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命人平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坟墓?

湘西小木鱼


田文镜,汉军旗人。因其颇有才干,敢于谏言而深受雍正皇帝器重。他调任河南期间,整顿吏治,使吏治为之一新。清查亏空,补全国库亏损。严格规范火耗以及养廉银数目,大力推行摊丁入亩,既使官员受益,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他为官清廉,到死之时依旧家境清贫,子女皆为布衣。田文镜死后,雍正帝将他葬在自己的陵墓旁。这是其余两位“封疆大吏”都没有的待遇,可见雍正帝对他的器重。可就是这样一个清官,死后他的坟墓却被御林军推平,这是为何?

为人太过严苛,与众多官员不和

田文镜深受雍正重用的一个原因便是他为人严苛。康熙末年对于吏治较为懈怠,导致官员腐败,国库空虚,国家日渐衰弱。雍正帝即为后,为了巩固统治,急需整顿吏治。而田文镜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很好的符合这个要求。他为人严苛,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各地大小官员稍有不对就被他上书弹劾,所以因此许多官员对他不满,多次上书弹劾他。

在雍正在位时,雍正帝还能压住弹劾之声,各官员也不敢太过分。到了乾隆继位,当初的官员各个上书弹劾田文镜,不满之声更盛。乾隆新帝登基,正是需要巩固政治。他当时最需要倚仗的便是“托孤”大臣鄂尔泰,而鄂尔泰与田文镜素来不和。为了安抚、笼络各个官员,乾隆需要对田文镜进行“处置”。

急功近利,不知变通

田文镜刚正不阿,治吏严谨。但他不知变通,而且又急功近利。他在河南任职时,为了保证新政加快实施,严厉要求各级官员,各级官员一级一级剥削成风,百姓苦不堪言。他为了推行摊丁入亩,逼迫百姓垦荒。河南发生灾情,他隐瞒不报。

雍正得知此事,只是说他被下属欺瞒,没有追究。但乾隆皇帝就对他的行为十分不屑。乾隆皇帝比较推崇康熙帝的以仁德治世,所以对于严苛治吏的田文镜本就没多少好感,这些事就让乾隆帝更讨厌他。

1738年,雍正前往祭拜父亲,被田文镜的墓挡住御道。随行官员问他如何处置,他回了一句“拉倒”。待他返回之时,发现田文镜墓已被推平。

乾隆并未追究,此事不了了之。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皇帝需要培养自己的心腹,前朝遗老免不了被边缘化。张廷玉被打压至死,西湖李卫像被毁,由此可见一斑。


草木皆史


乾隆皇帝平了田文镜的坟墓,纯属谣言,虽然这个谣言记载于地方县志《易县志》上面,历史的真相根本就没有那么一回事儿!

根据《易县志》记载,乾隆三年,乾隆皇帝去清西陵拜祭雍正皇帝的泰陵,当他的仪仗、车撵经过泰陵神道时,御林军发现陪葬泰陵的田公墓墓墙占了泰陵神道三尺有余,导致了乾隆车撵无法通过。

御林军就报告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拉倒吧。于是御林军就在乾隆皇帝拜祭泰陵期间迅速的推平了田公墓,只剩下了两座石龟驮着的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

乾隆皇帝祭拜完毕,发现田公墓被平,讯问左右,为何平了田公墓,近臣回答,陛下刚才不是说“拉倒吧”,乾隆皇帝才发现是自己没有说清楚,但是事已至此,碍于皇帝颜面,也就不再说什么,平了就平了吧。

以上关于乾隆皇帝平雍正时期宠臣田文镜墓的记录,而且记录在相对严谨的地方县志《易县志》上面,清朝皇家陵园清西陵就在易县,所以大家都把《易县志》里面的这段平田文镜的故事当作了历史史实。

以上的记录纯粹是胡扯,我们仔细分析就知道,乾隆皇帝不可能干出这种事情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田文镜是历经康熙、雍正两朝,是雍正皇帝最为信任和喜爱的大臣,田文镜办事干练,为人刚直,实心办事,被雍正誉为“模范疆吏”,死后的殊荣极高,谥“端肃”,陪葬雍正泰陵。

