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德国军校的常乃超,算是个人才,为何只在杂牌军当个师长?

大美人小智慧


《亮剑》应该人人都看过,

在解放后的南京军事学院里,被聘为高级指挥系教员的常乃超曾说过,他的部队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不论是技战术水平,还是单兵素质,都要强于李云龙的2师。关于这一点,李云龙也并没有反驳,也就是说,暂七师的实力绝不在李云龙的2师之下。

另外,作为一个国军俘虏,连降将都算不上,可是常乃超却能摇身一变,成为南京军事学院的教员,而且还能成为李云龙的老师。这就不得不说,常乃超的军事理论功底,着实不一般。军事学院的院长,也就是李云龙原先的老师长,他可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连他都对常乃超恭敬有加,足可见常乃超的水平绝对不一般,估计整个学院里都找不出几个比他强的,这可不是一个书呆子该有的待遇啊!

那问题来了常乃超德国军校毕业,为何要在一个杂牌军中,还是小职位

可能一部分人知道,常乃超是国军暂七师师长。这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军队,所以可能你在看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我也是后来长大了后重温这部剧的时候才发现,随之脑海中有了一个疑问:常乃超可是德国军校毕业,也算是高学历了,那职位也应该分配一个不错的吧,毕竟当时高学历的人还是很少的,那么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可为什么常乃超只在一个杂牌军里当了一个小职?其实细细想来原因倒也是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莫急,请接着往下看。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当李云龙和常乃超在一起谈论他失败的原因时,常乃超说过李云龙取胜的方法“不道德”,你想啊,打仗如果首先考虑的是道不道德的问题而不是如何取胜,这样怎样能领导自己的部队打胜仗呢,从这一点就足以见得常乃超是一个比较古板的人,虽然他学历比较高,可能脑子里也装了不少打仗的完美战略,但是实战中却不能灵活的运用,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只这一点,就注定他的职位不会太高,毕竟打仗是需要随机应变的,战场上的厮杀没有灵活的脑子是行不通的。

再者,常乃超没有“后门”可走,没有人相互照应,只靠自己想做上高的职位确实难,而且常乃超没有过人之处,不能让人一下子就注意到,没有取得过大的功绩,这对他来说每一条都是不利的。所以,常乃超这样一个高学历人才却没有高职位是为什么也就不难理解了吧。但是小编认为常乃超也是幸运的,因为他被李云龙俘虏了后,做了一名老师,也算是遇到了“伯乐”,让自己的才能也发挥了极大的用处,这对常乃超来说也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爱尚剧乐部成哥


首先我纠正一下,常乃超的暂七师不是杂牌军,你见过清一色美式装备的杂牌军吗?

在经典电视剧《亮剑》当中,除了国民党里晋绥军三五八团楚云飞以外,还有一个在国民党阵营里的一个角色也很经典,他就是常乃超,暂七师师长。


那句经典台词:鄙人不善于奔跑。

另外他的暂七师还有一支大名鼎鼎的“军中乐队”,为B站贡献了不少素材。

常乃超刚被李云龙俘虏之时,师长的架子依然还在。

不就是没文化的泥腿子仗着勇猛士气打赢了我吗?

李云龙心想:小样!给你脸,你还喘上了!你个败军之将,技不如人,居然敢跟劳资叫板!去,给我去跟那些俘虏跑个几圈!

没成想,常乃超硬回了他一句:鄙人不善于奔跑。

气得李云龙想要枪毙他,幸好赵刚在旁阻拦。

不过话说回来,常乃超还是有些军事水平和素养的。

在被李云龙俘虏后,他还有些不服气,认为解放军不等他暂七师展开阵势,火炮还没有进入阵地,就从后面突袭。

这实在不是英雄所为。

据电视剧交待,常乃超曾经远赴德国军事院校进行过深造,其军事理论造诣颇高。所以这个“海归常”自然就看不起泥腿子出身的李云龙,虽然被俘,但心不服、口也不服。他认为李云龙是通过偷袭而打胜他,如果双方正儿八经地拉开阵势,以自己擅长的阵地战战法,与其一决雌雄!

但战争就是这样,没有公平所言。能用最简单、己方伤亡的方式,来击败敌人,这才是战争。

常乃超就如同春秋时期的宋襄公,满口道德仁义,却不知战争当中是不讲仁义的。他不明摆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择手段地消灭敌人。难怪丁伟曾经评价他:想得长(常)远,乃至超出。

后来我们,这个“不善于奔跑”的常师长才明白过来。他明白了国民党高层的腐败和共产党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


青史回声


不要觉得李云龙曾经提到89师是王牌师,而暂七师又是李云龙的手下败将,就觉得这是一支杂牌军,事实上这也是一支档次不一般的军队。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暂”字开头的部队通常都是暂编部队,即临时组建且组建时间并不长的军队,甚至可能在后期还要重新接受改编,但这样的改造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一支七拼八凑的杂牌军,也极有可能是由精英组成的特殊编制军队。例如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暂编部队通常是由国民政府各省的地方正规军、保安部队、警察部队甚至是地方武装改编而成,不同的暂编师成分各有不同,战斗力自然也会呈现不一样的变化,至少就暂七师来说,他的战斗力应该是国民政府中暂编部队的上乘。



