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如何处置他的?

秉烛读春秋


早年,赵匡胤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之志,开始闯荡江湖,四处游历,想要找到自己的明主。他的第一站就是复州的王彦超,此时的王彦超已经功成名就,身为复州防御使,自然不把初来乍到的赵匡胤看在眼里,不知道这是未来的天子,自己的顶头上司,于是给他一些钱,打发走人。


后来,赵匡胤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王彦超也直接从后周的节度使转为大宋的节度使,成为赵匡胤的部下。一次,赵匡胤与王彦超等人饮酒,酒过三巡,赵匡胤问王彦超“当初你在复州的时候,我去投奔你。你为什么不接纳我”。王彦超于是下来台阶,叩头说“当时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刺史,而复州不过好比一勺子水,怎么能容得下陛下这条真龙呢?如果我当初收留了陛下,您还会有今天的成就吗”。一番话把赵匡胤说得哈哈大笑,不再追究过去之事。二十二年后,赵匡胤旧事重提,可见这件事对赵匡胤留下极其深刻印象,而王彦章的回答可见他本人机敏乖巧。


当然,闭门羹这件事可以揭过,但有一件事一直困扰着这位大宋开国皇帝。那就是五代时期武将的飞扬跋扈,动不动就要造反,对皇权造成极大威胁。有一天,赵匡胤宴请包括王彦超在内的几名地方节度使,还是酒过三巡,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不慌不忙地:“你们都是国家的功臣宿将,长久地在第一线为国家服务,事务繁忙,这实在不是朕优贤待士的本意,这让朕心里怎么过意得去呢?”王彦超还是和上次一样机敏,敏锐察觉到皇帝的真实意图,于是,他上奏赵匡胤说,”我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劳,却一直深受皇帝宠爱,心里很惭愧,现在仍然在节度使位置上,心里是在过意不去,希望你能让我归老田园吧”。这样的话,自然大合赵匡胤的心意,史称他马上离席,执手嘉慰。可同来的几位同僚却不这么想,而是大谈功劳,却换来一句“此异代事也,何足论也”。让他们碰了个软钉子。第二天,赵匡胤就下诏免去他们军权,而封以高官厚禄,让王彦超等人养老去了。从此,唐朝以来的藩镇之祸被赵匡胤彻底消除了。


一壶清茗品春秋


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怎么处置他的?

赵匡胤早年满怀希望的投奔王彦超,但王彦超没有收留他,而是直接打发了赵匡胤,赵匡胤做皇帝后,却没有为难王彦超,原因是赵匡胤有明君的器量,加上王彦超情商高,口才了得,所以还是以喜剧收场的。


宋太祖赵匡胤早年的尴尬经历

宋太祖赵匡胤是大宋开国皇帝,文武双全,原是周世宗柴荣手下大将,柴荣驾崩后,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但身为九五之尊的赵匡胤早年也受过委屈。

赵匡胤出身还算不错,算是将门之后,所以身怀武功,他的志向也是能建功立业。为了理想,他出门闯荡。

之后他投奔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本以为这位父亲昔日同僚会重用自己,没想到换来的只是十贯钱,于是赵匡胤无奈只能另投他处,后来赵匡胤受到郭威重用,建功立业,在柴荣时更是做到了殿前都点检,之后通过兵变登上皇位。


赵匡胤器量大,王彦超情商高

这下王彦超尴尬了,而赵匡胤记性不坏,在一起喝酒时问起王彦超当初为何不收留自己,而王彦超答道早就看出皇上不是池中之物,肯定不能待在复州这种小地方,不然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说的赵匡胤龙颜大悦,可见王彦超情商高绝。

然而王彦超的高情商不止于此,在赵匡胤请众武将喝酒时,流露出要收回兵权之意,王彦超马上心领神会,主动提出自己年纪大了,老早想要退休了,深得赵匡胤之心。


王彦超为什么要打发赵匡胤

那么为什么当时王彦超没有收留赵匡胤呢,是看不上还是看出他真的非池中之物呢。大概率是前者,当时赵匡胤还是个毛头小子,未立寸功,王彦超看不上他也是人之常情。那么为什么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呢,因为王彦超年轻时候也有过类似经历。王彦超曾经拜晖道人为师,出家修行。而晖道人看出他是大贵之人,于是给了他钱,打发他走了。是不是有点历史重演的感觉。

会明宗即位,继岌遇害,左右遁去,彦超乃依凤翔重云山僧舍晖道人为徒。晖善观人,谓彦超曰:“子,富贵人也,安能久居此?”给资帛遣之。—《宋史》

总结:综上所述,赵匡胤没有为难王彦超的原因是赵匡胤身为一位明君,器量确实很大,而王彦超的高情商也是一大原因。而赵匡胤能通过杯酒释兵权来加强中央集权,没有使用武力手段,避免了血腥暴力,值得称道,但同时也造成了宋朝文强武弱的局面。


