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用妃子殉葬时,是先杀后埋还是直接活埋,各朝各代有何不同?

Kanata_


古代的时候,妃子去世是要殉葬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殉葬十分的流行,到了秦汉之时,虽说殉葬还有,但是,已经没有那么普遍了。

唐宋统治的时期,殉葬的规矩,也就基本上被废除了。

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殉葬又开始被启用了,不过到了明英宗的时候,他觉得殉葬太不仁道了,所以,又把朱元璋恢复的殉葬的制度给废除了。

不过,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妃子,在先帝驾崩后,都会用来殉葬的。

只有那些没有为先帝生儿育女的人,才会被选来用做殉葬。

有了儿女的人,基本上在先帝驾崩之后,就跟着自己的儿女去过日子去了。没有儿女的人,直接随着先帝,到地下然后在直接去伺候先帝。

唐宋的时候,不是不实行殉葬吗?

那时候没有为先帝生育儿女的人,会被送到尼姑庵当尼姑,正如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去感业寺当尼姑一样。

那么正如题目所说,一般为先帝殉葬的妃子,是先被处死,然后在殉葬,还是选择直接活埋呢?

这个一般是分几种方式的,当然了每种方式,都是很残忍的。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先帝临死前,把那些要带走的女人,列好名单。

待自己归西之后,太监就会拿着名单,把所有要殉葬的妃子,给集结到一个屋子里,然后让他们上吊。

这些人都去世之后,就和先帝埋在一起了,这种殉葬似乎还是不那么痛苦的一种。

当然了也不排除活人殉葬这种方式,大家都知道帝王的陵寝是十分奢华的,里面的空间很大,帝王下葬的时候,整个墓室里会长上长明灯的。

那些要被活埋的人,就是被赶到墓室里,他们被埋之后,不会立刻死亡,而是等墓室里,没有了氧气,长明灯也灭了,里面的人才会死去的。

不过以上两种,还都不是最为残忍的,最残忍的是,在殉葬的妃子,还活着的时候,他们为了让妃子保持容貌不变,会从妃子的头上,钻一个深洞,然后从洞口往下灌水银,直到水银流满人的全身。

想想种办法就凶残的很,等皇帝下葬的时候,这些被水银灌溉的妃子,也就一起被埋葬在地下了。

你说如此多的殉葬方式,可怕不可怕?

不得不说,活在万恶的旧社会,就是一种折磨。还好那个时代造就结束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时期,也就永久的被尘封了起来。


汉史趣闻


活人殉葬,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古代封建王朝中,皇帝后宫的妃子只是一种附庸品。

皇帝驾崩后,用妃子来当陪葬品的事情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明英宗和康熙都曾经下令要废除人殉,但最后都无法彻底根除。

那么殉葬的时候,妃子们是先被处死再下葬还是直接活埋呢?

用嫔妃殉葬,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首先是灌水银

有的朝代为了让妃子们死后能够保持艳丽的容貌,会在她们睡着之后,用刀在头顶开出一道口子,并往里灌水银。

这样做尸体不会腐烂,能够生生世世都守护墓主。

其次是喝毒酒

有的朝代皇帝去世后,太监们会赐给殉葬的妃子们一杯剧毒的酒,她们喝下之后 就会立马毙命。

因为妃子们是去阴间伺候已故的皇帝的,可以说是有功之臣,所以会尽量减少她们的痛苦。这是一种比较有尊严的死法,死相不会太过于难看。

残忍的活埋

安葬好皇帝的棺材后,士兵就会把妃子们关在地宫里等死,由于地宫空间封闭,空气越来越少,妃子们的呼吸逐渐变得艰难,最后就会含恨窒息而死。

传说活埋而死的人怨气会非常重,她们的鬼魂会震慑盗墓贼,进而保证皇陵免受侵扰。

活人殉葬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面,值得我们好好铭记。

我是找靓机二手机,每日更新有趣的科普视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Peace~


找靓机科普君


任何时期的妃嫔殉葬,都是先杀然后再埋。

如果活埋妃嫔,其实根本达不到殉葬的目的(即陪伴地下的先皇)。这方面有很多案例,都能证明殉葬的流程是先死再殉。

以明朝的殉葬情况为例,这是非常明确的流程。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

及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缀,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小木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堆颈而死。

按照这个流程:

