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長屋王和鑑真東渡的那些塵封往事

聽說最近這個挺火的,小編在這裡也來仿寫一段:

己亥年末,庚子春初。江城大疫,萬人染疾。雖值新春,然眾惶然。封四下之城郭,閉千家之門戶。路無車馬,巷無人煙,此誠危急多難之秋也。然忠志之士不懈於內,良友之邦相助於外,蓋追炎黃之遺風,欲效之於華夏也。國士鍾南山、李蘭娟、王辰等,率數萬醫士死守華中。東齊魯,南湘雅,西華西,北協和,白衣素甲之軍逆行而上。九州一心,舉國抗疫。數月方休,國泰民安。華燈依然,山河無恙。

慚愧慚愧,獻醜了,但希望此時的你看到最後,因為想說的方面有很多。

最近,相信大家一定在網絡上看到了最新的抗疫情況,其中較為火熱的便是鄰國日本發來物資包裝上所寫的文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兩句偈語其實出自1300年以前,日本的一位長屋王寫的一首詩詞,全文如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短短几個字,不僅一下子觸動了每一箇中國人的心,更讓我們回憶起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段記憶。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長屋王和鑑真東渡的那些塵封往事

對中日曆史有所涉獵的讀者朋友們可能有所瞭解,這其實是當年日本長屋王與大唐友好交往的一個典故,也是高僧鑑真大師東渡扶桑的緣由之一。相傳在1300年前,一直崇尚佛法的日本長屋王動用了日本最頂尖的的繡衣工匠製作了一千件精美的袈裟,在每一件袈裟上面都繡上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十六個字,並將這些袈裟送給了當時大唐的僧眾,渴望著中日的友好往來以及佛教等文化交流。此後,鑑真大師聽聞之後,深受感動,毅然決然六次東渡,弘揚佛法,書寫了中日友好關係中感人而深遠的一幕。

而在那個年代,正值日本奈良天平時期,佛教雖然早已在日本地區萌芽,然而久久不能形成正統,不能達到市場化規模化。為啥子呢?不急,咱們慢慢道來。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長屋王和鑑真東渡的那些塵封往事

早在公元645年,即日本大化元年,孝德天皇就頒佈了《改新之詔》,廢除大貴族壟斷政權的分封體制,說咱們要向老大哥大唐學習,借鑑大唐文化制度改善國家和民生,後來把日本學習中國唐朝律令制度等系列的改革稱之為"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之後,日本社會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中央集權也逐步得到鞏固。然而拿來主義畢竟不是土生土長的玩意,沒有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照搬照抄唐朝的租庸調製,使得老百姓難以逃避沉重的剝削和殘酷的兵役。因此,到了奈良時代,很多老百姓就乾脆出家當和尚去了。這不是想開了,也不是想不開,而是那個時候和尚不用納稅,你說奇不奇葩。

隨著和尚越來越多,僧侶魚龍混雜,品質參差不齊,日本的佛教始終沒有辦法向大唐一樣有模有樣,所以日本政府就急需要高端的管理制度和文化體系。但是,當時日本畢竟能力有限,怎麼辦呢,找老大哥大唐朝幫忙啊,這麼著,才有了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向中原佛教取經交流,相傳長屋王送袈裟就發生在這期間。日本時不時拿點東西過來供奉一下,招聘幾個所謂的"大唐高管"。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長屋王和鑑真東渡的那些塵封往事

日本天平四年即唐開元二十年(732年),日本政府任命遣唐使時,欽點了榮睿、普照兩個青年和尚一同出使大唐。733年,榮睿、普照來到了中原大地,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留學生"和"獵頭"生涯。目的之一就是學習大唐禮儀文化,其次就是物色名僧,聘請他們到日本講佛授戒,其中不乏像道璇等僧人。

然而你要知道,不管在哪個行業,都有等級、能力、威望差別,就像武俠中,你一個練武的怎麼能和修仙的比呢。所以10餘年間,雖然日本得到了不少大唐僧人的教學,但總是缺那麼點意思。

後來,日本聽說在揚州大明寺有一位高僧,是一位受具足戒的大師。這裡要說明一下,什麼是"受具足戒"。我們叫的和尚或者僧人只是最簡單的稱呼,一個僧人要經受沙彌戒、比丘戒等一系列的戒律,嚴格的大乘佛教徒需要受二百五十戒,為"具足戒"。簡單地說就是在個人修行過程中不斷獲得證書和職稱,就像今天的中高考、評教授等,道理都差不多。這樣你才有資格去教書,也就是為他人受戒,而這位高僧就是鑑真大師。

鑑真不僅取佛教各家各宗之所長,並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且在幾十年前就順利地通過了具足戒,更讓人尊敬的是他在建築、醫藥等領域都有很高的造詣。可以稱得上是當時行業的大佬。幾十年間,為俗人剃度並傳授戒律,先後達四萬餘人,江淮間尊為授戒大師。這正是日本所需的尖端人才,整頓佛教的理想高管。於是榮睿和普照前去拜訪,訴說了日本有佛法但無授戒名僧等尷尬局面,並邀請鑑真前往日本弘揚佛法。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長屋王和鑑真東渡的那些塵封往事

