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二戰中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

蘆方文


日本沒有不敢和任何一個國家拼刺刀,偏偏相反他們剛喜歡和別人拼刺刀。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武士國家,由於武道精神他們根本不怕死,只會一味的向前突破。

日本為什麼使用刺刀很強



其實以日本的科技能力,根本不用過於使用刺刀,他們實際上有能力製造大量的衝鋒槍和重型熱武器。只不過他們的資源實在是太匱乏了,根本不支持他們生產大量的軍事武器。

我們都知道日本使用的武器大部分都是38大蓋,但他們這些38大蓋都是經過精良改造的,不僅槍身長射程遠而且威力還不低。


但是這樣也不支持他們大量的生產下去,所以為了更進一步的節省資源,他們陸續在槍上裝上了刺刀,而對於武士的他們來說這種槍也更符合他們。

且日軍軍事演練的時候,大多都是比拼刺刀,所以日軍的軍事練習大多都是練習刺刀,這樣又符合他們的武道精神又能節省資源。

日軍與蘇軍的對戰

其實日蘇很少發生衝突,小規模的戰爭是有一些些,但大規模的戰爭只有三次。分別是:東北張鼓峰戰役、諾門罕戰役、滿洲戰役。



前兩次戰役的時候,蘇聯和日本都對拼過刺刀,而且在第一次戰役中,日本憑藉著刺刀的戰術給裝備精良的蘇聯軍隊帶來很大的損傷。

在第二次戰役中,雖然蘇聯也和日軍拼過刺刀,但是很少。蘇聯用著遠超日軍數倍的武器彈藥來迎擊日本,蘇聯憑藉著熱武器的掃蕩,日期根本使用不了是刀對戰。

而吃了兩次虧之後,在第三次的戰役中蘇聯憑藉著武器資源多,直接壓著日本根本不給他們白刃戰的機會。況且那時候蘇聯已經開始大量的生產衝鋒槍,在衝鋒槍的密集掃射下,日軍根本靠近不了。除非彈藥用盡,否則沒人喜歡和日軍拼白刃戰。

況且有著遠程武器不使用才傻,都能拿著遠程武器碾壓你了為什麼要給你白刃戰的機會呢?

所以說其實並不是日本不敢和蘇聯拼刺刀,而是日軍根本靠近不了,況且那是蘇聯都大量使用衝鋒槍了,你拿著刺刀怎麼衝上去法?可能你剛衝上去都被射成篩子了。


歷史小跟班


我們知道二戰期間日軍和中國軍隊拼刺刀,都獲得了不錯的勝利,但是,在面對蘇軍的時候他們就很少有使用刺刀和他們拼殺,這個主要是從國家的劃分的,一方面我國武器落後,主要還是漢陽大造。

而日軍使用的武器是防制毛瑟款的1898式,這款先進於中國軍隊的武器,還有就是他們所搭配的刺刀比中國軍隊的刺刀長,長刀對短刀,可以說他們在和中國軍隊作戰的時候,他們的傷亡少於我軍,而造成這種原因的基本就是日軍的刺刀比中國軍隊長,他們在和中國軍隊拼刺刀的時候他們就優於中國軍隊。

而為什麼日軍會專心在刺刀上面,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武士道制度,白刃戰是武士道文化的高級表達方式,因此,他們在日常訓練中也以白刃戰訓練是不可少的,雖然,各國對於日軍在槍上佩刀不理解,但是,實際上在單兵作戰的時候確實刺刀的威力還是比較厲害的,因此,日軍在戰場上取勝於中國軍隊。

雖然,日軍確實在近戰中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實際遇到熱武器的時候,他們就算在勇猛也比不過蘇軍。我們知道開始的蘇軍、美軍確實給日軍給嚇到了,但是蘇軍在調整作戰策略後就很快扭轉戰局,要日軍的傷亡增加了不少,但是蘇軍和美軍發現了白刃戰的缺點,他們準備了手槍,導致日軍還是很害怕跟他們進行拼刺刀。

但是,日軍的刺刀還是有一定的威脅,一旦日軍發動夜襲就會血洗蘇軍或者美軍,因此,在遭到幾次傷亡後他們就採用了手槍來抵禦日軍,畢竟手槍的靈活比遠程射擊方便了不少,也可以對自己進行很好的防護。


