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则天最后把王位还给了李家?

王超


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其一生前后正式掌权二十三年,但是如果从显庆三年(公元660年)武则天代患病的高宗执政起至神龙元年(公元785年)唐中宗复位为止武则天实际执政则长达四十五年之久。武则天虽然旷日持久的把持着李唐皇室的皇权,但是在其执政晚年,她已经决定了日后会将权力还给李家。这既是作为女性掌权者的无奈,也是其对李家仍心存感情,同时,作为一个政治家,武则天也深恐自己百年之后重蹈吕氏一族的覆辙。

女性掌权者的无奈

武则天其实也是听从了狄仁杰的劝说,狄仁杰劝说武则天还政与李家的意思其实很简单,说的就是儿子做了皇帝,会把自己的母亲供奉于太庙之中受世代香火,但是自古以来从来没听说过有侄子做了皇帝,会把自己的姑姑供奉于太庙之中受世代香火。一个女人成为了一个家庭的支柱,有很多钱很多家产,不留给自己的儿子,却留给自己的侄子,历史上是没有这种先例的。狄仁杰的话实际上直接切中了问题的要害,让武则天进退两难,而且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如果真的把皇位留给自己的侄子,自己死后,自己的侄子做了皇帝,会放过自己的这些儿子孙子吗?真的传给侄子,基本等同于把李氏家族的子孙推向死亡之路了,武则天认同自己是李家的媳妇,同时她也是一个正常的母亲,所以,她不会这么做。



武家后代让人失望至极:

武则天之所以将皇位权力还给李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武家的后代良莠不齐,难堪大任。武则天环顾武家子弟,竟然没有一个是可造之材,武三思、武承嗣等人更是无才无德,草包一个。如果武则天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硬是扶立一个武家的人做皇帝,那么早晚这个政权也是被李家推翻,因为毕竟朝上的大臣还是公认的天下是李家的,不是武家的。那么还不如现在就还位于李家,来做一个权力的平衡,先保住武家人的安全,不至于自己死后,李武两家打的天昏地暗,这是武则天不想看到的。


晚年昏庸直接被逼退位:

在武则天皇帝生涯的最后几年里,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张氏兄弟手中。而张氏兄弟并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凭借的只是武则天的宠信,自然这样的人不可能是张柬之等老臣的对手。最终在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人趁武则天病重发动兵变,用强硬的手段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重新恢复李姓天下。神龙政变的发生后,武则天被逼退位,还政于李家。随后搬进上阳宫。二度登基的李显为其母武则天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周王朝历经一朝宣告结束。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遗诏去除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706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这最后一点就是被逼无奈只能退位了。


武则天最终将皇位还给李家,不论是否真心还是违心,都堪称明智之举,既成全了自己的好名声,同时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条生路,她不仅在之后得到了唐朝历代皇帝的尊重和承认,同时也受到了武氏一族的感激。


历史课课代表


一、政治上的考量:古今中外真正的政治家在考量问题时莫不都从政治的高度思考问题,并用政治原则来统领行动。当时天下是武则天的,但武则天的大周是从大唐手里顺过来的。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是李治的情人、皇后,后来成为太后、皇帝。不管怎么说他是李唐王室的成员。武则天坐天下,李唐王室的藩王、大臣能勉强接受。但民心仍向李唐,因为有贞观之治在那里垫底做基础。武则天不还江山与李唐,不仅是与庞大的李唐王室为敌,更是与天下为敌,弄不好要天下大乱。

二、家族的考量:武则天的大周当时只有两个选项,第一个选项为把皇位让与儿子,天下重回归李唐。第二个选择将大周交给武姓娘家侄子武三思等。都是血缘血肉亲,谁更近一些呢?肯定是儿子。虽说皇家无亲情,起码母子情是存在的。将大周交给侄子,不靠谱!那是亲戚,如果武则天把天下变给侄子,武家宗庙里如何安放武则天的神位都是问题。儿子才是自己的骨肉,才是一家人。

三、形势比人强:武则天女中汉子,女子豪强。但晚年精力不剂,用面首当特务,掌管朝政,出现了乱政情况,统治基础日趋薄弱。李唐王室与大臣联合稍一逼宫,身边的人被杀了个干净,没有了依靠,只得交权退休。同时武则天的娘家人,虽然说权势显赫,但缺乏雄才大略之人,武三思有点本事,但孤掌难鸣。尤其是武家缺乏能执掌兵权的人,没有兵权做后盾,想从李唐手中夺江山,几乎不可能。


书华36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女权统治着,在她在位期间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武则天少年时入宫,后来成为后妃成为李世民的皇后,甚至自己称帝。开启了大周朝,女权统治的王朝。但是在晚年,她又将政权交还给了李家,是为什么呢?

