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平仄,不懂诗意,这种诗坛怪相何时能止?

慎审古今


问题:只知平仄,不懂诗意,这种诗坛怪相何时能止?


前言

这种提问的方式并不太恰当,题主把和诗意完全对立起来,让读者去选择,这是一个引导性的设问。

一、平仄(格律)

题主的平仄,其实就是指旧体诗的格律,学习旧体诗最好学习一下格律知识,否则就像歌手不认识曲谱一样,当然不妨碍你唱歌,但是想要唱好歌或者自己创作歌曲就一定要有基础的乐理知识。

旧体诗也是如此,可能有人说我只写不需要遵守格律的古体诗、不写格律诗难道不行吗?当然可以,但是...

其实很多不懂格律的人,他连古体诗也写不对,虽然古体诗没有近体诗那么严格的格律要求,但也有一定之规。完全不懂格律的人,几乎也写不出符合旧体诗基本规则的古体诗。

例如下面这首“诗”,肯定不是近体诗,那么是不是古体诗呢?

饮茗钟声远,闲坐风帘响。窗外桃李香,明月照我床。

如果连这首诗都搞不懂的话,就不要受“只知平仄,不懂诗意”的蛊惑。

一定要学一点基本的格律知识,浪费那么多时间还是门外汉就太可惜了。诗词大会上大家都见过类似的笑话。只有学问是做不了诗的。

二、诗意

题主的“诗意”,可以理解为诗歌的质量。诗歌的质量与格律不是对立关系。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诗人,同时写古体诗和近体诗。

从来没有谁敢说,写近体诗的诗歌质量就一定比古体诗的质量好,反之亦然。当然也不会有人说,这些诗人“只知平仄,不懂诗意”。

老街在自己文章的评论中,常看到有人拿李白说事,说李白就不写格律诗不一样有千古绝唱吗?这种论调实在过于无知。

李白的七律流传下来的只有不到十首(完全标准的七律有两首),但是他的五律可有100多首,他的近体绝句也有百首,千万不要说李白不写格律诗。

  •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唐·李白)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 (唐·李白)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 横江词六首 其二(唐·李白)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 闻谢杨儿吟猛虎词因此有赠(唐·李白) 五言绝句 押支韵
同州隔秋浦,闻吟猛虎词。晨朝来借问,知是谢杨儿。

三、只知平仄,不懂诗意

题主说的这种现象,其实也存在,会有刚刚学了一些格律知识,但是水平还有待提高的一些诗歌爱好者。偶尔会指出一些人有出律的现象。

这种初学的人有两种表现。

1、一种是格律公式的套用

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非常容易辨别,但是难一点的变格(三仄尾、鲤鱼翻波)就有疑惑了,关于一种拗体就更难已辨别。

例如李商隐《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李商隐这首五律,连用拗体、变格:高阁客竟去、肠断未忍扫、芳心向春尽。对于初学者来说,辨别就比较难,

但是,完全不懂格律的人如果把自己的诗标为近体诗,基本100%是错误的。老街没有见过一个人完全不懂格律还能作一首五律,事实上,连四句的近体绝句也不能做对。

这种情况被人指出应该是好事情,有利于自己的的学习。

2、对仗的误解

很多初学者只知道工对,不理解宽对,喜欢指出别人对仗的问题。其实对仗要从工对学起,然后熟练应用的是宽对。仔细看一下古诗的佳作,格律诗中间二联往往是宽对。例如七律的天皇巨星杜甫同志的对仗: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新主、昔时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瑶池、紫气;王母、函关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携、在;满、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七十;行、古云近蓬莱常好色,雪残鳷鹊亦多时。好、多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否、传

结束语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只知平仄,不懂诗意,这种诗坛怪相何时能止?