蘇軍擁有強大武器裝備,因此,在 後來蘇軍在遇到日軍白刃戰後,他們不在硬碰硬直接用衝鋒槍進行設計,這種方式雖然射擊精準度不高,但是,對於近身作戰還是很有效果的,因為日軍提刀和蘇軍作戰的時候還沒走兩步就直接給蘇軍衝鋒槍擊倒,等待日軍只有死亡。

美軍也根據日軍的缺點,也改變了自己的作戰方式,採用三人一小組,兩人負責射擊,一人負責補充彈藥,然後在兩人用完子彈後,這人就補上去,負責射擊,另外另外兩人進行掩護,這樣就大大減少了他們的傷亡。

所以,在蘇軍、美軍改善了自己的作戰方式和武器裝備後,日軍基本上就不敢和蘇軍、美軍進行白刃戰,因為,這樣做就是直接送人頭,所以說日軍為了自己的考慮也不會對他們使用白刃戰。


莫地方


日俄戰爭中,日軍與俄軍就已經在刺刀上較量過了,日軍當時對刺刀訓練極為重視,加之戰術合適,兩三個矮小的日本士兵靠在一起,就能對付一個班的俄軍,給了俄軍深刻印象。

二戰中,日軍與蘇軍主要是在張鼓峰、諾門罕和蘇軍出兵東北的時候交過手,那時候的蘇軍已經跟當年的俄軍完全不一樣了,蘇軍已經實現了機械化,除了大量裝備坦克和火炮外,步兵更是大量裝備各類自動武器,在西線與德軍對抗都能部落下風,何況是日軍?

位於東北的日軍,在二戰末期的主要步兵武器是99式步槍和99式輕機槍,幾乎沒有任何衝鋒槍,相反,蘇軍在二戰中裝備了大量衝鋒槍,僅波波沙就生產了500萬支,蘇日兩軍步兵遭遇,日軍士兵還不等衝到身前展開刺刀戰,就被蘇軍衝鋒槍掃倒。因此,蘇日兩軍當時不存在敢不敢拼刺刀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拼刺刀的問題,日軍根本沒機會。


深遠防務觀察


二戰時,日軍的刺刀戰也算是名聲在外,可到了蘇聯那裡卻是成了銀槍蠟燭,致使其絲毫不敢再賣弄。

蘇聯紅軍人高馬大,日本人的身體太吃虧。

據戰後統計,當時的蘇聯軍人平均身高一米七一,而日本平均身高也只有一米五八,在戰爭末期,日軍由於兵力嚴重不足,還放開了徵兵要求,一米四五的軍人也能入伍,“小日本”這一別稱當之無愧。

普遍看來,日軍士兵還沒有自己手中的三八式步槍高,就算再怎麼鍛鍊,拼刺也是十分吃虧的,這點屬於基因缺陷,是無法彌補的。這就如同小孩子與成年人之間的戰鬥,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而蘇軍身高自然不用多講,蘇聯遠東地區的士兵伙食還算不錯,比起風餐露宿的關東軍強了不少。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士兵的力量自然是日軍的幾倍,很輕鬆的就能將日本兵撞開,日本士兵從體格方面,根本沒有資格與紅軍相對比,雙方拼刺往往是紅軍的單方面屠殺。

蘇聯人不給日軍拼刺刀這個機會

拼刺刀時,雙方發起衝鋒的距離往往在50米之內。蘇聯軍隊裝備了大量自動火器,一個步兵班能獲得兩到三支波波沙衝鋒槍,使用彈鼓供彈的波波沙火力十分持久,比起日本軍隊中的輕機槍也強上不少,日本士兵往往一爬出戰壕,便會被蘇軍密集的火力所擊中,自然是不可能衝到拼刺距離的。

日本士兵離開戰壕便會像麥子一樣,成批的被蘇軍收割,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無法拼刺。

