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天堂》: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不要剝奪他們仰望天空的自由


《聽見天堂》: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不要剝奪他們仰望天空的自由

電影《聽見天堂》海報

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時,往往他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偶然間發現一部意大利高分電影《聽見天堂》,是根據意大利國寶級音效大師米可·曼卡西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盲童在充滿束縛與歧視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為世界一流的聲音剪接師的故事。


意大利國寶級盲人音效師米可• 曼卡西

米可• 曼卡西(Mirco Mencacci)是意大利聞名世界的音效大師,他曾和無數意大利大師級導演合作過,他參與聲音工程規劃的影片有340 多部,諸多大片鉅作的音效和配樂都是出自他細膩的聽覺。然而,如此大師級別的米可• 曼卡西卻是一位盲人。


《聽見天堂》: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不要剝奪他們仰望天空的自由


主人公米可出生於偏僻的鄉下,和父母幸福快樂的生活,父親會不時的帶他去看電影,激發了他對電影濃濃的興趣。但是一次意外改變了他的人生。十歲那年,他踩著凳子夠到了家裡的來福槍,卻不慎摔倒誤扣扳機而走火,兩隻眼睛從此失明。

原本多姿的生活變得蒼白,五彩的世界只剩下單調的光斑。他被送入了教會的盲童學校,那裡與世隔絕,管理刻板,只能學習打字與紡織,紡織工和電話接線生是被指定的未來職業。

失去視力,對孩子來說,不僅要遭受身體變化的痛苦,還要忍受社會的不公,對於人生他們沒有選擇的機會和權利。但是米可卻在這所封閉的學校裡活出了自我,用耳朵傾聽世界,用聲音表達內心,用心靈創造夢想。打破了那個四方規則,突破了人們的思維界限,也驚豔了整個社會。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他們嚮往藍天,嚮往大海,嚮往廣袤的世界,那裡有他們對自由的渴望和對夢想的痴迷。如何才能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保持著這份渴望與痴迷,讓他們可以展翅高飛,自在遨遊,這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這部電影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

《聽見天堂》: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不要剝奪他們仰望天空的自由

1

迷茫的天使,有時候會迷路,需要適當的引導

剛進入盲人學校的米可迷茫無助,不願意承認自己失明的事實,不願跟同學接觸,也不願意上課學習打字。盲文課上,憤怒的推掉了點字機,說:“我不用,我可以看得見。”

“音樂家在彈奏時,他們會把眼睛閉上,為什麼?這樣可以感受更強烈的音樂,音符會蛻變,變的更有力量。”

教課的唐老師點醒了他,他恍然大悟,用偶然間發現的錄音機用聲音製作了關於季節的獨特作業——《雨過天晴》。震驚的老師偷偷的送給米可一部屬於他的錄音機。

海倫凱特說:“殘障固然不便,但絕非不幸。”

《聽見天堂》: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不要剝奪他們仰望天空的自由

從米可身上,唐老師看到了孩子們心靈的廣闊、心性的純粹、想象的豐富,意識到自己的力量,他希望他帶的盲童們最終不要淪落成為心盲之人,每個孩子都有他追求夢想的權力。

反觀校長,代表著固有的制度與觀念,他不認同孩子個性發展,打擊他們追求夢想,用“不配”來限定了他們的自由。他粗魯的把孩子們排除出正常人的範疇,一再強調:“喜歡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做什麼。”

就像我們當前的教育,把每一個孩子固定在小小的座位上,報著名目繁多的課外輔導班,參加無數的證書考級,只因為這有益於升學,卻從未問過他“喜歡什麼”,只是按照大人的意志告訴他“你應該做什麼”。

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可能潛藏著他獨特的稟賦,而父母師長的忽略、漠視,甚至拒絕、反對,必然會遏制其發展。一味以成績論好壞,成績差的孩子成了“壞孩子”,成績好的是別人家的好孩子,孩子的個性在一次次的批評中泯然眾人,對世界的好奇漸漸落入塵埃。

開明的教育讓孩子做眾人中的唯一,愚昧的教育讓孩子從唯一變為眾人。

《聽見天堂》: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不要剝奪他們仰望天空的自由


2

自我認可的天使,才能飛得更高

菲利契:藍色像什麼?

