,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言,悲愁、愤慨这种感情比之于快乐、欣喜具有更强的力度,铭刻于人心最深故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作诗,悲欢皆由于兴,非兴则造语弗工。欢喜之意有限,悲感之意无穷。”很显然,表现极致的爱情要比表现普通的爱情更强烈,更生动,更能达到艺术的效果,也就是说,离别时的爱情要比团聚时更能代表爱情的极致。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爱情意境

离别之后的日子里,彼此的思念是非常殷切的。分别以后,何日再聚首,真是难以预料。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云:“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远隔万水千山,音容渺茫,越是如此,思念越深,也越痛苦,越痛苦又更见思念之执著和纯真。男女相聚时还体现一种肉体上的感性冲动和快感,相比之下,男女分开后的隔山隔水的相思更具有精神上的守望美质。这份感情因为过滤了性欲的生理性一面,突出了情爱的人伦性一面,因而也更具有超越性的美感和高华的精神境界同时,在相思离情中,深刻地反映出人生的普遍性矛盾人的追求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以及现实的制约和精神的超越。在矛盾的斗争中,人不断地痛苦、不断地超越,显示了人性的伟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总是以悲为美,悲剧总是比喜剧更具有感染力和永恒美的原因。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北宋欧阳修

唐宋词的创作中,伤情词可以说不胜枚举。其中柳永、晏殊、张先、欧阳修、晏几道、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等,都是抒写离愁别绪的圣手。离愁别绪词,按照离别性质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生离和死别。其中,生离又可分为离时和别后。第一,“执手相看泪眼”的离别时分。离别时分的离愁别绪往往发生在清晨或黄昏。试看牛希济《生查子》词: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生查子》

这首词是一篇写离别时分的小令,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然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全篇颇有电影手法:“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两句是远镜头,通过淡淡的山、淡淡的烟、淡淡的天淡淡的星,营造出一种静悄悄的,似睡未醒的意境然而就在这寂静沉睡的一刻,却有人无眠,不仅是无眠,而且正面临着离别的痛苦。“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是将镜头拉近,给出一个特写,月光照在离人的脸上,有泪光闪烁,把这清晨点缀得格外凄清。下片将抒情寓于叙事之中,尤其是结语两句,突出画面感尤见蕴籍。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清晨

这里串着两个景象,一个是现实中的情境,分手当时,女主人公穿着绿罗裙依依惜别的情景;一个是幻想中的情境,分手之后,男主人公行走天涯时,看见处处的青草而想起恋人的情景,两个画面交叠在一起,亦真亦幻,似梦似真,给人许多想像。在这里,有借代、象征、寄托的手法,话语不多,但内心的情感世界一览无余,更为可贵的是,一般的离别诗都写得悲悲戚戚,伤于情深而牛希济的这首小词却给出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让我们自由地想象男主人公浪迹天涯时会始终牵挂家中的爱人,再想象这份牵挂终会将他带回故乡,带回爱人身边。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清晨景象

同样是写清晨的分别,柳永的《雨霖铃》却用长调,用铺叙的手法渲染当时的情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成为经典的分别细节,“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经典的离别风景。晓风残月中的清晨之别,给人以清雅幽怨的气氛,暮沉沉中的黄昏之别,则更显得凄凉苍茫。试看秦观的《满庭芳》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黄昏之别

离别把飘零才子与风尘佳人之间的缘分推到一个备受煎熬的境遇,一时间,前尘旧影、酸甜苦辣俱涌上心头。这一份执手相看、黯然神伤之情与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描绘何其相似,但细读之下又似不同。《雨霖铃》中以情人离散为主线,其中抒发的情感,无论是对相守的眷恋、此刻的难舍还是别后的孤寂都是明确而热烈的。而《满庭芳》的背景是作者为党争所累,遭贬外调,令他伤怀的除了与心上人的天各一方外,更有对仕途的迷茫故地的留恋,以及一草一木所触动的昨日的点点滴滴。“

正所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在少游眼中,一切恍然如梦,无可追寻,所以才有了“空回首”的感慨。这一句写得太好,简直是迷人的。回首往事,一切如梦,所以称为“”,但似空又非空,因为多少蓬莱旧事,都已成为深驻心中的回忆,多少青楼薄幸名的故事,都成为诗人人生的一部分,尤其是那份感情,明明放不下,又偏偏要放下,那纷纷的暮霭,正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伤感的黄昏

如同他化用隋炀帝的诗“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那样巧妙无痕。​在这优美的意境中,感伤不再是颓废的情调,而是升华为一种回味无穷的情韵了。冯煦谓少游之词,不只有“词才”更有“词心”,诚哉斯言。少游情思溢于胸襟,心之所至,笔之所往,写景叙事、抒情构思得当,回环反复又一气贯注,曲折幽婉又舒卷自如。下阕尤其“不假雕琢,水到渠成”,令千百年后读之亦觉琅琅上口而不生厌,细细品味之下,颇有所悟。能平易近人地把握词的灵魂,这正是秦观词能打动人心的原因吧。第二,“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分手之后。分别的刹那是短暂的,更痛楚的思念还在后头。在描写离情别绪的词中,数量最大的正是这一类描写离别之后的词。如: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温庭筠《梦江南》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李煜《临江仙》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离情别绪意象

在这类词中,李清照的别后相思词别具一格。第一她书写的是夫妻感情,光明正大,不像许多词中的主人公感情关系暧昧;第二,她以女子的身份来写女子相思,体悟更加到位,不像许多代言体,终觉隔了一层;第三,李清照是贵族女子,文风典雅,不涉淫语,更觉清新可人;第四,李清照主张“