之所以这么说,就在于无论是常乃超与李云龙的对话,还是亮剑中所透露出来的线索,都反应出这支部队的字面战斗力绝非一般,甚至在常乃超战败的多年之后,也仍然对自己的失败迷惑不解。

很多人潜意识当中认为暂7师的战斗力一般,除了常乃超战败之外,恐怕还源自于李云龙在酒桌上说的一句话:我看见你的军队一头扎进运河,就知道暂七师死定了!似乎这一仗是一场没开打就知道胜负的战斗,但常乃朝手下的军队真的这么不堪一击吗?

事实上依照李云龙的性格,他的这句话多少也带着一些吹牛的成分,但暂七师迅速走向崩溃却也的确是战场上发生的现实,不过他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正面对决,还有一些意外和战场外的因素。



按照李云龙在酒桌上的话,这场战役发生之前战场的模式应该呈现这样的一个划分:此战在碾庄战役和双堆集战役发生之前,国民党军队正在向南撤退重新建立淮河防线,常乃超的暂七师退守运河且距离李云龙的二师较远,虽然后退无路但自己的身旁还有另外一条出路,那就是旁边的友军楚云飞率领的89师,按照常乃超的预估,如果因为对手进攻的原因而选择撤退,暂七师既可以缓慢从运河渡河撤退,也可以快速从楚云飞的防区撤退,甚至可以就近得到楚云飞的增援,在这一区域内两个步兵师如果全力配合完全可以稳固住这条防线,想法虽好,但常乃超却低估了国民党内部的现状,更低估了李云龙独特的战场变化。

经历了多年前的赵家峪惨案,让李云龙迷上了特种作战,尤其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放弃正面对决以小股部队不断进行渗透破坏成为了李云龙独特的杀手锏,李云龙别出心裁直接亲自带领特务连插入楚云飞的防区,偷袭楚云飞的指挥所,自然也造成89师上下的一片混乱,由于此时大环境上的要求楚云飞将要率军南下撤退,突如其来的攻击更让楚云飞搞不清对手究竟有多少规模,带着以万变应万变的心理,楚云飞并没有选择坚守或者消灭渗透进来的李云龙部队,而是直接选择了掉头南逃,而恰恰在这一环节,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各扫门前雪的最大劣势也暴露了出来,只要能在第一时间保证我楚云飞的安全,你常乃超死不死关我什么事!



杀入敌军内部的李云龙本想直接端掉楚云飞,却发现楚云飞以最快的速度选择了逃跑,深入敌境用两条腿行军的侦察兵自然比不上机械化行军的89师,加上李云龙亲率的力量实在太过于薄弱,无力追击逃跑的楚云飞,最后只能掉头将自己的攻击目标对准了常乃超,而按照常乃超被俘之后的说法,他的火炮还没有从牵引车上拆下来就遭到侦察兵的偷袭,很显然这个时候的暂七师也正在准备撤退,作为一个师长常乃超自然也会做好安全准备,在正面面对李云龙的方向做好阻击和防卫,可偏偏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自己布下的防线并没有等待对手的攻击,反而是自己认为安全的楚云飞的方向竟然出现了突然杀入的侦察兵,暂七师先期准备撤退的部队和常乃超的指挥所在突然袭击之下自然阵脚大乱,更要命的是这个时候常乃超才意识到旁边的所谓友军早已经消失不见,自己没有料到自己的友军会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抛弃自己,更没料到自己的对手竟然会从友军的防区对自己发起攻击,措手不及和一片混乱之下,暂七师迅速走向败亡自然也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所以失败的常乃超一脸的不服气,不但自己的对手不按套路出牌,自己的友军竟然也不按套路出牌,以至于常乃超还异想天开的挑衅李云龙要重新再打一场,可随后加入我军并在人民军队中经历了多年的研究之后,常乃超才发现受过德国军事训练的他,见识还是太短了。

几年前的他只看到了李云龙所谓的胜之不武,却没有注意到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现状,各自为战各保自己,在永远纠结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多股不同军队的配合永远拿不到效果,但更重要的还是在军人的意志上,当自己背靠运河,突围的道路又被切断,具备机械化和炮火支援,并且拥有美式装备和美式训练的暂七师竟然阵脚大乱提前崩溃,可见他们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战术和武器,根本因素上,还是在于这支临时编制的军队缺乏真正的亮剑精神,对比李云龙当年的骑兵连面对绝路仍然拼死一搏直至全军覆没,国军与我军的思想意识,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辽宁资深球迷


