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楊修之死帶給我們現代人哪些啟示呢?

Mr王3784


楊修的死,就是啟示我們做人不要那麼鋒芒,該收斂的收斂,該謙虛的謙虛,否則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尤其是遇到哪些明事理的人。就如同楊修遇到了曹操一樣,若是這樣的兩個人相遇,倒黴的肯定是楊修。

楊修之所以會被曹操殺害,說白了就是他太聰明瞭,當然了最主要的是,他參與到了太子之爭中去了。

我們先說楊修的聰明,你說他聰明就聰明吧,關鍵是他的聰明讓曹操感到很後怕,他就如同曹操肚子裡的蛔蟲,曹操想什麼,他就能提前預知到什麼。

你說這樣的人,曹操怎麼可能喜歡呢?

曹操是一個軍事家,是一個政治家,他怎麼可能讓一個知道自己內心活動的人,存活在世上呢?

之所以說楊修聰明,以及曹操對他的聰明感到忌憚,我們說幾件小事情。

曹操和劉備在漢中打仗的時候遇挫,再加上朝中有人,在漢獻帝面前議論曹操,局勢對曹操一點都不利。

曹操說了一句“漢中就如同雞肋,丟之可惜,食之無味。”

沒想到就是這麼一句話,楊修捕捉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他回去就開始打包了,把衣服,日常生活用品,全部打包好,看樣子是馬上就要回家了。

這時候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說我們正在打仗呢,你打包要回家是什麼意思?

楊修說,你們也趕緊打包吧,馬上這個仗,我們就不用打了,很有可能這兩天我們就可以回去了。

楊修說完這些話沒多久,曹操果然下了退兵的命令。

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楊修這個人是個神人。

這裡我們要知道曹操是個軍人,他做的決定或者是命令,有很多都是軍事機密。你說楊修看透了曹操的心思,還到處宣揚,這樣的楊修曹操怎麼可能會留他。

還有一次,有一個人給曹操送了一盒吃的,當時曹操和楊修等人在商議事情。曹操就把那一盒東西打開了,他想給在座的各位打個啞謎,然後在桌子上寫了一個“合”字,之後曹操就開始吃起來,楊修也跟著曹操吃了起來。

這時候其他人都覺得楊修真的是太不懂規矩了,正要責怪他的時候,楊修說了一句,大家趕緊吃呀,曹公寫的這個“合”字就是“人一口,也就是每人都吃一口的意思。”這時候在場的所有人,對楊修佩服的是五體投地。

你看每次曹操打啞謎,楊修是不是都能看穿他的心意。曹操能對楊修看透自己心事感到滿意嗎?

若是楊修事事都能察覺到,洞悉到曹操到一切。豈不是顯得曹操這個領導人很菜鳥,根本就沒有什麼過人的地方。

其實曹操對楊修真的下了殺心,是在他幫助曹植爭奪太子之位的時候。因為楊修很瞭解曹操,曹操有很喜歡有才華的兒子。

曹植文學才華本來就很高,為了讓曹植更得曹操的喜愛,楊修索性根據自己的猜測,寫了很多曹操想考曹植的問題。

當然了楊修全部給押對了,當曹操問曹植的時候,曹植對他問的所有問題,都是對答如流。

曹操瞭解曹植,什麼是他的強項,什麼是他的弱項,曹操還是知道的。

但是,此次對曹植的考察,很顯然他是有所準備的,看曹植的表現,肯定是得到了楊修的幫助,最後,也證實了這件事。

在參與爭奪太子之位的時候,曹植敗了下來,這時候對於曹操來說,楊修也不能留了。所以,他就理所當然的把楊修給殺了。

所以說楊修的死,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該裝傻的時候,就繼續裝傻。不要總是炫耀自己的小聰明,哪些小聰明除了給自己帶來災難之外,什麼都帶不來。


史學達人


《紅樓夢》上有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多麼好的道理,但有些人卻認識不到,自以為讀了兩本書,就是學問,自以為寫了一首好文章便是成功,殊不知這世界上最大的學問是世事洞明,最大的文章是人情練達。