田文镜死于雍正十年,雍正下令修建田公墓陪葬泰陵,如果田公墓墙占了雍正泰陵神道三尺有余,那些工匠难道不想要脑袋了吗,单从这一点来看,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2、乾隆三年,乾隆去拜祭泰陵,此时的乾隆皇帝才刚登基没多久,而冒然推平了自己父皇雍正树立的“模范疆吏”的墓地,乾隆既没有那个胆子,更没有那么愚蠢。

3、就算乾隆皇帝说错了话,御林军会错了意,乾隆皇帝在拜泰陵期间,御林军推平了田文镜的墓地,既然是一种误会,乾隆只需要下旨恢复田公墓即可,最多不允许墓墙占了神道就是,怎么可能不闻不问,让前朝重臣的墓地成一片狼藉,而且还是在泰陵旁边,这完全说不通的。

那么真实的田公墓是否被平过呢,历史上的田公墓受到过很大的损坏不假,但不是乾隆破坏的,是守清西陵的官员,在清朝后期,守陵官员先是挪走了田公墓前的汉白玉石狮,后来由于修缮不力,导致墓墙坍塌。

清晚期,田公墓被盗墓贼盗掘,田公墓里面的随葬品全部被盗,棺材被损坏,田公墓不再被修缮,墓前只剩下了两座石龟驮着的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

至于他人所说的因为乾隆皇帝看不惯田文镜生前为官严苛,与同僚不睦,对于下属同僚过于严格等等因素,导致乾隆皇帝对其气愤难平,为了抚慰被田文镜严苛对待官员的情绪才令人推平了田公墓。这简直就是抹黑乾隆皇帝了,年轻的乾隆皇帝麽易那么弱智,干出那种傻事来。

综上来看,无论是县志,还是正史,只要进行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都能够对历史的真相做出正确的判断。


沉墨I方之城


御林军推平田文镜墓葬,这个事儿是没有的;不过乾隆不喜欢田文镜,并且对他有恶评,是确有其事的。

说到田文镜,是雍正朝非常受宠幸的一位大臣,他的主要业绩,就是在河南率先推广了摊丁入亩这一雍正时期的主要国策。雍正帝对他评价很高:“忠诚体国,公正廉明。老成历练,才守兼优!”

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镜到了乾隆朝,必然是不受待见的。因此,乾隆一上台,就有人弹劾已经成了灰的他。乾隆是这么批复的:

河南自田文镜为督抚,苛刻搜求,属吏竞为剥削,河南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灾不报,百姓流离,蒙皇考严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本来是循吏的田文镜,到了乾隆嘴里,就变成了盘剥百姓的坏人。这还不算,几年以后,又有人建议把田文镜的牌位撤出贤良祠,乾隆虽然没批准,话却相当难听:

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而彼时三人素不相合。雅尔图见朕以卫祀贤良,借文镜之应撤,明卫之不应入。当日王士俊奏请,奉皇考允行,今若撤出,是翻前案矣!

把田文镜说成雍正朝三大宠臣里最不堪的那一个,可见乾隆对田文镜的鄙夷了。



青言论史


在《雍正王朝》里,邬思道临别前,对田文镜说了局肺腑之言:“可疑之利不可受,得之易时失之易。”但是在剧情中并没有交待田文镜的结局,所以搞得这句话有点莫名其妙。


然而在田文镜死后多年,河北易县田文镜的坟、河南境内的田文镜的祠堂都一夜之间被捣毁,似乎冥冥之中解释了这个结局。

乾隆即位以后,乾隆第一个就公开点名批评了雍正旧臣就是已经死去的田文镜,“河南自从田文镜上任抚督以来,严格治理,然而他的属下官吏竟然剥削民众,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前年田文镜隐匿,河南灾情不报,百姓流离失所,幸亏先帝爱民,派遣官员前去赈抚,才保证河南的安定,这件事天下人尽皆知。”