一九四九年之前留过洋的国军将领大致分为三拨,也就是留日、留德和留美的三拨,年龄也越来越长。

留日将领基本上都是晚清到民初就在日本留学的,比如何应钦就是。留日系的将领多数是国军元老级别的,到抗战时期就已经是战区司令长官级别。北伐之后是黄埔自己培养的将领快速上升,这是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将领中的骨干。留德的基本上是以国军当时的中层将领中的优秀分子为主,留美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开始大规模出现的。

当然也有些例外情况,比如朱老总是在滇军时期就自己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旅长职位去德国留学的,而当时德国还在魏玛民国时期,所以朱老总在德国接触的反而是比较倾向进步和革命的思想,军事方面的收获似乎并不算特别明显。

但更多的还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陆军传统恢复之后。当时德国仍然受制于一战之后的条约,自己的军工生产规模受到限制,所以德国和中国进行合作,德国出技术和人才,但在中国进行生产,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供应给德国,中国也分得一部分。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国军编练了一些德械师。

也是在这个时期,国民政府和德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期。在军工生产合作之外,德国和中国还进行了大量的合作,许多国民党要人都把孩子送去德国留学,比如当时的新疆军阀金树人的孩子就去了德国,蒋二公子就更加不用说了。国军将领中的黄维,也是在这个时期被派往德国留学的。

此外,德国和国军还有其它当年的合作,比如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时候,国军顾问就是德国的冯·塞克特将军,这也是国军第五次围剿战术上总体比较稳重,比较少出现孤军冒进的情况的原因。因为冯·塞克特基本上是按照德国陆军的作战思路来为国军统帅部提供指导性意见的,要更加缜密一些。

也是因此,抗战爆发的时候,因为欧洲虽然尚未开战,但是德国已经在做战争准备了。所以,德国当时不希望中国过早的卷入战争,耽误德国的战争准备进程。这也是德国愿意出面调停中日双方的原因,一直到确定调停无望,德国驻华大使才跟随国民政府迁到了武汉。而美国政府这时对日本侵华战争基本上还是隔岸观火的态度,反而是苏联积极援助中国坚持抗战。

欧洲战场也打起来之后,德国与中国的关系逐步变淡,同时,由于抗战初期国军的表现糟糕,德国对中国也比较失望,放弃了与中国结盟的想法,在亚洲最后还是选择了与日本结盟。当然,这也有寄希望于日后与日本夹击苏联的考虑。日本与德国结盟之后,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合作就结束了。

孙立人也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就去美国留学的,所以抗战时期就已经参战了,而且和美军将领关系比较好,甚至对史迪威的命令看得比对国军统帅部的命令都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抗战,中美关系升温,一些国军将领也大量留美。国军高级将领也保送了一些人公费去美国学习军事,其中就有郭汝瑰。这时美军的机械化已经基本上完成,所以之后留美的将领基本上都接受过机械化部队作战的教育。

和之前留日不同,留德留美将领的文化素质普遍来说要高一些,因为这时接受机械化部队的军事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现代文化知识,以前那种大字不识几个从基层上来的将领不太适合。所以,国军统帅部重用郭汝瑰,除了陈诚的原因之外,就是郭汝瑰留学美国时,接触了比较多的机械化作战教育,而当时国军接收了大量美援,所以郭汝瑰来制定作战方案,有利于发挥美援装备的优势。

黄维后来出任第十二兵团司令,除了资历等方面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解放战争初期,陈诚担任国军总参谋长,接收的美援武器装备都是优先装备十八军的。所以,以十八军为骨干的十二兵团当时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而黄维在德国接受军事教育时,正是德国军队机械化的高潮,所以黄维能够指挥机械化部队,并且尽可能发挥其功效。

亮剑里的暂编第七师师长常乃超的履历与黄维相似,有书呆子气,但却出现在第五军麾下。第五军在被歼灭时下辖三个师,包括二百师、四十五师和四十六师。其中的四十六师是在淮海战役之前调归第五军的,原属第五军的九十六师则拨归七十军指挥。但无论第五军还是十八军,都是当时国军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队,所以常乃超出任师长还算是合理的剧情安排。

实际上,当时国军五大主力,都是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接收和装备美援武器装备比较早,形成战斗力也比较早的部队。其中的第五军、新一军、新六军都是在印缅战场接受过美军训练的,十八军因为陈诚的关系,也接收美援比较早,七十四军同样是因为俞济时的关系,在抗战时期就大量接收美援武器装备。

黄维是在抗战爆发后就回国参战了,常乃超就算在德国时间比较长一些,最晚也必须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回国。因为之后美国对日本和德国宣战,中国也宣战了,在德国留学的军官也就都回国了,蒋二公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回国的。按照亮剑剧中常乃超自述,他回国后长期在国防部作战厅供职,实战经验不多,调充暂七师师长时间不长,所以军衔和职位都不太高,只是少将。其实二公子去台湾的时候,军衔也是少将,但他是装甲车司令。