日本士兵不敢再拼刺

1945年,大部分關東軍精銳士兵都被調往本土執行“一億玉碎”作戰,準備在日本島上與美軍決一死戰。

被補充給關東軍的士兵大多沒有作戰經驗,可能前天還在日本讀高中,轉天便前往東北與蘇聯人作戰,別說指望他們與蘇聯人拼刺刀了,不當逃兵已經是很難得的事情了;如果是關東軍最精銳的士兵來了,也許還有膽量與紅軍一教高下,但這群“新兵蛋子”只能給蘇聯人白白送上人頭。

據相關統計顯示,大部分日軍士兵在還沒見到蘇聯軍人的時候,便已經被鋪天蓋地的炮火打到投降,根本是沒有和蘇軍拼刺刀的可能性,更何況但當時的蘇軍還擁有大量坦克及裝甲車,日軍連近身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拼刺刀了。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日本士兵根本不敢與人高馬大的蘇聯紅軍拼刺刀。就算想,蘇聯軍隊也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

林供稿

實說歷史


為何二戰中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 要是能獲得與蘇軍拼刺刀的機會,他們做夢都會笑醒。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要知道在拼刺刀方面,日軍可是首屈一指的專家,在這方面美蘇都自愧不如,根本不存在什麼害怕,相反日軍反而十分樂衷於拼刺刀。

為什麼呢?整個二戰期間,日軍生產了680萬把刺刀,光看這刺刀數量就該明白,日本對刺刀的熱衷在世界上絕對都排得上號。

日本的三八大蓋,槍身全長127.6釐米,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釐米,比日軍士兵平均高度還要高上一大截。這種長槍管的設計思路,除了謀求子彈射程遠,另外就是可以在刺刀戰中彌補日軍身高缺陷。

日本男子從小就要接受各種拼刺訓練,把它當做重要考核目標。日軍如此熱衷拼刺刀,根本的原因還是窮,捨不得用子彈解決問題。

你可能會在各種電視劇看到日軍和我國八路軍,新四軍拼刺刀。可是為什麼沒聽到過蘇軍和他們拼刺刀的新聞呢?


既然日軍有這麼強大的白刃戰能力為何不與蘇軍拼刺刀呢?

他們也想啊,可關鍵是對方不給機會啊。蘇聯軍隊大部分時間內,可不存在缺子彈的問題。

自古以來日軍就有崇尚武士道精神的習慣,覺得近身搏鬥才是士兵英勇的體現,並且宣稱,不會拼刺刀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因為武士道精神的支撐,日軍近距離拼殺完全視死如歸,試想一下,你有一個分分鐘敢給你切腹自盡的經過充分拼刺訓練的對手端著166釐米的刺刀衝上來,你不害怕?

對自己狠,對敵人更狠就是日軍的作戰態度。 蘇軍也不是沒和日軍小規模嘗試過拼過刺刀,他們想著自己人高馬大還怕那平均身高不足160的日本兵?

可是拼完後,他們就後悔了,本來與生俱來的身高優勢,在日軍刺刀面前都不值一提,沒辦法,誰讓人家接受過系統化的訓練呢。


日蘇曾在張鼓峰幹過一場,戰爭結束後雙方統計了各方傷亡人數。

被槍彈殺傷:蘇軍869人,日軍323人,交換率2.7:1。

被彈片殺傷:蘇軍1498人,日軍572人,交換率2.6:1。

到這兒,你可能會說還好啊,傷亡比率還沒拉開,畢竟當時蘇聯的武器準備還沒跟上來,可以表示理解。但是,接下來的數據就會讓你吃驚。

被冷兵器殺傷:蘇軍110人,日軍4人,交換率28:1,看看這數字,就知道日軍刺刀的厲害,管你人高馬大,照樣一槍挑翻你。

到後來獲得美國援助,蘇軍武器裝備鳥槍換炮之後,遠遠看見日軍就一頓槍林彈雨的招呼過去,根本不給日軍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實在是被他們那種刺刀捅怕了。

拼刺刀的前提就是你要衝到對方的面前,且對方沒有合適的作戰武器,只能選擇和你白刃相接。 在二戰的後期,因為知曉了日軍刺刀的厲害,在1945年德軍投降後,蘇軍直接出動坦克群在東北平原一路高歌猛進,一點機會都不給關東軍。