1、先帝驾崩后,继任皇帝确定殉葬人选,选定殉葬日期。

2、殉葬当日,召集所有殉葬妃嫔于庭上,赐给她们最后一餐送别饭。

3、吃完后,集体举行殉葬仪式。妃嫔一般是自尽上吊。

当然,如果妃嫔不想死,这个时候负责监察的太监就会出面,亲自动手把这些不愿意死的人给吊死。

由此可见,殉葬是非常残酷的一种制度。

当然,这种制度是很早以前就存在的,只是明朝将糟粕发扬光大了。

例如,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就将他的后宫中的无子妃嫔全部殉葬了。根据《史记》的记载:

(秦)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 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从文字来看,秦朝的时候仍然是“从死”,也就是说先死,然后再陪葬或不陪葬,总的来说不是活埋。

总而言之,古代的妃嫔殉葬都是赐死,然后埋葬。


HuiNanHistory


自商周到唐末都存在各式各样的陪葬方式,有砍杀、毒杀、自缢,活埋等,不同手段的陪葬方法都是随着各朝代君王的实行办法所执行。活埋方式所执行过的君王并不多,但还是完全有存在。

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到了商周就大为兴盛是以死者灵魂的冥福,就需要大量的陪葬者来安祭死者灵魂。陪葬者多为奴隶、待妾、丫鬟等,有些是直接活埋,有些是被毒死,有些是被勒死法各异。

历朝代殉葬形式的浅析

《史记》中记载秦穆公去世后陪葬177人,其中还有大臣奄息、仲行、针虎等。而秦穆公墓发掘以后,发现墓中有186具遗骸。根据考古学家推测,其中有72具遗骸 为姬妾、近臣。都是事先被处死,然后陪葬,有94具遗骸可能为工匠,这些人被活埋至死,还有20具遗骸可能是奴隶,这些遗骸比较凌乱,可能是被砍杀致死。

秦始皇的陵墓陪葬《史记》记载有:没有生育子嗣的妃子要被陪葬,陪葬人员非常多,在陵墓营建完做善后处理的所有善后人员就被囚死在了地宫里,以防泄露秘密。

殉葬方式的历变

其实殉葬的方式也经历一个从捆绑活埋、砍杀至死,再到毒杀以及自缢的演变,形式多种多样,历朝代都有不同的记载。在后来不断被挖掘出的皇陵、皇室贵族墓及王公大臣坟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陪葬。

商时代多采用砍头的方式,在已发掘的墓中,就遗留着很多遗骸肢体残缺,形态不同的样式 。如1934年两年间发掘的殷墟第1400号王陵里面就出土了许多殉葬坑,里面的尸骨多是残缺的无头或无躯体的尸骸。但是随着后期更好的祭奠亡灵,要求殉葬者保持全尸,所以杀头、砍杀缺肢体的,捆绑活埋的方式就被弃绝了。

发展到后期的陪葬人员,就演变成各种手段致其死亡,再把尸体放入到殉葬坑里。先秦以后采用水银毒杀、自缢方式,再到隋、唐、宋时期已经发展成毒杀、勒死、自缢等不同的致死方法。对殉葬形式也有了严格的制度规定,必须要按殉葬制度的致死方式和摆放姿势执行。

如《西京杂记》记载周幽王里面的殉葬场景中,就有尸体没有腐烂,可能是被水银毒杀,为了更好的陪葬皇帝永在安息,让妃子的尸体一直保留下来。

直到后来明英宗和康熙意在废除人殉,但历朝的殉葬发展还是无法根除,一直延续到清末。从春秋战国时期砍头、肢解、捆绑活埋及禁闭在地宫窒息而亡,延伸到秦、汉时期的水银毒杀、自缢,再发展到隋、唐、宋、明、清的毒杀、自缢、勒死不同殉葬方式,一直延伸到封建王朝完全覆灭。被发掘的殉葬陵墓历历在目,让世人铭记这段悲惨的制度。


斌哥居丹霞


都别抢,我来答。

商周以后,就鲜少采取活埋的方式了,一般来说主流的方式有两种:毒杀、自缢。但是这并不是说活埋就被完全弃绝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活埋也是存在的。

譬如秦始皇的陵墓营建完毕后,那些工匠就被囚死在了地宫里。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史记·秦始皇本纪》