楊修之死,就死在了這兩件事沒有做好:

他自恃有才,完全置領導尊嚴於不顧。

人家送給曹操一盒酥,你自作聰明,說什麼一人一口酥,你賣弄了聰明,酥是大家吃的,在領導心裡的討厭是你自己種下的。

第二表現的比領導聰明。

曹操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你能看出來這是太闊了的意思?你以為別人看不出來,別人看出來,只是不說而已。還有曹操夢中殺人,領導殺就殺了,你又不能阻止,你跑出來指著那個被殺的衛士說什麼“丞相沒在夢裡,你在夢裡而已”,瞎說什麼大實話?

你讓領導怎麼想?

第三隨便揣摩領導的心思。

曹操以雞肋為號令,你就在哪兒說什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你話多,這是行軍打仗,不是你賣弄聰明的時候,影響了軍心,這個責任你能負擔得了嗎?瞎揣摩領導心思,你還亂講話。

你不死誰死?

其實三國這個時代有許多聰明人,諸葛亮、魯肅、周瑜、荀彧、郭嘉,大家智商差不錯,為什麼有的人走得遠,有的人早早就倒下了。

除了天命(例如周瑜郭嘉命太短)信仰(荀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誰人情練達,看是洞明世事,諸葛亮讓劉備三顧茅廬(至於有沒有三顧茅廬,這個事是有爭議的),看似高傲,但一出山在劉備面前嚴守臣子本分(一個鮮明對比,楊修在子嗣問題上站隊曹植,劉備問諸葛亮該立劉封還是劉禪,劉備就說你這是的家事,把鍋甩給了關羽),他從來不賣弄聰明,一生謹慎,所以他的位置做得最高,歷史上名聲最好。


錦翼


《三國演義》中對“楊修之死”有精彩描寫,具體列出了“楊修之死”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因為楊修數次犯了曹操的大忌,這種怨恨長期積累在曹操心中,逼迫曹操最後以“雞肋”事件“惑亂軍心”為藉口殺死了楊修。楊修恃才放曠,先後六次犯了曹操的大忌。

第一次冒犯曹操:曹操新造一花園,造成時,操前去觀看,沒有誇獎和批評,就叫人取了一支筆在花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瞭解其中的含義。楊修對工匠們說,“門"添活字,就是”闊“字,丞相嫌你們把花園門造得太大了。於是重新建造園門。完工後再請曹操去觀看。曹操很喜歡,問道:“是誰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楊修!”曹操雖表面上稱好,而心底卻很嫉妒。

第二次冒犯曹操:一天,塞北進貢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放在案頭。楊修見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將酥吃完了。曹操問其原因,楊修回答說:“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怎麼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雖然喜笑,而心裡卻厭惡楊修。

第三次冒犯曹操: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謀害自己,常吩咐侍衛們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是我睡著的時候,你們切勿靠近我!”有一次曹操白天在帳中睡覺,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為他蓋好被子,曹操卻跳起來拔劍把他殺了,然後繼續上床睡覺。半夜起來的時候,假裝吃驚地問:“是誰殺了我的侍衛?”大家都以實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在夢中殺人,只有楊修知道了曹操的心思,下葬時嘆惜說:“不是丞相在夢中,是你在夢中呀!”曹操聽到後更加厭惡楊修。

第四次冒犯曹操:曹操的三子曹植愛慕楊修的才華,和楊修過從甚密。曹操與眾人商議,想要立曹植為世子。曹丕知道後,秘密地邀請朝歌的長官吳質到他家裡商議,因為怕有人覺察到,於是把吳質藏在大簏子中,只對外說裡面是絹匹,運到曹丕府中。楊修知道這件事情後,向曹操告密。曹操派人到曹丕的府中門口觀察。曹丕知道後驚慌地告訴吳質,吳質說:“不要擔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裝上絹匹,還運進府中來迷惑他們。”曹丕按照吳質的話,又用大簏子載了一些絹運進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簏子中,果然是絹匹,就回報曹操,曹操因此懷疑楊修誣陷曹丕,更加討厭楊修。

