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與準格爾汗國的戰爭,屬於國戰還是內戰?理由是什麼?

爾朱少帥


乾隆皇帝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並作《御製十全記》,令寫滿、漢、蒙、藏四種文體,建碑勒文。

十全武功指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次金川之役(見大小金川之役),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及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

那麼平定準格爾之役為何會被乾隆帝推為"十全武功"之首呢?大清朝與其對手準噶爾汗國的交戰到底是算內戰還是國戰?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我們就先對準噶爾汗國做一個詳細的瞭解。

很多人對於準噶爾的印象應該停留在現今新疆的準噶爾盆地,大家可能會猜測二者是否有關係,結果是肯定的。而事實上,準噶爾盆地之得名正是來自於準噶爾汗國,這塊如今位於中國西北邊陲,佔地約38萬平方公里的中國第二大的內陸盆地,當初正是曾稱雄中亞的準噶爾汗國的腹地。而實際上,強盛時的準噶爾汗國面積遠遠不止這麼大,極盛時期它的國土面積達到700多萬平方公里,比之當時的亞洲霸主大清帝國也毫不遜色。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想,這麼兩個龐然大物互相打架,那肯定是國戰啊。

開篇不到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到巔峰時期已達700多萬平方公里,準噶爾汗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準噶爾最初是一個部落,但其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傳承。元明時期稱衛拉特或瓦剌,明朝稱瓦剌,清朝稱為厄魯特。在鐵木真在草原開始他的傳奇之後,衛拉特部很識時務地歸附了黃金家族,並且也一直忠於黃金家族,跟隨著蒙古大軍南征北戰。直到明朝崛起,北元遠遁,在明朝接連不斷的北伐中備受打擊,實力大損。元帝國一敗再敗,就連傳國玉璽也被繳獲,北元末帝坤帖木兒汗父子僅以身免,不久即被韃靼貴族鬼力赤殺死,鬼力赤去故元號,自立為汗,稱回韃靼,北元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從此再也不復存在。

北元滅亡後,衛拉特部也擺脫了韃靼的統治,為了爭奪霸權,與韃靼互相攻殺,實力此消彼長,到了1433年,瓦剌部首領脫歡攻殺韃靼首領阿魯臺,立擁有黃金家族血統的脫脫不花為大汗,自任太師,重新統一了蒙古高原,脫歡死後,其子也先繼承太師之位,收服兀良哈三衛,掃蕩建州女真,拉攏西北諸衛,到了1448年,瓦剌實際統治下的蒙古汗國已經控制了東起女真,西達哈密及其以西的裕勒都斯河流域,北抵葉尼塞河上游,南臨長城的廣袤地區,控制的地區甚至比明朝還要大,史稱"漠北東西萬里,無敢與之抗者"。之後也先野心膨脹,對黃金家族的直系血脈進行大清洗,並自立為大汗,成為蒙古歷史上第一位非黃金家族的可汗。之後也先變得昏庸無道,被部下所殺,瓦剌勢力變弱。

直到明朝末年,當時清朝還是東北一方政權,皇太極還沒有入關,他打敗了黃金家族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奪得了蒙古帝國世傳玉璽,所以全蒙古尊奉大清皇帝為蒙古大汗,為此皇太極給自己起了天聰汗。後來為了一心對付明朝,提出了滿蒙一家, 所以從那時起,漠南漠北基本就承認他為共主,漠北雖然當時沒有臣服可表面上會做文章,原因他也是達延汗的一份子,清朝皇帝的目標和他們一樣,所以形式上臣服了。至於漠西,包括準噶爾,他們同樣也表面臣服。到了康熙年間,準噶爾在其首領巴圖爾琿臺吉的領導下開始崛起,擊敗了原來的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逐步控制了衛拉特諸部,把鬆散的衛拉特聯盟變成了準噶爾汗國。

事實證明,綽羅斯家族還是人才輩出的,前有推翻黃金家族的也先,後有野心勃勃的噶爾丹。在清朝時期,為了繼續籠絡蒙古諸部,清朝政府認可其傳統,非黃金家族擅自稱汗者不得入貢。噶爾丹出自衛拉特的綽羅斯姓,雖然他擁有大汗的實際權力,但從血統上來說,他沒有資格稱汗。噶爾丹稱汗後,上疏要求清廷確認其汗號,理藩院以衛拉特部稱汗者不得入貢的先例為辭,指責噶爾丹"擅稱汗號",但為了籠絡噶爾丹,並沒有採取進一步的措施,而且還准許他納貢。所以兩者是相互利用的關係,但是準噶爾汗國還是清朝屬國。