并且罢黜了田文镜布局身后的王士俊在河南监视开垦荒地时,开设的“捐输”,解除了王士俊的官位。


乾隆3年(1738年)4月,乾隆祭奠泰陵,发现田文镜墓的门墙占了御道三尺,御辇不能过,乾隆默许拆去田文镜墓的门楼建筑,仅剩两座雍正亲笔题的誄文碑。

而乾隆5年(1740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书将田文镜撤出贤良祠,遭到了乾隆的拒绝。但是却又暗中默许民间这么如此操作。

田文镜的得失让人感叹。然而田文镜的一生并没有《雍正王朝》里那样光明磊落。可以说他成也因为“隐瞒灾情”,败也是因为“隐瞒灾情”。


康熙元年(1662年)出生的田文镜,22岁以监生的身份出仕福建长乐县的县丞。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熬资历的仕途生涯。他在山西宁乡知县的任上一坐就是将近20年没挪过屁股。一直到康熙45年(1706年)才迁为吏部员外郎,然而他在这任上又干了10年,没有任何进展。

可见田文镜55岁以前的仕途并不顺利,缺乏贵人提携。

因为康熙55年(1716年),向朝廷建议恢复克盐商以重税,以补盐引缺额。一下子引起了朝廷的哗然大波。因为这个政策虽然解决朝廷的缺额问题,但是很显然对整体盐商是有伤害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盐商会把这个成本转嫁给老百姓。但是最终被朝廷采纳了,并且由于山东巡抚的支持,在山东几个县里试点了。而田文镜终于被提拔为内阁侍读学士。然而此后田文镜再一次没有了任何仕途有提拔的征兆。

田文镜因为如实报告了山西巡抚德音“隐瞒灾情不报”,而得到了雍正的信任。


雍正元年(1723年),年羹尧上书雍正,说山西受灾,请求赈灾。而当雍正询问山西巡抚德音受灾情况,德因因怕影响到自己的仕途,隐瞒了灾情。而田文镜由于办差路过山西,雍正便向田文镜咨询了山西受灾情况。

田文镜如实禀告了山西受灾情况。因此被雍正嘉奖他直言无隐,令田文镜署理山西布政使并前去山西负责赈灾。而田文镜到任后,凭着多年基层经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从此62岁的田文镜开启了他逆天的仕途运程。


雍正2年(1724年),田文镜被调任重灾区河南巡抚,开启了以严厉之风治理当地,积极清查河南诸州县藩库亏空,开辟荒地;推广试点“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永远三大政策,田文镜不打任何折扣,手段严厉,且有点急于求成。对于稍微懈怠或有抵触情绪的州县,立刻加以弹劾。


雍正4年(1726年),李绂由广西巡抚去赴任直隶总督,途中经过开封,因不满田文静镜纵容下属肆意蹂躏读书人的尊严,于是参劾了田文镜。然而田文镜却参劾李绂携私报复。神仙打仗,凡人遭殃,最终结果是李绂、谢济世等人挨批,黄振国因此掉了脑袋。总体上雍正还是站在了田文镜这边。此后田文镜的官也一升再升,凭着“河南经验”,总督鲁、豫、北河(京杭大运河的北段)等地。


在工作以及同事关系上,田文镜得到了雍正的大力支持。


雍正是典型的“爱你爱到骨头里,恨你恨到骨头里”的这种人。所以支持田文镜可谓不遗余力,哪怕田文镜做错了,雍正也不会追究。雍正曾经说对百官说,“如果天下巡抚都如田文镜,那么天下就将大治矣!”他还对田文静这样说,“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尔等大臣洛浦镇,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然而利令智昏,到了后期的田文镜竟然犯了一个他仕途起势时山西巡抚德音犯的错误。


雍正元年,田文镜因为举报山西巡抚德音隐瞒灾情而受到雍正的青睐。而雍正7年(1729年),山东、河南发生水患,田文镜虽然没有犯隐瞒不报的错,但是他为了完成山东、河南的藩库亏空,竟然刻意隐瞒了灾情的严重性,还拒绝了雍正几次主动要求减免赋税的意见。然而大灾之后是大疫,到了雍正9年(1731年),这个盖子实在是捂不住了,河南山东百姓易子相食,死者糜万。连田文镜自己也病倒了,只好乞求以病归,撂挑子了。