但是常乃超的这个职位其实也不算太低,在各个时期都有一些人官场失意。尤其是国军中留学的将领,多数不是以打仗得到这种机会,而是其它方面的表现比较优异。比如黄维打仗的特点主要是勇敢,而且执行命令比较坚决,但应变能力就差一些。这种人性格就是典型的三好学生性格,在需要靠人际关系和论资排辈的国军中,这种人失意并不奇怪。一直到渡江战役之后,郭汝瑰出任七十三军军长的时候,还找了一些留美留德的人出任各级军官,就说明这种遗珠还是不少的。


萧武


苍茫大地认为:一支部队的灵魂是他的主将,某种程度说他是这支部队第一战斗力。

先讲了一个国军貌似“杂牌军"的、王耀武指挥的补充一旅战斗力的真实故事。

34年7月,红军五次反围剿已相当吃力,于是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被派往闽浙赣皖开展游击战,目的是冒充红军主力吸引国军尾随,掩护红军主力向西南部转移的意图,简言之丢车保帅。



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最年轻的军团长、三十六位军事家之一)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曾洪易为随军中央代表。先遣队出苏区,过闽江,受命改变原计划从谷口东进水口,威胁并相机袭占福州,夺下古田后趁势进攻福州,沿途遭国军狂轰滥炸,一度攻进福州城后被驱退,回闽北,与方志敏部汇合,组成红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粟裕任参谋长,寻淮洲改任十九师师长。

12月23日夜,方志敏部在乌泥关至谭家桥公路两侧设伏,红19师在公路右侧,20师、21师在左侧,准备伏击国军孤军追击的王耀武补充第一旅。黄埔三期的王耀武是国军为数不多的帅才,是名将粟裕终生视为敌手的两个国军将领之一,另一个是老虎仔薛岳。刘畴西这位黄埔一期生、又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啃过洋面包的将领以为王耀武是补充一旅、杂牌武装,其实王耀武部军官清一色的黄埔生,刘犯了轻敌的毛病,竟然以地方部队改编的、长于游击的二十师、二十一师主攻,而擅长攻坚、战力最强的十九师做了预备队。

王耀武前卫团十分谨慎,上午十点搜索至19师阵地,寻淮洲发起攻击,国军前卫缩回,以大部队迂回到20师、21师侧后,占领了630高地,控制了乌泥关一带公路,居高临下。红19师被迫回师增援,双方恶战,各有三百余人死伤,红19师师长寻淮洲身先士卒,身负重伤,向泾县转移途中牺牲,乐少华、刘英等八名师以上干部负伤,87团团长黄英特阵亡。

谭家桥一战,方志敏部处境惨淡,35年1月,被迫退回赣东北,在怀玉山地区刘畴西又不知慈不带兵的古训,让将士们休息一夜,于是大部被围,仅有方志敏、粟裕率四百人的前锋突围。方志敏不听粟裕劝阻,返回寻找大部队,结果红十军团全军覆没,方志敏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后与35年8月6日与刘畴西一起在南昌就义。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王耀武部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一军,最初由新编三十八师和二十二师组成,三十八师前身是1932年组建的国民政府财政部税警总团,开始不属国军系列、不是正规部队,但清一色的美式装备,营以上军官大都是英美军校留学生,士兵大都是有文化的学生兵,领头大哥是赫赫有名的孙立人!淞沪抗战中,税警总团在唐桥站和苏州河刘家宅一带与日军第九、第三师团血战一个多月,随后又完成掩护大军撤退任务,作战66天,歼日寇数千人。42年又解救了被日军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以不满千人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之敌,救出近7倍于己的友军,是中国远征军的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一战誉满全球。

第二,常乃超的军事理论水平尚可,实战指挥才能确实不行。

眼高手低的国军中最典型的书呆子将领是黄维。这位出身黄埔一期的将领其军事指挥才能、识人能力远不如副司令长官、黄埔师弟胡琏,淮海一战,十二兵团全军覆没。常乃超一仗就被拥有同等兵力的李云龙所擒,多年的洋面包白啃了!



第三,将军不论出身,战场才是将军的试金石,是金子迟早要发光的。

李云龙的原型开国中将王近山,原是六纵副司令,六纵开始在中野还是小弟弟,但王疯子超级能打,深得刘邓首长喜爱,换下六纵司令王宏坤,由王近山代司令,很快六纵成为中野绝对的主力。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过汝河时凶险异常,六纵的萧永银、李德生旅的事迹被编进小学教材《狭路相逢勇者胜》。


苍茫大地顾炜斌


《亮剑》里面的常乃超,因一句“鄙人不善奔跑”而走红,不愧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跑个步都说的这么文雅。那么,这个常乃超是什么来头呢?

