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万亩!广元让山区“瘦土”变“肥田”

20余万亩!广元让山区“瘦土”变“肥田”

四川在线记者 燕巧

2月27日,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山峰村3组,6辆挖掘机轰隆隆开动。几天来,村里一块山包被推平,一块约50亩的“大块头”地渐渐成型,家住这里的村民张秀琴一直观察着这个神奇的变化。

曾家镇位于曾家山上,海拔1500米左右。在山区,一二亩成块的平地,就是每家每户最喜欢的“好地”,连片几十亩的田地,想都没想过。

去年底,广元启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计划今年6月底前完成2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让小田变大田,瘦土变肥田。

20余万亩!广元让山区“瘦土”变“肥田”

土地成片 抗旱排涝设施配套

张秀琴家里有10亩地,其中8亩种蔬菜,2亩种玉米。种蔬菜一亩地一年有3000元左右收入,而种玉米一亩地一年只能收入800元。

“那2亩是藏水地,一下大雨就遭淹,蔬菜苗一淹就没用了,只能将就种点玉米。”让张秀琴苦恼的不只“涝”,还有坡地耕作的不容易。“不管菜地、玉米地,大家都爱用旋耕机犁地,但因为有些地坡陡,旋耕机有翻出的危险。”张秀琴说。

“在山区,一个劳动力一年只能种植4亩土地,平原地区,一个劳动力可以种植50亩土地,效率出现这么大差别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地块大小,能否实现机械化。”广元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蒲友松说。

去年12月底,朝天区首批开工建设2.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3940万元,涉及10个乡镇14个村。张秀琴家所在的曾家镇山峰村是项目的第五标段。

“高削低,低垫高,去土埂,边角地打散合拢。张秀琴家的2亩地,加上其它农户的坡地,这一片平整后最大能有50亩左右的平缓地。”第五标段项目施工负责人夏三海说。

“土地平整后,后面还要布置好机耕道,水网、渠网,实现涝能排、旱能灌、农机能通的目标。”朝天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元兵说。

20余万亩!广元让山区“瘦土”变“肥田”

机械下田 集中散户规模经营

“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这是人们为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编的顺口溜。

在山峰村3组施工现场,面前都是堆成山的黄土。“我们先把耕作层的肥土剥离下来,厚度大约30厘米,把下面的土平整好后,再把肥土堆上去,这样就能保持土壤肥力。”夏三海说。

土壤肥力足了,还要做好保养。项目建设时同步装好的还有排灌设施,配套田网、水网、路网,以后水、肥、药都可以自动均匀浇灌。

旺苍县龙凤镇锦旗村是旺苍龙凤大米的主要生产区,现在村里正在建设600亩的高标准农田项目,“以前家家户户田小,也没机耕道,旋耕机还要人抬下去,600亩土地,小旋耕机加耕牛,耕完也要20多天。”锦旗村党支部书记尹开义说。

零碎分散的田整成了一块大田,水网、路网、电网逐步建成。项目不断推进,有力推动了当地粮食生产从小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看着眼前平整的稻田,尹开义和村里合作社正在筹备流转村民土地,让600亩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田变大了,有了机耕道,到时候大机器能直接进田,600亩土地几天就能耕完,而且还能实现机收,不用再请人割稻和脱粒。”尹开义说。

智能种田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2月27日,在朝天区羊木镇兰坝村1组,朝天区高标准农田项目第一标段核心区已经建好了300亩黑色的食用菌大棚,大棚里年前种下的羊肚菌已经破土。施工负责人郭舒刚正在大棚外组织工人挖沟渠,“因为靠近河边,所以要有4米宽2米深的沟渠,利于排涝。”

“3月下旬就能投产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好以后,我们装好灌溉系统,安好智能化系统,以后在手机上就能完成灌溉。”兰坝村羊肚菌产业负责人赵洪奎说。

按照全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管理办法,高标准农田优先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项目地土地坡度不大于25度。

“我们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产业布局到哪里,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就落实到哪里。”蒲友松说。

进入3月,张秀琴在等着土地平整,然后就能育卷心菜和辣椒苗,而不用再把自家原来的2亩地用来种玉米。而夏三海正抓紧施工,“争取4月底前完工,不能耽误农民春耕。”

编后: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引进种植价值高的农产品,采取各种类型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商家”的商业、工业化模式生产,还应该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广元把“瘦土改成肥田”,就是要改变山区在农田基础条件上的“缺陷”,有了好的田,才能保障高质量的生产和收益。

我们很高兴看到,广元在高标准农田改造中,除了扩展出平整的农田,也完善配套田网、水网、路网,甚至是灌溉系统的智能化。农民在手机上就能完成灌溉等智能化操作,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更能有效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