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个规模庞大的石窟群——古崖居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我们从小在这样的语境下长大,那时候小小的脑袋还理解不了这么宏大的命题,但是长期的耳濡目染,慢慢让我们形成了一种定式思维,就是只要涉及有关祖国的宏大叙述,脑子里便会形成一种条件发射,很自然地就想起这句话来,对它的记忆之深,也让我们对这句话的引用变得极度猛烈,几乎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北京:一个规模庞大的石窟群——古崖居


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我开始重新审视这句话背后的文字内涵。把繁杂的具象无限压缩,形成高度概括的抽象式语言,是一种叙述需要。但是,想要深刻地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还需要我们把问题还原,将抽象层层剖解,通过辅以大量的事实论据,最终让简单变得充实、饱满起来,有厚度有时往往可以让理解变得更直观、容易。

再到后来,当自己有了足够的脚力,便期望着通过脚步去丈量世界,以真切地体悟那些经由灌输得来的知识,于是便有了一次次的远行。


石窟在世界乃至中国并不新鲜,这是一种古人在山崖上开凿的洞穴。在我们自己国内,石窟多之又多,不胜枚举,它们大量地散布在名山大川与江河湖畔,经过岁月的洗刷,留给世间一道道凿痕、印迹,也留给我们一个个惊讶和困惑,只不过这些石窟几乎天然地与宗教形成了某种深刻联系,成为我国宗教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要说石窟居室,还显得较为鲜见。

在北京延庆东门营村北的一条幽静峡谷,有一座规模庞大的石窟群。这些石窟,形态各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状一有尽有,大大小小地分布在10万平方米的陡峭崖壁上,上下左右,错落有致。147个人工凿刻的石室,宛如一个遍布在山肚子里的自然山寨,它们是古人在陡峭的石壁上凿建的居所,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名曰:古崖居。


北京:一个规模庞大的石窟群——古崖居

古崖居究竟凿于何时,又是何人在此居住,至今无考,在这些规模可观的石室内,既没有留下任何图案,也没有发现任何文字,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书中也不见关于它的任何记载,就连出土的一些文物,也很难在开凿年代、居住民族上作出有力的解释。古崖居究竟凿于何时,为何人所居,又作何用途,这些疑问,姑且丢给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吧,我们只需带着好奇的眼光,轻手轻脚地走进这座古老的崖居,认真看一眼就够了。看古崖居就是看我们自己,祖先从山里走出来,改造自然,成全了今天我们的自己,曾经的简陋居所今天看起来都透着神秘,然而,神秘的背后都是自然,或者说是道法自然的朴素哲学。

古崖居三面环山,它的背后就是海坨山,看上去,整个山岭就像一张罗圈椅,罗圈椅的前面,是一条长长的逼仄的甬道,顺着甬道走到尽头,再往右一拐,就是古崖居了,正好坐落在罗圈椅的左边椅手上。在这里,曾经居住着一个神秘的族群。

在这个“千古之谜”与“千古之奇”的崖居里,险峻的地形地势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它周全齐备的军事便利,由于古崖居密藏在东西走向两山形成的峡谷中,峡谷崎岖弯转使得山寨十分隐蔽,又由于从峡谷东侧很难爬上峰顶,从峡谷西侧同样不易下到谷底,所以极为易守难攻。而在崖居的背后,还有一条不甚宽阔、长百米的极为隐蔽的人工天堑,是通往后面深山的唯一通道,加上隐蔽、朝阳、背风、有水源,以及前中后各抱地势,形成前山军事守备区、中部议事区和后山生活区。如此要塞,进可经略妫川,退可居山守险,败可走避深谷,天然就是一处具有战略地位的军事要冲。


北京:一个规模庞大的石窟群——古崖居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根本属性造就了数不胜数的自然天险,这本不足为怪,所以古崖居的令人称奇,当然也绝不因为它天然的军事之便,而在于它能在这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结构复杂、形态各异、功能完备的复合建筑来。这些石室,格局丰富,从开间来看,有单间、双套间,还有三套间的;从分层看,有上下两层、三层,甚至五六层相互通联的,更有甚者,有的上下相叠可达七八层之多;而从面积上看,依照不同的地形与需要,设计了大小不同的房间,小的二三平米,大的二三十平米,比如三套间其宽达7.45米,进深3.8米,建筑面积达到了29平米;从高度上看,这些石室一般为1.7~1.8米。在这里,门、窗、灶、灯台、石炕、马厩、排烟道、暖水坛、挂物架、储物间,甚至是下水道,一有尽有,石室中完全看不到柱的存在,也看不到梁的结构,却能设计出楼的格局;没有梯,没有板,而能上下多层,层层相通,且全部石室圆则圆,方则方,无不合乎美学上的讲究与规矩,无形之中透露着原始的审美情趣。

