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凡四训》的意义大吗?为什么?

还没想好等认证后吧


《了凡四训》又命《命自我立》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教育儿子的作品,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学说,也就是四训:

“立命之学 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谦德之效”

概观全书可以总结出十善,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一个人无论事业财富有多少,都要学会如何待人接物 与人为善 从而改变自身的命运。

十善:与人为善 爱敬存心

成人之美 劝人为善

救人危机 兴建大利

舍财做福 维持佛法

敬重尊长 爱惜物命

人存于世 当长存善念 自然就少了灾祸 多了益友 袁了凡先生教育孩子 多亲身体教 所以读了凡四训的意义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正身 正言 正念 更是为了让孩子能有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小易阳光生活


最近,我刚在今日头条分享了两篇文章,写的内容就是《了凡四训》。

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头条将您的提问推送给了我。

了凡四训,是明代思想家袁黄,后改字为了凡,写的一部家训。

这本书里,记载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比如,一开始,袁黄遇到了一位算命先生,叫孔先生,孔先生给他算了命,什么时候考上什么名次,收入怎么样,后来都应验了。

这位孔先生神奇的地方还不止如此,他能算到袁黄只有53岁的寿命,一生都没有子嗣。

经过这些事,袁黄觉得,自己的一生,都是上天注定好了的。

后来,袁黄又遇到了云谷禅师,也是经过云谷禅师的指点,袁黄才从知道命运,相当于提前拿到了“人生剧本”这样一个状态,变为“改变命运”的状态。

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

拿到“人生剧本”,就只是一个演员。演什么,都是上天安排好的。

而能“改变命运”,自己不仅仅是演员,还成了编剧,可以自己来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从此,袁黄,将自己的字改成了“了凡”。

以前袁黄只是一个凡夫,通过改过,修善,积累福报之后,他彻底成为了一个脱胎换骨,改头换面的人。

袁了凡,经过自己一生的实践,实现了求升官得升官,求子嗣得子嗣的人生剧本改写。

最后,虽然没有求长寿,自然而然得到了长寿,享年73岁。

每个人都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但是怎样才能改变命运呢?

通过学习《了凡四训》,可以知道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方法。


拈花一姐


刚好前几天看了这本书。

作者袁了凡现身说法,以身作则,将自己“逆天改命”的人生经历写进书中,教给子孙后代安身立命、修德改命之法。

简单来说,这是一本教人“逆天改命”的书。

那么,人真的可以“逆天改命”吗?

袁了凡说:能。

命能己立,福能自求。

命怎么立?

福怎么求?


这两大问题,便是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讲述“逆天改命”的核心内容。而问题解决的根本之道——积德行善。


《易经》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也是许多家庭将积德行善作为家风传承的重要原因。袁了凡一生也将此作为立命求福之本。《了凡四训》融入了佛教哲学,佛教中的因果文化与农耕文化中的春耕秋收异曲同工,种善因,得善果,命可立,福能求。

《了凡四训》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通篇都在劝人为善,传递一种“善”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仅是一本家训,更是一本社会大训。不仅可以搬到国学课堂,也可以放在每个人的床头。

这本书篇幅虽然短小,内涵却深刻实在。

想要改变自身命运处境的人,不妨先思考和反省一下自己的性格缺点与为人处世方式,从内心开始修正自己的能量场,改变心境,进而改变自己当下的处境。


李知月


改命增加福报最好的、最有效的、最快的办法就是四个字:行善积德。 多行善事可改命,积累阴德可增寿。(阴德就是做了好事、善事不让别人知道,不图回报,不图名利。) 举头三尺有神明洞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宜多行善事,积累阴德,与人为善,并且始终坚持 日行一善 才是正道!


蓝色的海苔


读《了凡四训》的意义大吗?为什么?

大家好,我是每日学佛,我的回答是:到底有没有意义?意义多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下《了凡四训》六句话,做到就能改变命运,希望阅后能受益!