剧中,对常乃超的介绍是“暂七师少将师长”。淮海战役时,李云龙部奉命死守赵庄,阻击黄伯韬兵团,其中就有他的老对手楚云飞的89师。黄伯韬兵团覆灭后,李云龙对国民党残部展开追击,其实主要是奔着楚云飞的89师去的,结果89师跑的快,逃离了战场,旁边的暂七师却遭了殃,被解放军团团围住,连师长常乃超也被俘。

要说这个常乃超也是个汉子,被俘之后,既没有吓得心惊胆战,也没有低声下气的乞饶,面对李云龙的审问,他不慌不忙,从口袋里又是掏药又是小水壶,再接着香烟打火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全然没把李云龙放在眼里,旁边的赵政委无可奈何的说道:“真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而李云龙更是一副想发作又强忍着的表情,心里犯嘀咕:“你他娘的是个管仓库的吧!”。常乃超为什么不服气,剧中也有交代,常乃超认为,解放军还没等暂七师全部展开,就发起进攻,颇有点胜之不武的意思。

其实,这种思想在国民党军中广泛存在,很多国民党将领对于国军的失败并不服气,认为解放军只是运气好而已,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上峰指挥失误,后勤给养不到位,友军不配合,甚至天气不好,总之,什么都有问题,就是自己没问题。

不过,这个常乃超虽然一副养尊处优的派头,但是手上还是有真功夫的。由于常乃超有留德背景,又加上在一线部队带过,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同时具有军事理论和实践的人才,而我党当时的将领大都是李云龙这样的泥腿子,从基层锻炼上来的,虽然能打仗、会打仗,但大都也只是停留在经验阶段,上升不到理论水平。所以,建国后,常乃超被聘用为军事学院的教官,给李云龙等教授军事理论。一个“败军之将”倒成了自己的老师,而自己明明打了胜仗却还要给他当学生,这让李云等人很是想不通,于是和孔捷、丁伟一道大闹课堂,给教官一个下马威。

好,回到问题,常乃超是个人才,没错,要不然也不会聘用他为军事学院教官,但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这么个人才,却只在国民党里当了杂牌师的师长呢?

首先,暂编师并不一定就是杂牌师。

暂编师,顾名思义,即使暂时编制的师级作战单位。暂编师,是战争规模扩大,军队急剧扩充的产物。在抗战之前,南京的国民政府给中央军和各地方派系武装先后颁布了100多个师的番号,当然,当时的中国军队远远不止100多个师,各地方派系武装自己还有大量以独立旅等名目存在的武装。抗战开始后,各地方派系纷纷将自己的武装改编为正规军开往抗日前线,中央军自己也大量扩编部队,师的番号很快就超过了200个。当时国民党政府出于某种原因将颁布的最大番号限制在200(200师是杜聿明的机械化部队),后面的师的番号一概又从1开始,称为新某师,但编制、装备与老师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例如孙立人的新38师、廖耀湘的新22师战斗力都很强。国民党军先后有过大约五十几个新编师的番号。

在抗战期间,民党军各战区还自行将原有部队扩编,组建了一些新师,对于这些新编的师,重庆政府给予了暂编师的番号,意思大概是临时的部队,战后要撤编的。这样的暂编师总数先后共有几十个,以胡宗南部为最多。暂编师制度可以理解为考核制度,战争时期就是考核期,战争结束后,战斗力强的,考核通过,取消暂编番号,正式加入到正规军序列,而考核不通过的,则解散或者重组。国民党的这一制度同样也沿用至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进行到后期,由于大量的国民党军被解放军歼灭,于是国军设置了大量的暂编师来弥补兵力的损失,暂七师就是这个时候组建的。不过,暂七师是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被俘的,作为敢出来和解放军进行野战的国民党部队(虽然全师至师长以下被俘),不能说是精锐部队,但至少不是什么杂七杂八的部队。

常乃超虽然军事理论水平很高,但是实战不怎么样

常乃超留洋德国回来,虽然喝了一肚子洋墨水,但是却比较迂腐,不懂变通。这从他的说话就可以看出来,他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部队没有展开,因而被解放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毛主席说过,战争的本质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谁会老老实实等你展开后在开打啊,那样就不是战争,而是决斗了。

其实,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也不乏有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就是黄维。刚巧黄维也是有留学德国背景的,也许编剧在创造常乃超这个人物形象时就借鉴了参考了黄维。黄维被俘后,也是一万个不服气,老想着和解放军再面对面、真刀真枪的干一仗。迂腐、执拗的性格,和常乃超非常相似。

蒋委员长的任人唯亲

蒋委员长任人唯亲,历来如此。其实国军内部也不乏能征善战之辈,但蒋委员长首要考虑的不是你会不会打仗,而是你听不听话。唯命是从、阿谀奉承之辈,不管能力再怎么平庸,哪怕是个猪头,老蒋也是委以大任,比如刘峙、桂永清之流,而有能力的,就因为敢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反而得不到提拔,甚至直接撸了。所以,常乃超这样的人在国民党内部得不到重用,太正常不过了。