米 可:像是騎腳踏車時風吹在你的臉上的感覺,或是像海;還有棕色,摸摸看,棕色像這樹幹,很粗糙吧?

菲利契:是很粗糙,那……紅色呢?

米 可:紅色像火一樣,像是太陽下山的天空。

米可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對聲音獨特的敏感,他把對顏色的描述都融入了其他感官。

他不願意承認自己失明,不願意面對同為盲人的同學,拒絕學習盲文,他敢於騎著自行車帶著幫傭的女兒法蘭絲上街,他偷偷的溜出去看電影……只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個正常人,他要像正常孩子一樣發揮自己的天性。

“你有五個感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

《聽見天堂》: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不要剝奪他們仰望天空的自由

他用聲音來傾聽這個世界,用淋浴龍頭的水流聲、茶盤的晃動聲、鐵鏈條的摩擦聲、勺叉瓢盆的敲擊聲、碎木屑的揉搓聲、各種金屬的撞擊聲等模擬各種內心的世界。

“每個人都可以去戲院,即使是盲人,其實大家都看的懂,因為有聲音和對白。”他帶著小夥伴們手牽手溜出去看電影。他在告訴大家,我們都是正常的孩子,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眼睛看不見不要緊,是怕失去看的興趣,看的自由,看的主觀能動性。只要用心,終歸可以感知到外界,那是在我們心裡的另一個世界。

我們可以用鼻子感受花的美麗,用手心感受雪花的溫度,用耳朵感受音樂的旋律。看到的世界、聽到的世界、品嚐到的世界、聞到的世界、觸摸到的世界,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人的一生就是尋找自我、表達自我的過程。對自己的認可,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認可自己才能不被現實束縛,不為世俗妥協。

《聽見天堂》: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不要剝奪他們仰望天空的自由


3

折翼的天使需要被社會接納

1970的意大利,不允許盲童上正常的學校,不能和正常小孩一起。

百年老校的校長固執的禁止孩子們進行任何超出常規的學習和活動,他認為他們只是盲人,不配選擇做什麼。

家長們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殘缺的,只能按常規送入盲童學校接受單調的手工學習。

盲童成了社會的雞肋,像完成社會義務一樣的完成對他們的教育與培養,供養他們長大。其實,他們也是一群孩子,一群有思想、有情感、有智慧、有能力的孩子,他們有表達的自由,有選擇的自由,有和別的孩子一樣健康成長的自由。

“你要相信上天給每個人一份天才,只是它藏在某個角落,等著你的老師或是你自己把它發掘出來。 藏在你家中的寶藏,當然該由你自己最先發掘,對不對?”

劉墉《每個人都是天才》

影片的結尾,家長們戴著眼罩欣賞米可和小夥伴們表演的《十五個王子和公主》的絕妙聲音故事,也是讓他們感受盲童的世界,傾聽外界的聲音,感受事物的本真。看不見的外面並不是一片黑暗,而是繽紛的美好,只要用心去聽。

《聽見天堂》: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不要剝奪他們仰望天空的自由

《聽見天堂》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特殊教育的成功,更是對如何尊重、理解和挖掘孩子天賦的深層思考。他們的特長就潛藏在調皮的玩耍、任性的違規和自由的想象中,天堂不只是看到、聽到的,天堂存在於每一個有夢想的孩子心中。

想起盲人歌手及詩人周雲蓬的幾句歌詞:

幻覺帶著我們向前走

大風淘盡了我的衣兜

失明的靈魂更加自由

我是世界壯麗的傷口

傷口是我身上奔騰的河流

我是滾哥,摸爬滾打在這歡樂的世界裡,嚮往自由、愛與美好。歡迎關注 @滾哥滾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