明朝思想家袁了凡遇到两位对他影响重大的先生,孔老先生算定他早年的命运,让他心灰意冷;后云谷禅师告诉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醍醐灌顶,开启了他人生新的篇章。

了凡先生以其毕生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写下《了凡四训》启迪世人。以下是由《了凡四训》里精选的改命警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一切的福田,都离不开我们的心地,只要从心地上下功夫去寻求,绝对不会得不到感应的。

福田就是净化我们的内心,断恶修善。只有将我们的心地净化了,才是真正的种福田,而从福田出发去寻求,不仅可以成就道德仁义,也一样可以获得功名富贵。

二、“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人世间能够享有千金产业的,一定是个拥有千金福报的人;享有百金产业的,也必定是有百金福报的人。

上天只不过是就每个人所造的善恶质性,厚实地来对待他,让他获得应有的果报而已,何曾加上一丝一毫的喜爱和厌恶的想法。

能够在世间享受千金,肯定不是普通人,他必须得有千金的度量,千金的福报。当一切都归于零时,其实就是拼福报而已。

上天只不过秉着这种“自然的规律”,来执行“奖善恶惩”的职责罢了。而自己是多少金的人物,回首一生,自有答案。

三、“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做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不能够生孩子,这是上天注定的,但是可以避免或改造;现在只要扩充德行,尽心努力去行善,广积阴德,这是自己所造的福德,哪里不能享受应得的福报呢?

所谓命由己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上天从不辜负任何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恶人。只要你心存善良,好好做人,即便不能立刻改变现状,属于你的福报也正在来的路上。

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天底下聪明才智优秀的人很多,他们之所以不能够修养德行,所要做的事无法拓展的原因,只是因为“因循”这两个字,让自己得过且过,以至于耽搁了他们的一生。

每个人才能智慧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有些人就能坚持自身,创造价值,而有些人因循守旧而没有进步呢?不过就是有侥幸心理,每天满足于现状,不愿改变自己。

五、“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只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只要能够发出一个勇猛坚决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积下的罪恶。譬如上千年幽暗的山谷中,只要有一盏灯光照射进去,这千年来的黑暗就可以完全出去。

所以过失不论是久远前犯的,还是最近才犯的,只有能够改过,才是最可贵的。

了凡先生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把注定不能得子的命数到最后的两个儿子。改变自己的言语过错,以致自己能够得享天年。所以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六、“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一定要多做善事以累积功德,对人对事也一定要宽宏包容,待人更须和气慈悲,而且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精神。

以前的种种缺失,就像是昨天已经死了,都成为过去了;从今以后的你,就像是今天才刚刚出生,一切重新开始;这就是义理再生、永恒不灭的智慧生命。

上天是仁慈的,广积德,修善心。《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们改过自新,重新努力,就是在弥补自己以前的过错。改变命运权在自己手里,不属于造化。


每日学佛


了凡四训告诉人生一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抗争命运,改变自己的人生,不可以只是屈服于命运,而且屈服于命运会使我们的人生就此落幕,没有任何光彩,但是,改变命运可以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有所变化。那么了凡四训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

一、命运由自己掌握

了凡先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向人们证明,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就像人们说的那样“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有我”。了凡先生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佛、儒、道三家思想精髓,写就了这本探求立命之学的训子之书。

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第二训是“改过之法”。了凡先生强调“至诚合天”,以至诚之心待人,这是我们在生活中一个大的原则,我们每一个人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创造自己的命运要从内心去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光停留在嘴上,不要整天的胡思乱想,如果那样,那就变成了痴心妄想。了凡先生告诉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要善于找出自身缺点错误,勇于承认并改正自身的过失,这就是了凡先生所说的三心――耻心、畏心和勇心,一旦发现犯了过失,就能够立即改正过来,不断地提升自己。

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了凡四训》第三训是“积善之方”。了凡先生在这篇文章的开端就引用了《易经》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来作为积善理论的依据。积善的人家一定有余庆,他一生享受不尽,还能留给子子孙孙享受,这其中就蕴藏了很深的道理。在社会中,人们都希望获得福、禄、寿,但是用什么方法才能得到呢?了凡先生给出来我们答案,了凡先生认为,想得到好的回报,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积善”。我们的传统主流是儒家思想,他教给我们五伦十义,这就是我们“积善”要遵守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义务职责,是“天职”。