真正喜欢诗词的人,必然会学习格律知识,至于诗歌的质量,就需要进一步的磨练了。仅仅知道格律的基本知识,诗词的质量不高,这不是诗坛怪相,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

毕竟,诗词的创作不会换饭吃,大多数人仅仅作为业余的爱好,偶尔写两首抒发一下情感或者解解闷,无论好不好都不是什么羞耻之事。

读者们也不要把李白杜甫作为今天诗词爱好者的参考,可以交流切磋,但是也可多一点宽容。这样更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土壤很重要,有野草也有香草。

@老街味道


附,为什么这首诗不是旧体诗:

饮茗钟声远,闲坐风帘响。窗外桃李香,明月照我床。

旧体诗中的绝句最基本要求,第2句和第4句要押韵,而且必须平仄相同,响、床,平仄不同,这就是外行人的作品。如果第2、3句韵脚颠倒以下,就算是一首古体绝句了:

饮茗钟声远, 窗边桃李香。闲坐春风里(响撞韵,换掉),明月照我床。

改为近体绝句,茗,古韵是仄声:

饮茗钟声远, 凭栏桃李香。春风卷帘入 ,明月照胡床。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对于中国诗坛现状,这个提问可谓是一针见血,正中命脉。中国格律诗的存在巳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或呕歌,或揭露,或抒情,或叙事,它的意境美和韵律美,独树一帜,世代传承,至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赞誉。

格律诗主要是指唐代及以后的古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又分为五言和七言。盛唐出了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还有后来的苏东坡、孟浩然、王维等许许多多杰出的诗人,他们在历史上都有很大影响,这些大诗人,他们都写有很多固定格式的格律诗,也写有大量的自由体诗,同样流传,成为经典。

当今的刊物上网络上,到处流行着各类诗词(本文主要讲格律诗),水平各异,良莠不一,十指不齐,这也难怪。

诚然,搞诗词创作,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写作古体格律诗和现代格律诗,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对仗和平仄的基本知识,学好旧格律,才能写好新格律。但我们只能去领会它的神,而不能拘泥于它的形,当然了,标注词牌的诗除外。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字义、读音和声调上都发生了变迁。因此,写现代格律诗,不能教条地一味仿古,对仗是必须讲的,否则就不是格律诗,平仄也很重要,只要有个大概即可,犹如歌中曲谱,各式各样,不能千篇一调。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是美的呈现。可近年来,在中国诗坛上出了一股仿古腐臭之风,一些人把某些古体诗的平仄要求当作写格律诗的唯一标准,为了平仄而平仄,生安硬套,用词不准,文理不通,逻辑混乱等现象,比比皆是,读起来生涩拗口,味同嚼蜡,让人不知所云,啼笑皆非。请问科学家们,制造现代飞机,该不会去套用石器时代的工艺吧!

当代诗词创作,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呕歌新时代,激发正能量,宏扬真善美。注重诗词的意境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当然也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而是要两者兼顾,互相统一,互相融合,既要讲意境美,又要讲韵律美。君不见,只有那些情感饱满和文字晓畅的古体诗,才能永久流传,成为经典。只知平仄,不懂诗意,这种诗坛怪象可以休矣,否则的话,中国诗词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引向邪路。

本人见少识浅,班门弄斧,望多指正。祝愿中国诗词更加繁荣兴盛,象一枝美丽的鲜花开遍祖国大江南北!




日月明5948292471


平仄是弹琴的乐章,有了她的旋律在诗词曲赋对联中才把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用抑扬顿挫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观众,听者,看者的想法情感跟随着平仄的乐章起伏,感染和接受。没有她也好像百话文中没有感叹词,通篇文章就读出来枯燥无味。 平仄对贴对仗换䪨格式是一座房子的骨架。而平仄在里面就好像连接各墙之间的穿梁。有了她才能把各间房子有效的连接起来。有了平仄对贴对仗换韵格式我们就知道我们建筑出了一座什么样的房子。五绝和七绝我们知道她是一座小楼房一样通常表达一件事情。用柏梁格和換韵的长诗我们就发现她的场面大得多。所以平仄在写诗中是一种很适用的工具。 有的人不甘平仄朿缚,讨厌平仄这是不对的。现代诗不用平仄,说现代诗不用也能表达文章的诗章。其实不是这样的。现代诗人藏克家就说过:"新诗是需要严密的结构,严谨的形式,严格的格律的"。马亚可夫斯基说"没有韵脚,诗就会分散。"。 中国诗注重平仄对贴韵脚(押韵)。现代西方诗也注重韵脚押韵。我们为了把诗写得更好,更能表现我们写作时需要表达的内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让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听众观众更加喜爱。我们为什么要丢掉平仄这种写诗的好工具呢?。 以上就是我对平仄和诗意有机联系的一点看法。


