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长廊」专题:豫北庙会系列(一)


「艺术长廊」专题:豫北庙会系列(一)

庙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农耕文明、原始崇拜相结合而最终形成的一种,中国独有的“民俗文化”。

河南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得益于广褒的华北平原孕育,形成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这厚重的文明基础上,慢慢演变而成的带有浓重民间文化味道,辅以宗教文化、神明敬畏、生活祈祷和民族英雄情结相融而成的民间表演形式,这就是“庙会”。

豫北庙会或者大而言之,拓展到整个河南省、中原地区的庙会,都带着浓浓的农耕味道,也曾经有人说过类似的表演形式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实其本质并非如此。比如传承自宋代的浚县、滑县火神庙会,基本质是农耕文明对火的敬畏。所以归纳而言,河南省的庙会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以重要人物为载体而形成的庙会,如“黄帝祭祖”、“关林庙会”、“少昊陵上香”等;二是以宗教神明敬畏为主的庙会,这一类多发生于民间乡村、庙宇,以开光、庆生等为主;三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例如“浚县火神庙会”、“滑县火神庙会”等。当然,除去这几类之外,也有个别不太一样的,不属于这三类的,比如民间武术或杂技之张举办的类似的盛会,这里面比较出名的应该算是“马街说书”了,这里面大部分的民间活动,“火神”、“老奶奶”等之类的神明,也仅仅是个民间活动的由头而已。

豫北庙会,时间大都传承自宋、明两代,经研究其文化脉络与表演形式,查阅相关文献,可以推测其形成的原因大至有这么几点,一是战争导致的农耕荒废,乡民对农耕的祈祷,在宋、明这两个朝代,豫北都是重要的战场,特别是北宋与南宋交接的阶段,以及蒙古(元)向明过渡的期间,中原做为重要的战场,人口损失严重,人们通过春节、元宵庙会的方式来祈祷来年的丰收,应该是形成庙会的第一大原因。二是文化迁移,庙会或者类似的文化样式,应该来源于最早的祭祀活动,历朝历代的战争,中原的人口迁移变化巨大;再加京杭运河纵穿豫北,南方的“妈姐”、北方少数民族的“巫”等形式融合,慢慢形成,这个我们可以从豫北举办较大庙会的分布地可以映证,比如在古运河边的滑县、浚县。三是对民族英雄情结的向往,中原地区英雄辈出,每每中原战乱,人们都会期盼自己心中的英雄能够出现,这种民族英雄情绪,最终被带入了庙会这种特殊的民间表演形式,更有胜者登堂入室,面北朝南坐于庙堂之上,如岳武穆等民族英雄。

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文化环境,特殊的民族情结,最终于都融入了庙会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而这其中的“武术”、“舞狮”、“舞龙”、“高跷”、“背阁”、“抬阁”、“竹马”等等表演项目,更是将戏曲、神话、演义、历史融于一体,让庙会成为了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成为了一个集观赏、纪录和研究为一体的节庆活动。

「艺术长廊」专题:豫北庙会系列(一)


「艺术长廊」专题:豫北庙会系列(一)


「艺术长廊」专题:豫北庙会系列(一)


「艺术长廊」专题:豫北庙会系列(一)


「艺术长廊」专题:豫北庙会系列(一)


「艺术长廊」专题:豫北庙会系列(一)


「艺术长廊」专题:豫北庙会系列(一)


「艺术长廊」专题:豫北庙会系列(一)


「艺术长廊」专题:豫北庙会系列(一)


「艺术长廊」专题:豫北庙会系列(一)


「艺术长廊」专题:豫北庙会系列(一)


「艺术长廊」专题:豫北庙会系列(一)

摄影:马克勤、焦卓敏、毕玉成、郝卫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