而此刻的雍正才明白真相,雍正一面派侍郎王国栋前去赈灾,一面让田文镜回京养病,病好之后,雍正仍然让田文静回河南。


虽然犯错,但是雍正讲感情,田文镜死后仍然是哀荣备至。

雍正10年(1732年)田文镜病逝,雍正是田文镜葬在泰陵附近,谥号端肃,可谓殊荣备至。还命令河南,为其设立专祠,河道总督王士俊曾是田文镜的下属,请求将田文镜入祀河南贤良祠。

然而雍正死后,田文镜开始真正接受那次错误的惩罚。



炒米视角


乾隆皇帝平了田文镜的坟墓,其实也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田文镜的墓挡着乾隆车驾的道了。

这事发生在乾隆三年,当时乾隆皇帝出宫祭拜雍正,在前往清西陵的路上,路过柳林庄,乾隆皇帝的车驾被迫停车,正询问身边的太监怎么回事,就见御林军来禀报,称“前面是先皇御赐陪葬西陵的大臣田文镜墓,因墓的门墙占了三尺御道,现在车队中的大车无法通过,请皇上定夺”。

乾隆知道田文镜是先皇的宠臣,陪葬西陵也是先皇派人修建的墓,对大清朝有功,便想不再追究,随口回应一句“拉到吧。”下令车队绕行通过,继续前行西陵。

几天后,乾隆皇帝回程路过原来的柳林庄,发现原来有些规模的田公墓不见了,只剩下陵墓前的两块大石碑。乾隆叫人询问:“前几天,田文镜的墓还在这里,如今怎么一片平地了?”,大臣回复说:“那日御林军来请皇上的旨意,皇上您说“拉倒”吧,所以御林军就将墓地夷为平地了。” 乾隆听闻后叹气一声,也没有责罚他们。

田文镜一生历经两代帝王,在康熙年间,他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20年,直到康熙去世,他还是个基层官员,而且年纪已经61岁,离退休不远了。而雍正继位后,田文镜在基层当官知道民不聊生的困境,于是在朝堂上直言不讳,受到了雍正的赏识,后来他的官路开始亨通,当过河南巡抚、河南山东总督,把山东河南治理的很好,雍正封他为封疆大吏,称他是“模范疆吏”。

告老还乡后,不久便因病去世,享年72岁,雍正听到后十分悲痛,给他在西陵建了一座有规模的陪葬墓,并且亲自写祭文刻成石碑立于陵墓前。后来墓被乾隆的御林军夷为平地后,只剩下墓门外的一对汉白玉石狮子和两块石碑。


狂热历史


乾隆帝的一句话,使得守陵官员理解错误,就这样在误解的情况下,雍正朝的一代名臣田文镜大墓被夷为平地。

田文镜是雍正帝朝最受宠的三位官员之一,除了田文镜之外,其余两位是李卫和鄂尔泰。田文镜在任期间,帮助雍正帝整治吏治、清查亏空,推行耗羡政策和摊丁入亩等政策,他是雍正皇帝命令的坚决执行者,只要雍正帝确定的他就坚决落地执行,只要是雍正帝反对的,他坚决予以摒弃,而也就是因为他的忠心,才受到雍正帝的不断重用。

就如田文镜自评所说的那样:

鞠躬尽瘁,愈加奋勉,虽任怨任过,刀具在前有所不避。

雍正帝对其的评价是:

老成历练,才守兼优,自简任督抚以来,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弊,殚竭心智,不辞劳苦,不避嫌怨,庶务俱举,四境肃然。

足可见雍正帝对他的赏识,田文镜晚年几次请求告老还乡,都被雍正帝一再挽留重用,雍正十年即1732年,田文镜再一次上疏请求退休,雍正帝准许,之后不久田文镜就去世了。雍正帝赐葬于泰陵附近(雍正帝自己的皇陵),谥号端肃。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专祠。

而田文镜的陵墓被铲平还是在乾隆中后期发生的故事。一次,乾隆要到清西陵去祭祖,我们知道田文镜死后,雍正帝赐葬田文镜于泰陵附近,也就是雍正帝自己陵墓的附近,所以乾隆祭祖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开往西陵,途中正好经过田文镜的墓地,因为田文镜墓地占据了一半的道路,导致队伍停滞不前,于是有侍卫上前禀报:皇上,前方田文镜墓地占据一半的道路,导致队伍不能向前。

乾隆一听说是田文镜的陵墓,知道这是先帝非常喜欢的大臣,于是下令:拉倒吧!绕过去算了。乾隆帝的意思是算了吧,将就过去吧,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对大臣的陵墓怎么样!但是说者说的明白,听者没听明白。以为皇帝下令将田文镜的陵墓拉倒推平呢!