巴山188506476


我只有小学毕业混了个初中的名因为初一都没念完这样的文化水平,可是我爱写东西爱好诗文小说什么的,刚刚看了大家在头条因为懂不懂平仄的事激烈的辩论,让我很惶恐,因为我不懂的平仄是什么,刚刚去百度查下,好像说三四声音调的就是平仄,可我还不怎么理解更不懂怎么运用,我一直凭爱好参与这对对联和写诗,本来还很高兴的,可是今天给我的感觉让我才知道我原来一直在以小丑身份自居着,不知道是你们文化高还是太认真了,再或者就是我们这样的本不该参与进来,很感谢头条这个对对联的平台带给我的快乐,我想我应该自动退出了吧,不然按这么发展也一定淘汰掉的,虽然大家并没有针对我,我却有种被狠狠的暴露在外的感觉,大家就当我是滥竽充数了吧,多我一个没益处,少我一个也没啥伤害,在这里向专业的高文化的老师们道歉了,但愿我一时的任性参与没搅扰了诗界的圣洁,我爱中华文化所以真爱文化的圣洁,我只能说心有余而力不足吧。


欣悦4402


既然这个问题带有严重的主观臆想成分,也就不要怪我回答问题不客气了。

一、这个问题把平仄和诗意对立起来,是想进一步挑起“格律派”和“意境派”的对立情绪

其实,本来没有什么“格律派”和“意境派”,只是有些反对或否定平仄的人总说意境为上,人为划分两派,才纷争不休。

在这儿,我想反问题主几个问题:

1.能懂平仄的人不懂诗意,难道不懂平仄的人才懂诗意?

2.你是从哪里看到了这种诗坛怪象?代表人物是谁?代表作品是什么?请说一说这种怪象何时开始的?如果说不出何时起,谈什么何时止?

3.总得举例说明哪些人“只知平仄,不懂诗意”,哪些人连平仄都不懂却很懂诗意吧?没有实例就是胡编乱猜,胡说八道!

二、其实,平仄和诗意根本就不矛盾,也不对立,是好事者在无端妄议,人为把二者对立起来

1.说懂平仄的人不知道意境重要,不懂平仄的人才知道意境重要,这是自欺欺人,是某些不学无术的人给自己找的遮羞布。

2.平仄只是创作格律诗词和对联需要遵守的一种规则,不写格律诗词和对联就不用遵守平仄规则。好多人因为不懂,认为任何诗都需要讲平仄,把格律诗和非格律诗混为一谈,搬出意境为上的幌子,和别人争论不休。不创作格律诗词和对联的人,平仄从来没有约束过你,你和平仄较个什么劲?

3.如果说因为懂平仄就不懂诗意,那么连平仄都不懂的人怎么能懂得诗意,天底下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的道理。

三、再说几句题外话

1.要创作格律诗、词、对联,就老老实实按平仄规则办,你说平仄不重要没有用,离开了平仄规则作支撑,你的作品已经不是格律诗、词、对联了,再和别人争论就不在一个频道上了。

2.有人说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平仄跟不上时代发展了,所以不用管平仄了。这不是理由,用平水韵还是新韵你可以自选,但不讲平仄是说不通的。

3.还有人说,都新时代了,还讲那么多规矩干什么?我告诉他,我们现在正是生活在事事都讲规矩的社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否则一切秩序就乱了套。比如:你的孙子天天喊你爷爷,有一天你说不用讲规矩了,你喊你孙子爷爷试试!

4.这世界上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改革创新突破砸烂丢弃的,有些东西需要学习和继承,仅凭一知半解就大放厥词的人,实在不知道你哪来的勇气!


5真自在


何时能止?

呵呵,止不了!

知平仄懂韵律的都自诩为大师,套个项链到处批评攻击到处显摆,从没自问过,那项链,倒底是金的还是铁的!

在下不才,写个两篇讽刺意味极浓的诗,巜讽砖家》和《薅羊毛》,可惜全因未知原因在发出来不久后被封禁。里面有些许“大家”拿着平仄韵律说事,却是无一人看出隐晦的反讽来,我也只能呵呵了!

并不是说会平仄韵律不好,但,平仄韵律远不是诗的全部!一首寓意高深的诗,早脱出了平仄韵律的拘束!