1.武则天始终是个女人,她是李家的媳妇。

当时她重病在床,只有心腹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伺奉在侧。而宰相联合其他大臣以及禁军统领则前来逼迫武则天交出权利。当然她可以选择不交,但鱼死网破对她没有任何的好处。

武则天当时已经没有多少时日,若是她不交出权利,死后将无祠堂可入,无人供奉牌位。如果交出权利,还能谋得一份体面。

2.武则天无子可以依靠

武则天的几个儿子都不太争气,相继地都死掉了,她没有亲生的儿子可以依靠。再说随着她身体的年迈,对朝政把持开始力不从心,外界大臣开始借助这个机会心思活泛起来,借机逼迫她交出权利。

如果她将权利交给武家的人,就只能在侄子一辈人中进行挑选。难道侄子即位以后,会将武则天放在心上吗?

3.时局所迫

武则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她自己内心里也非常明白。既然已经没有什么余地,不如交出权利还给李家对天下人,对李家或是对自己都是没有坏处的事情。


浮生说历史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的唯一一位女皇帝,也同样面临着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根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在选择皇储时,曾在选择李家和武家之间犹豫过,甚至是有点偏向于传位于自己的侄子武三思,最后之所以仍把江山还给李家,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传位于武三思,武则天将何以自处。给武则天吃下定心丸,让她决心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的人,是狄仁杰。作为武则天最信任的大臣,武则天曾就皇位继承人问题,咨询过狄仁杰的意见,身为高段位的政治玩家,狄仁杰深知,皇位继承人的选择,说到底是皇帝的私事,乱说话是会有危险的,所以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站在女皇的角度,指出了传位武家的弊端,委婉的表达自己的倾向,让皇帝自己去做抉择。这个弊端就是,如若武家子弟继位,那武则天将何以自处?因为历朝历代从没有把女子作为开国君主供奉于太庙的,虽然武则天是大周王朝的实际开创者,但身后事也由不得她做主,而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归国于唐室,自己即使高宗的皇后,又是继任皇帝的生母,仍可以被奉于宗庙,受享祭祀。两害相权取其轻,武则天深知复归唐室是最佳选择。

其次,就是血浓于水。武则天少时入宫,成为太宗的才人,后来又和高宗擦除火花,最终成为了高宗的皇后,武则天和唐高宗育有四子二女,传说长子和次子的死,都与武则天有关系,剩下的两个儿子,也摄于母亲的威吓,惶惶不可终日。特别是中宗李显,那日子过得叫一个辛酸。虽说武则天为了扫清权力之路上的障碍,可以辣手无情,杀起李唐宗室就像杀小鸡,可毕竟儿是娘的心头肉,人老多情,自己只剩下二子一女,难免会觉得对子女有所亏欠。人非草木,皇帝也是不能例外的,加上儿子本来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被自己一手赶下台,物归原主,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武三思虽说自己的侄子,可武则天和兄妹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思来想去,还是归政给儿子更合适。

最后就是,即使传位于武家,也坐不稳。自唐高祖晋阳起兵,太宗剪灭群雄,天下皆已李唐为正朔,天下是李家人打下来的。武家虽说也是关陇贵族出身,终究是君臣名分早定,贸然以武氏代唐,只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除了自己能力超群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在高宗时期,自己奉高宗旨意,以皇后身份处理政事,所谓二圣临朝,师出有名。而且,从自己处理政务开始,朝臣反对之声不绝于耳,无奈有高宗做后盾,大家也没办法。及至后来,以六十多岁高龄改元称帝,各地反叛不断,起兵讨逆的人是久杀不绝,即便是统治稳固之后,也是心里发虚,没有几天安生日子。遍观武氏子弟,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人才,自己在的时候,还能镇得住,后来证明她自己也没镇住,一旦真的传位武家,则立时就是天下大乱,是自取灭族之祸。汉朝吕后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综上所述,将天下还给李唐皇室,无疑才是最优解,不但自己的身后事不用过多担心,武氏一族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也能安享荣华富贵。