临石观海


赵匡胤这个人不怎么厚道,他曾经受过王彦超的冷眼,当了皇帝之后想拿这事来挑王彦超的刺,不过却被王彦超用一句话给挡回去了。

王彦超之所以能够用一句话呛住赵匡胤,也可见他的情商之高,一个混官场的人,最为考验的便是情商。

情商高的人,智商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赵匡胤想拿自己遭受冷眼的往事来挑王彦超的刺,可不容易。

赵匡胤在落魄时,或者如史书所修饰的那样,他在“漫游”的过程中曾经试图去投靠和依附王彦超,可惜结局却出乎他的意料。

王彦超看了看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赵匡胤,估计心里在想,啊呸,这什么阿猫阿狗啊,跑来投靠我?我要你有什么用?

只不过又不好把事做绝,所以为了照顾照顾可怜无助又弱小的赵匡胤的情绪,也就随手扔了点钱给赵匡胤。

赵匡胤看着手里的钱,心里很不舒服,我了个去,这点钱,你是在打发叫花子呢?再说了,我是为了这点钱吗?我是为了来向你讨个前程的呀!你拿这点钱来打发,和羞辱我有什么分别?

可那时候的王彦超是赵匡胤得罪不起的人物,所以赵匡胤也只能骂骂咧咧地退出了“群聊”,又继续“漫游”去了。

赵匡胤早年之落魄可不止于此,他曾经游到了襄阳的一座寺庙,因为囊中羞涩,所以便没脸没皮地住在寺庙里。

他住在寺庙里时间一久,老和尚终于忍不住了,拿出了一把钱给他,然后对他说:“我给你钱,你往北去,那里有你的机遇。”

对这段往事,史书说是老和尚会看面相,看出了赵匡胤非池中物。

可是,我们不妨换个方向想想,自己家里突然来了个白吃白喝白住的人,一天两天还能忍得下去,这时间一久谁受得了?肯定巴不得赶紧送走这尊佛呀!

赵匡胤往北走了一段路,恰好碰上了当时的后汉枢密使、后来的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在征讨李守贞,于是便投入了郭威麾下。

也正因为投入了郭威麾下,赵匡胤的命运由此扭转,一步步往上爬,柴荣死后,他更是唱了一出“黄袍加身”,抢了后周恭帝的皇位。

赵匡胤的经历似乎印证了老和尚的话,难道老和尚真的能掐会算?

实际上,当时北方战事频发,所谓乱世出英雄,战乱也就意味着机遇,赵匡胤只要去北方投了军,死了没人知道老和尚这回事,活下来还升官发财了,那自然会有赵匡胤主动帮他做宣传。

王彦超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也碰到了一个老和尚,也得了老和尚的指点和资助。

他原本是后唐李继岌手下的兵,李嗣源篡权夺位之后,他又和李继岌一起流亡,一直到李继岌遇害身亡。

李继岌死了之后,王彦超不知道去干嘛,然后就跑到重云山拜老和尚晖道人为师,当起了和尚。

他没赵匡胤脸皮厚,赵匡胤是直接没脸没皮地蹭吃蹭喝蹭住,他是自己出家当了和尚,所以名正言顺地吃晖道人的,住晖道人的。

过了一段时间,晖道人可能觉得开销太大了,也可能是真的“善观人”,所以也对王彦超说了句:“娃儿,你是天生的富贵命,怎么能一直蜗居在我这呢?来,你拿了这些钱去找你的前程去。”

于是,王彦超就拿着钱离开了,然后投入了石敬瑭麾下,后来历经后晋、后周而投效于赵匡胤开创的北宋。

王彦超也就因此成为了赵匡胤的手下,为赵匡胤所驱使。

当上了皇帝的赵匡胤,自然是意气风发的,这时候看到了昔日高高在上的王彦超,又想起了被王彦超拿钱打发的那段往事,便忍不住想要挑挑王彦超的刺。

对于赵匡胤的故意挑刺,王彦超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赵匡胤叫来王彦超,颇有深意地问到:“王爱卿呀,当年在复州的时候,朕跑去投靠依附你,你为何不接纳朕呀?”

王彦超一听,不禁一笑,你都当了皇帝的人了,怎么还这么记仇呢?不过,高情商的王彦超嘴上却笑着说:“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

为什么说王彦超这话说得妙呢?

皇帝,你是神龙呀,我那一勺破水哪能留得住你?那时候你之所以没有留在复州那个小郡,是天数使然呀!

这摆明了是在拍赵匡胤的马屁,我不留你,复州小郡留不住你,不是不看好你,是天命给了你更广阔的天地,言外之意也就是你赵匡胤当皇帝是天命所归。

所以,赵匡胤听完之后便哈哈哈地笑了起来,开心得不得了。

这事还没完,王彦超第二天赶紧上表谢罪,皇帝呀,当年我有眼不识泰山,你想怎么处罚我都认。

王彦超拍完了马屁又谢罪,做足了认错的姿态,也给足了赵匡胤面子,对于这么识相知趣的王彦超,赵匡胤还能怎么办?