某位先生怼之曰:尔之诗平仄韵律不通!吾回之:李白也有不合韵之诗,何不去怼他?先生对曰:哈哈,笑话,李白会有不押韵之诗?然吾找出李白不押韵的诗后,先生哑然不语,已失踪矣!

此事绝不虚构,诸位可翻评论自知真假!

然后我只呵呵,别认为多懂点东西写诗作词就一定比别人好,就算好,露出高高在上的说教嘴脸,不觉好笑?



歪诗邪对劣酒廉烟


本人觉得为喜爱诗词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水平有高低之分,绝大多数人文化层次沒那么高。有几多能到诗仙级别?

爱好是个人选择的,也莫要过多的

品头论足。是那位要上头条的长者说丶不管自己水平怎样,能上头是荣幸。不管别人爱看不看!互联网为众多的人搭桥。

上了年纪的人就图一个乐!

更何况还互相交流学习,

仅代表自身观点。


罗幼朝


只知平仄,不懂诗意,这种诗坛怪相何时能止?

从提问的角度来分释:“只知平仄,不懂诗意"这是针对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来提问的,因为古体诗和现代诗对平仄不受限制,就另当别论了。

那么从格律诗来说,创作中平仄和诗意都一样重要,如果只有平仄没有诗意不是好诗。而只有诗意不讲究平仄不是格律诗。

所以我们学习创作格律诗首先学会辨别声调。不弄通声调就不懂平仄,不懂平仄就不能创作格律诗。古人给我们留下舜的诗话:“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这十二个字。就说明格律诗必须配合声律才是格律诗。那么只知平仄,不懂诗意,这种诗坛怪相何吋能止?不懂诗意就不单说格律诗了。古诗,近体诗,现代诗,散文诗等等都要讲究诗意。诗意就是诗的灵魂,使人留连,耐人咀嚼,使人一唱三叹,意境清丽就要深入学习,深入生活。这种诗坛怪相就是指格律诗吗?那就要认真学习才能改变这种怪相。


茶韵書斋


止不了。比如封建时代的八股文,是通往仕途的阶梯,而今的八股诗(格律平仄)是某些自诩高人一等的诗人的金字招牌。八股文之腐朽已被历史证明,而现代八股诗却被人津津乐道,以示雅高。

记得上小学时,语文老师讲过白居易怎样写诗的故事。说白居易每写成一首诗必先读于一老太太听,听不懂,再修改了念于老太太听,还听不懂,继续修改,直至老太太点头为止。对这个故事小时候未及多想,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有深意。因为“文学乃是人学“,以抒写为核心的诗歌,讲究合情合理,情理兼备。因此好的诗歌往往能够对人们处于各种精神状态中的思想情感,感而动之,抚而慰之,激而奋之,使之得到各种形式的升华与净化,涵养与超越。比如诗三百的《诗经》不过就是收集当时的民歌而已。一首听不懂的诗歌就不是好诗歌,切不可认为替白居易把关的老太太一定就是鉴定诗歌的平仄高手,格律九段。

余以为,能流传千古的诗歌不一定就是完全付合格律平仄对仗的,但她一定是精神光润,千锤百炼,声情并茂,朗朗上口,具有久传远播的生命功能的。所以诗舒情,诗言志,是诗歌的灵魂。只要朗朗上口,那么其基本韵律,平仄就自在其中矣。为什么要以八股诗之桎梏来束缚鲜活的诗歌生命力呢?是故,只知平仄不懂诗意的这种诗坛怪象可以休矣。


双樵\n


平仄格律跟诗意并不矛盾,按律而出的有意境的好诗词比比皆是,既要平仄格律,又要出意境,这才考验一个人的功底。若只追求意境,不按平仄格律来写诗,那只能称为自由体,现代诗,抑或打油诗。唐诗宋词元曲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正因为有此文化精髓,才使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库独占鳌头,一骑绝尘,令各国难望其项背,仰慕者、酷爱者、学习者趋之若鹜。

如果己业不精,妄议平仄韵律无用者,恐有数典忘祖之嫌。

平台上写诗人居多,良莠不齐,只要爱好就是好事,传承文化,功莫大焉!文人相轻的陋习得改。

我还特反感写一首诗,后面偏缀上平仄韵律,平水韵或中华新韵,不懂的你是对牛弹琴,懂的无需解释,总感觉有卖弄之嫌。

这是我的两个观点,与君商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