燕然慕容


关于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以前了解过一些。今天就简单谈我的认识。据历史记载,对于传位给谁的这个问题,武则天在上朝的时候隐晦的提出过,是传位李家还是传位武家。大臣们的意见是比较一致的。尤其是一位大臣的一句话,让武则天坚定了信念,他说:总管历史,没有哪个侄子是给姑姑祭拜的。这句话让武则天坚定了信念。

首先坚定说一下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她以自己杰出的才能和超凡的智慧,从一个才人一步步爬上皇后宝座,最终又坐上皇上宝座,建立大周朝。武则天虽然姓武,但是武氏成员说到天上,最多也就是武则天的侄子、侄孙。武则天虽然不姓李,但是李氏成员却有很多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亲孙子。

自从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作为一个皇帝,武则天同样有个烦恼:立谁当太子?立儿子为太子,很简单,候选人主要是她和唐高宗所生的健在的两个儿子李哲和李旦。而立侄子为太子,候选人便是武家子弟,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武三思、武承嗣等侄子辈。武则天姓武,由武家继承权力意味着武周王朝的延续;如果由李家继承皇位,则意味着武周王朝的结束,李唐王朝的复辟。 

一个女人当家作主后,有很多亲儿子、亲孙子,却一心把家产全留给自己的侄子、侄孙,她能是正常人吗?

如果只是如此,我认为她不是正常人,还有些刻薄。问题是,围绕皇权的角逐中,从东晋灭亡开始,就有一个近于不变的惯例,那就是亡国的皇族通常都会被屠杀殆尽的。

从这层意义,如果武则天不还政于李氏,就相当于一个女人当家作主后,就把自己亲儿子、亲孙全部推入屠场,然后把家产全留给自己侄子。她就是神经病,也不可能这样做事啊?

武则天又不是傻女人,当时的国人大部分都有死后这一概念。死后享受供奉是一大愿望,唐朝为了争一个死后荣誉的事情并不少,武则天也不会例外。那么,武则天为啥会立无字碑呢?其原因就在于:她的身份的尴尬,以皇后还是皇帝?


创新课堂


历史往往是偶然与必然的合奏曲!



武则天皇权归李,原因主要有5点:

1,武则天只是自己想当皇帝,把天下传给武家的意愿并不大,甚至根本就没有。她只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已。



2,武则天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虽然提拔了很多武氏子嗣,但那是为了抗衡反对势力,并不意味着她有心把天下交给武家。



3,天下重归李家是人心所向,武则天若一意孤行,代价太高,成功几率很低。对这一点她心里很清,而且如果霸王硬上弓,很可能給武家带来灭顶之灾。



4,武则天与老公还是有感情的,如若武家成事,她死后的归宿也成问题。在当了一把网红之后,皇权归李是最好的结果。



5,武家子弟也不是很争气,真正能撑得住场面的没几个。让这些人当政实际上是把他们推入火坑。



以上几点中,第3点最重要。另外,说武则天是被逼退位也不全对,如果武则天坚持铁腕统治,李家翻身也会困难重重。

武则天后期的统治实际上是故意放松了,也就給了李家做大的机会。内因是武则天在权衡厉害关系后,外因是神龙政变的形势所迫,总之,历史往往是偶然与必然的合奏曲!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让我们一起回到武则天的时代,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任何统治者都是要立接班人的,除非他永远不死,武则天也不能例外。问题是,武则天的儿子都姓李,跟她一样姓武的人呢,都是她的侄子。


那么,到底是该立武家的人,还是李家的人呢?如果传给儿子吧,她好不容易建立的武周王朝就一代而亡了,如果传给武家的侄子吧,武周王朝肯定是能传下去的,可侄子跟自己的血缘关系又不是嫡亲的。


