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道家第一天書”《黃帝陰符經》(下篇)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寶,集道家的治國方略,養生之道,兵法戰術等。《黃帝陰符經》立義於社會,導向於人生。《陰符經》共四百餘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內容是闡述天道與人事的關係。中篇主要內容是論述富國安民的道理。下篇主要內容是論兵法戰術的。

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道家第一天書”《黃帝陰符經》(下篇)

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心,萬化生乎身。天性,人心;人心,機心。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材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人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下篇解釋

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道家第一天書”《黃帝陰符經》(下篇)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生死之心在於物,成敗之機見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詳解: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瞎子以耳代目,所以他的聽覺特別靈敏,聾子以目代耳,所以他眼光特別銳利。這是因為他們少受外界干擾,身心專注一事的結果。如果一個軍隊的統帥也能夠做到身心不亂,主事專注,白天黑夜都會認真思考,反覆掂量,那樣十倍的兵力可以達到萬倍的戰鬥力。

瞽:ɡǔ,(形聲字。從目,鼓聲。本義:瞎眼),《書?堯典》傳:“無目曰瞽。”這裡用瞎子、聾子作為比喻,要求軍隊的統帥者,做到靜慮。一個人如果少受到外界干擾,靜心專注,這樣不但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利於事業的成功,任何事情能夠考慮周密,才能夠深入探究其無窮奧妙。如果一個人生性浮躁,做事不專注,或者象“小貓釣魚”蜻蜓來了捉蜻蜓,蝴蝶來了捉蝴蝶,那麼連一條小魚都難以釣到。

《陰符經》告訴我們用兵者更需要一種深思熟慮的修養。

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道家第一天書”《黃帝陰符經》(下篇)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生死之心在於物,成敗之機見於目。

人內心的慾望,是由於物慾的刺激而產生的,人一旦沉溺於物慾,就會被物慾所葬送。人引起對事物的慾望的奧秘關鍵在於眼睛。人的心生心死也在於對事物的追求和捨棄而引起,一個人的事業成敗的奧秘也在於你一雙慧眼。

人的主觀意識是外界事物的信號刺激而產生的,喜、怒、哀、樂是外面事物反應到主觀思想以後所產生的心理活動,比如聽美好的音樂就會覺得舒服快樂,看見好吃的東西就產生想吃到的慾望,同樣對美色也會產生心理和生理反應。但是要沒有慾望也是不客觀的,但是超過客觀的慾望,或者沉溺於一種物慾,就會被葬送,叫玩物喪志,也有酒、色、財、氣傷英雄之說。古人把接觸正面的事物叫陽,接觸過多或者反面的事物叫陰,人的陰陽不平衡就會心力衰老而死亡,人接觸事物的第一信號是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說一個人的眼睛對人的生死奧秘起到了重要作用。

《陰符經》就提出了“生死之心在於物,成敗之機見於目”的道理,一個人的心念起滅也是對物慾的追求多少而決定,而一個人的事業得失成敗奧秘在於你的一雙眼睛。所以修道者就要清心寡慾,身外之物不可多求。心有物造,目觀心動,只有寡慾,才能心目機合,達到處理事物完善。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天沒有主觀心施恩於萬物,萬物卻感受到了這種莫大的恩惠,春天,一陣迅雷烈風萬物蠢然萌動,生氣盎然。

天是自然的,沒有主觀意識,所以叫無恩,就象老子《道德經》裡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說天地是自然客觀的,沒有主觀意識,對待萬物就象祭祀用草扎的狗一樣,祭祀時候萬人朝拜,祭祀完畢一把火燒了。天給萬物以空氣、陽光、雨露,萬物是得到了大恩的,就象春天來了,一聲春雷,一陣春風,讓萬物蠢然萌動,生氣盎然。過去皇帝可稱為天子,這裡也可比作一個國家好的政策,法律,好的統治方法,作為皇帝沒有認為我是有多大恩惠,而是讓百姓真正去感受到恩惠,這樣的國家就象春天一樣,生氣盎然,蓬勃發展。

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道家第一天書”《黃帝陰符經》(下篇)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一個快樂到極點的人的性情肯定是放蕩有餘,缺乏緊迫感,一個守靜至極的人的性情一定是清靜寡欲。廉明正直的。天道從統治角度看可以說絕對自私的,但是在運用方面應該是大公無私的,禽獸以弱小zhi服強大在於一鼓作氣。

餘是繁體字,即餘,餘的意思是姓,是我,超過了稱餘。這裡指放蕩有餘,思想麻痺。這兩句話說明兩種不同精神狀態的人的品德修養。人需要樂觀精神,但不允許狂歡放蕩,驕奢yin逸;人需要冷靜頭腦,神清智明,但不允許過於沉靜。因此這是指帝王將帥在對待戰爭時應有的精神狀態,說明在戰爭中保持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是十分重要的。