任你武功再高,我照樣一槍撂倒。都是熱武器時代了,誰還跟你玩十八般兵器啊。

所以,板載衝鋒對陣烏拉衝鋒,直接單挑,烏拉是吃虧的。

蘇軍配備的衝鋒槍在日軍中彷彿就是割草機般的存在,大片大片的日軍被收割被壓制。況且日軍和蘇軍交手又主要是在北方平原地區,來再多的日軍也不怕,無非也就是多幾輪掃射,日本人基本上沒有和蘇軍拼刺刀的機會。

日本人拼刺刀技術,也就只有在稍微比他弱小的中國面前,才能發揮出白刃戰的厲害,要是在抗日戰爭中,我們中國軍隊也有美蘇的裝備,誰又願意和日軍拼刺刀呢?


中國軍隊對日軍都是採取以多換少的打法,每一場戰爭後,不知埋藏了多少錚錚鐵骨。在此,向那些不懼生死、保家衛國的抗戰英烈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歷來現實


二戰時哪個國家的士兵最喜歡拼刺刀?不用問肯定是日本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全世界聞名。

即使日本兵拼刺刀再厲害,其實那也是冷兵器時代該乾的事。日本兵拼刺刀只所以在中國大顯神威,那就是因為中國缺槍少彈的原因。


日本人拼刺刀的武器是三八大蓋我見過,以前民兵訓練就有。它明顯比中國的槍要長一些,刺刀也長一些,加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對拼刺刀的研究,因此日本兵在和中國兵拼刺刀時佔盡了上風。據有過和日本兵拼過刺刀的老兵回憶,當時日本兵一個組和——也就是三個人背靠著背戰鬥——中國十個士兵圍著都無可奈何。


當然了日本兵拼刺刀在中國大顯身手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日本兵體質好。日本兵每天伙食裡都有肉,而中國兵不但吃不到肉有時連飯都吃不上,身體非常瘦弱。拼刺刀槍長有技術是一方面,力氣也很重要。你刺人家,人家一扒拉你的槍就歪了,人家刺你,你怎麼撥打都撥不動,你不死誰死。

因為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而中國士兵拼刺刀又很弱,所以在戰鬥中就非常喜歡和中國士兵拼刺刀。中國士兵和日本人拼刺刀幾乎都是沒有槍彈迫不得已,而日本人一看中國士兵想拼刺刀,有槍彈也不用,馬上把槍彈退下衝過來拼刺刀。

至於日本兵二戰時不敢和蘇聯人拼刺刀這個說法我還是頭一回聽說。日本人是很驕傲的,二戰前也和俄羅斯在中國交過手。日本戰勝了俄羅斯不但在中國東北佔穩了腳跟,而且把俄羅斯在清朝時佔領的中國領土也搶過來了不少。日本兵只所以沒有和蘇聯人有過拼刺刀的情況,恐怕是蘇聯人沒有給日本人機會。蘇聯人在東北橫掃關東軍是經過精心準備的,武器彈藥也是充足的。他們怎麼會給日本人拼刺刀的機會?所以你提這個問題應該是個偽命題。



佔禮雜談


不是不敢,而是沒機會

首先先跟大家說明一點,在二戰中日軍的戰鬥力非常強悍,尤其是日本關東軍,其巔峰時期的戰力更是不可小覷。

1939年5月11日,日本關東軍與蘇軍在諾門罕地區爆發交戰,這就是著名的“諾門罕戰役”。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都認為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是大獲全勝,但根據後來的解密文件顯示,在這場戰役中,蘇軍在火力和兵力均佔優勢的情況下,僅以慘勝告終,傷亡甚至比日軍還大。

與盧溝橋事變相似,諾門罕戰役的爆發也是由一起突發事件引起的,也是日本關東軍“以下克上”的經典案例。在戰爭爆發後,日軍狂妄自大,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甚至連彈藥都沒有備齊,前線兵力也不充足,有很多參戰部隊還是邊境巡防部隊,並非精銳。但就是如此一支準備不充分的日軍,卻給予蘇軍以重創。

由於雙方的戰場位於平坦的大草原之上,蘇軍統帥朱可夫調來大量裝甲部隊,其中坦克數量更是有7:1的優勢,但到了前線的蘇軍發現,日軍根本不怕坦克。面對蘇軍的裝甲部隊,日軍利用工事頑強阻擊,並且多次在夜晚組織反擊,用燃燒瓶擊毀大量蘇軍坦克。

