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礼乐制度:本是贵族阶级的“润滑剂”,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文|北暮

西周作为中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历史朝代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而礼乐制度作为周天子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维护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共同组成了支撑周王朝的四大堡垒。

礼乐制度在西周初期,成功的稳定了周朝动乱的局面,然而这一项对周朝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的制度,为何会在春秋时期逐渐走向瓦解,甚至出现礼乐崩坏的局面呢?

礼乐制度形成的背景

周人的崛起和商朝的覆灭

商朝后期,渭水流域的周人,因为有着文王和武王的领导而日渐强大。

西周礼乐制度:本是贵族阶级的“润滑剂”,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遥想当初,周人还只是游牧民族,过着“追草而居”的生活,可能当时他们也不会想到,自己在多年以后会建立如此庞大的周王朝。后来,周人掌握了农业技术,逐渐从游牧部落转变成了农业部落,并且将自己生活的地方迁徙到了周原。

周原因为牧草丰美,土地肥沃,给了周人很好的发展机会,周人因此而崛起。但是相比于庞大的商朝,周人仍然过着相对落后的生活,但是周人有一个很好的优点,那就是爱学习。

他们不断的向商朝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使自身发展壮大。为了赢得更多的发展时间,在季历时期,周人的领导者季历为了打消商朝的顾虑,更是和商朝进行了联姻。就这样,周人又发展了很多年。

然而,商朝作为雄狮对于卧榻旁侧的这只周人老虎还是心怀忌惮的,尽管这只老虎仍然只是幼年时期,可商朝为了防止夜长梦多,仍然杀了当时周人的领导者季历,二者的矛盾迅速激化,商朝和周人的蜜月期就此结束。

到了周文王统治时期,周文王姬​昌觉得时机并未成熟,于是他选择继续蛰伏,向商朝俯首称臣。可商纣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昏庸,他害怕姬昌惦记自己的位置,于是囚禁了姬昌,周人多番运作之下,这才救出了姬昌。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周武王拥有很大的野心,此时的周人也在文王的统治下,早已发展壮大。

西周礼乐制度:本是贵族阶级的“润滑剂”,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于是,周武王于公元前11世纪中期直逼殷都,当时商朝军队中的奴隶,因为不堪于商纣王残暴的统治,在周武王大军压境之下,纷纷倒戈相向,商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商朝覆灭,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史称西周。

周朝初期的混乱

周朝初期,虽然武王已经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但是商朝作为存在几百年的奴隶制国家,其中的奴隶主还拥有很大的实力。武王为了防止商朝的遗民犯上作乱,于是他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商都,并将商的王畿分为卫 、鄘 、邶,3个封区 , 分别让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统治,以监视武庚,总称三监。

西周礼乐制度:本是贵族阶级的“润滑剂”,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周朝建立不久,需要处理很多的事情,周武王劳心费神,不久就死了。死后,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但是成王因为年幼,并不能够很好的管理这个国家。武王的弟弟管叔便打起了小算盘。

管叔其实是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于是他联合了蔡叔和武庚犯上作乱,当时成王因为年幼,于是周公代替管理国家,周公采取铁血手段,率兵东征,流放了蔡叔,杀了管叔和武庚,三监之乱得以平叛。

《尚书·金縢》:“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第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尚书·金縢》:“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三监灭,制度出

三监刚刚被消灭,成王年幼,国家并没有完全的安定下来。周公旦毅然决然的扛起了治理整个国家的重任。

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对周王朝实行井田制、宗法制和分封制,有效的稳定了当时动荡的局面。

何为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

井田制

其实井田制在夏朝就已经产生,商朝也曾经实行过,只不过到周朝时期,井田制才真正的趋于成熟。

《周礼·地官·小司徒 》载 :“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当时的赋役制度为贡、助 、彻。皆为服劳役于公田,其收入全部为领主所有,而其私亩收入全部为个人所有,是一种“劳役租税”。