四、满招损,谦受益

《了凡四训》第四训是“谦德之效”。了凡先生认为,“谦”能保持善果,否则虽“积”也保不住,也是枉然。善真正能保持,要靠“谦”――“谦德之效”。清朝的曾国藩,官位最高做到四省总督,就像小皇帝一样。但是他知道,地位愈高愈要谦虚,所以它能够保得住,一直到现在,他的后人都相当好,这就是他自己有德行,谦虚谨慎,他的后人能遵循遗教,所以发展得都非常好。《书经》上说的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更贴切的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谦虚之人,才能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那些刚取得一点成就就目空一切,满怀傲气的人,肯定没有气度,即使能发达,也不能长久的享受成功。

通过以上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了凡四训的意义,而且了凡四训对于社会也有非凡的意义,同时了凡四训鼓励我们要勇敢的抗争命运,把自己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了凡四训对人生的启示,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道一世界


我看过《了凡四训》它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的告诫书。全书共四个章节,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学说,并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中国人的骨子里,始终存在一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袁了凡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自己的人生,就能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万事如意。

在这本书中,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儿子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书中的谆谆教诲,对于生活在浮躁喧嚣当下的我们,意义尤为明显。

1.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一切的福田,都在于方寸之间,从心中去寻找,没有什么不感通的。追求在我,不单单能够得到道德仁义,也能得到荣华富贵。道德和富贵都能得到,这才是孟子说的“是求有益于得也”。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驰求,那么也只能是求索有方法,得到全凭命运,道德与富贵都会失去,所以没有一定益处。

感悟:《论语》中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是儒家对于物质追求的看法。孟子所说的求,一定是先追求道德仁义,但在追求道德仁义的同时,富贵也会随之而来。因此,《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庸》里面说:“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只要拥有了道德,富贵便会不请自来。这句话读懂了,那人生就只有一件事可以做了,这便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 改命的开始:反省自己

译文: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揣测一下能不能中科举?能不能生子?我想了很久,说:不应该。中科举的人,大多有福相,我福气很薄,又不能积累功德来培养后福,而且很没有耐心,不能容纳别人。我时常用自己的才智来欺压别人,直心直行,说话很随意,说了很多错话。像我这样福气浅薄之人,怎么会中科举呢?

感悟:上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富贵要从心而觅,这就需要反省。能够反省,这是你改命的第一步。不去反省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那命运就无从改起。曾子为什么要每日三省呢?就是怕自己有过错。所以,反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大功德,它不单单是改命的开始。

世界上有两种值得称赞的人,一种是不犯过失的人,但这种人几乎没有,谁能说一辈子不犯错误呢?还有一种,就是有了过错能立刻改掉的人,能够做到这一步,就是人中丈夫。

3. 做人不要太清高

译文:土地污秽的地方才会有生物,水流清澈的地方常常没有鱼虾。我清洁过度,这是我不应该有孩子的第一条原因;

感悟:凡是污秽的地方,往往多生物。《菜根谭》:“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日。”粪虫可谓是最脏的了,但可以生出蝉这种具有情操的昆虫,而腐烂的草也不干净,但却能生出带有点点亮光的萤火虫来。所以,往往污秽之处,都生有大量的生物。相反,凡是干净的地方,生物就很难生长。水很干净,鱼虾就会灭绝,这是自然规律。这里的“洁”更多的是指为人。

什么样的人太洁呢?清高的人。比如《红楼梦》中的妙语,就是一个清高的人。人不可太清高,太清高就会缺少朋友,与人无法相处,变得孤寡。《菜根谭》中的一句话:“廉官多无后,以其太清也;痴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袁了凡为什么不能容人呢?根本原因就是太洁了,太清了,所以不能有容人的胸襟。

4. 心胸,就是财富

译文:这人世间拥有千金财富的,必定是千金人物;拥有百金家产的,必然是百金人物;应当饿死的人,必然是饿死的人物;上天只不过是根据人的材质而定,何曾加了自己的意思在里面?

感悟:古代圣贤范蠡,三次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位,又三次散尽家产,三聚三散,传为美谈。拥有财富的时候,范蠡没有兴奋,散尽家产的时候,范蠡也没有沮丧,可以说他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我们讲:“宰相肚里能撑船”,意思是宰相的度量特别大。宰相是富贵至极的人物,若心胸小了,他如何能装这些富贵?

5. 效法天道,方能趋吉避凶

译文:《周易》为君子谋划,趋向吉祥避开凶险。如果天命是一成不变的,那吉祥怎么可能趋向,凶险又如何避开呢?《易经》开篇就说,积累善业的家庭,必然有余下的吉祥,你信得及吗?