噶爾丹取得準噶爾的統治權後,一反其父兄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主權的立場,而逐漸走上與沙俄相勾結的道路。噶爾丹在沙俄的挑唆和指使下,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東方,把矛頭指向喀爾喀蒙古地區。

1688年,正當蒙古族人民英勇抗擊戈洛文率領的沙俄侵略軍,打得俄軍丟盔卸甲、抱頭鼠竄之時,噶爾丹竟喪心病狂地突然率兵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土謝圖汗,從背後向喀爾喀蒙古軍民施放暗箭,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南遷。1690年6月,噶爾丹以為有俄國的支持,有恃無恐,以追擊喀爾喀為名,又向漠南喀爾喀蒙古進攻,俘掠人口,搶劫牲畜。他還公然向康熙帝提出"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的分裂主義要求,而此時他已經打到了距離北京直線距離二三百公里的地方。噶爾丹此舉已經是路人皆知的反叛之舉,並且對宗主國大清帝國的統治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事情都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煌煌大清帝國,萬朝景仰的"天朝上國",能忍嗎?當然不能忍。

藉著幾位喀爾喀汗的請求,康熙帝發兵準格爾汗國,並在張家口和庫倫之間的烏蘭布通大破準噶爾,之後重新控制了喀爾喀的控制權。但事情還沒有完,準噶爾汗國在葛爾丹的帶領下,又和康熙交戰兩次,最後噶爾丹戰敗病逝,清廷開始挑撥準噶爾內部矛盾,然後削弱準噶爾實力。可以說在這個階段,大清並沒想吃掉準噶爾,只是希望它威脅不到自己。但是當策妄阿拉布坦解決了內部矛盾之後,又開始公然反清。1717年, 準噶爾大軍洗劫了拉薩,次年清軍入藏作戰,並於1720年將準噶爾趕出了西藏。

1724年,準噶爾和大清議和,但隨後在1727年又再次搞事情,驅大軍吞併了吐魯番。在雍正時期,準噶爾的兵勢之大曾一度壓倒清軍。後來雍正皇帝進行軍事改革,提高了清軍的戰鬥力和武器裝備,1734年,清軍奪回了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1735年, 清準再次議和,和議一直延續到1745年。隨後準噶爾汗國內部分裂,乾隆皇帝明智的認為,要想徹底解決大清的邊患問題,就必須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隨後在1754年至1759年,清軍先後多次對準噶爾發起進攻,最後終於吞併整個汗國。

準噶爾之役前後歷時七十年,清帝國的皇帝從康熙到雍正直到乾隆,準噶爾汗更是經歷了從噶爾丹到策妄阿拉布到噶爾丹策零再到達瓦齊的傳承,相隔三四代人之久,乾隆皇帝平定準噶爾後,"拓地二萬餘里",西域天山南北盡入版圖。原準噶爾領地被稱作準部,與天山以南的回部合稱西域新疆,後簡稱新疆。

新疆,最原始的稱呼是柱州,新疆大部分自西漢就屬中國,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從中國西漢一直到西晉都屬於中國版圖, 唐朝再次納入中國版圖,元朝時為蒙古族察合臺汗國地,清朝時再次納入中國版圖。漢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一名稱自西漢出現於我國史籍。不時被北方遊牧民族侵佔。最後一次被侵佔是在明清換代時期。1757年, 清乾隆帝再次收復故土,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其意自明。

儘管現在西方也有清朝向西北擴張屬於近代早期的帝國對外擴張模式的觀點,但是這就是一場內部戰爭,清朝與準噶爾汗國是明確的君臣關係,只不過是準噶爾汗國有些膨脹的厲害而已,打起了清朝的主意,開始康熙帝還多次勸說,但準噶爾汗國非但不領情,還以為大清朝是個軟柿子,想過來捏一把,甚至還想吃幾口。