第五次冒犯曹操:曹操想要試試曹丕和曹植的才華。一天,命令他們各出鄴城的城門;卻私下裡讓人吩咐看守大門的士兵,不准他們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門的士兵阻攔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聽說後,向楊修請教。楊修說:“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攔的,直接把他們斬首就行。”曹植照楊修的話做了。於是曹操認為曹植有才能。後來有人告訴曹操說:“這是楊修教他這麼幹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歡曹植了。

第六次冒犯曹操:曹操考問曹植軍國大事,楊修教曹植十多條回答要訣,所以只要曹操考問曹植,曹植皆能對答如流。曹操心中非常疑惑。後來曹丕暗地裡買通了曹植府中下人,把實情向曹操告密。曹操知道了大怒說:”匹夫居然敢來欺騙我!”那時就有了殺楊修的心思,所以,最終就借惑亂軍心的罪名殺了他。楊修死時才四十四歲。

這六條所謂的楊修冒犯曹操的罪狀,其實前三條都是站不住腳的,曹操雄才大略、胸襟恢弘、器量宏闊,而且極端重視、愛惜人才,即便像陳琳那樣曾為袁紹著文辱罵他祖宗的人,他都願意接納並且重用,更何況是楊修。曹操不可能因為前三條那般小事情而忌恨楊修,這三條只是小說家言,不值一提。真正的要害是後三條,後三條歸總其實就是一條,那就是楊修作為曹植的親信,嚴重威脅曹丕的統治,所以,曹操必須親自剪除,為鞏固曹丕的統治清除障礙,這才是楊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楊修之死”帶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就是,在職場上千萬要記住以下三點:

第一,要找準自己的位置。當領導的最討厭部下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老是不合時宜地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事,千萬不可以自作聰明,甚至越俎代庖,領導給你什麼權限,你就在什麼權限範圍內說話、做事,千萬不要動輒越界、越權,忘了自己的位置。

第二,在領導面前不要鋒芒畢露。像楊修這樣鋒芒畢露,表現欲太強,越是這樣抓住一切機會在領導面前炫耀和賣弄,越是在領導心裡埋下禍根。所以,明智的就是學會適當藏拙,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情不做,更不該喧賓奪主,不顧場合搶了領導的風頭。


第三,千萬不要讓領導感受到來自你的威脅。作為部下,能力再強,都應該要明白始終聽從領導的指揮,可以為領導出謀劃策,但一定要把握好時機和分寸,切不可為了顯示自己能幹,在重大問題上沒有和領導有過充分溝通就當眾跳出來,讓領導下不了臺。自己能力再強,也只能讓領導感覺到你對他只有幫助和好處,而不會造成任何威脅。


喬鞅


首先我們要知道楊修是怎麼死的,大致經過是這樣的,曹操留了一合酥,兒子倒是不敢輕易食用,但是楊修看後卻解讀為一人一口酥,結果大家分食而盡,這是楊修的一次耍小聰明,還有就是曹操在門上寫了一個活,楊修解讀門上有活即為闊,便令工匠將門擴大,但是將自己玩死是因為一個口令,曹操打仗,進退兩難之際,將口令定為雞肋,楊修知道後即要求下屬收拾行裝,準備撤離,言曰: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棄,丞相無奈之語,意欲撤退;曹操知道後以動搖軍心之罪名而殺之;

所謂為人,萬不可揣測領導的心思,有句話說: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有些時候,領導的一句兩句哀嘆感嘆之句,是一種情緒的發洩,但是作為下屬的我們,不可以猜到了慶幸,進而展示自己,以使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也是自己的領導非常難堪和不悅;

要給自己的領導面子,要知道不給自己領導留足面子,就是不給自己留後路,因為你讓自己的領導感覺到了不安和危機,試想誰願意自己的手下有個可以洞悉自己心裡活動的人,那是一種什麼滋味,所以楊修不知如何全自己臣下的作為,非死無他。


胡項城


在三國這個英雄輩出,群英薈萃的局面下,楊修不算怎麼聰明,唯一有他記錄的幾件事,也就是在別人不理解曹操的意思時,他理解。

如果要說他真有能力的話,那就是揣摩人心的小聰明,別的我看不到他有什麼能力。要說楊修是怎麼死的,個人覺得楊修是蠢死的。

我為什麼說他是蠢死的呢?



