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和尚:為何被日本佛教徒參拜一千多年

【經典原文】

據《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記載: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門曇鸞。未詳氏族。雁門人。家近五臺山。神蹟靈異怪逸於民。鸞因患氣疾。周行醫療。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青雲。忽見天門洞開。六慾階位。上下重複。歷然鸞睹。由斯疾愈。後往江南陶隱居處。求覓仙方冀益長壽。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來意。還至浙江。有鮑郎子神者。一鼓湧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無由得渡。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請當為起廟。須臾神即現形。狀如二十。來告鸞曰。若欲渡者明旦當得。願不食言。及至明晨。濤由鼓怒。才入船裡恬然安靜。依斯達到。梁帝見重。因出敕為江神更起靈廟。後辭帝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國三藏菩提流支。鸞往啟曰。佛法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支唾地告曰。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輪三有。即以觀經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永絕輪迴。後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一心依經作淨土業。春秋六十有七。臨至終日。幡華幢蓋高映院宇。香氣蓬勃音聲繁鬧。預登寺者並同矚之。以魏興和四年。卒於平遙山寺。年六十有七(右一出梁高僧傳)。”


【白話譯文】

北魏(386年—534年)時期山西西河石壁谷的玄中寺出家僧人釋曇鸞,出身不詳,家住在雁門五臺山附近。常常聽聞五臺山的種種稀奇怪異的靈瑞異相。曇鸞因身患氣疾,遍訪名醫,當走到汾川秦陵的的時候,在城東門仰望青天,白雲之間天門洞開,呈現六道輪迴景象,歷然在目。由此,疾病自愈。


後來到江南陶隱士的住處,尋求仙方以達到長壽的目的。見面後陶隱士欣然贈送了十卷仙方。


反回浙江的時候,遇到鮑郎子神,這位鮑郎子所鼓之浪七天才能停止,曇鸞來的時候正好鮑郎子所鼓之浪剛剛開始,無法渡江。


曇鸞就就到河神廟至誠祈禱,如能如願一定為河神建廟,不一會河神到了,就像二十歲的人一樣,告訴曇鸞說:

“如果想要渡河的話,明天早晨就可以,一定不要食言。”


到了第二天凌晨,果然浪濤停止了,於是坐船安然到達對岸。按時返回,梁武帝下詔為河神有建了一座靈廟。


曇鸞辭別梁武帝返回北魏境內,想到名山中按照仙方修行。走到洛陽的時候,恰好遇到了三藏法師菩提流支。


曇鸞前去拜會說:

“佛法中有沒有超過《仙經》裡面長生不死的法門嗎?“


菩提流支回到說:

“這是什麼話!不能相比啊。仙方里哪有不死的法門呢?即使是長壽短時間不會死,最終會在三界中輪迴生死的。”


於是贈給了曇鸞《觀無量壽經》。並且告訴他說:

“依照這樣的大仙方將會解脫生死,永斷輪迴。”


後來曇鸞住在汾州北山的石壁山玄中寺,一心按照觀經修持淨土法門。六十七歲的時候即將圓寂,這時幡花、寶蓋、幢幡寺院上空出現,香氣四溢,梵音渺渺,寺院中好多人一起看到了殊勝的景象。在北魏的興和四年在平遙山寺圓寂。享年六十七歲( 542年)。


【釋義】

1、西河:汾河的主要支流。


2、石壁谷:石壁山。


3、汾川秦陵:山西汾陽一帶。


4、鮑郎子:河神的名稱。


【跟著佛教經典·巡禮金色五臺】


1、曇鸞祖師簡介

曇鸞祖師於公元476年出身在五臺山,佛光寺出家,是國際淨土宗的開山祖師,是淨土宗理論的奠基人。


大師曇鸞自號有魏玄簡大主,同時深受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魏孝靜帝稱他“神鸞”;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


《大藏經》中收錄譚鸞祖師的著作有: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 》(2卷)

《略論安樂淨土義 》(1卷)

《贊阿彌陀佛偈》 (1卷)

《調氣論》

《療百病雜丸方》

《調氣法》

《服氣要訣》


2、巡禮曇鸞祖師

巡禮行程:

從祖師的出家寺院,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起點,到祖師弘揚淨土、度化眾生的正果寺,再到祖師研修淨土法門的淨土宗祖庭玄中寺,最後到祖師的陵墓之處。


整個行程極為震感心靈,令人永生難忘。淨土法門為難信之法,信心不足,就會懈怠,一生難以成就。


通過本次巡禮活動,在祖師足跡之處,靜心研讀祖師留給我們的著作,是所有淨土行人一生難得的機緣。


但是末法時期,眾生福報淺薄,本條路線在國人中鮮為人知。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日本淨土宗的信眾卻千里迢迢,對這個巡禮路線延續了一千多年,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巡禮時間:

6月24日~3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