此外像扶苏这类的宗室,都是被胡亥赐死以后陪葬。

二世曰:“先帝後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史记·秦始皇本纪》

其实殉葬的方式也经历一个从杀头到活埋,再到毒杀以及自缢的演变。

商时代多采用砍头的方式,如1934年到1935年间发掘的殷墟第1400号王陵里面就出土了许多殉葬坑,里面的尸骨多是残缺的无头或无躯体的尸骸。但是随着后期要求殉葬者保持全尸,所以杀头的方式就被弃绝了。

就算活埋来说,多数情况下都是先将其杀死或麻痹,然后才将尸体放入殉葬坑里。因为殉葬的姿势也是有所讲究的,如果不事先将殉葬者麻痹或杀死,他们就会因为挣扎而出现各种各样有违殉葬制度的姿势。

如1987年发现的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的殉葬尸骸就被刻意摆出固定的造型,这显然是将一个活生生的人活埋时不具备的,因为基于求生本能,这些人都会激烈的反抗。而且现有发掘的殉葬尸骸来看,鲜少有被绳索铁链捆绑的尸骨。

先秦以后,因此多采用水银毒杀或自缢的方式。

如《西京杂记》记载周幽王里面的殉葬场景说:

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拨除丈余,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这些“不朽”的尸体都没有腐烂,说明都是应该被水银毒杀,从而使得尸体没有腐烂。

另外明朝恢复殉葬制度后,殉葬的宫女、太监和嫔妃多是自缢而死,如《李朝实录》记载朱棣去世后殉葬的场景说:

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明英宗去世后,殉葬的嫔妃也是自缢而死,《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说:

王薨,祭葬礼悉如亲王,谥曰戾。妃嫔唐氏等赐帛自尽以殉葬。

可见周朝以后,为了保留全尸,多是采用毒杀和自缢,活埋的方式其实已经很少见了,更别提杀头了。

亲,对这篇回答满意的话,点赞关注鼓励喲~


围炉谈史


在中国的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几乎相当于附属品,尤其是在春秋战国之前,更是被拿来当殉葬品一样使用,所以就有了所谓的活人殉葬。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为何在古代女性在后宫当中一定要争宠,因为这一切都不是你自己愿不愿意,而是为了生存。

男人,尤其是古代的君王,更是把大男子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属于整个国家权力最高的人,任何事情都是说一不二,不论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只要自己愿意,哪怕天上的星星也要让人想办法给摘下来。

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所以在古代的君王看来,后宫当中的妃嫔们,其实就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虽然这些妃子们没有给自己生下一男半女,但是从名义上,这些妃子都是自己的妻妾,就属于自己的女人,而对自己的女人,宁可自己不用,也不能让别人随便碰触。

于是这些妃子们在自己死后,也要一起被殉葬,因为她们都是当朝天子的妃子,用古人的话说,生是皇帝的人,死是皇帝的鬼。

既然当朝的天子已经归天,哪么这些妃子们也就到了尽忠的时刻了。

当然了这些被殉葬的妃子们,大多数都是没有生育过子女的妃子,但凡有孩子的就不一样了。

从忠孝的理论来讲,这些生育过子女的妃子,其实已经很好的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也就是说这些女性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就好像一件商品一样,从买回来的哪天起,就已经发挥到了自己的用处。

而没有生育过孩子的妃子,也可以说这件商品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所以被加入到殉葬品当中,也就合情合理了。

这种所谓的合情合理也只是古人们自己的想法而已,其实也有着深层次的用意。

为何古代要有嫡庶之分,其实所有的嫡系都是原配,也就是娘家势力比较强大的那种,这样的女性就成了天子的皇后。

古话都说了娶妻娶贤、娶妾娶色,既然是妻子,并且还是因为家族势力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原配一般来说,漂亮的很少。

可是古代的君王又是天下权势最大的男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于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有着追求的权力。

尤其是身为权势最大的男人,所以自己的后宫当中总是有一些姿色不错的美女,这些女子就是君王最喜欢的妃子。

可是不论这些妃子们有多好看,长得有多漂亮,可是她们的后台太弱了,跟原配相比,几乎是天差地别,最多也只是被天子所宠爱。

虽说古代的天子一手遮天,可是也需要众人的扶持,而后宫原配就是其中最大的支持者。

如果说当朝的天子权势已经强大了不依靠外人的时候,也许后宫的妃子们地位就会水涨船高,但是这样的君王只能说少之又少。

所以当君王死后,这些原配皇后们就开始对这些妃子们进行彻底的清洗,于是所谓的殉葬就出现了。

毕竟原配的势力比较强大,这些受宠的妃子们,也许可以得到皇帝的宠爱,但是当自己怀孕期间,可能就会受到皇帝的冷落。

于是这些妃子们就会受到各种的暗算,能生下来孩子的少之又少,等到君王去世的时候,也只能以没有生育孩子为由,从而成为殉葬品之一。

既然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这些妃子都是因为跟原配争宠才成为殉葬品的,哪么原配们怎么可能让她们死的轻松呢。