前区是短小险峻的峡谷,这里进山路距离山寨较近,由于暴露,易受攻击,应该是守备军和储藏物品的地方。该处大部分石室以圆形孔口连接,守备军可以隐蔽地迅速投入阻击与撤退,同时还能传送武器补给,依靠居高临下与左中右三面合击的地理优势,其防御体系可说固若金汤,也是狙击敌人入侵的主战场。中区也称“官堂子”“金銮殿”,构造宏伟,面积较为宽敞,而且采光条件极好,避风,视野开阔,是部族首领指挥、议事、聚会所在,也是全族进行重大祭祀祭奠场所。由于这里视野颇佳,给观察进山道路情况带来极大便利,又位于寨中,临近易受攻击的左侧峡谷,信息传送及时,指挥方便,所处又甚为隐秘,是山寨的决策中枢。后区为生活区,一层多为马厩、羊圈,所以室内有槽,二层以上为带有火炕的石室。可以说,古崖居石窟的用途至少达到了六大类:有灶的为厨房,有炕的为卧室,有槽的为马厩,空室而无其他设施的有前区守卫军用的房间与储藏室,这里的储藏室多与居室相连通。

如此周全齐备,结构繁杂,布局合理的崖居群落,前后需要多大的工程量我们无法计算,只能佩服古人们精湛的凿刻技艺与坚韧不拔的毅力。

北京:一个规模庞大的石窟群——古崖居

在这样的峭壁之上,古人顺着岩石节理方向凿出多种形态、功用不同的石室,接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方便地从一处到另一处形成有利的交通,毕竟掘出石窟还是第一步,其次还要解决交通问题。这当然很简单,这里背靠大山,天然的自然环境自然极尽物力之便,随手伐些树木,简单地进行一番削枝去叶,再用藤条绳索使劲一扎,架在峭壁之上,形成一道道崖梯,或凌空栈道,很容易地便能将各个洞穴石室连接起来,走在上面,一样的如履平地,这是古人的安居哲学,也是安营扎寨式的生活背后,最简单实用的基本法门。

如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其辐射之广,力度之巨,痕迹之深,早已很难再现过去自然条件下的原始状态,以至于处处透着人为痕迹下的自然模仿,但又模仿得很不像,不过比起用钢筋水泥装扮起来的现代大都市,到底还是清新多了。

这几年,影视兴起,在资本的助推下不断将火热的触角延伸到清静冷僻的角落,古崖居也在开凿了几千年后迎来了特殊的客人。于是,一番简单的布置,镜头便对着这个历史的角落开始一阵猛拍,多少年来,这个鲜有人问津的崖洞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平添了几许人气,你看,几个架子一搭,在光滑陡峭的石壁上将上下左右的石室连通起来,顿时让人眼前一亮,然后再扯上几块粗布旧衫,往洞口木杆上一晾,活脱脱的一幅人间烟火气,似乎断绝已久的古代场景又回来了,如真似幻,足以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北京:一个规模庞大的石窟群——古崖居


直到今天,关于古崖居的研究还在继续,史料的匮乏,也令这项研究遇到前所未有的疑难,以至于各种观点、假说趁机而起,屯军说、避乱说、盗匪巢穴说、西溪族山寨说、汉长城烽火台说,众说纷纭,让这座清静了千年的崖居顿时热闹起来,种种说法也足以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既然没有任何的只言片语与历史记载对这座古老的崖居作出些许介绍,何妨就保留一些神秘,给历史一些尊重,也给古崖居一些尊重,让无稽之谈不要再兴风作浪,误事误人。

而我们,只需要候在一旁,静静地守护好这片古崖居,不让它沾上世俗的媚态与矫情,便是最大的文化自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