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餘萬畝!廣元讓山區“瘦土”變“肥田”

20餘萬畝!廣元讓山區“瘦土”變“肥田”

四川在線記者 燕巧

2月27日,廣元市朝天區曾家鎮山峰村3組,6輛挖掘機轟隆隆開動。幾天來,村裡一塊山包被推平,一塊約50畝的“大塊頭”地漸漸成型,家住這裡的村民張秀琴一直觀察著這個神奇的變化。

曾家鎮位於曾家山上,海拔1500米左右。在山區,一二畝成塊的平地,就是每家每戶最喜歡的“好地”,連片幾十畝的田地,想都沒想過。

去年底,廣元啟動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計劃今年6月底前完成20餘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讓小田變大田,瘦土變肥田。

20余万亩!广元让山区“瘦土”变“肥田”

土地成片 抗旱排澇設施配套

張秀琴家裡有10畝地,其中8畝種蔬菜,2畝種玉米。種蔬菜一畝地一年有3000元左右收入,而種玉米一畝地一年只能收入800元。

“那2畝是藏水地,一下大雨就遭淹,蔬菜苗一淹就沒用了,只能將就種點玉米。”讓張秀琴苦惱的不只“澇”,還有坡地耕作的不容易。“不管菜地、玉米地,大家都愛用旋耕機犁地,但因為有些地坡陡,旋耕機有翻出的危險。”張秀琴說。

“在山區,一個勞動力一年只能種植4畝土地,平原地區,一個勞動力可以種植50畝土地,效率出現這麼大差別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地塊大小,能否實現機械化。”廣元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蒲友松說。

去年12月底,朝天區首批開工建設2.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投資3940萬元,涉及10個鄉鎮14個村。張秀琴家所在的曾家鎮山峰村是項目的第五標段。

“高削低,低墊高,去土埂,邊角地打散合攏。張秀琴家的2畝地,加上其它農戶的坡地,這一片平整後最大能有50畝左右的平緩地。”第五標段項目施工負責人夏三海說。

“土地平整後,後面還要佈置好機耕道,水網、渠網,實現澇能排、旱能灌、農機能通的目標。”朝天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元兵說。

20余万亩!广元让山区“瘦土”变“肥田”

機械下田 集中散戶規模經營

“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無汙染,產量高。”這是人們為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編的順口溜。

在山峰村3組施工現場,面前都是堆成山的黃土。“我們先把耕作層的肥土剝離下來,厚度大約30釐米,把下面的土平整好後,再把肥土堆上去,這樣就能保持土壤肥力。”夏三海說。

土壤肥力足了,還要做好保養。項目建設時同步裝好的還有排灌設施,配套田網、水網、路網,以後水、肥、藥都可以自動均勻澆灌。

旺蒼縣龍鳳鎮錦旗村是旺蒼龍鳳大米的主要生產區,現在村裡正在建設600畝的高標準農田項目,“以前家家戶戶田小,也沒機耕道,旋耕機還要人抬下去,600畝土地,小旋耕機加耕牛,耕完也要20多天。”錦旗村黨支部書記尹開義說。

零碎分散的田整成了一塊大田,水網、路網、電網逐步建成。項目不斷推進,有力推動了當地糧食生產從小農戶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

看著眼前平整的稻田,尹開義和村裡合作社正在籌備流轉村民土地,讓600畝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田變大了,有了機耕道,到時候大機器能直接進田,600畝土地幾天就能耕完,而且還能實現機收,不用再請人割稻和脫粒。”尹開義說。

智能種田 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2月27日,在朝天區羊木鎮蘭壩村1組,朝天區高標準農田項目第一標段核心區已經建好了300畝黑色的食用菌大棚,大棚裡年前種下的羊肚菌已經破土。施工負責人郭舒剛正在大棚外組織工人挖溝渠,“因為靠近河邊,所以要有4米寬2米深的溝渠,利於排澇。”

“3月下旬就能投產了,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好以後,我們裝好灌溉系統,安好智能化系統,以後在手機上就能完成灌溉。”蘭壩村羊肚菌產業負責人趙洪奎說。

按照全省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管理辦法,高標準農田優先扶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項目地土地坡度不大於25度。

“我們實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產業佈局到哪裡,高標準農田規劃設計就落實到哪裡。”蒲友松說。

進入3月,張秀琴在等著土地平整,然後就能育捲心菜和辣椒苗,而不用再把自家原來的2畝地用來種玉米。而夏三海正抓緊施工,“爭取4月底前完工,不能耽誤農民春耕。”

編後:

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除了引進種植價值高的農產品,採取各種類型的“公司+合作社+農戶+商家”的商業、工業化模式生產,還應該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廣元把“瘦土改成肥田”,就是要改變山區在農田基礎條件上的“缺陷”,有了好的田,才能保障高質量的生產和收益。

我們很高興看到,廣元在高標準農田改造中,除了擴展出平整的農田,也完善配套田網、水網、路網,甚至是灌溉系統的智能化。農民在手機上就能完成灌溉等智能化操作,不僅是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更能有效促進農產品質量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