乾隆帝过去后去西陵祭拜,乾隆从原路返回,待到田文镜陵墓的时候,他发现原来的非常气派的陵墓没有了,变成了一片平地。于是问手下人:田文镜的陵墓怎么没有了?

手下人面面相觑,心想这不是你自己下的令吗?最后一个胆子大的手下回复道:皇上,这是您下的令啊!乾隆一愣,我什么时候下的令?皇上,您不是说拉倒吧!拉倒不就是铲平的意思吗!乾隆帝听完后,差点把鼻子气歪了,他说的算了吧的意思,属下听成拉倒铲平的意思了。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也不能因为此而将负责此事的官员杀掉,于是田文镜的大墓就这样被铲平了。



田文镜,雍正朝时期的宠臣,却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批判。

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并称为雍正时期的“三大封疆大吏”,是雍正皇帝非常信任与倚重的心腹大臣。

田文镜在担任河南巡抚以及河南山东总督期间,坚决贯彻雍正皇帝的旨意,大力推行新政,并且收获了积极效果。雍正皇帝曾评价他:

“忠诚体国,公正廉明。”
“老成历练,才守兼优,自简任督抚以来,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弊,殚竭心智,不辞劳苦,不避嫌怨,庶务俱举,四境肃然。”

田文镜本人也得到了雍正的一再提拔和封赏,且不说田文镜所担任的河南山东总督是为他专门设置的,就连全家的旗籍都从下五旗的汉军正蓝旗抬到了汉军正黄旗,可谓是显赫一时。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逝世,雍正为其上谥号为“端肃”,并特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专祠,更为重要的是,雍正亲自在泰陵附近赐予一片土地安葬田文镜,足可见雍正对于田文镜的宠爱。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对于田文镜负面评价之声是一浪高过一浪。

早在雍正在位期间,田文镜就遭到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参劾,被雍正压了下来。

乾隆皇帝登基不久之后,罢免了田文镜曾经的下属王士俊的官位,并旁打侧敲表达了对于田文镜的不满,就此拉开了批判田文镜的序幕。乾隆皇帝先是在乾隆三年(1738年),“阴错阳差”的扒了田文镜的墓地,随后在更是评价说:

“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自己父亲雍正皇帝的宠臣田文镜是非常的厌恶和不屑。


田文镜墓被乾隆皇帝拆掉,看似是“阴错阳差”,实际上也有着其必然的原因。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前往清西陵地区拜祭自己父亲雍正皇帝的路途中,由于车驾太大,通行不畅,经核查才知道是田文镜的墓延伸到了御道上因而影响了乾隆皇帝的通行,随行的官员在问乾隆皇帝处置办法的时候,乾隆皇帝用一个模棱两个的词“拉倒”作为了回应,而等到乾隆皇帝结束了对于雍正的拜祭,返回京城的过程中,发现田文镜的墓已经被人拆平了,而他也没有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件事情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尽管这是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但其结果有着必然性。

首先,乾隆皇帝本身是真心的看不上田文镜。

田文镜之所以为雍正皇帝所器重,一方面是因为田文镜为官清廉、敬业勤奋,另一方面是田文镜作为监生出身,被雍正皇帝树立为标杆,是为了拉拢这部分官员群体为自己效力。

但是田文镜也有着非常明显的缺点,就是待人处事有欠宽和,过于严苛,可以说田文镜是典型的“酷吏”,同时还有着“沽名钓誉”的黑历史,再加上乾隆皇帝崇拜的是自己以“仁德治国”的爷爷康熙皇帝,并不是自己的非常严厉而又严酷的父亲雍正,所以乾隆皇帝是非常看不上田文镜。

