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一件金縷玉衣都能估價24億,可見文物鑑定的水有多“渾”

西漢“金縷玉衣”

古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金是“百世財富”,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洩,就能屍骨不腐,可求得來世再生,生前榮華,死後繼續富貴。金縷玉衣便是在這種思想下應運而生。

所謂“盛世收藏,亂世黃金”,在收藏圈內總有一批人不顧國家法律法規在藝術圈內瘋狂吸金,當這兩者重疊,一場驚天騙局應運而生。


金縷玉衣案發生在千禧年後,當時的浙江商人謝根榮找來幾個北京專家,花費2萬餘元,仿製了一件“金縷玉衣”,隨後又花費百萬請來故宮裡面的數個知名專家,連故宮副院長都應邀前去,一番觀看後,專家們一致認為:此物是罕見的真品,價值也應當不菲,最終由故宮副院長拍板,出具了一份鑑定證書,為這件“文物”估價24億人民幣。


據謝根榮當時所言,“這件金縷玉衣,全世界只有兩件,多位專家已經做過鑑定,市場估價為24億。這個陳列館中的古董價值上百億元,豈能賴著你們銀行區區幾個億不還?我只是集團規模過大,一時資金週轉遇到點困難而已,只要我們通力合作,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謝根榮得到鑑定證書後如獲至寶,聯繫數家銀行,騙得數億貸款,可惜後來資金鍊斷裂,此時也最終敗露,經歷此事之後,文物專家的地位一落千丈,鑑定證書也從此變成廢紙一張。


時過境遷,此事也早已塵埃落定,但對於古董界的影響卻非常深遠,以至於馬未都時不時的舊事重提,說當年把金縷玉衣估價24億,本身就是一個笑話,現在最貴的文物是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價格也不過5.5億,所以從這件事中,也能看出來文物鑑定的水有多“渾”。


其實文物鑑定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形成一個行業,沒有行業就沒有規矩,文物知識如此深奧,文物收藏又如此火爆,但坐在你面前侃侃而談的專家,可能連基本的專業知識都沒有,技術出錯還能夠原諒,道德瑕疵就無法拯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