感悟:言行举止符合天道,符合规律,方能趋吉避凶。云谷禅师跟袁了凡说这句话,意思是命运可以改,否则《周易》绝不会说这句话。天命不是一定的,天命是按照天道的运行规律而变化的。对于人来说,必须要效法天道,根据天道运行规律而变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才能趋吉避凶。

6.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即使是命中应该荣华显贵,也要常常存落魄的念头;即使是命中应该万事顺利,也要常常存不顺的念头;即使是现在是衣食无忧,也要常常存在贫困的念头;即使是人们都敬爱你,也要常常存在恐惧的念头;即使是家中德望很高,也要常常存在卑微的念头;即使是你学问非常优秀,也要常常存在浅显不堪的念头。

感悟:即使命中很好,也应当做不好想。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后很好,原因多半是因为人无远虑。一个家庭即使富贵至极,他终究挡不住只消福不种福。历史上富贵至极的无过于帝王之家,凡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数都是穷奢极欲,夏桀、商纣等等,哪一个不是?比如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体质很好,但若他过度消耗,不注意养生,那大病总有一天会找到他。反之,如果他本来就体质好,却当成有着重大疾病一样的爱惜身体,他必定会益寿延年。

古人说,种善得福,所以根本的解决途径在努力行善,能够一心行善,福德才会绵远,这才是永久的保富之法。

7. 因循度日,枉对一生

译文:一定要每天都知道自己的过错,天天努力去改,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就是一天安于现状,一天没有错误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世上聪明伶俐的人不少,但观察他们德业都没有进步广大的原因,都是因为“因循”这两个字,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感悟:历史上,很多人小时候被誉为“神童”,但长大了却跟普通人一样,没有任何进步,原因就是“因循”两个字。反倒是一些普通人,没有什么天赋,但通过勤学苦练,相信勤能补拙,最后学有所成,成了一代伟人。

不管做任何事情,抱定一门心思,一辈子用功,不管天赋如何,很少有不成功的。譬如打井一样,一辈子就在一个地方打,不挪动地方,不见水誓不罢休,一辈子去用功,一定出水。但是,如果是这个地方挖了几米没出水,换个地方再打,那个地方挖了几米没出水,换个地方再打,那一辈子都在换地方,到头来一口井都不可能出水。改造命运也是如此,天天都在改错,天天都在反省,天天都在努力,那这个命运就一定能改,如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就要做命运的奴隶了。

8. 知耻的人,才是活得最从容的人

译文:知道耻辱对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不丧失耻辱之心,这就可称之为圣贤之人了,如果丧失掉了耻辱心,那就和禽兽没什么两样。这就是改过的关键点。

感悟:人不知道耻辱了,没有羞愧心了,这恰恰是世上最为羞耻的事情,也是人类最大的悲哀。了凡先生用孟子的话做了一个总结,并加以阐发,以此告诉儿子天启:耻辱心对人来实在太重要了,你不丧失耻辱心,最终能成圣贤,如果一旦丧失了,那就沦为禽兽了,这是改错关键中的关键,要点中的要点,万万不能忘记。

9. 不当活死人,活出勇猛心

译文:要发勇猛心。人们不肯改过,多半是因为因循守旧,不肯向前;我们要鼓舞振作起来,不要迟疑,不要等待。对于小的过恶,要如同肉中有芒刺一般,立刻剔除;对于大的过恶,要想毒蛇咬自己的手指一样,要快速斩断,没有丝毫的停滞,这就是《周易》中所说的风雷之所以叫益的原因。

感悟:历史上的很多伟人,有成就的人,他们原只是普通人,但因为肯于坚持,有着一颗无法撼动的勇猛心,最终成就他们的伟人梦想。曾国藩三十岁的时候还在吸烟,三十岁之后立志戒烟,从此之后便永不再吸,如果没有勇猛心,面对清末如此动乱的境况,曾国藩凭什么一枝独秀?