当然是原谅他了!

所以,王彦超不仅没受到赵匡胤的处罚,还继续升官发财,一直到了宋太宗雍熙三年才以73岁高龄老死。


宁糊涂


不说废话,我们先来看下,当初王彦超不接纳赵匡胤是怎么回事。

赵匡胤,陈桥兵变时,他的部下将黄袍加在他的身上而称帝。既然做了皇帝,那出身自然也不平凡了。据《宋史》记载,他生下来时,就红光照屋,满屋异香一晚上才散去,全身金色,三天后才恢复正常。

长大后,生得高大英俊,一次骑马时,头撞在城墙上,大家都以为他遭了,头要被撞碎,说不定就活不成了。谁知道他很快就从地上爬起来,追上马又骑了上去。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这赵匡胤从小就不平凡,与众不同,处处都透露着将来有大成就,甚至为人君的迹象。

就这样一个处处透着不平凡的潜在的大人物,主动找到时任复州防御使王彦超,通过父亲的关系(当初,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与王彦超是同事),想要谋得个一官半职。赵匡胤本以为这是小事一桩,可是王彦超却拒绝了,而是给了他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当然,理由是冠冕堂皇的,无非就是,你前途远大,我这小地方屈才了一类的话。

那么,问题来了,这王彦超是傻蛋吗?这样一个透着不平凡的有为青年,将来的大宋开国天子,怎么就错过了呢?

王彦超傻不傻呢?当然不傻。王彦超父亲在后梁时,官至太子少傅、尚书。王彦超也是一官二代,从小就受着良好的教育,有大志向之人。后来在后汉、后晋、后周都任高官,赵匡胤的北宋建立后,加中书令,后为封邠国公。这样一个人,显然并非鲁莽、无知之人。

因此,他拒绝赵匡胤的行为,要么是真认为赵是高才,在自己这里委屈了,要么是没看出赵匡胤有什么特别之处。

静笃认为,大概率的是没看出赵匡胤有什么特别之处,要真认为赵是高才,以他的智慧加之当时又时是乱世,结交人才总是好事,怎么还会把人才往外推呢?

(赵匡胤 剧照)

那《宋史》中记载的赵匡胤种种与众不同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些记载当不得真的,都是事后诸葛亮的行为。我们翻开史书,会发现,书中记载的皇帝出生时基本上都有奇异的现象。比如,刘邦是他妈梦见龙怀的孕,李世民出生时有两条龙在别馆门外嬉戏......

这都是当了皇帝后,别人才附会出的异象,当初,谁又一定就能慧眼识珠呢?

不过,还好的是,王彦超对赵匡胤还并不差,说了一翻冠冕堂皇的理由,还送了十贯钱的盘缠,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也因为这一点,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才没有难为王彦超,还让他做到了中书令,可见,并没有记他的仇。

只在一次酒后,皇帝赵匡胤想起了往事,问王彦超,我当初来投奔你,你怎么不收留我啊。话里的意思,你做得可不明智啊。

当然,皇帝既然如此问,就并没有一定要责怪之意。只是,臣子的回答却考技巧,如果话说得不让皇帝有面子,后面也难免不会有好果子吃。

(赵匡胤 剧照)

王彦超想了一下,跪拜后很巧妙地说:

浅水岂能藏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也

既解了眼前的围,又很好地再次拍了皇帝的马屁。赵匡胤哈哈,再不提此事。太平兴国六年,王彦超被封为邠国公。看来,这马屁拍得赵匡胤很舒服。


写在最后:关于赵匡胤投奔王彦超的事,正史应该并无记载(反正我读了《宋史》相关章节没找到),是否真实,我也无法保证,就仅当一乐吧。哈哈

挚守静笃


赵匡胤于960年陈桥驿发生兵变,皇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王朝,但是早年的赵匡胤求职,也是四处碰壁并没有谋得一个好的差事,在外游历的他突然想到了,曾是父亲同僚的王彦超,因为此时的王彦超已经是一方大员,官居节度使一职,于是想着靠父亲哦薄面,在王彦超哪里某个差事,不成想王彦超不仅没给他谋差事,反而给他十贯钱把他打走了,那登基为皇帝后的赵匡胤是如何对待王彦超的呢?