分封制

周朝时期,疆域辽阔,周王室虽然强大,但是对于一些边疆地区还是鞭长莫及。于是周公旦提出了分封制,很好的维护了王权的统治。

西周礼乐制度:本是贵族阶级的“润滑剂”,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所谓的分封制,简而言之就是周天子将全国的土地分封给那些亲王诸侯以及有功之臣。但是,土地分封下去也并不是没有条件。被分到土地的各个诸侯必须要遵从以下条件:

1.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

3.随从作战;

4.交纳贡赋;

5.朝觐述职的义务。

宗法制

土地是分封下去了,可倘若继承土地的诸侯死去了,这土地又该怎么办呢?于是周公旦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宗法制。

天子的位置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世代不变,百世不迁;其他诸子,各立门户,即为诸侯,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称为“小宗”,五世而迁。大宗与小宗之间,小宗要奉事大宗,大宗要照顾小宗,以此来维护宗族。

西周礼乐制度:本是贵族阶级的“润滑剂”,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在这三种政治制度之下,原来各部族之间相互平等、松散的盟友关系,变成了上下依属紧密的封建关系,王权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同时统治阶级进行社会治理的组织框架,也得以构建。

可以上三种制度,只是一些生硬的条条框框,大家在遵守的同时,不免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而且,各诸侯要适应这些新的政治形势,就需要一套新的更为详尽的道德法律制度,来作为统治阶级内部各贵族间相互理解的润滑剂。周公旦就是在这样背景之下,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制度——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建立——补上了周王朝大厦的最后一面墙

礼乐制度的破旧和鼎新

其实自农耕社会以来,礼乐便已然兴起,当时的礼乐起源于祭祀,当时,礼乐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

周朝,作为历史的一个节点十分特殊。自上,它继承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巫术祭祀文化,自下,它承启了华夏礼乐文明的开创先河。正是在这样一段时期,周王朝对于它所开创的礼乐制度,进行了破旧和鼎新。

破旧和鼎新

周王朝认为商朝之所以被灭,“淫乐”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商朝后期,朝纲混乱,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整日笙歌燕舞,却又实施残酷的暴政,最终导致了商朝灭亡。于是西周的统治者吸取了商朝的教训,破除了“淫乐”,成功地让音乐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西周礼乐制度:本是贵族阶级的“润滑剂”,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周王朝开发了乐舞全新的作用。他认为礼乐就应该是庄严肃穆的,运用于祭祀典礼等仪式上的东西。

“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记· 乐记》)

周王朝的统治者认为:音乐本来就是为了协调一致的,礼仪就是为了区别差异的协同,协同就是为了互相亲近,别异就是为了互相尊敬,音乐过度了就会沉溺,礼仪过度了就会造成隔阂,合乎情理才是礼乐的真正作用。

礼乐制度的内容

于是,全新的礼乐制度被实行,不同的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

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周礼· 春官》)

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左 传· 襄公四年》)

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同样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 诸侯轩县”,排列三面;“ 大夫判县”,排列两面,“ 士特县”,只排列一面。

西周礼乐制度:本是贵族阶级的“润滑剂”,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 八佾”(古代 “ 佾” 为列的意思,共六十四人);诸侯“六佾” 即三十六人;卿大夫 “ 四佾” 即十六人;士“ 二佾” 即四人等。

总的来说,西周礼乐主要包括了吉礼(祭 礼)、凶 礼(丧 礼)、军 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这些典礼仪式每一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违反和逾越。

《三 礼》(《周礼》《仪礼》《礼记》)中对应该如何穿 衣、如何戴帽、如何吃饭、如何站立、如何乘车、如何祭礼、如何娶亲、如何敬老、如何慈幼、如何见客、如何朝君、如何谢恩、如何奏乐等一切行为都作出了具体的规范, 把所有社会关系都固定成相应的外在仪礼,也反映出周初统治者试图通过“礼教”手段达到“礼治”效果的政治目的。

如此严格的礼乐规定,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维护巩固周天子的统治。同时,礼乐制度也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使贵族阶层形成一种相近则不真相,亲则不怨,不争不怨,天下安宁的景象。

西周礼乐制度:本是贵族阶级的“润滑剂”,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可是礼乐制在结合宗法制和分封制之后,周王朝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

礼乐制+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礼乐制+宗法制=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