第一:到處賣弄自己的小聰明,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才華,不給領導留面子。

工匠在修亭子的時候,請曹操命名,曹操給了一段隱語,本是想和工匠們開個玩笑,楊修卻跑來賣弄小聰明,把曹操隱語的意思告訴了工匠,搞到曹操心裡惱火,嘴上還不得不誇他聰明。

還有一次,別人送給了曹操一盒酥餅,曹操準備和群臣一塊享用,想增加些樂趣,就在酥餅盒上寫了“一合酥”,剛準備和群臣互動,楊修就從酥餅盒裡拿了一塊酥餅吃,還告訴大家他是按照曹操的意思做的。“一合酥”就是曹操暗指群臣一人一口的意思。再次搞的曹操火大,卻又不得不說他聰明。

雖然,曹操嘴上稱讚著他聰明,但心裡已經開始反感他了。

第二:瞎摻和領導的私事,家事,錯誤的站隊。

雖然曹操不喜歡楊修自作聰明的賣弄,但如果楊修能夠安分守己,曹操也不會把他怎麼樣,領導的胸襟還是要有的嘛。但是楊修好死不死的竟然參與到了曹操兒子之間的奪嫡鬥爭中。這讓曹操非常惱火,對楊修起了殺心。



第三:一定不要得罪同事,要在同事中有個好人緣,不求同事能幫你什麼,但至少可以讓同事不會痛打落水狗,因嫉恨而踩你。

同事吳質的陷害是壓垮楊修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吳質支持曹丕,而楊修支持曹植。吳質抓住楊修“聰明”的弱點引誘楊修向曹操告密,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把楊修給搞掉了。

第四:職場中講究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要有看破不說破的大智慧,才能長久。

不要以為只有自己聰明,能和你在一起上班的,哪個都不比你差,要不然,他也不可能有機會和你在一塊上班,更不要說那些業績比你好,職位比你高的人了。



醒醒吧。收起自己的小聰明,努力做事,提高業績,和同事搞好關係。只有這樣,才能讓你在激烈鬥爭的職場中取得一席之地。


東方有風


楊修的才華有目共賭,他聰明絕頂,才思敏捷,才情如湧,舞文弄墨堪稱一流,可以說是三國最具才華的文人雅士。這一點從他在曹操麾下任職的所做所為可以看出端倪來。比如說曹操說雞肋時,他已猜出曹操想退兵的心思和想法。這種察言觀色的本領也是一絕。


而可惜的是,才華橫溢的楊修最終慘遭曹操的毒手,被無情斬殺。楊修的悲劇留給後人的啟示是深刻的。


一方面,做人要低調。楊修因為有才而目空一切,而驕傲自大,認為誰都沒有他聰明,不知道做人要謙虛、謹慎、低調。這種恃才放曠的高調最終導致了得罪了很多人,特別是嚴重得罪了主子曹操,結果不但在仕途上沒能高升,而且還導致殺身之禍。


另一方面,做事要低調。楊修有才,但他不懂得藏鋒,不懂得守拙之道,不懂得裝糊塗。他處處展示和顯示自己的才華,特別是他還自作聰明,犯了大忌,最終一事無成,悲慘的過完一生。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沉思了一會,楊德祖,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為何因為落得被殺的下場。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在《三國演義》中,有兩個事件證明的楊修是很聰明的。1.馬騰送來一盒酥,曹操怕馬騰害他,不敢吃,就寫下了“一盒酥”三個字,楊修參透曹操的心思後,就按照“一人一口酥”的想法把酥分給下人食用,曹操知道後也沒怪罪於他,說明楊修猜的不錯。可是他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沒有向領導彙報就先把酥給分了,先斬後奏這種事在職場中是忌諱,如果不信可參考宛城之戰,于禁沒有彙報給曹操,就去追殺敵人,曹操知道後第一反應就是于禁要反叛。所以最好少做先斬後奏的事情,不然,曹操就會懷疑到底誰當家了,楊修豈有不危險的道理。2.雞肋事件導致了楊修被殺的下場。此時漢中久攻不下,曹老闆心情鬱悶,楊修又琢磨了曹操的心思,曹操又鬱悶又沒面子,雖然楊修琢磨透了曹操的心思,但曹操還是殺了他。