到底选谁好?武则天为这个事烦得睡不着,就去找狄仁杰商量。



狄仁杰回答道,虽然现在天下是你武家的,但却是李家打下来的,还给李家名正言顺,给你武家就太不像话了。一个是儿子,一个是侄子,你说是母子亲还是姑侄亲?我狄仁杰活这么大,还真没听说过哪个侄子当了皇帝,会在太庙里祭祀姑姑的。


武则天听了之后很生气,直接把狄仁杰给打发走了。狄仁杰走后,武则天更烦了,也就更睡不好了。


不管狄仁杰说得多有理,自古以来,枕边风都是最好使的。恰恰在这时候,有高人对武则天的男宠二张说,“兄弟啊,别看你们现在荣华富贵,可是陛下死后,你们还会享福吗?如果你们劝陛下立了庐陵王当太子,就是立了大功,等到庐陵王上台,他也不会忘记你们的大恩大德的。”


二张一听,这话确实不假,赶忙谢过,然后跑去劝武则天立庐陵王为太子。武则天本来还在犹豫呢,结果被枕边人二张这么一说,就也下了决心,立了庐陵王李哲当太子。


在外地饱受折磨、整日提心吊胆的庐陵王李哲,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还改回他出生时的名字李显,长期活在恐惧之中,他的外貌变得憔悴不堪,性格也非常软弱,整个人都变了。


改立了李家的子孙当太子,明眼人都知道,武则天是要放弃武周天下了,而这个武周还能坚持多久,就看武则天能活到多少岁了。


想了解更多武则天秘史,不妨关注“路上读书”,每日分享趣味历史故事。


路上读书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她的一生,极富争议。有赞她的,也有骂她的,但这一切,都无法抹杀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很多人会好奇,武则天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终于登上了皇帝位。为什么临死前,却把江山又还给了李唐。时隔已过千年了,我们今天再来看看当年武则天的这件事情,你会发现,她其实真的很聪明。




要知道,在最初登基为皇的时候,武则天就没有打算把这个江山社稷还给李家。不然最开始时候她也不会费心费力的改国号,并且还重点扶持自己的侄子。那时候武则天想把江山给侄子的想法可以说是众人皆知。也因此,他在位时期,武家是何等的辉煌啊!就连祭天大典的时候她都是让侄子来完成的。所以说啊,早就已经把这个天下給武家的想法了,那么最终武则天却还是把这个皇位传给了李显,这是为何缘由呢?据悉,这理由啊,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就是因为武则天是何等聪慧的人啊。江山社稷在她手中打理的如此井然有序,她必定是想要千古流传下去。交给两个侄子,这两个侄子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但是无奈个个不成气候。若是真的把这个皇位传了下去早晚会不毁在这两个人的手中,所以为了不让自己的江山转手给他人,也不让自己百年后留的骂名。所以并没有这样做。

第二点非常明显了。虽然自己是武家人,但是侄子终究只是侄子,和自己最亲的最有血缘关系的还是自己的亲儿子。而且从自古以来就没有侄子来祭祀姑姑的,所以这个也行不通啊。再说了真要是临终之后还不知道这侄子会怎么安葬自己呢。所以权衡之下,还是把位置传给了儿子。



第三点就非常清楚了。虽然现在的文武百官都是和跟随自己的,但是那些老臣们还是有话语权的。他们的内心还是向着李家的。说句不好听的终究还是觉得武家这个天下名不正言不顺。再加上在位时候已经把很多的大臣杀掉了,若想这千秋大业能稳定,还是要看民心啊!所以自然而然把这个江山社稷还给了李家。

还有第四点就是虽然武则天做了皇帝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是对李治内心深处还是有情爱的。所以最终还是以一个皇后一个妻子的身份下葬的。

所以,聪明如武则天,所以她最后留下了遗诏,把江山还给了李家。更留下一个无字碑,让后人来评说她的功过。不管怎么样,后来武则天还位给李家后,最起码再给天下百姓带来了几十年的盛世,这个功绩是永远无法抹杀的历史。


一罐番茄酱


武则天还位李唐,可能是她晚年最为英明的决定!

公元690年,武则天把儿子李显从祖传的皇位上撵下来,自己做了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继位年纪最大的皇帝,六十七岁的武则天马上面临一个大问题:立储!

