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蝗蟲要來了,不怕,我們的老祖宗都知道怎麼對付它們

導語:

自古以來,在農業生產的同時,我國的勞動人民就和害蟲進行著不懈的鬥爭。我國常見的農業害蟲有蝗蟲、螟蟲、粘蟲、野蠶、棗步屈、蟋蟀、麥蛾……等等,其中以蝗蟲之害最為嚴重。

根據《中國農業災害史料集》記載,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1911年這段時間裡,發生蝗災的年次為450次。由此,蝗災也成為我國古代僅次於水災、旱災和雹災的第四大災害。

聽說蝗蟲要來了,不怕,我們的老祖宗都知道怎麼對付它們

種類繁多的蝗蟲


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說:“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率免之處,惟旱極而蝗,數千裡之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

幾千年來,蝗災無數次肆虐華夏大地,製造了一幕幕“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的人間慘劇。蝗災的頻繁發生給古代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正所謂痛於心,載於冊,於是蝗害及其治理方略也成為了古代救荒文獻的主體內容之一。比如陳芳生的《捕蝗考》、陳僅的《捕蝗彙編》、顧彥的《治蝗全法》等都是專門講述如何治理蝗災的書籍,體現了古人對蝗災治理的強烈關注。

各類治理蝗災的古書中記載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方略,比如人工捕殺法、農業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等等,在我國古代的農業減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現出了古人在防災減災方面的智慧。

聽說蝗蟲要來了,不怕,我們的老祖宗都知道怎麼對付它們

古代蝗災




一、蝗蟲的人工捕殺法

1、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篝火誘殺

蝗性向火,凡田中有蝗者,宜置乾柴十餘堆于田邊空處。地上有蝗者,宜置乾柴十餘堆於所開坑處,俱俟太陽落山,天色暗透以後,以火燒柴,蝗即俱來撲火翅被火燒,不能飛起,頃刻可捉無數。——《治蝗全法》

古人對昆蟲的趨光性已經有了很深的認識,使用篝火誘殺蝗蟲就是對蝗蟲趨光性的運用。當蝗災氾濫的時候,人們白天做好準備工作,在晚上點燃篝火引誘蝗蟲撲火,用這種方法來大規模殺傷蝗蟲非常高效。

在治蝗史上有著凸出貢獻的唐朝宰相姚崇就是採用這種方法治理蝗災的,頗有成效。當時雖然連年蝗災,但是在姚崇的治理下卻沒有造成大規模的饑荒。在姚崇大規模開展滅蝗活動之時,“災異天譴說”依舊盛行,人們認為蝗蟲是上天派降下來懲罰世人的,不但不能驅趕,還要對其進行祭祀。姚崇則認為蝗蟲是可以除盡的,以前之所以除不盡是因為人們沒有全力應對。於是姚崇力排眾議,親自主持滅蝗事宜,並且取得了成功。

然而,姚崇最大的功績不是殺滅了幾批蝗蟲,而是證實了蝗災可控可治,矯正了以往的錯誤觀念,破除了封建迷信,樹立了滅蝗的正確思想,為之後勞動人民開展滅蝗抗災運動作了一個表率。

聽說蝗蟲要來了,不怕,我們的老祖宗都知道怎麼對付它們

唐朝宰相姚崇


2、開溝填埋

預掘長溝,廣深各二尺,溝中相距丈許即作一坑,以便掩埋。多集人眾,不論老弱……每五十人用一人鳴鑼其後,蝻聞金聲,努為跳躍……蝻蟲驚入溝中……眾各盡力,掃者自掃,撲者自撲,埋者自埋,至溝坑俱滿而止。前村如此,後村復然……當淨盡矣。——《農政全書》

開溝填埋的方法相傳也是姚崇發明的,這種方法不像篝火誘殺法只能晚上用,因此大大的增加了捕滅蝗蟲的效率,被後世一直沿用和改進。後來人們在溝的兩側使用門板遮擋,門板和溝壑呈現“八”字形,這樣可以讓蝗蟲只能向前跳入溝中而不能越過。並且利用“蝗性迎人”的特點。讓幼童們在溝壑附近奔走,蝗蟲向有人的地方撲來,於是就會掉入坑中。但是這種掩埋的方法也有著自身的侷限性,因為掩埋的蝗蟲大部分都沒有被打死,如果掩埋的不夠深的話很容易會從淺土層爬出來,繼續危害莊稼。

比如《晉書,劉聰載記》就曾記載:“河東大蝗,惟不食黍豆,靳準率部人收而埋之……後乃鑽土飛出,復食黍豆。”