楊修的死,有曹操猜忌的成分,也有楊修耍小聰明的成分,更重要的是他的聰明沒有用到正事上。曹操也猜忌司馬懿,但是也沒啥他,為什麼呢?因為司馬懿能對抗諸葛亮,能保曹魏基業的穩固(雖然司馬懿篡權了,這是後話)。如果楊修把聰明的能力放在如何為曹魏開疆拓土上,或者放在為曹操出謀劃策上,像郭嘉、荀彧、司馬懿等,曹操即便是猜忌楊修也不會輕易殺他的。

還有,楊修很張揚的支持曹植參與了繼承之爭,這也是大忌。關於曹操繼承之爭,可以參考一下荀彧和賈詡的處理方式。曹丕毒害曹衝,荀彧採取迴避的方式,不參與曹操家裡的事。賈詡就更能聰明瞭,他做了兩件事,第一,他指導曹丕做好自己的事好,曹丕就按照他的吩咐去做了。第二,一直沉默不語,就等著曹操來諮詢他,他並沒有直接回復曹操,他說想起了袁紹和劉表,曹操就明白了。賈詡是被動參與的。

楊修的死,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這些啟示放在生活中依然有效,希望我的回覆能給你帶來一點有價值的東西。我是亮子,一個三國迷,如果有三國的問題,直接call我。哈哈


知行社長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楊修是個智商超高的人,但他又不是一個“聰明人”。對於楊修的死很有多種猜測。但我個人認為,曹操之所以從之前的喜歡楊修變成了厭惡並且殺死他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楊修能看透曹操的意圖,而且為人行事肆無忌憚。第二、這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楊修參與了立儲之爭。這一點也是曹操最不能忍受楊修的地方。


其實曹營之中能看穿曹操意圖的不止楊修一個。司馬懿也同樣可以看穿曹操的心思。但是楊修和司馬懿的表現截然相反。正所謂天威難測,曹操雖然當時不是皇帝,但作為天底下勢力最大的諸侯實際上和皇帝也差不了多少。身為一個君主自然不會喜歡別人能看透自己的心思。而司馬懿這個人善於藏拙,他時時刻刻的把自己藏在幕後從來不出風頭。就是怕引起曹操的猜忌。而楊修就不一樣了。楊修有才歸有才。但是為人恃才傲物並且行事頗為張狂。楊修多次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能猜透曹操的能力,表面上曹操對楊修讚譽有加。但實際上曹操是非常痛恨楊修的。


而之後曹操的立儲之爭徹底葬送了楊修的性命。原本曹操鐘意的繼承人曹昂和曹衝都先後去世。所以曹操只能在剩下的兒子中選擇一個繼承人。而剩下這些兒子中又以曹丕和曹植最為關鍵。原本在這兩個兒子中曹操偏向於曹植,因為雖然曹丕年長於曹植,但是曹丕過於狠毒辦事不留情面。他是一個完美的政客。但曹操不是很喜歡曹丕的性格。之後在面對曹操的考核之中,由於曹丕和曹植兩人分別有司馬懿和楊修的幫助。所以很輕易的就通過了曹操的考核。不同的是,司馬懿並沒有直接幫助曹丕,只是旁敲側擊的指點曹丕。因為司馬懿怕犯了曹操的忌諱。而楊修就不同了,大張旗鼓的幫助曹植通過曹操的考核。而且事後曹植這個豬隊友也肆無忌憚的宣傳。這就直接把楊修推倒了風口浪尖之上。