眼見在正面戰場上無法突破日軍防線,朱可夫緊急從歐洲地區往遠東運送大炮軍火,而為了調運軍火,整個西伯利亞大鐵路已經快崩潰了。(為了壓制日軍,蘇軍調來大量機槍和火炮)

平心而論,在諾門罕之戰中蘇軍完全就是用鋪天蓋地的火力把日軍擊退的。但面對戰力爆表的日軍,蘇軍的亡則大幅高於日軍。據俄羅斯官方公佈的數據,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傷亡共計2.5萬人,而日軍傷亡只有1.9萬人。

在整場戰役中蘇軍共計消耗彈藥81000噸,而日軍則因為輕敵,且當時日軍的主力在關內與中國軍隊作戰,火炮和彈藥均儲備不足,以至於最後被迫撤退。但是即便如此,日軍步兵仍舊多次打退蘇軍裝甲師的進攻,並多次與蘇軍發生肉搏戰。

當時日軍的單兵戰鬥力非常厲害,絕對不怵人高馬大的蘇軍,在雙方的刺刀較量中蘇軍更是徹底完敗,不存在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的說法。

日軍是二戰時期最重視單兵格鬥的軍隊,日軍在二戰初期時的兵員素質也非常高,格鬥技術在各國軍隊中都是拔尖的。而且日本的三八式步槍也非常適於近戰肉搏,該槍加上刺刀全長166.3釐米,甚至超過了當時的軍日士兵的平均升高,這在肉搏戰時很佔優勢。無論是美軍還是蘇軍,日軍都是敢於向前近戰的。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皆是帶刺刀衝鋒)

不過礙於軍事思想的落後以及國內資源的枯竭,日軍非常輕視突擊步槍和衝鋒槍的使用,直到戰爭後期才開始給前線部隊配發衝鋒槍。

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大量使用湯普森衝鋒槍和M3式衝鋒槍,根本不給日軍貼身近戰的機會,而蘇軍也在1941年開始裝備了大量波波沙衝鋒槍。雖然日軍也在同時期研製百式衝鋒槍,但由於該槍造價十分昂貴,使得裝備的數量並不多,這導致日軍在戰爭後期經常遭到美蘇兩軍的火力壓制。

(百式衝鋒槍,由於設計問題和造價高昂,該型衝鋒槍只造了3萬把,而相比之下蘇聯的波波沙衝鋒槍則造了600萬把)