天道自然規律也可以說是自私的,人為不可能刻意去改變它。自然之道根據物的不同特點使之成長髮展,沒有遺棄其中的任何一物,從運用角度看可以說是大公無私的。由此,可以探究到統治的天道、王道、政道、兵道都是如此,天道、王道與治道是相通而又是最自私的。誰不維護統治階級的自身利益呢?但是這個自身根本利益,還是要維護的是天下人的利益,所以運用政令、軍令必須是大公無私的。不容有半點違反。

動物禽獸存在自然競爭的法則,以小勝大在於一鼓作氣征服對方,玄龜食蟒,顫隼擊鵠,黃腰啖虎,飛鼠斷猿,蜍蛭嚌魚這些現象都存在。這裡借用以小勝強的軍事戰略,禽:古代通擒。意為俘獲。箝制,致敵於死命。指:制裁、箝制,使其敵方失敗,氣:氣勢。人或動物所表現出來某種力量的趨勢,也指土氣。鼓舞軍隊的士氣,挫傷敵人的銳氣。創造無敵於天下的士氣,以及由士氣表現出來的力量趨向,這是個重要的戰略戰術。比如後來的道家非常講究練氣,從個體生命看,氣是生命動力源泉,氣血暢通,生命才能旺盛,一鼓作氣,一氣呵成就是做人做事的原則。

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道家第一天書”《黃帝陰符經》(下篇)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生與死是互為根本,生是死的根本,有生必有死,死是生的根本,有死必有生,這是宇宙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同樣有恩害相生,亦同於生死,若人害裡求生,得恩而生,叫恩生於害,若人恩裡求害,得害而死,叫害生於恩。

這裡是用生死、恩害的自然辨證關係運用於兵法韜略上是有科學道理的,比如兩軍交戰的戰場,卻是橫躺死屍的地方,如果抱必死決心就會打出生路,就是投之死地而後生。恩害也是同樣,吳王夫差樹立恩威於勾踐,夫差允勾踐屈服求和,為質於吳,後又釋放勾踐回國。反而遭到國滅身亡的禍害,勾踐是害中求生。這樣的辨證思想來源於生死、恩害的自然規律。智者能夠舉一反三而理解把握。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愚蠢無知的人把天文地理的自然現象變異弄到社會現象中來,認為自己知道這些吉凶禍福的徵兆就自封為“聖人”,我以為能夠依據這些天文地理的自然現象變異用於分析社會現象中的事物變化,國家盛衰興亡,檢驗生死得失的人,才是智慧卓越的哲人;

愚人:蠢笨無知的人。天地文理:即天文地理,是自然現象中的事物,例如日蝕,月蝕、星變、地震等。聖:這裡指超凡、預見性強的人。時物文理:社會現象中的事物變化。例如政治制度、方針政策、生產建設、賦稅民情等等。哲:智慧卓越的人。《陰符經》告訴我們天文地理,五行變化是自然規律,作為知曉的聖人,不是把自己的知識、認識去用於賣弄玄虛,愚弄百姓,而是要樹立天下為公,知識用於社會,把它運用於分析社會現象中的事物變化規律,國家盛衰興亡,檢驗生死得失,這樣的人才稱得上真正智慧卓越的哲人。

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道家第一天書”《黃帝陰符經》(下篇)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

有些人以愚蠢和猜測來看待所謂聖人,我就不以愚蠢和猜測來看待聖人;有些人以神奇、神異創造奇蹟是聖人,我就不認為聖人是有神奇、神異的。

愚:是愚蠢。虞:是欺騙,猜測意思。奇:是奇蹟。期:等待。聖:指智慧超群的人。

這一句說明智慧超群的聖人是定靜如愚,實不愚,聖道自然,不在奇。大智若愚的的慎行是修真的極好素質,大巧若拙的平常心是不奇之奇。有些愚蠢的人認為聖人神奇多變,機智莫測,是令人感到驚奇,其實修道之人也是普通的人,只因為注重身心雙修,以道修德,看上去愚愚笨笨,其實智慧超群,大智若愚。聖道自然在於守靜,靜至虛得用奇器為真功夫,動植生靈,皆為道侶。浮躁、欺詐、虛榮得一時之私利來看待聖人,或者以神奇、神異、矯強作用來看待聖道都是錯誤的。

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道家第一天書”《黃帝陰符經》(下篇)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所以說:那些對聖人愚蠢猜測或認為神奇、神異的人,他們如沉入水底,自投火中,走向自取滅亡。

那些認為追逐私利,放縱慾望,還以為這就是比別人高得多的聖人,這樣的認為是絕對錯誤的,實際上他們是給自己掘好了墳墓,如果讓這類人去治理國家,統軍作戰,那就等於把國家和軍隊沉溺在水中,投入於火海,也必然自取滅亡。他們豈知修道在於靜慮,用兵在於謀略,萬事必須從修身養心做起,“致虛極,守靜篤”深思熟慮的人才是智慧超群的人。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宇宙大自然的運動規律是以靜應動的,所以天地萬物才能夠蓬勃生長;天地萬物運動規律是浸透著,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事物都是正反、陰陽兩面的對立統一運動而推動事物的發展。由於陰陽二氣的推動,大自然變化才順利啊。

