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受过生活磨难的“老三届"返乡知青有着怎样的奋斗历程?

“老三届”,一个鲜明而响亮的时代符号,见证了社会变革的一段过程,将被永远地记入史册。这一代人大都出生于全中国解放前后二、三年,属于66一67一68届高、初中生。

经受过生活磨难的“老三届

(“老三届”是一段抹不去记忆的历史符号)

“老三届"学生,近一半人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他们的生活历程曲折而复杂。最能体现特征的是中、小学时代的庚子大旱年,正是大锅饭公社食堂化,饿得娃娃们皮包骨。

小杰,60年13岁的高小毕业生,妈妈劳动时不慎左臂骨折,爸爸远在外地教书。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他怕上学迟到,急忙去食堂领好了饭汤,路上不小心打碎了饭罐子就哭着回家。

他饿着肚皮到离村五里路的完小去上学,直到下午五点钟回家,在村西三里野地找到妈妈。只见她驾着“鹰板”,脖颈上挂着布袋用右手挖野菜,回家后胡乱搞了两碗菜汤当做晚饭吃。

生活的艰辛,使他懂得了母爱的珍贵。那时的萌萌少年,映求饲养员给了一头小黄牛,自个儿套着架子车拉上母亲,雨后绕道十多里路去小镇寻医疗伤。人们誇他小有能耐,他却说家境苦涩。

母亲自伤后一直多病,不久病重离世。去世前母亲叮嘱儿子好好念书将来考大学。后来父亲续弦,他如孤儿,被寄养在小姨家继续上学。由于大旱饥荒,许多同龄人纷纷跟风辍学回家务农。

小杰因现实家境以及家教熏陶,坚持一步步艰难地走下去,直至高中毕业时撞上了史无前例的“文革”运动,“混闹”了两年后,同全国的“老三届”学子们一样上山下乡,继续接受“再教育”。

经受过生活磨难的“老三届

(返乡回村的知青农民照)

他是返乡知青,由于家庭成分以及父亲一些历史问题,所以回村以后受到了不少屈辱和歧视。口眼歪斜的生产队长专找小杰蒫缝,派他铡草起圈拔棉杆,装车拉粪挖玉米杆……重活留给他干。

史无前例的运动,彻底打碎了小杰为母争气的大学梦。如今的他,只能默默无闻地做个小黄牛干活。学生时代,他酷爱数理化,对文学也很偏爱,还想学点中医,于是劳动之余常常翻阅。

象小杰这样标俊小伙年届婚龄却在当地难觅佳偶。后母是四川人,下川为继子“领”了个小媳妇成婚。这一年,村里因无高学历人,老贫农推荐他当上了民办小学老师,平生第一次双喜临门!

民办教师其实是那个时代记着工分的特殊农民,比农村商店售货员的地位还低。他们每月拿公社4、5元补助贴用,但必须全天住校,农忙时还须带领学生到生产队支农或上工地边教学边劳动。

经受过生活磨难的“老三届

(77年冬月的高考试场)

六年后改革开放春回大地。国家恢复了停办十年之久的大学招生统考。这一喜讯如春雷炸响,惊醒了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大龄青年,限定30周岁外均可无条件报考。当年的“老三届”基本囊括。

小杰约同木匠李子、泥瓦工辛善和饲养员大牛,四个本乡青年一起参加统考。除了辛善外,三人都在次年春季分别被彔入三所大学的理工医农科系,同小学弟一起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经受过生活磨难的“老三届

(“老三届”的同窗三友合照)

他只是千万个“老三届”中的一分子。被“起死回生”的他们奋战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为国争光,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从事工农兵学商,或成为教师科技人员,有的甚至做成政府各级领导人。

如今的“老三届”们,认真地完成了使命,大多已退休步入了七旬殿堂。他们言传身教悉心培养桃李或教育子孙,大都成为国家的栋梁。时代的符号一一老三届,将永远跓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