词别是一家”,声情相谐,音韵优雅,最具婉约之美。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是描写离愁别绪的,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点绛唇》(寂寞深闺)、《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念奴娇》(萧条庭院)、《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行香子》(草际鸣蛩)等都是她怀念丈夫赵明诚的早期相思之作。李清照十八岁嫁于太学生赵明诚后,一直过着伉俪情深的生活。夫妇志趣相投,琴瑟和谐。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离情别绪意象

《金石录后序》中对他们夫妻间的生活情趣有一段非常生动的描写: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正是有了这些典故,使我们在读李清照词时,对她的内心情绪有一份更深的理解和同情,而李词中对离别后思念的刻画又加深了我们对他们夫妻感情的认识。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屏居青州十余年后于微宗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出任莱州守,李清照未同行。这首词大约是这次别后的相思之作,易安的思念化作词句,婉转愁肠,相思之苦,莫以为甚。“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引出的《阳关三叠》曲子的典故;“武陵人远”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的故事;“烟锁秦楼”用的是仙人萧史和弄玉飞升天前住所的典故。三段典故使得意境大开,既隐喻了他们的婚姻有如仙侣一样美好,又把寓辞别苦表现得更加深重。结尾即景抒情,定格于在流水前终日凝眸的一景,情景交融使全词的思想情调深婉凄绝,此词吞吐往复,跌宕尽致,深婉细腻,清俊疏朗,音韵谐美,是“易安体”的代表作之一。第三,“头白鸳鸯失伴飞”的阴阳两隔。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情景交融

离愁别绪中最痛苦的莫过于生死两隔的永别。生离固然痛苦,但毕竟还有重逢的盼念可以支撑,而一旦双方中有一方辞世,那么留给另一方的则是终身的遗憾和伤痛。而人类情爱的伟大,正在于它不会随着生理上的激情的消失而消失,即使在肉体已经灰飞烟灭了之后,精神上的爱情还能一直维持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所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离愁别绪

真正深笃的情感,可以超越生与死的界限,可以穿透时空的阻隔,可以连接人间与幽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悼亡之作写得感人至深。所谓“悼亡”,并非泛指,而基本是指对亡妻的哀悼缅怀。古典诗歌中有“悼亡”一类,西晋时的潘岳曾写过三首,似是此类题材的发端之作。如其一写道:“……望庐思其人,人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翰林鸟

睹物思人,低回不已,并以飞鸟的由双而成单,来拟丧妻后的感受。唐诗中最有名的悼亡诗当数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中的第二首最为朴素动人“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宋词本是酒席宴上用作“侑觞”、“佐欢”的歌词,题材很狭窄,多写花前月下的男欢女爱,文士和歌妓之间的卿卿我我。到了北宋后,情感大大加深,直到写到悼亡更是深情至极,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文豪苏轼的《江城子》: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江城子》

苏轼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婚。王弗聪颖贤惠,孝顺公婆,与苏轼非常恩爱,可惜只活到27岁,逝于汴京,次年归葬四川的祖。父苏洵曾对苏轼说:“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而后来尽管经历了许多风浪,东坡也的确没有忘记这位结发妻子。这首词就是东坡在乙卯年即宋神宗熙宁八年的正月二十日夜里梦见了亡妻,梦醒后写下的。当时苏轼知密州,和妻子的孤坟相隔千里,梦中的甜蜜越发衬托出现实的凄凉。梦中妻子在小轩窗梳妆的倩影清丽脱俗,更衬托出现实中遭受磨难与困苦的丈夫“尘满面,鬓如霜”的憔悴,这憔悴既有仕途的坎坷,也是思念所致,令人不忍卒读。对照苏轼那些表现大胸襟、大情怀的词作,再读此词的深情缠绵,更见出其为人的光明磊落、忠厚深沉。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深情缠绵意象

另一首优秀的悼亡词是贺铸的《半死桐》。贺铸性格独特,有丈夫气,他的不少作品都充满着雄壮郁勃和英风侠气。如《行路难》上片:“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白纶巾,扑黄尘。”《六州歌头》上片:“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在文风柔弱的北宋,这样的作品是很少见的。贺铸又颇多爱情之作,源于乐府或出于现实的都不少。我们这里看他的悼亡之作:

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思念亲人,唐宋词离愁别绪之所以成为柔情美的典型,原因有哪些?

相思在斜阳意境中

所用的调名本是《鹧鸪天》,作者之所以自命为《半死桐》,是缘于汉人枚乘的《七发》,此赋谓龙门有桐树,树根半生半死,伐以制琴,其声为天下之至悲。贺词以此意象来寄托悼亡的哀思,故有“梧桐半死清霜后”之句。在唐宋词中,我们惯看鸳鸯成双成对的场景,如花间词中的“暖香惹梦鸳鸯锦”(温庭筠《菩萨蛮》),“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乍一看这句“头白鸳鸯失伴飞”不觉心惊。最后两句让人想起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但是李诗的惆怅中尚有甜蜜的憧憬,而贺词中则充满无法弥补的伤痛。与苏轼的悼亡词相比,苏词侧重表现青年夫妻的恩爱情深、难舍难分,以迷离恍惚、荡气回肠的艺术意境取胜,而贺词侧重表现中年夫妻的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以平实无华、真挚沉痛的生活底蕴见长。二词对读,各有千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两者堪称宋代悼亡词中的双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