而曹操對楊修的不滿也快達到了極致。後來他曾寫信給楊彪中提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從這裡可以看出,曹操給楊修下達了最後通牒。警告楊修再敢這麼做的話小心你的腦袋。但楊修也是心裡苦自己知道。此時的楊修已經是進退兩難了。首先曹操警告他不許插手立儲之爭。而曹植又把楊修綁架在自己的戰車上。楊修也不敢貿然離開曹植。最後曹操看到楊修如此不識趣就把他殺了。理由就是洩漏機密。

楊修的死,除了是他自己介入立儲之爭找死之外,其次“豬隊友”曹植也把他坑的不淺。正是曹植一步步把楊修推到了曹操的鬼頭刀面前。而楊修的死給我們後人的啟示就是“木秀於林 風必摧之”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充分。聰明不是楊修的死因。聰明還不懂得藏拙才是取死之道。再有,說話辦事要量力而行。不要輕易摻和進自己無法參與的事情當中。就像曹操選擇繼承人。這本來就是老狼選小狼的事情,結果楊修這隻綿羊摻和了進去。結果顯而易見,事情不論成敗,楊修這隻羊的下場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楊修,東漢末年出生於名門望族,其祖上都曾位列三公。他從小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或許人家需拼盡全力才能達到的高度,也只是他的起跑線而已。就是這樣一個含著金湯匙出生,前途本該不可限量的公子哥,最後卻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其實,楊修的慘死,對於身處職場的現代人也不無借鑑意義。有書君覺得,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1.不要無端炫耀才華,如果經常耍小聰明,只會招致他人的反感。

有一次,曹操命工匠修造一座花園。當工匠將設計圖紙呈給他看時,曹操並不說話,只是隨手在園門處寫了個“活”字。工匠不解其意,楊修看到後不屑的說:“這還不簡單嗎?門裡一個‘活’字,就是‘闊’。丞相是嫌門大了。”工匠們遂按其意思建了起來,果然甚得曹操歡喜。

還有一回,曹操得了一盒酥,他只吃了少許,在盒上寫了“一合酥”,然後傳給眾臣就走了。眾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什麼意思。只有楊修不慌不忙地打開盒子,吃了一口,並告訴諸位,這是丞相的意思,因為“合”字拆開就是一人一口。

對於楊修的聰明,曹操雖然口中稱讚,內心卻難免會嫉妒。

聰明固然是優點,但為人還是應該要低調。當你事事都顯得比領導聰明時,就有了喧賓奪主的嫌疑。搶了領導的風頭不說,還會讓他人覺得其為人輕浮,處處愛顯擺自己。身處職場,應該學會適當藏鋒,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2.職場中最忌拉幫結派,不要輕易站隊。

由於楊修頗有才華,因此很受曹操兒子們的親睞,曹丕、曹植等爭相與他交好。

正值奪嫡之爭的敏感時期,要是楊修足夠明智,就應該知道不能輕易站隊,否則可能會讓自己陷入政治的泥淖中而不可自拔。而楊修,卻大張旗鼓地選擇站在曹植這邊。

當曹操為了考驗兒子的才能,問他們一些關於如何處理軍政大事的問題時,深諳曹操心思的楊修助力曹植,讓他的回答甚得曹操喜歡。但也正因為如此,曹操心存懷疑,結果私下一調查,發現是楊修在暗中搗鬼,對其更多了幾分戒備。

同時,曹丕暗中請吳質來府中商議對策。為了怕外人知曉,將他裝在筐子中運進來,對外謊稱是絹。楊修得知後,又不合時宜地跑去向曹操彙報。結果被吳質用計,反讓曹操以為是楊修誣陷。

面對楊修屢次介入兄弟倆的奪儲之爭,曹操害怕他會對自己的江山永固造成威脅,心中便暗起殺心,意欲尋找合適的時機,除楊修而後快。

所以說,在職場中,不要輕易站隊。特別是在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你有可能因為一時的錯誤,讓自己成為別人的靶子,遭到對手的打壓,甚至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身為成年人,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面對競爭對手的錯誤,在沒有掌握確鑿的證據時,更不能隨便向上級打報告。