“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

其次,田文镜此前得罪的人太多了,乾隆皇帝也是为了平息众怒。

前文中说道,田文镜早在雍正年间就遭到了弹劾,被雍正压了下来,到了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对于田文镜及其下属官员的弹劾就没有停止过,可见整个官场对于田文镜的负面评价和怨言是非常之大的。可以说刚刚登基的乾隆皇帝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拉拢官员队伍,所以必须要对田文镜进行一定的清算。

同时也不得不说的是,乾隆皇帝这样处置田文镜也是为了更好的拉拢鄂尔泰。鄂尔泰是雍正临终前安排的“托孤重臣”,也是满洲官员的实际首领和代表人物,乾隆登基之处非常倚重与鄂尔泰、张廷玉这样的前朝旧臣,而鄂尔泰在此之前与李卫、田文镜的关系非常的紧张没,因而乾隆皇帝也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拉拢鄂尔泰。

再次,也是最让乾隆皇帝看不惯的是,田文镜的墓地在雍正皇帝的泰陵地区。

田文镜不受到乾隆皇帝的喜欢,也遭到了众多朝臣的弹劾,可是田文镜却依然能葬在雍正皇帝陵寝的附近,继续陪侍雍正皇帝,享受这份莫大的荣誉,这必然让乾隆皇帝感到非常的不痛快。

要知道,雍正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兄弟,也是乾隆皇帝非常敬重的叔叔,怡贤亲王胤祥,当年为了彰显君臣身份有别,不惜用“吞土”的方式来拒绝雍正计划将其葬在泰陵地区的安排。相比于胤祥,田文镜无论是地位,声望,还是乾隆皇帝的敬重程度都比不上,自然也就不会允许他葬在雍正的陵寝附近了。

所以,田文镜的墓地被拆实际上是迟早的事情,整个墓地除了两座石龟驮着的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外,其余的也都是荡然无存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不仅仅是田文镜,李卫也有着这样的经历。

雍正朝时期的宠臣,到了乾隆朝期间被乾隆皇帝打压的不在少数。

鄂尔泰是幸运的,乾隆十年(1745年)就去世的他,生前死后都没有被乾隆皇帝清算,但是与他共享“配享太庙”殊荣的张廷玉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张廷玉晚年遭到了乾隆皇帝疯狂的打压,可以说是在凄凉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当然,像田文镜这样去世后被乾隆皇帝打压的雍正宠臣还有李卫。

乾隆在第五次南巡,见到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乾隆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撤像烧毁。

此时已经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距离李卫去世已经整整42年,可是西湖边上依然供着李卫的塑像,并且李卫为自己和正室妻子塑像也就算了,还将自己的小妾也塑像让人供奉,因而让乾隆觉得不合体统。而杭州百姓却在李卫死后依然保持了四十多年不撤像,就说明李卫当年治理浙江的功绩让百姓非常的怀念他,同时,当年李卫上奏朝廷,让雍正下令即刻恢复了浙江文士的乡会试,使得第二年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也让浙江百姓对李卫是感恩戴德,因而其塑像一直被保留着,直到被乾隆撤销掉。


雍亲王府


田文镜的坟墓被乾隆下令所毁,出自地方志《易县志》,里面记载了乾隆三年的时候,乾隆帝祭拜其父亲雍正帝时,由于田文镜的公墓占了泰陵神道导致乾隆的车辇无法通过,于是守陵官员就推平了田文镜的坟墓。

地方志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然而里面讲述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我们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辨别一些史料的真伪,《易县志》里面记载的这个事,多半有出入。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神道,一般的陵墓都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陵寝的主体建筑,另一个就是神道,我印象最深的是明孝陵,方城里面的以及北面都是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南面的大长道就是神道。

说田文镜的坟墓占了雍正帝的神道,这个应该是不可信的,清朝时期的礼仪规格最为繁琐,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而且田文镜死在雍正之前,更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了。