遇到這種情況,清朝的這種一棍子打死不了就兩棍子三輥子的處理辦法做法是符合國家長遠利益的,實際上的準噶爾汗國賊心不死,還和沙俄勾結,被打敗了詐降,完了繼續騷擾。這叫什麼呢?作死。所以呢,只能堅決打擊,以絕後患。


歷來現實


一個我們常常忽略的事實,公元1635年,皇太極繼承了蒙古大汗。

元朝滅亡之後,蒙古再無真正的統一,這是事實,但蒙古大汗一直存在,明末清初時期,蒙古雖然分為三部——漠南、漠北、漠西,但大汗之位在漠南蒙古。

公元1635年,皇太極擊敗了蒙古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其子獻出傳國玉璽,之後皇太極兼任蒙古大汗,以後的歷代皇帝也都兼任蒙古大汗。

同時在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漠西蒙古衛拉特各部(包括準噶爾部)首領二十二人聯名奉表貢,清廷賜以甲冑弓矢,命其統轄諸部,清朝確立了其宗主國的地位。

因此,從法理上來說,從皇太極兼任蒙古大汗的那一天起,蒙古三部便都成為了後金(清朝)的一部分。

準噶爾汗國屬於蒙古三部之一的漠西蒙古,從法理上來說當然也屬於清朝。

但此時的準噶爾汗國在漠南、漠北全部臣服於清朝之後,出現了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噶爾丹,噶爾丹想要恢復祖上成吉思汗的榮耀,而這勢必與清朝皇帝的蒙古大汗之位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噶爾丹想要一統蒙古,必然要與漠南、漠北蒙古開戰,而這裡已經是清朝的地盤,戰爭於是不可避免,而從清朝的角度來看,噶爾丹的起兵就是叛亂。

所以,清朝與準噶爾汗國的戰爭應當屬於內戰,清朝是在平叛,而準噶爾汗國的起兵在於不承認清朝大汗的地位。

至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徹底平定準噶爾汗國,並命名為新疆。


心向青山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有討論的價值。

準噶爾汗國,從崛起之日起,就一直是清朝的心腹大患,從康熙、雍正到乾隆,清朝用三代皇帝,窮70多年的時間,終於將這個蒙古強國徹底從地球上抹去。

1755年,清軍攻佔準噶爾汗國大部,準噶爾汗國開啟滅亡倒計時;1759年,清軍將領兆惠平定天山南北,準噶爾汗國徹底滅亡!隨即乾隆將準噶爾故土命名為“新疆”,並設置伊犁將軍進行管轄!
那麼,纏鬥70多年的清準戰爭,到底是國戰?還是內戰?靜夜史認為:

這是清朝和準噶爾的國戰!而不是所謂的內戰!

理由是:準噶爾和清朝沒有所謂的隸屬關係!

在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是弱肉強食,領土的範圍,就是火炮所能覆蓋的邊界。

先前在網絡上看到很多關於清準戰爭性質的文章,還言之鑿鑿地批駁清準兩國論,一口咬定準噶爾汗國和清朝是隸屬關係,準噶爾進攻清朝是典型的叛亂行為,清朝進攻準噶爾是典型的平叛行為。

在這裡,我們需要明白這樣一個問題,即:

準噶爾和清朝的隸屬關係,起於何時?

於是這些人開始往前翻,終於翻到了三個事件:

1、永樂請封

明朝永樂6年,即1408年瓦剌順明朝,朱棣就將瓦剌的三個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別分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的事。

那麼,瓦剌和準噶爾是什麼關係呢?明朝中期以後,韃靼成為蒙古高原的主人,而瓦剌則不斷西遷到今天的西域地區,在明末分化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和土爾扈特四大部。鑑於準噶爾和瓦剌的繼承關係,所以既然瓦剌是明朝的臣屬,而清朝是明朝的繼承者,所以準噶爾也應該是大清的臣屬。

如果這樣的邏輯成立的話,那麼整個東歐、西亞、中亞等地都是我國的臣屬,因為這些地方都曾經是元朝的臣屬。

簡直無恥!