常乃超是清醒的,他对于国民党的弊病,早就看的一清二楚,所以他说过一句话:“什么时候老蒋重用楚云飞这样的人,那你们共产党就危险了”。


历史风暴


我们先说一个例子:吴化文的杂牌军蜕变历程。

吴化文是一个传奇人物,本来是冯玉祥老部下,后随着韩复榘投靠了蒋介石。1943年,吴化文投降日本人当了伪军,其部(保安第一师)先后被改编为山东方面军、"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虽然,其手下伪军号称有2军5师,其实,只有12000人。后来还被被八路军消灭了6000人。汪伪政权不得不又给他补充到9000人。

抗战胜利后,其部队又被蒋介石授予"先遣军"第四路军、山东保安第二纵队,等番号。

吴化文觉得蒋介石对他不好,向老领导冯玉祥示好。蒋介石赶紧拉拢他,给了他一个“整编八十四师”的番号,装备也更新了,人员也补充了。此时,吴化文归邱清泉指挥,兵力也达到将近两万人,他的级别等于是军长了。

在解放战争中,吴化文的整编八十四师战斗力很差,在兖州被解放军吃掉一个整编旅(161旅)!不过,王耀武为了拉拢吴化文,又将一个保安旅拨给他,并升任他为整编96军军长(兼84师师长),参加济南战役。被解放军吃掉的161旅也重新组建。

结果,济南战役刚开始,吴化文就带着整编八十四师起义了。此时,整编八十四师下辖三个旅:155旅、161旅及96军独立旅(就是王耀武给的那个保安团)。

这样一支部队,战斗力怎么看都强不到哪去。必须整编。于是,在1948年10月,其部起义后被解放军编成第35军。次年二月,又和鲁中南纵队合编。1949年4月24日,35军104师312团3营率先占领总统府。

吴化文一直是这支部队的最高领导,但是,其部队战斗力在1949年之前,一直很尿。直到其和鲁中南纵队合编,战斗力才上去。不过,整编一年后,35军就被撤编了。35军也成为解放军历史上寿命最短的军之一。

从吴化文的军队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番号跟战斗力是两码事。番号仅是部队长官和中央政府(蒋介石)关系如何的一个表现。

部队番号,并不代表其真实战斗力。我们来说说国军番号的事。

<1938年之前的部队番号>

1929年,蒋介石以裁军名义,排斥异己。在"军事编遣会议"上,确定全国设立8个编遣区:中央直属编遣区(蒋系),海军编遣区(蒋系),第一编遣区(蒋系),第二编遣区(冯玉祥),第三编遣区(阎锡山),第四编遣区(桂系),第五编遣区(东北军),第六编遣区(川、康、滇、黔各军)。根据这个计划,全国陆军将编为65个师,共计80万人。

65个师的番号是这么分的:

第1-13、18-19、46-50师为蒋介石的中央军;第14-17、59-63师为桂军;第20-31、44-45师为西北军;第32-43师为晋绥军。第51-53师为唐生智湘军;第54师为原郭松龄部下;第55师为阮肇昌;第59-63师为粤军;第64-65师,为镇嵩军。

此时,部队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师”。不过,由于“分赃不均”,蒋介石占了一半编制。于是,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及桂系军阀打了一架,就是著名的“中原大战”。

之后,蒋介石算是获胜掌权了。后来,因为军阀混战,又遇到日本威胁,国军又开始扩军备战。蒋介石收编地方武装,组建了第74至104师。

东北易帜后(抗战爆发后),各地军阀接受改编。东北军也改编为第105-130师。川军改编为第131-150、161-164师。之后的番号,一直到第199师,分别被粤军、滇军、桂军,以及其他小军阀占了。

此时,国军最大的番号就是第200师。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机械化师,师长为杜聿明。

抗战爆发后,国军感到兵力不足,将原有的部队扩编,师发展为新编军。地方部队组建为新编师。以孙立人的新编38师(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为例,其前身是宋子文的税警总团。后来,发展成“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编第一军。别看番号没有以前的老,但是,战斗力强悍。

这些新编师是国防部正式编制,大概建了五十多个新编师。可是,依然不够使用。于是,各战区又自己组建了很多暂编师,意思是临时组建的,战后就要撤销。抗战结束前,国军共计组建了66个暂编师,共六十万兵力。其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湘军的暂6师和暂5师,是第九战区的王牌部队,曾血战日军!

抗战结束时,国民政府共计拥有40个集团军,下辖113个步兵军和5个骑兵军,共314个步兵师、22个骑兵师。

抗战胜利后,国共达成整军协议,全国组建108个师:国民党90个,共产党18个。不过,蒋介石耍小聪明,发明了“整编师”:将一个军“缩编”成一个“师”,叫“整编师”;整编师下辖2-3个整编旅(整编旅旅就是原来的师级单位)。这样,蒋介石名义上有90个师,其实是90个军!

