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修仙饮茶的秘密

道教文化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文化。道士、女冠也出了些著名茶人,如写《大云寺茶诗》的吕岩、与颜真卿有过交往的张志和、与陆羽结为挚友的李冶等人。

道士修仙饮茶的秘密

《茶经》中道士饮茶的记载

《搜神记》:“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取马,并病其妻。著平上帻,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

《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壶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道士修仙饮茶的秘密

《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世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挚之狱中,至夜,老妪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陶弘景《杂录》:“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以上几收茶事说明道教与茶的关系,在道人们看来:饮茶可羽化成仙,连卖茶老妪也可从“狱牖”中飞出:不仅生者要饮茶,死者也需茶,故以茶祭祀颇为必要。

道士为何选择了茶

一是道教仪规要求,以“清茶四果”或“三茶六酒”祭天祀祖,早在西汉时代就已有此习俗,长沙马王堆(前160)的西汉墓出土的有随葬品茶箱,产生于东汉年间的道教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负面部分。他们认为茶非凡品,是山中“灵芝”,用此祭天祀祖,定得好报,为神鬼所佑。这一点与佛教的“茶供三宝”没有区别。

道士修仙饮茶的秘密

其二是道家独具的,认为常饮茶可羽化成仙,连道教思想家、大医学家,时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也这样认为。

修真养性的修道法门

道教讲“修真养性”,修炼方法除用符禁咒以禳灾求福、役使鬼神外,最重要的便是通过清修归本还原,与道合一,成为神仙。修身先修心,修心在于主静,静则生慧。故司马承桢在《坐忘论·收心》中主张:“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而茶性俭淡、平和、空灵,自然是道人修炼首选饮品。

道士修仙饮茶的秘密

佛家也讲“静”,也以茶助坐禅,但其目的是“悟”,以破“三关”——本参、重关、牢关之后,走出生死之流的边沿,以证得菩提,成为觉者。他们认为饮茶可助其“见性成佛”。

饮茶比吃丹药更靠谱

大约由于急于成仙的缘故,道人们觉得没完没了地“入静”进度太慢,简直遥遥无期,于是又有“丹鼎派”炼吃了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金丹。晋代葛洪《抱朴子·金丹》云: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

道士修仙饮茶的秘密

唐代皇帝服丹成风,纵死无悔。几个服丹的皇帝寿命极短,太宗52岁,宪宗43岁,穆宗30岁,武宗33岁,宣宗50岁。大多数道人对此犯怵,也无钱买红铅、紫贡之类昂贵原料炼丹,丹鼎何处寻?于是退而求其次,不炼“大药”炼“小药”,小药者草木刀,如菖蒲、桂、五味子、地黄等,吃了纵无益也不至于死人。而茶最好,称之为“麒麟草”、“灵芝草”、“仙药”,又好喝又可延寿成仙。道家茶人吕岩、张志和行踪不定,如发现首不见尾,传言已羽化成心。道人们即使不信喝茶可做神仙,讲点现实主义,至少可健体延寿、悦心志、饱口腹,做个人间自在仙。

唐诗中的道士饮茶

道家饮茶的追求在唐诗中有反映,如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仙翁白扇霜乌翎,拂坛夜诵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皎然《饮茶歌送郑容》:“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卢仝的《走笔》极写道人饮茶的快感:“……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道士修仙饮茶的秘密

一句话:修仙别嗑药,饮茶是捷径。


(完)

本文为丁文先生授权发布,原文名《在饮茶中修真养性》,本文略作修改,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