2、順治表貢

1646年,即清軍入關後的第三年,固始汗與瓦剌各部首領22人聯名奉表貢,清朝賜以甲冑弓矢,命其統轄諸部。

一些人認為,清朝這句再簡單不過的“任命”,就確定了清朝對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的主權關係。

這句話很有意思,因為此時的土爾扈特部在爭奪過程中失利,被迫西遷到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如果清朝的這句任命等於確認主權,那麼是不是就等於清朝確認了對伏爾加河地區的主權?

沙俄的哥薩克們恐怕要哭暈在廁所了。

而且,如果一句簡單的任命就可以確認主權,將準噶爾置於臣屬關係之中,那麼準噶爾進攻漠北蒙古和西藏地區清朝就不應該干涉,並將其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天朝上國,何時自降身價和臣屬爭奪土地了?這不是打清朝自己的臉嗎?

3、康熙拒封

1680年,噶爾丹消滅葉爾羌汗國,佔據了整個天山南北。隨即,噶爾丹遣使進貢清朝,獻上大量的弓箭馬匹。

但是此時的康熙正在著手處理南方的三藩之亂和東南沿海的寶島問題,對於西北地區鞭長莫及。

但是,康熙對於噶爾丹的進貢選擇了拒絕,將弓箭等貢品退回,表達自己對準噶爾吞併葉爾羌汗國的不滿。

隨即,康熙開始著手備戰西北,並最終擊敗了噶爾丹!迫使其自殺。

從以上三次進貢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的冊封最站不住腳,因為準噶爾不是瓦剌全部,清朝和不是明朝,這種隸屬關係經過了改朝換代就不復存在了,否則朱棣也不需要費盡心思七下西洋恢復藩貢體系。

順治時期的表貢確認了雙方的臣屬關係,但是清朝只是發佈了一個任命,對於瓦剌各部沒有任何的控制權和影響力。此時的瓦剌包括準噶爾談不上是清朝的領土,連藩屬國也不是,所以雙方不具備實質上的臣屬關係!

而康熙時期的噶爾丹進貢,更像是噶爾丹對清朝態度的一次試探,以及噶爾丹的緩兵之計,雙方缺乏誠意,更缺乏宗藩關係應有的程序!

概括起來,如果幾次簡單的冊封就能少數民族地區納入版圖,使其成為臣屬。那麼匈奴是漢朝固有領土,突厥是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宋是金國疆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高原甚至伏爾加河都是明朝的勢力範圍。

這種地圖開疆的誇張想法,連清朝皇帝都不敢這麼想!

事實上,從1676年噶爾丹將準噶爾打造成一個強大的部落制汗國開始,噶爾丹就一直致力於恢復大元時代的版圖,此時的準噶爾汗國是實力能和清朝以及沙俄比肩的強大政權,絕對不是隸屬於清朝的臣屬。

說準噶爾叛亂的,應該站在噶爾丹的角度想想,自己辛辛苦苦戎馬一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取代清朝成為中華之主,還是恢復大元成就成吉思汗的偉業!靜夜史認為噶爾丹傾向於後者!所以噶爾丹不是以下犯上。

所以,清準戰爭本質上是兩個強大政權對蒙古地盤的激烈爭奪,只不過最後準噶爾被清朝消滅,而不是清朝被準噶爾消滅!

我們不能依據清朝消滅準噶爾的結果去反推準噶爾臣屬於清朝的過程,這會讓真相偏離事實!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首先,可以明確的說,屬於內戰。

我們先來看下準噶爾汗國的百科:

準噶爾汗國(西里爾蒙文:Зүүнгарын хаант улс;藏文:ཇུན་གར།;維吾爾語:جوڭغار):是準噶爾部(衛拉特蒙古的一支)的首領噶爾丹於1676年打敗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之後、把鬆散的聯盟體制步步改變為集權的政權體制。其通過把準噶爾首領的臺吉地位上升為汗王地位,於1678年正式建立了一個汗國。因為1635年衛拉特盟主固始汗遣使歸順後金(清朝)、及1646年衛拉特各部首領聯名歸順清朝,所以它也改變了衛拉特與清朝的主從關係,史籍說噶爾丹對抗清朝是叛亂。 1670年,準噶爾首領巴圖爾琿臺吉的兒子僧格被殺後,他的異母弟噶爾丹奪得了準噶爾部的臺吉位(低於汗位)。 1676年噶爾丹打敗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把鬆散的聯盟步步改變為壟斷權力的汗國。 1678年,噶爾丹出兵南疆,佔領葉爾羌汗國。1688年,噶爾丹突然率兵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土謝圖汗,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南遷。1690年6月,噶爾丹又向漠北喀爾喀蒙古進攻,康熙帝組織左右兩路大軍親征,噶爾丹潰逃。 噶爾丹敗亡後,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任準噶爾部臺吉,準噶爾部又逐漸強大起來,與清朝再次發生衝突。1716年,準噶爾部出兵西藏,佔領拉薩。1718年,清朝由青海出兵入藏,全軍覆沒。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趕走準噶爾軍。 1755年,清朝乾隆皇帝趁準噶爾內亂之機出兵進佔伊犁、擊潰達瓦齊軍,並於1757年平定阿睦爾撒納的叛亂,1760年冬天,準噶爾汗國滅亡。


準噶爾屬於衛拉特蒙古分支。而衛拉特部早在1634年就歸順了清王朝的前身後金。到噶爾丹叛亂時,準噶爾頂多算清朝的藩屬國,不能作為平等的獨立國家,所以內戰一說也是理所應當。


煙波史話


以現在的角度來說,清朝和準噶爾汗國之間的戰爭是中國歷史上兩個政權之間得戰爭,但是回到當時的角度來看,清朝和準噶爾之間是兩個國家的戰爭,因為清朝和準噶爾是兩個相互獨立的政權。


準噶爾汗國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是十分重要,因為其所在的新疆地區是連接中亞和東亞的重要交通節點,不管是從南部的絲綢之路
還是從北部的七河流域都是商賈往來的必經之地。可以這麼說,誰控制了新疆,誰就在地緣上獲得了巨大的優勢。

這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外國反華勢力要不遺餘力的刺探新疆情報、扶植民族分裂分子了,就是因為新疆的地理優勢。分裂新疆,其實就是外國反華勢力削弱中國地緣優勢的工具。
只不過,清初的時候清朝還沒重視準噶爾所在的西北方向。


這是因為清初重點在內地,因為天下剛剛太平,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生產,所以清初並沒有重視西北方向。

而且,清初東南方向還有個鄭氏,東北方向還有個俄國,而準噶爾問題由於中間隔著個喀爾喀所以並不是特別明顯。如果準噶爾後來不挑事的話,清朝也未必能把準噶爾往死裡打。

但是準噶爾汗國沒事非要挑釁清朝,因為準噶爾汗國利用自己獨特的優勢進口了大量來自中亞
、西亞的火器,比如說土耳其重型火繩槍、燧發槍以及各種火炮,堪稱實力最強的蒙古汗國。而且,準噶爾汗國作為當時的一個新興政權,同疲軟並依賴清朝賞賜活著的喀爾喀和漠南各部相比,堪稱蒙古復興最後的希望,所以準噶爾必然要同清朝爭奪蒙古的宗主權。

只不過清朝不是明朝,而且從康熙到乾隆這段時期是清朝的上升期和鼎盛期,也是古典中國的一次迴光返照。而且,準噶爾對於蒙古的征伐也引起了清朝的警惕,因為準噶爾的崛起威脅到了清朝的本土安全,這是清朝所不能允許的。
但是準噶爾同清朝之間的戰爭,不用馬後炮,從雙方的經濟實力對比就可以得出論斷,那就是清朝必勝。

先不說清朝此時正是從上升期到鼎盛期,清朝的種植業和手工業可以為帝國提供穩定的經濟產出,而且清朝同歐洲各國開放的態度可以保證清朝進口歐洲火器來武裝軍隊。更何況,清朝有上億人口,鼎盛時期國庫存銀在六千萬兩以上。而準噶爾只有區區二十萬帳,不過百萬多人口,其脆弱的遊牧經濟也無法提供穩定的經濟產出,所以結局開始就確定了。



清朝可以承受十次失敗,因為清朝隨時可以再次組建部隊遠征,而準噶爾失敗一次就要受到巨大的打擊。因為經濟實力對比之下,清朝有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可以投入到戰爭,

即便是失敗一次連傷筋動骨都算不上。而準噶爾失敗一次就是傷筋動骨,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

而清朝只不過和通泊之役慘敗而已,但是即便如此準噶爾依舊沒有獲得戰爭主動權,直到乾隆年間達到全盛的清朝徹底滅亡準噶爾汗國,天山南北被納入帝國領土。



與此同時,蒙古最後的復興希望也被清朝徹底掐斷,成了清帝國治下溫馴的小綿羊。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我是HK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清朝與準格爾汗國的戰爭,屬於內戰!