咱们先来说说赵匡胤为和去投靠别人,既然赵匡胤的父亲和王彦超是同僚,那为何王彦超是节度使,赵匡胤父亲的官职应该也不算低才对,怎么没给自己某个差事,反而让自己去外面求别人呢?这还得从哪位割让“燕云十六州”儿皇帝石敬瑭说起,石敬瑭为了当上皇帝之位,便以每年30 万匹布帛和“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的帮助,使自己登上皇帝的位置,石敬瑭建立晋后便称自己是“儿国”,把小自己十几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喊“父皇”。

可当石敬瑭当了几年儿皇帝死后,他的养子石重贵登基为帝,不愿意继续当契丹人的儿国皇帝,想摆脱对契丹人的依附关系,这契丹人哪能同意,耶律德光二话不说,率兵南下直捣黄龙,攻破了晋国的都城汴梁,顺带在汴京过起了汉人皇帝的生活,把自己的“契丹”国号改为”辽“,可此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晋国禁军的军官,皇帝死了都城汴梁都给别人契丹占了,他也就失业了,工资也没有着落,一大家人的生活还得维持,加上弟弟赵廷美也才刚出生不久,时年21岁的决定为家里减轻负担,出去闯荡江湖谋生。

离家出来的赵匡胤想去投奔的第一人,便是与父亲关系不错的王彦超,此时他是复州节度使(今湖北仙桃),赵匡胤到凤翔后向王彦超表明,自己的身边以及希望能军中谋个差事,王彦超便命人好吃好喝的招待他,就是不提安排差事的事,因王彦超治军严谨,不习惯任人唯亲给人留下话柄。住了几天后赵匡胤便找王彦超问及此事,王彦超便命人取来十贯钱赠与赵匡胤,并且好言相劝让他去别的地方,赵匡胤就这么拿着十贯钱北上离开了复州。 后来投奔了郭威帐下的李守贞,从此开始屡屡战功直到建立大宋。

对于王彦超没有收留赵匡胤,赵匡胤一直暗暗的记在心里,直到登基当了皇帝以后,有次赵匡胤与王彦超一起喝酒,喝的正高兴的时候赵匡胤问王彦超说:卿原来在复州的时候,我去投奔你,你为何不接纳我啊?王彦超赶紧跪下说:我那小小的地方岂是真龙天子可以待得,当时陛下没有留在复州,是老天爷安排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第二天王彦超酒醒后,赶紧上书向皇帝请罪,赵匡胤召见他并没有治他的罪。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酒酣,谓彦超曰:“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帝大笑。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宋史·王彦超传》

没过多久,王彦超被任命为用兴军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年)又回到凤翔任节度使,到宋太宗赵匡义的雍熙三年(986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被朝廷追赠尚书令衔,可见王彦超当年没有收留赵匡胤,赵匡胤并没有记恨于他,还是对他委以重任,活到七十多岁去世。


麇子文史


一代英才赵匡胤在落魄时候去投奔王彦超,被王彦超残忍拒绝,给了几个小钱像打发叫花子一样打发了?真的会有这回事?还是让我们把大脑里的水甩干之后,对它进行一下分析。

为什么此事的真实性存疑呢,因为伟人、能人、成功人士都喜欢搞“励志”这一手。

这些人成功之后,为了说自己创业多么艰难,都要编一个有鼻子有眼的故事,极力说自己当初多么落魄,混得多么惨,周围的人多么势利,怎么狗眼看人低。

这些故事有的是当事人自己瞎编的,有的是记者或者史官杜撰出来的,目的就是加深印象,增加戏剧性,突出大人物。

一般的这样的故事都有两种过程,两个结局。

1、 大人物穷困潦倒,身无分文,饿昏在街头。或者在酒店吃饭连酒菜钱也没有了被店主扣住不让走,这时候神秘人物适时出现,雪中送炭。

大人物非常纳闷:我们素味平生,壮士为什么帮我?

神秘人物通常都会说,你不是凡人,你是玉帝的儿子,你有使命,你大展宏图去吧。

2、 大人物穷困潦倒、走投无路,向人求助,周围人有眼不识泰山,不但无动于衷。还讽刺嘲笑:臭小子,小瘪三,吃屎去吧。

总之,不是大人物通过别人的口可劲猛夸,就是通过别人的口没命地自贬。越是这样,越是显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和逆境不屈服的坚韧以及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伟大。

赵匡胤的故事应该属于第二种,自贬。

在史书上,曾记载过赵匡胤早年的一段落魄经历,说他初出江湖的时候,很长时间都无所事事。四处奔波,没有找到一份理想的事做。

像赵匡胤这样伟大的人怎么会没有人任用?一定是那些人有眼无珠,不是伯乐,狗眼看人低。

因此赵匡胤尽管满腹经纶,浑身本事,但就是没有人识货,不屑任用他。

赵匡胤走投无路之际,就想起了父亲的哥们王彦超。

王彦超不仅是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同僚,也是赵弘殷的好基友。赵匡胤为什么要投靠他呢?因为王彦超当时是复州防御使,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到这里自己可以有用武之地,大展宏图。

心高气傲的赵匡胤本来不想利用这层关系,想靠真本事打拼,怎奈世态炎凉,只能开后门走关系,先有个落脚地方再说。可是出人意料,王彦超虽然非常客气滴接待了他,却借口自己这里没有合适工作,赶赵匡胤走。

也许是怕赵匡胤难过,临走的时候给了他十贯钱。赵匡胤满怀希望去投靠王彦超,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王彦超一转身,赵匡胤就把这十贯钱就扔了。