3.對於他人的心思,即使是看破,也不要輕易說破。

曹操生性多疑,為了防止有人在他睡著時行刺,故意放風,說自己有夢中殺人的習慣。果然有一次,曹操假寐將被子弄掉地上,一侍衛好心去替他蓋上,曹操卻一躍而起,拔劍就將他刺死,接著若無其事地繼續睡覺。事後又假惺惺的痛哭一番。

於是,眾人都信了他夢中殺人的謊言。

楊修卻一語道破天機,讓曹操的詭計大白於天下,這又怎不讓他懷恨在心。

接下來這件事,更讓曹操找到了殺楊修的理由。

公元219年,曹操征討漢中,與劉備軍對峙,結果形勢很不利,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地步。恰巧晚飯吃到雞肋,曹操心有所感,於是便將口令改為“雞肋”。楊修聞言,遂告訴眾將士,可以打點行裝準備撤退了。

曹操見狀,勃然大怒。於是以惑亂軍心為名,立馬將楊修給殺了。

在職場中,我們不要隨便去揣度他人的心思。有些事情,即使看破,也不要輕易去說破。都說沉默是金,敏於行而訥於言,如果身邊有個善於揣摩他人心思的大嘴巴,相信誰都會討厭的。

正如老子所說“心善淵”,即心思要善於淵沉,斷不可口無遮攔。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想,隨便發表意見,特別是一些敏感性的話題,已然讓自己行走在不靠譜的邊緣。話到嘴邊留三分,也是給自己一個更大的迴旋的餘地。

當團隊遇到困難時,作為團隊的一份子,謹記不傳謠、不信謠。並應該團結同事,上下一心,共同抵禦難關。否則,首先遭殃的,有可能是你自己。

故有書君認為,從楊修之死,我們可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不要輕易炫耀自己的小聰明,不要在職場上輕易站隊,對他人的心思,即使看破,也不要輕易說破。

曹雪芹曾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為人處世,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表面上看,楊修之死,死於他的小聰明,死於他的恃才曠物,很多人認為曹操為什麼要殺死楊修,就在於楊修老是顯示自己的小聰明,每次都讓曹操十分的難堪。

比如一合酥裡,曹操只是在上面題寫了“一合酥”,這個僅僅是在上面寫名字而已,曹操還是想自己吃的,可是楊修看了之後,竟然叫大家一人一口給吃了,讓曹操有苦有說不出。如果曹操真的想分給大家,完全可以說出來的,而不會讓楊修這樣做的。

還有在曹娥碑那裡,看到那個詞謎,楊修當場就知道了,而曹操是等到三十里開外,才把謎語解開,要知道曹操也是一代文學家,對文學上面是十分自負的,而楊修再次讓他尷尬不已。

即使曹操最終猜出了謎語,但是落後楊修太多,也就沒有什麼意思了,其實楊修完全沒有必要當場說出答案,然後可以過了二十里,或者四十里的時候才說出答案,要麼勝曹操一點,要到輸曹操一點,這樣曹操自然會很開心。

有時候,想在領導面前表現,並不是有好的表現就是好的表現,而是該表現的時候表現出來,不需要全力表現,否則會適得其反。

還有在雞肋事件,這個就是楊修完全作死了,如果之前的事情,曹操有苦說不出,他沒辦法對楊修下手,總不能對外說:我殺楊修,是因為他比我聰明!曹操如果真這樣做的話,那比曹操聰明的人都不敢到曹操那邊去了。

曹操在漢中是進退維谷,打吧,又打不嬴,劉備堅守避戰,而自己又遠離後方,糧草運送也實在不易,不打吧,就這樣走吧,夏侯淵就白死了,漢中也這樣丟了,自己在赤壁輸了劉備,在這邊,又被劉備打敗,實在是有點丟面子呀。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曹操現在的處境,但是這是曹操的痛處,如果都不說,至少不尷尬,可是將這個事情直接說出來,那麼曹操就會特別的尷尬。曹操這次就抓到楊修的把柄了,所以直接按軍法處死。

雖然,楊修會死,主要是因為是袁術的外孫,還有他是支持曹植的,但是他並不是非死不可,比如他是弘農楊氏,四世太尉,曹操要殺楊修也是不容易的,但正是楊修的性格,才會讓曹操痛下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