蒋介石发动内战以后,就停止了“整编师”计划,只组建了58个整编师。因为要固防城市,手下军队也是捉襟见肘。没整编完的师,也投入战斗。此时,什么新#师(军),暂#师,只是一个番号。有一些暂编师和新编师,因为靠近内战前线,被蒋介石装备美械,成了蒋介石嫡系部队。

此时,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如何,就看装备怎么样了。

最后,常乃超的暂七师,装备美械,牵引火炮都有,绝不是杂牌军。

内战爆发时,虽然蒋介石有美国支持,但是,其美械装备也是有限的。蒋介石手下的美械师只占四分之一:22个军(整编师)下辖64个师(旅)。这里面,就有常乃超的暂七师!这么看,常乃超当美械暂七师的师长,一点也不亏。

之所以没让他出任“整编师”或者“新编师”师长,一是可能因为常乃超资历不够;二是,为了掌握新收编的地方部队!这是蒋介石常用手段,派自己人下到地方部队任职,接管部队。也是因为常乃超是蒋介石嫡系,他的部队才能获得美械装备。

而至于常乃超为何轻易就被李云龙给灭了。我觉的,主要是因为打的太突然了。李云龙属于穿插进来的,一下子跑到了暂七师后方,打了常乃超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内战时国民党不得人心,军队士气低落,战斗意志不强。并且,历史上的淮海战役,确实也是打的有些突然。

常乃超在剧中也很不服气,觉得不只是输在“仓促迎战”上,而且,还输在了后勤上。常乃超认为,解放军虽然说是60万大军,其实,还有上百万百姓支援前线。而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说的话很中肯:以解放军的实力,还不能跟国军进行同级别的一对一单挑。

当然,常乃超和暂七师的事是《亮剑》虚构的。一是为了衬托出楚云飞的能力。二是,体现解放军虚心学习的精神。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先说一下,常乃超是《亮剑》中刻画出来的艺术形象,但并不是杜撰出来的,其原型是国军整11师师长王元直,参加过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下面就正面回答一下问题。

首先,常乃超的暂七师不算是杂牌军,你见过哪个杂牌师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虽然在中央军序列中排名不靠前,但也是装备精良。比那些连人手一把步枪都做不到的地方部队好太多了。

第二,常乃超本人的军事技术才能也是一流的水平,毕竟从德国军事院校毕业的中国将军也是少数。其在抗日战争时期也跟小日本面对面的对抗过,有不少的正面作战经验,所以此人的理论和实战经验都是不俗的。

按常理来说,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应该远超当时的解放军,但结局确实失败。常乃超此人多的是正面战场经验,其在德国学习的也是世界著名战役的理论知识,但是中国战场跟其他战场不太一样。拿其他战场的经验来应对中国战场是行不通的,这也是很多国民党军队的通病。



历史小学童


常乃超少将的部队以及重建的第74军,均隶属于“徐州剿总”邱清泉第二兵团的作战序列,是以“五大主力”之一第五军为基干组建起来的嫡系精锐兵团,哪里是什么杂牌军?到1948年夏季,国民党先后组建的22个机动兵团都算是比较能打的野战部队,杂牌和菜鸟全去守点了。既然暂7师划归邱兵团指挥参加救援黄百韬的战役,说明战斗力还过得去。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暂编师”番号与抗日战争期间有本质的不同,通常是新组建或新扩充部队的临时番号,但未必不是嫡系,未必就装备很差,相反,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此类新建部队反而基本都是美式装备。

“暂编师”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中日战争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现役主力部队全部投入战场,新编师、预备师也填进去后仍感兵力不足,于是军事委员会允许各战区升格地方武装、警察团队、甚至是招安的土匪武装为野战师,先顶着暂编师的番号参战,根据战场表现以及在军政部“点验”之后,再授予正式番号,从1938年到1945年期间,共组建了66个暂编师。



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暂编师地方色彩很浓,确非黄埔嫡系,战斗力也是参差不齐,多数战力较弱。但第九战区薛岳手下的暂5师和暂6师,一色的湘军子弟,历经多次大战恶战,绝不是弱旅,其中暂5师师长彭士量少将英勇殉国。抗战胜利后,暂编师番号全部取消,素质好的部队授予正式番号,素质差的一律裁撤。

1947年以后,由于国民党军队被大量整军整师成建制消灭,各战区尤其是东北、华北、华东三大战场兵力严重不敷使用,于是“国防部”再次允许各剿总司令部以“暂编师”的番号扩编部队,陈诚一次就在东北新建了14个暂编师,傅作义也弄了一堆暂编师和暂编军,这些新建部队虽然战斗力平平,但接受的全部是新运来的美械,装备水平反而不错。



比如辽沈战役中在长春投诚的新七军,就是以原新一军主力新38师为主,调入暂编第56师和暂编第61师组建的,是郑洞国第一兵团的基干力量,这是标准的中央军嫡系部队,根本不是什么杂牌军,那两个暂编师无非来不及授予正式番号而已。

同样,《亮剑》中李云龙所在的华东战场,国民党徐州剿总在淮海战役打响前也进行了大肆扩军,出现了暂编第14师、暂编第25师等部队番号,比如暂14师就划归邱泉兵团指挥,“邱疯子”担心该师战斗力太弱,便将其与第46师合并。不过这些暂编师就派系来说,仍然属于中央军而非杂牌军,只是没有历史、没有战功、没有荣誉的新部队,作战经验欠缺。