于是很多妃子们在没有殉葬的时候,就已经被折磨而死,毕竟对于殉葬品来说,最终都难逃一死,所以只要保证这些妃子们最后是被葬到一块就行了,死活已经不重要了,反正葬下去之后一定会死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太过残忍,所以到了战国后期就开始慢慢的取消了这样的殉葬制度。

毕竟大家都是文明人了,有什么冤、什么仇,当场就解决问题了,也用不着等到殉葬的时候再多此一举。

而到了明朝的时候,这样的行为再次出现,当然了跟以前的殉葬制度完全不同,朱元璋只是单纯的认为这些妃子们太浪费粮食了,所以才会把她们加入到殉葬名单当中。


虎头山小妖


嫔妃殉葬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极其残酷的制度,这项毫无人性的古代政治制度从本性来说是对于人性的摧残。后妃殉葬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逐渐发展,曾一度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这一制度从商朝时期建立到清朝初年彻底废止,前后共经历四千多年的时间。几乎贯穿我国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整个时期。

嫔妃殉葬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商王朝之后的两周时期,对于嫔妃殉葬制度都曾有过大量的记载,秦国曾经一度废止嫔妃殉葬,但是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曾经命令始皇帝的众多嫔妃殉葬,秦朝之后,两汉时期也曾经有过嫔妃殉葬的情况出现,但是当时嫔妃殉葬实际上已经不作为皇帝死后殉葬的重点了,因为与嫔妃共同殉葬的有很多的车马珠宝、古董书籍和珍贵字画以及皇帝生前喜爱的物品,由此可见,所谓的殉葬的嫔妃,其意义等同于随葬物品,历朝历代的皇帝实际上把嫔妃当做一种个人的玩物来对待,而并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嫔妃殉葬的现象一度大量出现,最典型的就是北魏皇室的嫔妃殉葬,之后的隋唐两朝,嫔妃殉葬现象再度归于沉寂,宋朝时期,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建立政权,殉葬制度再次大量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明朝建立之初也曾出现了嫔妃殉葬的现象,较之以往的朝代,明朝的嫔妃殉葬现象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明朝规定皇帝死后所有没有生育过的嫔妃必须全部殉葬。大量没有生育的嫔妃在皇帝死后被迫殉葬,朱元璋去世后共有多达46位嫔妃为其殉葬,朱棣驾崩之后 也有近40人为其殉葬,就连老实巴交的在位仅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后也有10位嫔妃被殉葬,明朝的嫔妃殉葬制度最终在天顺八年被明英宗朱祁镇废除,至此,明朝直至灭亡都再没有出现过嫔妃殉葬的现象。清朝建立之初也曾有过嫔妃殉葬的现象,这种现象持续到顺治的皇帝晚期,最终在康熙初年被彻底废除,至此中国历史再未出现过有嫔妃殉葬制度。

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嫔妃殉葬:

在漫长的古代嫔妃殉葬史中,出现了无数起嫔妃殉葬事件。这其中有过多起著名的嫔妃殉葬事件,汉武帝去世之前,有感于太子生母钩弋夫人将在自己死后干预朝政,于是在自己即将归西之时将钩弋夫人赐死,这实际上也是殉葬的一种,较之以往,这种殉葬是在皇帝死之前授意的。另外明朝时期的几次殉葬也非常有名,明代宗去世后,明英宗强令代宗生前宠爱的唐贵妃和李贤妃殉葬,此时,明代宗的皇帝尊号已经被褫夺,其葬礼和身后之事都是以郕王之礼进行的。清朝最为著名的一次殉葬发生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四大贝勒逼迫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殉葬,与阿巴亥共同殉葬的还有努尔哈赤的十余名侧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嫔妃殉葬,被殉葬的是顺治皇帝的贞妃董鄂氏,董鄂氏在顺治帝驾崩之后选择了用殉夫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当时她的身份只是顺治皇帝的一名没有位号的庶妃,贞妃的尊号是在董鄂氏殉葬之后为了表彰她的贞烈而追谥的。贞妃董鄂氏殉葬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过嫔妃殉葬的记录,贞妃董鄂氏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死于殉葬制度的嫔妃。