千佛山車神


二戰時期日軍的白刃格鬥術是最強的,論拼刺刀對付一個日軍,八路軍需要3名戰士,國軍需要4~5人,而蘇軍則需要6~7人。

百團大戰時,冀西軍區的楊成武司令員曾經對日軍的白刃格鬥術做過總結。日軍刺殺術之所以強,主要靠三點:武器、體力、訓練。

冷兵器作戰講究一寸長一寸強,日軍的三八大蓋加刺刀1.801米,中國軍隊的中正式步槍加裝刺刀總長度是1.685米,而蘇軍的步槍加刺刀僅1.666米。

雖然只相差十幾釐米,但實戰中卻是致命的。當對手的刀尖還沒有觸碰到日軍,鬼子的刺刀已經刺進你的胸膛。

論體力,中國軍隊和日軍差距也很大,無論是成長過程還是在部隊,生活水平都相差甚遠。

日軍每頓都有大米飯、罐頭肉,是不是還去搶劫老百姓的家禽打打牙祭。而中國軍隊能吃頓飽飯就不錯了,八路軍伙食就更差了。

小鬼子雖然矮,但又壯又有力量,白刃格鬥是個體力活,在這點上日軍優勢明顯。

蘇軍在體力雖然不輸日軍,但俄羅斯人人高馬大,十分笨拙,反應速度遠遠不及日軍。

在訓練方面日軍優勢更明顯,日軍自小就普遍參加過軍事訓練,刺殺術是必修科目。

新兵訓練時,每天需要練習刺殺上千次以上,還包括練習刺殺配合戰術。

更為可怕的是日軍為了練刺殺術,還拿中國百姓做實驗。據老鬼子金子安次回憶說,活體刺殺主要是練習如何避開肋骨,直次心臟。


日軍的刺殺術有多厲害,從一些實際案例可以得出結論。諾門坎戰役時,蘇軍的兵力、武器對比日軍至少都有三倍以上的優勢。

但結果蘇軍的傷亡還高於日軍,其中冷兵器造成了傷亡高達30%。

據一名蘇聯老兵回憶,諾門坎戰役中,三個鬼子相互配合對戰他們兩個步兵班,他們差不多死傷十幾人,而三個鬼子竟無一人受傷。

國軍在石牌保衛戰時,胡璉的11師曾和日軍發生過萬人白刃戰,經過3個多小時血戰,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但也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

據戰後統計,這場大血戰,國軍兄弟雖然表現的極為英勇,但和日軍的傷亡比例高達5:1。

八路軍在百團大戰時,也曾和日軍發生過不少白刃戰。正常情況下,至少需要三個八路軍才能對付一個鬼子。


為啥八路軍的刺殺要強於蘇軍和國軍呢?主要有兩點原因:八路軍抓獲日軍俘虜,基本都會讓他們教授刺殺術,然後再全軍普及。

其次,八路軍的武器裝備太差,還有不少人連槍都沒有,所以非常重視白刃戰,自然而然就會加強刺殺訓練。

即便是這樣,在兩軍對戰時劣勢還是很明顯。據一名練過武術的老兵說,他第一次和鬼子拼刺刀時,剛一出手就被鬼子把槍挑飛了。

他練過武尚且和日軍力量相差這麼大,其他戰友就更吃虧。

不過大家都不怕死,幾乎都是拿命相拼。往往都是被日軍刺中時,選擇迎刃而上,和鬼子同歸於盡。就是依靠這種打法,八路軍才能在敵後生存,才獲得了老百姓的尊重和支持。



花木童說史


恰恰相反,在諾門坎戰役中不敢拼刺刀的是蘇聯人,因為那等於以己之短擊人之所長,而前線的日軍巴不得蘇聯人跟他們近戰拼刺,那總比趴在那被蘇軍的重炮轟擊和空中轟炸要“自在”多了,可惜的是,蘇軍不太願意給他們這樣的機會。



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受戰術思想落後的影響極度迷信“白兵主義”,認為刺刀配合所謂“武士道精神”、“豬突衝鋒”才是致勝法寶。別看日本兵身材矮小,但拼刺技術嫻熟並且“三八大蓋”刺刀和槍身修長,近身肉搏的時候,傳說中的“小鼻子”根本不怵“大鼻子”。

在諾門坎衝突的早期階段,由於蘇軍的機械化大部隊還沒有趕到,日本人用刺刀衝鋒的戰術很是佔了幾天便宜的,因為蘇蒙軍在拼刺方面的訓練薄弱,冷不丁非常不適應日本人的打法。蒙軍騎兵第6師師長沙日布就是在日軍的突襲下陣亡的,摔下馬來又被捅了好幾刀。



但是隨著朱可夫率領的第57特別軍增援部隊抵達,蘇軍在坦克、飛機和火炮幾方面全部佔優,密集的火力根本不給日軍近身白刃戰的機會,關東軍高參、第六軍和第23師團的將佐們一合計:若想發揮拼刺優勢,就得使用“夜襲”。

1939年7月9日晚上10點,第23師團長小松原太郎集中所有火炮進行炮火準備,等到炮火延伸後,第23師團步兵、第8“國境守備隊”、第7師團一個聯隊等部共20000名鬼子爬出戰壕,悶聲衝向蘇軍陣地。小松原的設想很直接:利用夜幕衝進蘇軍陣營中,再用刺刀打垮蘇聯人。如此的戰術設計,你還說日本人不敢跟蘇軍拼刺刀?