礼乐崩坏——周王朝大厦将倾

礼乐制度在建立初期,有效的控制了周王朝动荡的政治局面,同时,礼乐制度作为贵族阶级的润滑剂,也很好的维护了贵族之间的关系。然而,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保质期”,礼乐制度也不例外。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大变动的阶段,奴隶制度开始逐步瓦解,封建制度开始产生。此时,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实力逐渐强大。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自身的实力却不如一个小小的诸侯。礼乐制度作为周王氏控制诸侯的手段,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

此时的礼乐制度,开始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甚至 “自大夫出”。

《论语· 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鲁国大夫季桓子在自己的庭院里演出了天子方能享用的 “ 八佾之舞” 。

《论语· 八佾》:“三家者以雍彻” 。

三家是指春秋时期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 雍彻则是指周天子祭祖用的音乐《雍颂》 。

这里说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僭越西周礼乐制度,而享用天子祭祖时方能用的音乐,违背了礼的规定。

西周礼乐制度:本是贵族阶级的“润滑剂”,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这两个例子反映了西周礼乐制度趋于崩溃的历史事实,也从侧面证明了礼乐制度已经失去了对于诸侯的约束力。

浅谈礼乐崩坏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铁器的使用逐渐普遍,冶铁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同时牛耕被用于土地生产。这两件事物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春秋时期的社会生产力。

2.私田的出现

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进步,这使荒野之中的矿田,得到了开垦,而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处于瘫痪状态,逐渐荒废。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将这些荒田变成自己的私田,周天子通过井田来控制各方势力的手段也逐渐开始不管用了。

此时,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同时也得到了事实上的承认。

3.自耕农的出现

在那个时期,一小部分奴隶和贫民开始自发的开垦土地,以这样一种方式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因此他们摆脱了奴隶的身份,开始变成自耕农。

二、政治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周王室当初建立的宗法制、分封制以及井田制,开始越来越不适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了,而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革也成为了礼乐崩坏的最后一根稻草。

西周礼乐制度:本是贵族阶级的“润滑剂”,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1.诸侯征伐

周王室衰落,诸侯实力增强,一增一减之下,社会变得动荡了起来。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发生的颇具规模的战争就多达480余次。而接连的战争让奴隶们也苦不堪言,他们开始反抗奴隶主的统治,局面变得更加混乱。

2.小国的出现

春秋末年,卿、大夫、士等各阶层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礼乐制度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了,他们公然侵夺国家政权,瓜分国土。一时间周朝上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小国。周朝的权力开始逐渐下移,分封制度轰然倒塌。作为维护分封制度的礼乐制度自然难逃一劫。

正是在政治、经济双重作用下,这才产生了礼乐崩坏的局面。而作为周王朝大厦的一面墙,礼乐崩坏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周王朝这座大厦变成了一片废墟。

礼乐制度的归宿

值得庆幸的是,礼乐制度并没有随历史的湮灭而猝然长逝,当时有很多人继承了礼乐制度的内在精神,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是其中之一。

西周礼乐制度:本是贵族阶级的“润滑剂”,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儒家学说中的“仁”和“礼”规定了人的本质属性,认为礼是达到社会化、理性化的重要途径,并强调了礼是人们普遍的行为准则,从而将过去局限于贵族生活层面的“礼”推向了社会各阶层,使之慢慢演化成了一种全社会的典章,开启了“礼下庶人”的历史进程。

孔子关于“礼”的学说,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西周的礼乐制度,他吸取了西周礼乐制度的精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礼仪文化,而这种文化,在后来的几千年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并且将我泱泱华夏塑造成了一个真正的“礼仪之邦”。

可以说礼乐制度并未完全的崩溃,它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而这种“礼”,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他社会规范的作用。

暮有话说

礼乐制度从创立之初就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统治,作为贵族阶级的润滑剂而存在的,可以说它只适用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变革,礼乐制度的崩溃是必然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礼乐制度的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特质也为“礼文化”积累了更多的经验,随着周朝的灭亡,礼乐崩坏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但是崩溃并不意味着消亡,它本身所包含的优质的、丰富的内容,已经被儒家文化继承和发扬,并且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现在所乐意看到的。

对于本文,你是怎么看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