清朝时期为了彰显皇帝对臣子的体恤,对于功劳很大的人,在死后可以陪葬帝陵,能够有这种殊荣的人,并不多,田文镜算是雍正朝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田文镜是以监生入仕的官员,就是那种上了官学,但是没有考中的一类人,在古代官员体系中最不入流,田文镜在基层熬了几十年,一直到雍正帝即位,用人以“重能轻贤、重才轻守”为原则才提拔起田文镜。

当时已经年过六旬本来在仕途上不可能再有作为的田文镜被雍正帝火速提拔,在署理山西布政使期间,改善了吏治得到雍正帝的垂青,第二年被调往河南担任巡抚,以雷厉风行的执政风格推行雍正帝的新政。

雍正六年,雍正特设河南山东总督让田文镜主政,由于田文镜为官清明,而且不怕得罪人,雍正帝称其为“模范疆吏”,是雍正一朝较为有影响力的官员,然而启用时岁数已大,在雍正十年,72岁的田文镜病逝。

在田文镜死后,雍正将其葬在泰陵附近,谥号端肃,还入了河南贤良祠。

尽管田文镜在雍正一朝获得了极大的殊荣,但是在乾隆朝后期,却被守陵大臣夷为平地,这里面与《易县志》的记载是有出入的,是不是乾隆下令还不一定。

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乾隆对雍正时期重用的官员并不太友好,首先就是张廷玉,兢兢业业一辈子,作为三朝元老,最后被乾隆百般捉弄。

而李卫也受到了极差的评价,在乾隆南巡期间,就曾让人砸了李卫的神像,并且表示:“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甚至还说如果李卫还活着,必定要治他的罪。

对于田文镜,由于死的早,在乾隆即位前就已经下葬了,算是没有和乾隆打过什么交道,乾隆也没有直接评价过田文镜,但是在处理田文镜的继任河南总督王士俊案的时候,也能够看出乾隆对田文镜的态度并不好。

乾隆刚即位的时候,河南总督王士俊为了河南开垦,开捐输导致河南民众怨声载道,乾隆帝因此免去了王士俊的官职,理由是:“河南自从田文镜上任督抚以来,严格治理,他的下属官吏竟然剥削民众,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前年田文镜隐匿河南灾情不报,百姓流离失所,幸亏先帝爱民,派遣官员前去赈抚,才保证河南的安定,这件事天下人尽皆知。”

前一句话直接否定了田文镜实行严政以来的所有功劳,后一句则认为田文镜瞒报灾情是有罪的。

但是当时乾隆刚刚即位,还依赖雍正留下的班底才能运转,所以没有深究,等到乾隆五年的时候,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表示要将田文镜挪出河南贤良祠,乾隆最后认定:“鄂尔泰、田文镜、李卫都是先帝的重臣,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而他们三人素来不曾谋合。所以不能翻出前案。”

可以说,差一点田文镜连贤良祠都被挪出来,倒是年轻时的乾隆帝还有点良心,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乾隆60多岁的时候彻底忘了初心,大兴文字狱,大搞翻案风,凡是雍正认可的大臣,乾隆一律打倒,凡是雍正打压的群体,乾隆一律平反,产生这种“变态”的行为,也让常人所无法理解。

雍正刚刚给翻案的鳌拜,乾隆直接给否认,而在明朝被定义为汉奸的袁崇焕却被他平反,时至今日,乾隆对历史人物的盖棺定论还对当今史学评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田文镜的坟墓大概就毁于这一段时期,虽然没有找到相关资料证明是乾隆让人夷平了田文镜的坟墓,但是没有上级命令,守陵大臣会擅自毁了皇帝的陪陵?

《易县志》中记载田文镜的坟墓被毁,与真实历史有一定出入,但并非捕风捉影,田文镜坟墓被毁,至少有着乾隆的默许。


史论纵横


田文静,雍正朝时期的三大封疆大吏,被雍正皇帝视为左膀右臂,也是雍正皇帝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

当年田文静担任河南巡抚以及山东总督期间,大力推行雍正新政,为他的摊丁入亩政策顺利实施做出卓越贡献。

雍正皇帝曾经评价田文静。

“忠诚体国,公正廉明。” “老成历练,才守兼优,自简任督抚以来,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弊,殚竭心智,不辞劳苦,不避嫌怨,庶务俱举,四境肃然。”