可惜的是,鑑於之前日軍多次小規模夜襲的教訓,朱可夫早有準備,他給前線部隊配發了大量的曳光彈、燃燒彈和照明彈,新調來了大功率探照燈車12輛,同時又給坦克和裝甲車加裝了大功率遠射車燈。所以當日本人衝到陣地前沿時,突然發現好像回到了白晝,當然是人工白晝。

上萬名日軍步兵瞬間暴露在毫無隱蔽點的原野之上,蘇軍集中機槍和衝鋒槍猛烈掃射,鬼子一片一片倒下。眼見偷襲不成,日本士兵索性開始了“豬突衝鋒”,端著刺刀高喊萬歲不顧死活的向前衝,也被稱為“板載衝鋒”。



如果能進入近距離的貼身肉搏,以刺刀對刺刀解決戰鬥,關東軍的老兵們絕不會落於下風,這也是他們長期訓練的結果,但問題是,蘇軍怎麼可能給他們接近的機會?在自動火器的掃射下,日軍屍橫遍野,上半夜是如潮而去,下半夜是稀稀拉拉撤回來。

第三天日軍動用炮兵專打探照燈車,當戰場光線暗下來後再次集團衝鋒,蘇軍不敢戀戰,明智地放棄了一線陣地,因為知道拼刺刀不是強項。衝上陣地的日軍還未及歡呼,劈頭蓋臉的炮彈就砸了下來,朱可夫儲存有60萬發大口徑炮彈,改由炮兵發言後,日軍再次抱頭鼠竄。



到戰役後期,蘇軍已經把諾門坎當成了武器試驗場,所有類型的坦克全部登場,甚至包括還在完善階段的T35重坦,這是分上下兩層五個獨立炮塔的怪物,擁有三門火炮和五挺機槍,許多日軍在30到50米的距離上就已經被打成了篩子,根本沒有拼刺刀的機會。

諾門坎戰役後根據蘇軍統計,所有15251名傷兵中,被槍彈殺傷的佔42.2%,被彈片殺傷的(包括炮彈、手雷、地雷)佔48.4%,被空中攻擊殺傷的有6.5%,而被刺刀捅傷的僅佔0.9%。換句話說,蘇軍就沒有留給日本人多少近身拼刺的機會,既然有絕對的火力優勢,那麼“能動手的儘量少吵吵”。


度度狼gg


眾所周知,二戰傷亡慘重,無辜生命喪黃泉。當然,這其中就是戰爭所導致的,當時的二戰規模以及範圍是被世人所感慨,其震撼之大,突出的不乏是日軍的白刃戰,顧名思義,用刺刀上戰場殺敵,說白了就是炫耀他們所崇敬的武士道精神,再通俗點講就是缺彈藥,他們要求以最少的消耗來達到像槍一樣的破壞力,當然,這也不一定會實現。



對於中國來說,當時的抗戰,和日軍對抗已是困難,因為日軍所用的刺刀比共產黨的大刀要長得多,所以當大刀還未碰到日軍時,會被刺刀所攻擊,所以當時我國的傷亡比日軍要大,但這並不滿足日軍的貪心,因為白刃戰,並不是對所有國家都可用,它只是針對那些還沒有發展起來的國家。


與發達的美國來說,一開始美國可能有些輕敵的想法,結果在白刃戰上吃虧,但後來美國研究出瞭如何不在白刃戰上吃虧,他們先是引日軍衝鋒,然後用衝鋒槍對他們掃射,之後再用手槍。由於手槍的方便便捷,射程遠,可以不近身就可導致死亡,這就避免了日軍刺刀的危害,所以這方法對對付日本的刺刀十分受用。

對於蘇軍來說,人家一開始就沒有想讓日軍近身攻擊他們,因為他們的武器先進才不會允許那種低級的武器,對他們的侮辱,他們很是聰明,一開始就先用衝鋒槍殺日軍個措手不及,然後用他們引以為傲的坦克來碾壓他們,讓他們沒有還手的餘地,即使日軍也使用坦克,那也傷害不了蘇軍他們,而且白刃戰體力消耗極大,而且日本那兒也比較缺乏資源,所以沒有那金剛鑽,怎麼會用金剛鑽去做瓷器活。

日本可以來說比較驕傲,但他們驕傲的有點過頭,他們可能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抵得過他們的刺刀,但是蘇軍的武器十分發達,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缺點,而是盲目的認為自己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是最為厲害的。殊不知他們相對蘇軍來說是最差的,蘇軍的武器比他們厲害千百倍,所以日軍才不會與蘇軍比刺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