要说立储是身后事,用法国路易国王的话说: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武则天奋斗了一辈子,才登上皇位,马上就的为别人考虑,的确很让人沮丧,但在注重传承的皇权社会,纵然有一万个不愿意,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潜在的接班人有两个,或者说两派:

以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娘家派,和以儿子李显李旦为首的婆家派。

从传统上说,子承父业没有障碍,关键是,武则天是个女皇帝,并无先例,如何继承就有了争议。

武承嗣、武三思就是钻这个空子,既然是皇帝,当然要把皇位传给自己姓氏的血脉,如何能便宜他人。武则天也一度打算传位给侄子,让她开创的大周政权可以万世存续下去,但却面临几个问题:

第一:她与娘家感情不和。武则天是荆州都督武士彟的次女,十二岁那年,武士彟病逝,此后,武则天与母亲杨氏饱受家族欺凌,尤其是她的两个哥哥武元庆、武元爽,相传曾经虐待过武则天,而武承嗣、武三思即为两个哥哥的儿子。武则天是个记仇的人,继位后,早年与她不睦的朝臣嫔妃都遭到了清算,对于在娘家所受到的屈辱,自然也铭记在心,所以纵然两个侄子表现的忠心耿耿,但那不过是攫取权力的寻常手段,武则天岂能不知。

第二:百姓不赞同。武则天虽开创大周,取代李唐,但在百姓眼中,天下依旧是李唐的天下,武则天不过是李家的一部分,他们能接受李家儿媳做皇帝,却无法接受武家取代李家。史书记载:初募兵,无有应者,闻太子(李显)行,北郊山头皆兵满,无容人处。可见李家的影响力无处不在,远不是武则天一人所能改变。

第三:武则天虽亲情淡漠,但李显李旦毕竟是她的儿子,一旦武家继位,必然对李氏宗族大加屠戮,以绝后患。断子绝孙,是传统文化教育下的武则天无法接受的。

除了自身考虑,大臣们态度也对她影响很大。

武周年间,梳理朝政的狄仁杰,是坚定的拥李派,他曾毫不避讳的劝谏武则天:立武,未常闻帝供姑姑之灵位于太庙矣。

比起群臣漫无边际的说辞,狄仁杰对武则天更加了解,如果还是重复其他人的观点,比如母子亲情,三从四德等,不仅不会得到武则天的认同,还会招来反感,武则天一个女人登上帝位,本就是反传统的典型,怎么可能屈服于传统。

唯独能让武则天忌讳的,只有身后事。纵然武则天站在权力的巅峰,但身后事依旧是她无法掌控的,对于醉心权力的武则天而言,无法掌控才是她最大的弱点。

思前想后,武则天只能还位给儿子李显。

此后虽有张柬之兵谏,武则天提前还政,但李显李旦对母亲还算尊重,除了武承嗣早死,武三思在世并未受到清算,武则天死后也顺利归葬乾陵,与高宗合葬,虽然立了一座无字碑,但子孙们并未对她大加鞭挞,反倒是文过饰非,就此带过。



日慕乡关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是有点缺陷的,我来纠正一下吧!武则天并不是主动把天下还给李氏家族的,确切的说是被逼退位,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事情的经过吧!



武则天称帝后期,也就是公元698年左右,武则天的两个侄子是非常想成为太子的,这两个人应该没少在武则天耳根子底下磨。这件事没成还是狄仁杰给他摆事实讲道理,说清里面利害关系,武则天这才没有迈出“天下为武”的这一步。武则天当时应该也能看出来人心所向,已至垂暮之年的她,可能也没有心力再去走这招险棋了。后经在各方施压和协调,武则天才再次把李显立为太子。


把李显立为太子,大家可能都会以为主线已经定了,不会有太大变化。但谁也没有想到老年的武则天,不知道是糊涂了还是怎么了,天天沉迷于张易之、张昌宗两个美男之间。说这时候的武则天好色也不足为奇,后来张易之、张昌宗得寸进尺开始插手朝政,使当时的原本明朗的局势再次浑浊起来,各方面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紧张。正在这时武则天突然就一病不起了,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大臣们就抓住时机,趁你病要你命发动了宫廷政变,成功逼武则天退位。所以准确的说并不是武则天主动把江山还给李家,而是被逼无奈。



手机打字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