表面上看,这段故事被记载得有鼻子有眼,挺像那么回事,可是仔细一琢磨,发现有点不大对劲。

我们只要看看赵匡胤的家庭背景,就知道这个故事有多么虚假。

赵匡胤老爸叫赵弘殷,出生在保州保塞县(今河北省清苑县) , 人家自称西汉京兆尹赵广汉后代。当然自称是名人之后的多了去了,反正没法考证,我们不妨看做赵匡胤父亲是傍名人,不去管他。

可是下面这个资料我们不能无视,赵弘殷是涿州刺史赵敬的儿子,而且他本人不是省油的灯。

赵弘殷武艺高强,起初是赵王王镕麾下一员大将,后来在唐庄宗手下当禁军首长。后汉时期,也就是说赵匡胤投奔王彦超的时候,自己老爸已经官至任护圣都指挥使。

因为,赵匡胤老爸可以是帝国军界大佬,级别最少也是个师长,由于是统治禁军,实际权力相当于省军级。

我们想想,皇帝禁军的统帅,大小军官哪有不知道的。更何况王彦超跟赵弘殷私交甚深?凭借赵匡胤老爸的关系,到哪找工作都是一路顺风,各级官员都是拼了命要巴结,哪有找不到工作的道理?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中央高级将领的公子,根本不可能想去地方混,因为起点太低了,即使想去前线锻炼,也不会从地方军开始。王彦超想要,赵匡胤也不一定想去。

无论是从赵家的事业考虑,还是从赵匡胤的理想考虑,赵匡胤都不会屈尊去王彦超那里打工。

因为只有在中央一级的军队里,才能广交更有影响力的豪杰,为自己日后发展积累人脉,为实现个人抱负修桥铺路,打下坚实基础。

中央军是帝国权力的核心,赵匡胤的老爸在这里打拼多年,看看他曾经交往过的人,李存勖、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哪个人不是风云人物,他又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儿子跑到地方军队蹉跎光阴?

所以事实上,赵匡胤根本不是找不到工作,也不是找不到理想工作,而是赵匡胤想熟悉一下基层工作,到处走马观溜达溜达。 一般的部队,赵匡胤哪里会看得上眼,根本就不会停留,他也只是遇到大英雄郭威,才愿意跟着效力。

郭威这样天下数一数二的大英雄愿意收留赵匡胤,并非是冲着他的本事,而是冲着他老爹赵弘殷的名头。

可以说赵匡胤能成就大业,家庭背景很重要,能让他站在老爸肩膀上事半功倍,他的成功实在太顺利。

我们想想,不管刘邦、曹操、还是刘秀、朱元璋,谁有赵匡胤打天下这么顺利。

也许正因为太顺利了,赵匡胤或者是史官觉得这样不能显示他的伟大,所以就加入了一些故事元素,说明赵匡胤创业的时候也非常艰难,连老爸的朋友都看不上他,让一颗金子蒙上灰尘,一个英雄没有用武之地。

叙说这个故事也是说明赵匡胤受命于天,无论怎样饱经磨难,一定会大放异彩。

史书上为突出这个主题,还若有其事地说,赵匡胤被王彦超打发走后,突然有个仙风道骨的老者抓住他冰冷的手,让他一路向北,在那个地方会有贵人相随。

赵匡胤尊嘱一路北走,在那里遇到了郭威,他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最后的结局叫人感慨还非常暖心,赵匡胤当皇帝后,跟群臣大摆庆功宴的时候,把王彦超喊到身边,问他说:王叔,当初我去投奔你的时候,为啥要让我碰一鼻子灰?

王彦超的回答可谓是妙语连珠:我呀,我也想收留你,可是天命难违。你是肩负历史使命的真龙天子,如果我收留了你,日后你会成功吗?老天爷非怪罪我不可。这一切不怪我,而是老天爷这个大编剧,早已安排好的。


历来现实


无论你强还是弱,总有看走眼的时候,毕竟人不是神。

王彦超就曾经看走了眼,对于投奔他的赵匡胤,打发了N贯铜钱后,就把赵匡胤送出了大门。还好,钱多少是给了,至少让赵匡胤在后来的路上,有点吃饭的钱。

幸好,王彦超看走眼了,否则在他的翅膀下,也就是出个差不多的将军,仅此而已。

那么,当赵匡胤得了天下后,是如何对待王彦超的呢?