然而田文静在雍正朝生前的尊荣,死后的哀荣随着雍正的离世也烟消云散。

乾隆皇帝继位以后,批评的第一个人就是雍正朝的“模范疆吏”田文静,说他

“河南自田文镜为督抚,苛刻搜求,属吏竞为剥削,河南民重受其困。”

所谓“死者为大”,可后来田文静的坟墓都遭殃了,田文静死后,雍正皇帝为了表达对他的宠幸,特许田文静坟墓葬在自己泰陵旁,要知道古代能陪葬皇帝,可是无上哀荣。

在《易县志》中记载,乾隆三年,乾隆皇帝去清西陵拜谒雍正皇帝陵墓时经过田文静的坟墓。而他的坟墓又恰好挡住了乾隆车架通过,乾隆皇帝说了一句“拉倒吧”,于是手下人直接将田文静的墓给平了。


是阿维啊


田文镜是清朝雍正皇帝执政时期的一位大臣,因为雍正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吏制改革和土地改革,而田文镜是雍正皇帝改革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和坚决执行者。他很多新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往往是冲锋在前,永远战斗在改革的第一线,历朝历代的改革都是要得罪人的,尤其是那些统治阶层中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对于改革派是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这一点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表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不过田文镜因此也被人们称为酷吏,那么田文镜死后他的坟墓又是为何被乾隆皇帝命人推平的呢?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一、田文镜的生平:

据史料记载,田文镜出仕的最初是监生。在康熙帝执政时期,田文镜的职位并不高,仅仅是地方上的一名县级官员,最高做到了知州的位子。不过正是因为他在地方上为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他本人勤政为民、办事干练、为官清廉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渐渐的传到了朝廷,可以说是名气很大。后来,雍正皇帝登基以后对他大力提拨,田文镜的仕途从此平步青云,官做的是越来越大。雍正元年,田文镜被朝廷任命为山西布政使,这一年他61岁。紧接着在雍正二年,又被提拨为河南巡抚。这就意味着田文镜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名名符其实的封疆大吏。在为官一任的同时,他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大力推行雍正皇帝的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新政,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赞赏,成为了雍正皇帝最为宠信的心腹大臣。新政在河南的顺利实施和良好的效果让雍正皇帝很是满意,田文镜的官职也是越来越大,他历任河南、山东总督加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

在雍正的眼中田文镜是一名干吏,他忠诚担当、清正廉明、老成持重、德才兼备,是百官的典范。所以,在田文镜死后,雍正皇帝下旨,在离自己泰陵不远的地方为他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纵观各个历史朝代,能够享受此等荣誉的臣子确实是为数不多的,对于田文镜来说,真的是最高礼仪了。

二、田文镜的坟墓是如何被推平的?

田文镜的一生看似美好,但是事情在乾隆皇帝登基以后发生了变化。不管雍正皇帝对田文镜是如何的宠信有加,这位继任的乾隆皇帝却对他没有什么好印象。或许是因为田文镜在河南、山东一带为官多年,得罪了很多人读书人,当然也有很多的达官显贵,再加上他施政过程中难免有一些过错,引起了乾隆皇帝和众多大臣的不满。当然,仅仅因为这些原因还不至于推平他的坟墓。根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年的一天,皇帝的仪仗队去清西陵扫墓祭祖,当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到一半的时候却停住了。原来是田文镜墓地的围墙超过了御道三尺多,影响了队伍的前行,当下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乾隆皇帝后,乾隆皇帝听说是先帝的宠臣田文镜的坟墓,就说了一句“拉倒吧”。这句话的意思让下人们疑惑不解,到底是“平了”还是“算了”?大臣们不理解,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后来的结果却是田文镜的坟墓被推平了。乾隆知道以后问大臣们为何如此?大臣们回答道:不是皇上让我们拉倒的吗?最后乾隆也没有怪罪大臣们,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如今看来,我们无法猜测当时乾隆皇帝的真实想法,也许在乾隆的眼中田文镜并没有像雍正称颂的那样高大形象,甚至于还不如李卫呢,一介臣子的坟墓怎么敢挡在去帝陵的官道上呢?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