历朝历代嫔妃殉葬的方式:

关于历朝历代嫔妃殉葬前的心理状况,历史上从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值得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嫔妃都是被迫殉葬的,当然也有少数一部分嫔妃确实是因为皇帝驾崩伤心过度而选择追随先皇而去,但是绝大多数嫔妃都是被逼殉葬的。

关于嫔妃殉葬的方式,有很多种,绝大多数嫔妃宫女是在皇帝驾崩后是被处决、自缢、绝食等方式死掉,以上这些殉葬方式来说,还有一些是更残忍的,活埋嫔妃宫女就是其一,皇帝死后连同活着的妃子一起下葬,妃子在修好的墓道中等死,这样的方式似乎比自缢、绝食还残忍百倍。明朝嫔妃殉葬制度的开创者太祖皇帝朱元璋还有一种灭绝人性殉葬方式:被选中殉葬的人睡着后,有人把她们的脑袋凿开一个洞,然后将水银从这个洞中倒入,直到全身都灌满水银,这样殉葬者的身体就不会腐烂,这种用水银灌注活人的方式可以说是古代嫔妃残忍殉葬制度之最了。

中国古代嫔妃殉葬制度最兴盛的时期是两周和秦汉时期,后来伴随着朝代更替、科技文明的发展,包括封建君王在内的古人逐渐意识到活人殉葬制度的弊端,因此,嫔妃殉葬制度逐渐废止,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珍贵的物品。


历史课课代表




亡魂祭

三皇五帝,域内蒹蕸,苍苍已结白露,重重人情不凉。夏商风俗,出寻荇菜,芸芸于野谁与,安肯独处游乡。及商后,涉水招舟,不顾其后,殿宇飞翅,人字貌然,王道成皇。始皇薨,后宫嫔妃,无靠子女,一律殉葬,纵是红粉脸堂。大义止深,亲迫人伦,莫过汉唐。死灰复燃,宋明清三朝,量女子以薄情,岂可寡义诉商。犹凭顾河道,何至其水洋洋,何至其流汪汪。历问何姓,何问张王赵李,谁不是人家儿女,掩面断肠。指问何族,孰忍凄凄细辨,以为杨柳春上娇,背影徉徉。

每览其题,念孙文揭竿,辛亥持枪。断不可言状事,了残不忍睹物,姑且奠亡。以此昭示人民平等,地久天长。祷告上溯二千余年间,弱柳无向者,今之中华妇女,誉为半边天,又爱是武装。昔者已斯,时空勉励,佑之华夏,伏维尚飨。

时序戊戌立夏


三上词话作者


用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非常残酷制度。早在商朝时期普遍存在,在考古发崛商代贵族大墓中,有大型奴隶陪葬坑。这种制度一直流行到秦汉时期,秦始皇死后,他的众多没有生育的嫔妃被赶进墓中进行活人殉。秦汉以后,统治阶级觉得这种活人殉葬制度太不仁道,逐渐废止了。比如唐朝,在皇帝驾崩后,沒有生肓过的宫女被安排到皇家的感业寺出家为尼,唐太宗死后,武媚娘和众嫔妃到感业寺落发出家。一年以后,唐高宗李治去感业寺祭典,两个人又续上姻缘。如果唐朝实行殉葬制度,则世上无武则天矣!另人费解的时人殉制度终结上千年后明朝部分的恢复了人殉制度。朱元璋次子秦王朱爽死后,他的两个妃子被陪了葬。近来考古中得知,朱元璋的墓葬中有大量人骨。这种人殉制度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时才被废除。英宗下诏;"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这件事应从乱这里废止。”至此才终止。清初奴尔哈赤死后,多尔滚老妈被弓弦勒死。嫔妃们殉葬方式有三种。一种是给嫔妃服药后,用刀把头皮挑开灌上水银再缝上,保证尸体不烂。另一种方法是活人殉,最不仁道的一种,最后一种方法是把嫔妃集中用白凌吊死,再同皇帝一起下葬,皇帝活着荣宠,死后也不孤寂。



关东侠客


秦始皇死后据说是全部骗入骊山黄陵,然后关上陵墓门。

明朝的殉葬是逼迫女子自己上吊自杀,民间称朝天女户。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殉葬,当时估计时间紧迫,用的是弓弦勒死。

一般情况是杀死之后再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