王彦超先被封中书令,后封节度使

王彦超比赵匡胤大13岁,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老部下。虽然,曾经没有收留赵匡胤,但赵匡胤并没有怪罪他,这是为何?原因简单,因为此人能力确实不错,带兵打仗有一手,搞政务管理也不弱。

公元960年,发生了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成为了九五之尊。对于父亲的老部下,赵匡胤从凤翔调到了朝廷(当时任凤翔节度使),担任了中书令。这个官有多大呢?这是个正一品的官,是个“国级干部”,和宰相差不多大。

那么,从凤翔节度使,调到京城担任中书令,王彦超的官职是高了还是低了?从官职上来说,好像高了,毕竟,中书令是个国级干部,而节度使是一方大员,是地方长官。但是,中书令所能掌控的权力,并没有节度使多。

总之,王彦超在赵匡胤上位后,并没有被收拾。

有一次,赵匡胤问王彦超:“曾经内把我打发出门,怎么个意思?能说说不?”王彦超顿时紧张了起来,赶快回礼说道:“浅水怎能藏住神龙?当日陛下没有留在小郡,这实在是天意啊!”赵匡胤听完这样的解释,哈哈一笑,就此翻篇。赵帝王胸怀深似海,这让王彦超怎么能不卖命?

公元964年,赵匡胤又让王彦超再次担任了凤翔节度使,看来,赵匡胤是彻底信任了王彦超。

赵匡胤始终对王彦超不薄,王彦超晚年 又被宋太宗封为公爵

赵匡胤上了位之后,常常担心曾经熟悉的一幕再次发生,哪一幕呢?郭威兵变建立后周,自己兵变建立大宋。

为了防止往事重现,赵匡胤在公元961年就来了一拨“杯酒释兵权”,石守信等人就此解甲归田。

时间走到公元969年,赵匡胤又重复了那个举动,那就是继续削减重要武将的权力,这次是赵匡胤召王彦超与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等同时入朝。

上得朝堂,赵匡胤三下五除二就把众人的兵权收了。而王彦超的兵权收了之后,被改授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判街仗事。

看得出来,赵匡胤对王彦超还是不薄啊!

在赵匡胤的治下,王彦超的命运就是如此了,虽然没有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也是过得有滋有味,富贵能够享受,安全能保证。

可惜,公元976年,赵匡胤一命呜呼,蹬腿上了西天,赵光义上了高位,这就是宋太宗。

王彦超很有幸,在宋太宗主政期间,对其还是非常认可。公元981年,王彦超获封邠国公。能当一个公爵,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除了"封王”之后最高的待遇,而封王,一般只能皇室字弟。所以说,王彦超位极人臣,能力不错,运气更加非凡。

公元986年,王彦超病逝,享年73岁。

虽然,年轻时候,王彦超慧眼不识珠,将赵匡胤打发了出去。但,运气颇佳的是碰到了胸怀宽广的赵匡胤,又碰到了认可他的赵光义。这让他荣华富贵得享,人生安全无忧。


蓝风破晓


在史书上,曾记载过赵匡胤的一段落魄经历,说他在刚出道的前三四年时间里,始终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主要原因呢,据说是地方上的那些军政大佬都有眼不识泰山,所以赵匡胤在外面转了半天,却没有任何结果。

比如,赵匡胤曾投靠时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这位王彦超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同僚好友,赵匡胤本想通过这层关系,得到王彦超的重用和提拔。然而王彦超却没有收留他,只是给了十贯钱,然后便打发赵匡胤离开。

表面上看,这段故事被记载得有模有样,但其实呢,相关内容,根本经不起的推敲。

因为,赵匡胤老爸是帝国中央军界的资深大佬,据史书记载,赵匡胤找工作时,他老爸的职位是护圣都指挥使,虽然级别只是市师级,但实际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已接近省军级。

换句话说,这样一个军界资深大佬的儿子想找个工作,怎么可能会四处受拒呢?



事实上,帝国中央军高级将领的儿子,想在地方军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那实在太容易。只不过,作为帝国中央军高级将领的儿子,真愿意从中央军跑到地方军去发展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从情理上考虑,以赵匡胤的家庭背景,他以后要追随的大哥,肯定是中央政府的红人,绝不会是地方军界某位不知名大哥。

一切是显然的,中央是帝国权力的核心,赵匡胤的老爸在中央混了这么多年,先后经历李存勖、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每次都准确站队,才在中央获得一席之地,他又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儿子跑到地方军去混呢?

从这层意义上说,所谓赵匡胤在地方找不到工作,实际上是赵匡胤四处游历和积累经验而已;或者说,以赵匡胤的家世背景,一直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直到他遇到郭威,才愿意在他手下工作。



当然,赵匡胤选择跟随郭威混,绝不是偶然,而是以赵匡胤的家庭背景,有资格领着赵匡胤混的人,肯定就是郭威这种地位如日天中的军界大佬。

对此,赵匡胤也好,赵匡胤的父亲也好,都很清楚这一点。这就像咱们现实中找工作,都会做各种分析和对比,以赵匡胤和他老爸的政治头脑,肯定也会提前做好规划。

至于史书上之所以会写赵匡胤早年找工作的各种曲折,主要是为了突出他能当皇帝,那就是老天注定的。就比如史书上说,赵匡胤在被王彦超打发走后,某个老和尚突然跳出来告诉他要朝北走,就会遇到贵人,而赵匡胤朝北走,就遇到了郭威,于是拉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再后来,赵匡胤当皇帝后,特意把王彦超喊来一起喝酒,然后询问他为何当初不肯收留自己,这位王彦超就告诉赵匡胤,如果我当年收留你,你会有今天的成就吗?所以,这一切都是冥冥中天意注定的!