我國大一統時代的封建帝制統治者,基本上並不擅長外戰。

從漢武帝北伐匈奴,基本上就沒有消滅匈奴,也沒有拓展領土,除了佔領了原屬於大月氏的河西走廊。

2.清朝與準噶爾(準格爾)之間是互相消滅的戰爭,國際戰爭通常很少有互相消滅的。

比如說,清朝與緬甸,清朝與沙俄雅克薩,晚晴與列強,晚晴與日本的甲午戰爭,等等,清政府並沒有政權被戰爭滅亡的威脅。

準噶爾部屬於是漠西蒙古中的衛拉特蒙古,是蒙古人。康熙和噶爾丹最初爭奪的地方就是喀爾喀蒙古——就是清朝的外蒙古。

康熙與噶爾丹如果是國際戰爭,那麼雙方都有簽訂條約,劃分邊界的可能,但是並沒有,互相都想消滅對方。

而且從噶爾丹的角度看,他完全可以向西發展,去征服中亞那些小國,易如反掌,何必與滿清混戰。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我是HK君,期待您的關注。


HK君


清朝與準噶爾汗國的戰爭,其實是內戰。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包括準噶爾在內的衛拉特各部首領二十二人聯名錶貢,歸屬大清朝,大清賜他們甲冑弓矢,命其統轄諸部,準清之間就確定了主權關係,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正式納入清朝的主權範圍。


(大清康熙平定葛爾丹後)

清朝從東北崛起,通過和親和武力使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歸屬大清,但這種歸屬就像古代的分封制,各個部落自治,這就形成了國中之國。

康熙朝,準噶爾汗國葛爾丹執政,他是一個有野心也有能力的汗王,他想重建成吉思汗的輝光,於是不斷向東擴張,成為清朝心腹大患。

康熙三次親征葛爾丹,基本把葛爾丹的部隊打沒了,葛爾丹服毒自殺。準噶爾汗國一半土地成為大清行政區劃,歸大清直接管理。

(大清乾隆平定準噶爾前)

康熙五十七年,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進兵西藏,西藏當時是臣服於大清的,拉藏漢向清朝求救,康熙派撫遠大將軍胤禵去平叛,趕走了策妄阿拉布坦,大清派官員進駐拉薩,完成了對西藏的實際控制。

雍正朝,準噶爾汗國的羅布藏丹津叛亂,雍正派年羹堯平叛,很快取得勝利。雍正九年,準噶爾部在沙俄支持下叛亂,雍正派嶽鍾琪和傅爾丹平叛,失敗後,雍正把貝加爾湖以南約十萬平方公里給了沙俄,以此換取和平。

乾隆朝,準噶爾汗國內亂,乾隆看到了滅掉準噶爾的大好實際,於是力排眾議決定出兵。最終徹底滅掉準噶爾汗國。乾隆滅掉準噶爾汗國後,把它變為大清行政區,稱之為新疆。

平定準噶爾後,乾隆設伊利將軍控制新疆,又設烏里雅蘇臺將軍管理原來的蒙古各部落,這樣西藏、新疆和青海全部納入大清行政區劃,實現了對全國的實際控制。


(大清平定準噶爾後實際控制國土)

所以說清——準戰爭是內戰,有以下原因:

第一,新疆並不新,漢代就是中國的領土。

第二,準噶爾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宣佈歸屬大清領導。

第三,準噶爾汗國只是中國分封制的一種國家形式。

第四,自成吉思汗起,蒙古族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有得觀史


這個當然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準噶爾汗國與清朝之間不存在任何隸屬關係。清朝入關之前準噶爾汗國就已經建立。另外,臣服清國的是漠南蒙古和喀爾喀蒙古,準噶爾從未臣服過清國。