可見單純地開溝填埋並不保險,因此後來人們將開溝填埋和篝火捕殺綜合起來一起使用。但凡開溝捕殺蝗蟲最後都要先以火焚燒再進行填埋,以絕後患。

聽說蝗蟲要來了,不怕,我們的老祖宗都知道怎麼對付它們

開溝捕殺蝗蟲


3、人力捕殺

篝火誘殺和開溝填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有效的組織,相比之下人工捕殺要顯得簡單方便得多。一般人工捕捉的時間是在夜裡、黎明和中午。因為在夜裡可以利用昆蟲的趨光性進行捕殺,黎明的時候露水重,蝗蟲不易飛起,而中午正是蝗蟲雌雄配對的時候,這個時候蝗蟲成雙成對的在地上爬行,也是捕殺的好時機。

由於我國古代經常蝗災肆虐,對農作物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人們對捕殺蝗蟲的方法也多有研究,發明了許多人力捕殺的方法:

  • 魚箔式:魚箔又叫魚簾子,是一種用竹片或木片編成用以攔圍魚群的漁具,靠近水的村莊一般都有,蝗災來臨的時候被用於捕殺蝗蟲。先用鐵鍬挖掘五寸的小溝,然後依照蝗蟲群飛來的方向插下魚箔,使其撞到魚箔上然後掉入溝中。這種布圍方法和漁民布圍捕魚大同小異,因此成為沿水村莊常用的滅蝗方法。
  • 抄袋式:清晨的時候,蝗蟲的翅膀佔滿了露水不容易起飛。此時村民們可以使用小魚簍或者小口袋直接抄過去進行捕捉,非常簡單和方便。
  • 圍撲飛蝗式:日出以後,蝗蟲能夠飛得很高,這個時候需要從四面支起網子輕輕的驅趕,將蝗蟲驅趕到中間後就可以收網,雖然驅趕的過程中許多蝗蟲會飛走逃脫,但是最終還是可以捕捉到大量的蝗蟲。

事實上捕捉到的蝗蟲並不是只有焚燒坑埋這一種處理辦法,徐光啟的《除蝗疏》、顧彥的《治蝗全法》中都建議提供食用。並且介紹了其烹飪方法:

蝗可和菜煮食,可曬作幹蝦食,食味同蝦米,久儲不壞。

當然,除了給人食用,蝗蟲還可以餵雞鴨、餵豬,而坑埋在田地裡的蝗蟲本身也可以作為肥料肥田,並不浪費。

聽說蝗蟲要來了,不怕,我們的老祖宗都知道怎麼對付它們

人力捕殺蝗蟲




二、蝗災的農業防治

1、掘除卵蟲和消滅蝗蟲的滋生地

蝗災來臨的時侯捕殺成蟲雖然頗有成效,但終究是屬於被動防禦。古人們為了消滅蝗災也找到了主動出擊的辦法。

第一種預防方法就是掘除卵蟲,蝗蟲繁殖能力極強,但是在卵期卻沒有什麼危害,為了防止結群千里的大蝗災出現,掘除卵蟲是十分必要的。

顧彥的《治蝗全法》記載:北方宜於春暖土脈鬆脆之時,攜帶鋤把,四出巡視,凡見地主有無數小孔,形如蜂巢,及土微高起處,並上年蝗集之所,其主中皆有遺子,應即掘出,以水煮之,或以火燒之。

可見古代通過掘除卵蟲來預防蝗災已經融入到了農耕生活當中,成為了莊稼人春耕之前的一項準備工序。

第二種預防方法則是消滅蝗蟲的滋生地,明朝的徐光啟首先提出了“事先消弭之法”,也就是說要在蝗災發生之前,毀壞蝗蟲的生長環境。他認為湖水漲落幅度很大的“涸澤”是蝗蟲的滋生地,要想消滅蝗災,就要治理好這些湖泊。而顧彥在《治蝗全法》中更是將“絕蝗根”提高到了治理蝗災的首要地位。並且指出了北方宜在冬季,南方宜在春季,將容易滋生蝗蟲的雜草縱火燒去或者收割回家作為柴薪,這樣就可以毀滅蝗蟲滋生的場所。

聽說蝗蟲要來了,不怕,我們的老祖宗都知道怎麼對付它們

掘除蝗蟲的幼蟲可以預防蝗災


2、培訓種植抗災品種

古代雖然對蝗災有一定的預防措施,但是蝗蟲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古人的措施並不能完全避免災害的發生。因此從種植的農作物本身出發進行防治也非常重要,其方法主要有三種:

  • 其一、通過蝗蟲的食性選擇作物,將作物中的一部分改為蝗蟲不吃的品種。《農政全書》上提到:蝗蟲不吃綠豆、豌豆、豇豆、大麻、苘麻、芝麻、薯蕷等作物,農家應該從這些品種中選擇一些種植,以防蝗災。
  • 其二、使用化學方法處理蝗蟲喜歡吃的農作物。比如《治蝗全法》中提到的:將一桶水中倒入麻油五六兩,播灑於稻穀和小麥之上,蝗蟲就不會啃食這些作物了。
  • 其三、通過對種子進行特殊的防蟲處理來防止蝗蟲的啃食。這個方法最早見於《氾Fán勝之書》,書中認為使用馬的骨頭、蠶的糞便和附子混同種子一起攪拌可以預防蝗蟲,這樣的種子種植出來的作物蝗蟲就不愛吃,這個方法也被後世所沿用。

通過對農作物本身採取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蝗災所造成的損失,使得災害肆虐的之後農民們不至於顆粒無收,對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聽說蝗蟲要來了,不怕,我們的老祖宗都知道怎麼對付它們

抗蝗作物




三、蝗蟲的生物防治法。

1、保護害蟲的天敵

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也逐漸發現了一些蝗蟲的天敵,為了更好的防治蝗災,古人們自覺地開始保護這些生物。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了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歷史上許多朝代都採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比如《禮記.月令》裡禁止在早春時節探巢取卵,捕殺幼鳥。後漢政權也曾經下詔,令民間禁止捕殺鳥類,要利用它們捕食蝗蟲。宋朝也曾經因為青蛙能捕食蝗蟲而禁止民間捕殺。由此可見,保護益鳥和益蟲也是古代治蝗的手段之一。

聽說蝗蟲要來了,不怕,我們的老祖宗都知道怎麼對付它們

捕食蝗蟲的伯勞鳥


2、利用家鴨啄食蝗蟲

利用家鴨防治害蟲是我國古代人民的“一大創造”,鴨子不但能夠防治蝗蟲,還能夠捕食飛蝨、葉蟬、稻蝽、粘蟲、負泥蟲等其他害蟲。清朝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倡導用鴨子來治蝗蟲:

《治蝗全法》中記載:“又蝻未能飛時,鴨能食之,如置鴨數百于田中,頃刻可盡,亦江南捕蝻之一法也。”

人工捕殺蝗蟲總是難免有所疏漏,莊稼在生長的階段如果人們進入莊稼地肆意捕捉,那麼很可能會給農作物帶來損傷。放鴨子去捕食則不同,不但能夠查漏補缺,犄角旮旯裡面的蝗蟲也難以逃脫,還不會對莊稼造成損傷,一舉兩得。

3、痘毒治蝗法

很難想象古人們就已經開始用病毒來對付蝗蟲:

根據湖北《蒲圻縣鄉主志》記載:有人“捕得蝗,刺孔點痘漿,放令飛去,痘毒傳染,其種自滅”。

由此可見,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古人在治理蝗災這方面的水平已經非常高超。

生物防治法本質上是利用蝗蟲的天敵來剋制蝗蟲,生物防治法的發展說明了古代人民對人與自然,以及生物鏈有了深刻的認識。

聽說蝗蟲要來了,不怕,我們的老祖宗都知道怎麼對付它們

養鴨滅蝗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




結語:

古代中國人民對蝗蟲生活習性的認識和許多蝗蟲的防治技術即便以今天的科學眼光看來依舊是非常全面和優良的。古代治理蝗蟲的人工捕殺法、農業防治法和生物防治法都是利用了蝗災發生的規律、結合了自然環境的特點、能夠提高農業抗災能力的綜合性防治辦法。從古人們採取的這些措施可以看出他們對蝗蟲的滋生地、習性、出現的時間點都有著全面的認識。古人們對蝗蟲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和治理蝗災的各種手段充分展現出了古人在防災減災方面的智慧。

總得來說,我國古代治理蝗災的經驗豐富,方法多種多樣,特別是其中的生物減災技術成本低廉,安全性高,防災的同時還能夠有效地維持生態平衡。雖然其中有許多防治方法和現代的防災技術比起來有著費時費力、原始粗糙、效率不高的侷限性。但是其中還有不少辦法,比如選用抗蟲品種、生物防治等技術仍然有著借鑑、沿用和發展的必要性。

聽說蝗蟲要來了,不怕,我們的老祖宗都知道怎麼對付它們

古代抗蝗災活動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