其实,这种类容大家只要仔细去推敲,就自然而然会明白,史官们之所以这样写,主要就是为了突出天意,总而言之,赵匡胤当皇帝是命中注定的。当然,这种神话赵匡胤的内容算是比较文雅含蕴的,在民间野史中,为了突出天意,那直接是赤裸裸。

比如,李嗣源刚当皇帝后,曾经常焚香祈祷上天说,我是胡人,被大家拥戴当皇帝,实在是不得已的。所以希望上天早日降生真命天子。于是赵匡胤就诞生了,而且降生时,那就伴随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比如,整个家一片红光、而且异香逼人,一天都不散,所以赵匡胤乳名叫香孩。

还有,陈传老祖遇见赵匡胤的老爸,看到他挑着两个儿子赶路,一时惊呆了。因为这挑着两条龙走,一边是宋太祖,一边是宋太宗!这还了得?于是陈传老祖说,天下安定有希望了。

其中,只要我们明白这一点,就能知道,与其说王彦超用十贯钱打发赵匡胤离开,还不如说赵匡胤压根就没想过要跟着王彦超混,人家只是到王彦超这里游历一番;至于这所谓的十贯钱,只是文学上的夸张手法而已,因为赵匡胤作为一个省军级高官的儿子,会差这点钱用?

当然,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王彦超后来在北宋混得风生水起,北宋建立后,他加中书令,历任永兴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等职,封邠国公。后来宋太宗上位后,又准其以太子太师之职致仕,等他去世后,又被追赠为尚书令。一生盖棺定论,堪称完美。


我是赵帅锅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王彦超,王彦超到底何许人也?王彦超,五代至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生于后梁时期,在后唐时期踏上军旅生涯,后历经后晋、后汉、后周三朝,直到北宋太平兴国八年才正式致仕(退休)。换言之,王彦超退休时,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儿子已经都死绝了!雍熙三年,王彦超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三岁,在那个时代绝对可谓长寿了。

王彦超真正崛起是在后汉时期追随周太祖郭威之后。在此之前,王彦超虽然级别不低,但也谈不上有多高。因为拥戴周太祖黄袍加身(没错,最早搞这事儿的不是宋太祖)称帝,王彦超得以高升,出任节度使。显德元年,王彦超又被套上了同平章事的行头,成为了“使相”。周世宗郭荣在位后期,王彦超调任凤翔节度使,继续担任“使相”,直到“陈桥兵变”发生。

“陈桥兵变”之后,王彦超入朝,算是表态拥护宋太祖吧,因而获得了加中书令的待遇。后来,王彦超一直在各个节度使任上大转转,直到开宝二年被收回兵权,才改任右金吾卫上将军虚职。太平兴国六年,王彦超被宋太祖赵匡义封为了邠国公。两年之后,王彦超正式“退休”,并被宋太宗特许保留了“退休”前的“工资待遇”。 退休三年之后,王彦超去世,追赠尚书令。

宋太祖与王彦超的过节

按理说建隆元年宋太祖能给王彦超加中书令至少说明宋太祖对他没有太大成见,那么他俩的过节从何而来呢?其实,王彦超和宋太祖的关系还是比较近的,他与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是老同事兼好朋友,或许王彦超还抱过儿时的宋太祖也未可知……

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彼时尚未发迹的宋太祖找到了担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想在王彦超麾下谋个差使。但是,王彦超并没有收留他,而且给了他一笔钱,将他打发走了。其实也可以理解,老朋友的儿子来自己这里走后门,可自己那位老朋友赵弘殷居然没有提前跟自己打招呼,甚至连一封书信都没有。很显然,他根本不知情,是这位赵二公子自作主张来投军的。战乱时期,如果赵弘殷这位二公子在自己这里战死,自己怎么向赵弘殷交代?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命大死不了。在彼时的王彦超看来,他根本不知道宋太祖几斤几两,宋太祖就是一个来走后门的“纨绔子弟”,收留下来,怎么安置他?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倒不如给您一笔钱,您打哪儿来的会哪儿去吧……我不多这个事儿、不落埋怨。将来对赵弘殷也好交代:“大侄子来我这要参军,我见是他自作主张、不是你的意思,就给他一笔钱把他打发回家了。”打仗可不是过家家,会死人的!说白了,宋太祖与王彦超之间并没有太大过节,无非就是到老爹的好朋友那里走后门碰了一鼻子灰而已。