了凡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儿,了凡知道勇猛心的好处,所以力劝儿子,必须要把勇猛心生发出来,这样改过才可能成功。

10. 别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译文:如果听到别人毁谤我就大发雷霆,那就如同春蚕吐丝成茧一样,自己把自己束缚了。

感悟:对于生气,网络上给出的解释是: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为什么要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都是因为迁怒他人。中国有无数的圣贤经典,但从没有哪一本是教人批评别人的,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面没有自以为是和怨天尤人的学问。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反求自身,这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古人的做法。

对于一个反求自身的人来说,外界的毁谤虽然很多,谣言满天飞,但都变成了他历练自己的磨刀石,是成就他的东西,他不但不会生气,不会抱怨,反而会生出感恩心,因为正是这种毁谤为他提供了历事练心的地方,他又怎么会生气呢?

11. 从心改过的人,方是人中丈夫

译文:什么叫从心改正过错呢?过错虽然千端万绪,但归纳起来都是一心造作。如果我的内心不妄动,过错又如何产生呢?

感悟:从心改过,也是最难达到的改过境界。过错,千差万别,不同的人,所犯的过错也不同,但归根到底,总不出心性二字。一切过错,都是邪念,即是邪念,则必然从心而起。如果心念不动,邪念就不会起来,过错也就不会产生了。

从心改过,是改过方法中最根本最直捷最圆满的方法,是最高的境界,能够从心改过的人,真称得上是人中丈夫。

12.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译文: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掩盖别人,不要以自己的善事来彰显他人的不足,不要以自己的才华与技能来困扰他人。收敛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虚怀若谷;看到别人的过失,帮着包容掩盖。一来,可以让他自己反省修改过错,一来可以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见到他人稍微有些长处可取,善事可标,就要向他们学习,并要要交口称赞,广为他人传播。

感悟:内敛是一种德行,炫耀是败德,败德则损福。从事上讲,内敛的人,受人尊敬,让人觉得有涵养;炫耀容易与人结怨,为人们所忌。所以,中国有“人不外露”的美德,没有“炫耀自夸”的学问。看到别人有过失了,有错误了,帮着掩盖起来,给人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成全别人,这是功德之事。

所以,《弟子规》里面说:“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它是有其道理存在的。


睿为企业法务


《了凡四训》讲的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书中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这本书中,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儿子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书中的谆谆教诲,对于生活在浮躁喧嚣当下的我们,意义尤为明显。

这个世界比我们想的要复杂的多,人心叵测、我们眼中的好人在上苍看来不一定是好,我们眼中的坏人也未必是真坏人。哪些人是好人不是我们能区分的,大自然自会主持公道。

当然了也确实有很多人做了坏事得不到报应,而且过的还挺潇洒。这就牵扯福报的问题了,做坏事一定是在消耗福报,由于人家祖上的福报大一两代人做坏事也花不完,却总有花完的那一天。确实也有很多人品很好的,老实又努力上进,这部分人也过的辛苦看着都可怜。可这又什么办法呢,生来福报浅,需要自己努力积累,肯定赶不上人家那些福二代过的好,从起点就很吃亏的,只要努力坚持做善事积累福报,多少年后也终有好运。

一念起,千山万水皆有情,一念灭,沧海桑田已无心。起心动念决定背后的一切, 起心动念造定乾坤,发心变化阴阳,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心生一善,千里之外能应之,心生一恶,千里之外也感之!心存感恩,好运自来;心有敬畏,天自安排🙏!只要跟随初心,信仰不移,必然涅槃重生。当我们明心见性、完成使命,进入大道,人人皆可成圣贤!因为你最终的方向都是完成生命的蜕变。

        

    ✍️来自【沉默是金】🦋



成都金易乾通文化传播


一直认为《了凡四训》被今人人为地拔得太高了。包括一些培训企业都在大肆宣传。

其实,《了凡四训》洋洋洒洒,其实,在易的坤卦《文言》中几句话就说透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行之说易


意义重大,读懂了了凡四训就会安身立命,最后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开始了凡是未开悟的修行人,算卦的孔先生测算他的人生,在了凡几年的见证过程都是按着孔先生说的对上了,就认为人的命天注定,无法改变,生就生死就死,也是命中注定的,对生活没了兴趣,看淡了人生,在怎么拼搏也是生老病死,人生也没什么意义。后来有缘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看出来了凡先生是善根非常深厚的,,开导他,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掌握在孔先生嘴中,如果厌倦生活,人生毫无意义,虚度时光,犹如废人一般。人生的意义在于服务大家,成就自己,人生才有动力,做一个大公无私的人,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才是走向解脱之路的开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