靜:指安靜,守靜,以靜應動。浸:浸透,漸進的意思。陰陽:陰陽:本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方面,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種對立、互相消長的物質運動現象。勝:勝利,這裡指事物運動發展。天地萬物的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就是自然之道,道是高深莫測,寂然無聲,就是至靜,靜是和諧之境界,由於它至靜,所以無所不包。凡屬有形有氣的物質,都從此而誕生。道運行於天地之間,形成陰陽二氣。

陰陽二氣在天地之間整年間從沒出現過平衡的現象,而是相互更替,相互為消長的發展。比如一年四季都是陰陽交替的過程,古代把冬至稱陽生,從此陽氣逐漸增積天氣漸漸炎熱;而夏至稱陰生,從此陰氣逐漸增積天氣漸漸寒冷,於是出現了四季氣候,生長了萬物,這種變化是很有次序的。由此人們找到了宇宙大自然的物質運動變化這個規律。

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道家第一天書”《黃帝陰符經》(下篇)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所以,深思熟慮的聖人深知自然之道不可違抗,所以順其自然,對它加以控制和利用。

懂得自然之道,與天地合德者才可稱為聖人,他們懂得自然規律不可違背,只有很好的加以控制和利用,叫借天地之力為我所用,與天地同功用。如《三國演義》火燒赤壁裡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東風是不可能借的,無非是諸葛亮知道自然之道,一年四季陰陽氣候變化中,冬至前後三天必然有陽生,形成東風天氣,這就是與自然合德者,對自然加以很好的控制和利用。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達到守靜的自然之道,即使精微填密的樂律和曆法,也只能要求符合,而不能做到符契。

靜:是黃帝守靜的自然之道的一種觀點,這裡的道和後來道家的道是有區別的,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和黃帝的自然之道相同,道家產生於東漢末期張道陵所創建,而老子所處時代春秋時期(約公元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黃帝是在公元前4856年前,道教崇拜老子,不等於道教教義就符合老子的政治思想,所以我們不能用後來道家的道搬用到《陰符經》來解釋,黃帝講的靜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平靜就是事物恢復了本性,恢復本性才是事物的常態。

用現代哲學觀點來解釋:“靜,就是事物矛盾雙方的同一體”。我們都知道事物沒有矛盾就不能向前發展,但事物的矛盾雙方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平靜的共存於同一個統一體中,事物才能正常的發展。靜是用自然界中的一些規律來說明統治者頭腦隨時都要保持清醒的重要性,只有頭腦清淨才能把國家治理規正。靜也是指統治者要愛好和平,不要喜愛戰爭,沒有戰爭國家才能安定,國家安定人民生活自然就會走向正軌。

靜還是一種處事方法,靜才能夠深思熟慮,兵家更加需要冷靜考慮,冷靜分析,才能夠在謀略上取勝。律歷:指樂律和曆法。《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文中說:“聖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歷;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律居陰而治陽,歷居陽而治陰,律歷迭相治也。”這裡意思是即使是聖人能夠精通算數,天文曆法,懂得八音清濁,但是你對自然之道也只能接近它,也不可能窮盡它,就象我們能夠接近科學,卻不能窮盡科學一樣道理。

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道家第一天書”《黃帝陰符經》(下篇)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於是,古人創造了奇門遁甲,推算出萬物生長與萬象紛呈的局面,在八卦甲子中又神秘地擺出神機妙算和伏藏的機道。並且用奇門遁甲中陰陽相勝之術不僅用於治國治軍,還被用於卦象測算中去了。

爰:(yuán)句首語氣詞,於是的意思。“奇器”即是九宮遁甲式,以九宮為框架,以八卦甲子為素材。八卦甲子:奇門遁甲中的內容,八卦甲子之中有隱藏之神機,頗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陰陽相勝之術:是陰陽相推之術的更進一步,陰陽相推之術是說陰陽兩面這對矛盾勢力運動都能推動事物前進,採取漸進、擴散、推動、滲透其細微組織而後消滅它;陰陽相勝之術卻是指敵我雙方都運用陰陽相推之術來爭取自己一方勝利。所以陰陽兩面這對矛盾勢力運動,不論是用陰的一面,或者是用陽的一面,不論白晝行動或夜晚行動,不論進攻或防禦,都可取勝。

這就是陰陽相勝之術的特點。通過陰陽相勝之術可以取得戰爭必勝的道理。昭昭:光明,謂明辯事理。《盂子.盡心下》:“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謂:賢能者以他的明辯事理,使人也明辯事理。這裡是指奇門遁甲這個神秘的《易》學,不僅僅用於戰爭,而且也被那些明辯事理的賢能者用於卦象測算中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