宋太祖是想羞辱王彦超吗

说宋太祖多年以后旧事重提是为了羞辱王彦超,个人认为言过其实了。不看僧面看佛面,好歹王彦超是自己老爹赵弘殷的好朋友,总得给自己已故的老爹一个面子吧?其实,宋太祖旧事重提很可能是与汉高祖刘邦同样的心态——炫耀。汉高祖曾经跟他亲爹说:“爹啊,您以前经常说我游手好闲、没我二哥会持家。您说说,现在是我置下的家爷大呀,还是我二哥啊?”说白了,这就是“屌丝逆袭”之后的一种“炫富”。

宋太祖很可能也是这种心态:“王叔,以前我去投靠你,你不收留我,看看现在怎么样?我是皇帝,你是臣!”(潜台词:“王叔,我厉害吧?你夸夸我呀!”)王彦超到底是见过世面的人,一句“浅水怎能藏住神龙?当日陛下没有留滞在小郡,这实在是天意啊!”既将劣势转为了优势“不是我当初撵走你,哪有你的今天啊?”又不失时机拍了这位大侄子一个大大的马屁“你是真龙天子,注定不会屈居人下,这都是天意,就该你当皇帝!”在听完王彦超的话之后,宋太祖哈哈大笑,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试想,如果宋太祖真是打算羞辱、报复王彦超,会这么轻易让他一句话就顺利过关吗?说白了,宋太祖不过就是在王彦超面前炫耀炫耀自己的能力罢了——“你原来觉得我不行,可我现在很行!”这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心态,皇帝也不能免俗……

综上所述,宋太祖之所以当众调侃王彦超不过就是一种“炫富”罢了,并不是真要羞辱或者报复王彦超,否则王彦超恐怕很难等到宋太宗给他封国公,不是吗?因此,这件事过去就过去了,宋太祖并没有揪住不放,王彦超的结局不是很好,是相当好、非常好!以国公身份寿终正寝、死后还追赠尚书令,还想怎么样?基本到顶了……最后顺带说一句,王彦超与“陈桥兵变”期间杀了韩通全家的王彦升没有什么关系,他俩并不是兄弟,只是凑巧名字接近而已。


农民工歪说历史


换做一般人,当初寄人篱下,被人羞辱,当了皇帝以后,肯定要找回面子,甚至把当初羞辱自己的人好好修理一顿,报一箭之仇,但赵匡胤的处理方式却很艺术。

王彦超,五代宋初将领,后汉乾祐年间,任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北)防御使,也是主政一方的军政要员,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曾是同僚好友。赵匡胤年轻时离家外出,闯荡江湖,但四处碰壁,找不到工作,便来到复州投靠王彦超,希望在王彦超这里谋得一份好差事。

王彦超热情招待了赵匡胤,留他住了几天,却没有给他安排工作,反而给了赵匡胤点钱,把他打发走了,这件事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耿耿于怀。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当了皇帝以后,还没忘记这件事。有一次,赵匡胤设宴款待大臣,在座的就有王彦超,王彦超这个时候已经是老牌节度使,但在赵匡胤这个皇帝面前,也只有俯首称臣的份,他特别担心赵匡胤会拿当初自己怠慢那件事找自己麻烦,可怕什么来什么,酒酣之际,赵匡胤突然问王彦超:“朕昔日到复州投靠,你为什么不肯接纳我?”

王彦超听到这句话,吓得半条命都没了,还好他反应挺快,立刻降阶顿首,拍起了皇帝的马屁:“浅水怎能藏住神龙?当日陛下没有留滞在复州这个小地方,这实在是天意啊!”赵匡胤一听,好你个王彦超,照你这么一说,朕能当上皇帝,还得感谢你当初没有接纳我呢?他原本就没打算惩治王彦超,听了这句话后哈哈大笑,也就没再说什么。

赵匡胤确实是一个很懂得驾驭臣下的皇帝,以他的地位,完全可以随便找个借口就把王彦超治罪,但赵匡胤没有。他知道王彦超颇有治绩,口碑不错,再说人都没有前后眼,怎能预测未来呢?自己当初也不敢想象后来能当皇帝啊!所以他放过了王彦超,没有再追究。

不过,王彦超还是被吓得不轻,他回到地方以后更加小心翼翼,唯恐被抓住把柄。后来,赵匡胤听取宰相赵普的意见,削弱地方藩镇势力,解除他们的兵权,赵匡胤召集了一大帮老牌节度使吃饭。席间,赵匡胤表扬了老牌节度使们的敬业精神,暗示出他们老了,该把兵权交出来退休了,别的节度使装傻不说话,王彦超却领会了赵匡胤的意图,第一个离席跪奏说:

“臣年事已高,希望陛下能恩准臣告老还乡。”

赵匡胤听了很高兴,这个王彦超不愧是“老油田”,他亲自把王彦超扶起来,表扬王彦超是“谦谦君子”。第二天,赵匡胤下诏罢免了以王彦超为代表的的老牌节度使兵权,王彦超的表现得到赵匡胤的赞许,退休后生活过得不错,最后善终而亡。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