文史小驛站


準葛爾和清朝的戰爭到底算內戰還是外戰?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準葛爾和清朝的關係。

準葛爾汗國,地處新疆,是衛拉特蒙古的一支。1634年夏,蒙古大汗林丹汗之子向皇太極投降,並交出了蒙古大汗的傳國玉璽,皇太極繼承了黃金家族的地位,被蒙古諸推舉為蒙古大汗――博格達徹辰汗,1635年衛拉特盟主固始汗遣使歸順清朝,1646年衛拉特各部首領聯名歸順清朝,從這裡來看,它改變了衛拉特與清朝的主從關係,所以史籍說噶爾丹對抗清朝是叛亂,所以說清朝與準葛爾之間的戰爭為內戰。


(圖為準葛爾部)

而清朝為什麼一定要和準葛爾汗國過不去呢,要搞清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當時的局勢

清朝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先後擊敗大明朝,李自成,朝鮮,又通過和親和武力控制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清朝擴張一時風頭正盛。而此時,準葛爾大汗噶爾丹出兵南疆,佔領葉爾羌汗國。又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南遷,隨後,噶爾丹又向漠北喀爾喀蒙古進攻,噶爾丹是一位非常厲害的大汗,野心勃勃一心想恢復成吉思汗的榮光,所以,盤踞在西域的準葛爾汗國即成為清朝的心腹大患,一日不除,清朝難以安穩,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康熙組織兩路大軍親征噶爾丹,噶爾丹敗亡。

康熙年間清軍入藏,管理西藏。

雍正時期準葛爾入侵西藏,清軍入藏平亂,雍正十二年準葛爾請求罷兵。

乾隆十年,準噶爾部內訌,策妄阿拉布坦謀臣大策凌敦多布之孫達瓦奪得汗位。 得到汗位後,達瓦齊為人荒淫無度,不理政事,結果眾叛親離,厄魯特蒙古多個部落先後歸附清朝。

蒙古多部內附,清朝完全掌握了準噶爾內訌和達瓦齊眾叛親離的情報。乾隆下定決心乘其病,要其命,出兵新疆,統一西北。

乾隆二十年二月,清朝發兵五萬,兵分兩路, 直搗伊犁,徹底平定天山南北。乾隆設新疆並置伊犁將軍管理新疆。
(圖為統一後清朝版圖)


天翼星鋒


準噶爾,系漠西蒙古一部,因統轄四衛拉特,遂泛稱準噶爾汗國。準噶爾汗國與清朝的關係,若以1640年蒙古塔爾巴哈臺會盟為起點,以1762年伊犁將軍府設立為終點,前後跨時122年,歷史影響深遠。今日對清準關係的研究,諸多問題難以深人,其癥結在於多沿用滿洲視角、清朝立場和今天國人對於歷史強大的渴望。崇德五年(1640年),準噶爾與喀爾喀各部會盟,聯手抗清;康熙年間,清準因喀爾喀問題,雙方兩度大戰,康熙三次親征,用兵七年滅噶爾丹大軍;雍正時期,清準因青藏問題再次交惡,策妄阿喇布坦欲控黃教勢力,清廷實施“驅準保藏”策略 ,噶爾丹 策零又於喀爾喀再起戰事,幾經交戰,擊退準軍,和談劃界;乾隆時期 ,清廷以準部內訌,實施“以準擊準”,最終征服準噶爾,前後跨逾百年,遠甚三藩、臺灣、雅克薩、金川等戰事,其鬥爭跨時也堪稱之最。(參見新疆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鋒暉著文)

另外說固始汗協同諸部在1636年歸附大清,不符合實際情況。從1640年制定《喀爾喀—衛拉特法典》,規定喀爾喀三部與衛拉特(厄魯特)四部之間結盟,建立共同抵禦外族勢力的同盟。到1641 年底至1642 年初 ,藏巴汗的軍隊在固始汗和格魯派聯軍的強大攻勢,迫使西藏歸附蒙古政權等等,都沒有體現衛拉特已經歸附大清事實。直到18世紀中葉,準格爾汗國徹底覆滅,清朝才完成對新疆的真正意義的全部統治。所以說,清朝平定準格爾汗國是一個錯誤的歷史論述,實則是兩個國家之間的百年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