国民党军方从1933年起选派年轻军官留德深造,对象一般从黄埔二期开始,被选中的都是高层看好的少壮嫡系,邱清泉本人就是1934年通过考试前往德国工兵学校、陆军大学留学的,对于类似于常乃超这样留德的黄埔学弟,邱清泉一定是有亲近感并格外照顾的,虽然暂7师的番号及常乃超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亮剑》着力描述的是军史花絮,并非胡编乱造。

到了淮海战役的1948年,常乃超仍然佩戴少将军衔,这一准是黄埔六期以后的军官,不过剧中年龄与级别不太配套,略显老气横秋,也难怪“不善奔跑”。担任非主力的暂编师长,无非有三种情况,第一是刚刚晋升的少将,能力和资历尚不足以率领主力师,此时黄埔四期生大多已成为嫡系军长或师长;第二是从高级军事机关下来带兵的办公室将军,一时半会也不敢给他指挥精锐师来练手。



第三是用黄埔系军官执掌吞并而来的杂牌部队,部队经过换血亦完成了“中央化和嫡系化”,这是蒋介石和陈诚的一贯作风,而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代表常乃超本人及其所部仍是杂牌。解放战争俘虏的敌少将级以上军官成百上千,能把常乃超留用为军事学院的教员,足以说明军事理论功底不错,不一定是会带兵打仗的将才,但肯定算个“人才”。

顺便说一句,新版《亮剑》虽然剧情无甚超越,但军装的款式颜色还是比老版要真实准确些。


度度狼gg


《亮剑》是一部小说,它虽然是有一些情节取材于现实,但是它终究不是现实的历史。所以这一段,是虚实混杂的。如果真的追究起来,有的情节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在国民党军队的编制里,有着几种编制。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这种情况更是混乱。总的来说,国民党有正规师、新编师、暂编师和后来出现的整编师这几种编制。

在这几种编制中,以整编师规模最大。这种师的编制实际出现在重庆和谈后,它的本意是将全国的军队统一整编为一种编制,去芜存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这种师是由过去的军整编而来的。

整编师下辖旅、团两级,有两旅四团制和三旅六团制。整编师实际上是军的架子,到了后来,为了扩充实力,国民党政府把整编师重新恢复为军。

新编师和暂编师则是大量出现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前线的旧军队大量伤亡的情况下,为了对抗日军的侵略,国民党政府大量编制新的军队,新编师和暂编师应运而生。这些军队的使命就是用血肉和生命去抵抗日寇的进攻。

这些军队训练差,装备差。新编师还算有个比较正规的番号,而暂编师连新编师都不如。暂编师大多是地方实力派组建的军队,是随时可能撤编兼并的部队。这种军队更是不被国民党军方所重视,有时候这种军队是随时可能被牺牲的。

到了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民党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军。所有的军队都被统一编制,这些新编师和暂编师大多都被整编,整编后除了裁撤外,都有了正式的番号。当然,由于军队番号太多,也有个别的特殊情况。有个别的暂编师还保留了下来。

在解放战争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暂编师,我们可以想象,这种部队如果没有过人的经历和战斗力,是不可能保留的。在傅作义的部下就有几个暂编师,这些师的战斗力都很强。有的暂编师甚至被编进了他的王牌军。因此,不要小看解放战争期间的暂编师。这种师,没有过人之处,早就不存在了。

在《亮剑》这部小说里面,情节描写有虚有实。它里面的国民党番号,象暂七师是在当时的现实里不存在的。在淮海战役里,在运河边被解放军消灭的国民党军队是黄百韬第七兵团的军队。他当时撤逃十分神速,一气就跑到了运河边。让我军措手不及,险些让他逃到徐州。如果我军第一阶段不能消灭他,会给后来的战役进程带来不利的影响。

但是,此时国民党国防部命令他等待44军归建,他在新安镇等了两天。而在这两天里,他居然没有想到在运河上假设几道浮桥。结果被解放军追上后,他的十几万大军从一道铁桥过运河,结果秩序大乱。断后的部队被解放军歼灭。

如果《亮剑》里说的被歼灭的部队属实,这支部队可不是杂牌部队。它是国民党的嫡系部队。至于说跑步识别俘虏还是真有其事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在解放战争中能够遇到国民党的暂编师,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遇到的国民党主力兵团中的暂编师,那是战斗力惊人的军队。这个师里面的师长肯定不会是等闲之辈。

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投入的是它最后的家底。里面的部队都是它多年的精锐,尤其是黄百韬的部队,他的部队里面有国民党的嫡系部队,也就是在大运河边歼灭的一百军的部队。黄百韬的部队和解放军打过很多次血战,是解放军的劲敌。

这样一来,设定这个师长常乃超德国军校生的身份,也是说得过去的,不算过于离谱的。当然,这也是小说为了下一步军校的情节做的铺垫。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