好,我們再來看此時的鑑真大師。天寶元年(742年),鑑真大師已經54歲了。當留學僧榮睿和普照來到大明寺懇請鑑真東渡之時,眾人皆是愛搭不理,唯有鑑真大師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

那麼為啥眾僧斷然拒絕,而鑑真卻毅然決然呢?並不是眾僧無情,現實所逼罷了。當時日本與大唐相隔距離確實給眾人一種恐懼之感,而且造船技術有限,航海能力不足,穿越東海遠達東洋造成的事故數不勝數,前車之鑑便是當年出航的道福、圓載和尚。更何況,沒有朝廷的批准,你沒有簽證是不能出去的,否則就是偷渡啊。

而鑑真大師又何嘗不知道這些,出航的危險、朝廷的嚴令,但都阻擋不了這場中日友好往來的活動。鑑真大師見到了這兩位留學僧晚輩和日本政府的誠意,出家人早已感恩動心,又想起當年南嶽慧思禪師轉世成為日本太子的傳說,以及曾幾何時,日本的長屋王贈千件袈裟的事蹟,更是下定了決心。或許這就是佛法無界,這一年,鑑真大師便與祥彥、思託等弟子們,會同榮睿、普照開始準備東渡事宜。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長屋王和鑑真東渡的那些塵封往事

一次東渡

一開始,啥也不知道,啥也不敢問,由於沒有出國證明,鑑真一行人便假稱是前往天台上國清寺參加供奉活動。同時,他們手中又得到了當時宰相李林甫的兄長李林宗的介紹信,於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一切就緒,等待出發。

就在出發之際,出事了。弟子道航認為同行的如海僧人不夠資格,品行不端,這就讓如海不高興了。好好的出國去不了了,哼,讓你們都去不成。如海就跑到了採訪廳誣告這一行人勾聯海盜準備起事造反。而當時確實有海盜肆虐的情況,時任淮南採訪使的班景倩聽到這消息,立馬派人拘禁了所有僧眾。雖然事情查清楚後,大家相安無事,但畢竟出海不安全,且算是偷渡未遂,船都被沒收。就這樣,第一次東渡,被扼殺在了萌芽狀態。

二次東渡

一次失敗之後不久,鑑真一行人再次重整旗鼓,準備了海船,以及各種佛像佛具和技藝工人,準備二次東渡。

天寶二年末,鑑真一行人啟程出發,卻在出海後不久就遭遇到了大風,船破了,人幸好被救了,就這樣,二次東渡泡湯了。

三次東渡

第三次東渡,鑑真等人再次準備起航,不料沒出多久,被人告發,官府馬上就發現了這幫準備偷渡的僧眾。無奈之下,三次東渡就此失敗。

而經過前三次的失敗,鑑真大師也明白了,在江淮地區出海,很容易被發現,不如找個遠一點的地方,或許不容易出事。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長屋王和鑑真東渡的那些塵封往事

四次東渡

吸取前三次教訓之後,鑑真等人決定秘密前往福州,再出海東渡。就在鑑真一行人信心滿滿前往福州的半途中,卻不知背後有人坑隊友了。

鑑真留在揚州大明寺的弟子也是擔心師傅安危,焦急擔心等一系列的心裡活動之下,還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官府。沒辦法,什麼時候都要避免豬隊友的存在。就這樣,走到半路,就被官府截了回來。好,四次東渡失敗告終。

五次東渡

天寶七年(748年)的六月,鑑真一行人再次東行。這次就以穩妥為主了,雖然還是遭遇到了大風大浪,但起碼人員和船隻都還在,只不過隨風浪一直漂流,好一段時間後才看到了大陸。上岸之後才知道,原來我們漂錯了方向,一行人竟然到了海南三亞地界。就這樣,鑑真等人在那裡停留了一段時間,為當地帶去了中原文化和醫藥技術,至今還可以在三亞看到曬經坡等鑑真遺蹟。

隨後,鑑真決意返回揚州,經廣西、廣東返程。在途徑端州時,也就是今天的廣東肇慶,留學僧榮睿積勞病重,沒再能堅持下去,去世了。而途徑韶州時,普照也離鑑真北去。兩人的離開,給鑑真大師沉重的心裡打擊,加上連年的疲勞和水土不服,鑑真的雙眼逐漸失明。後來,最得力的弟子祥彥也因病去世,讓此時的鑑真大師更加無力和無助。就這樣,五次東渡落空,然而鑑真大師輾轉之後回到揚州並未甘心,反而更加堅定決心。這一年,鑑真大師63歲。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長屋王和鑑真東渡的那些塵封往事

六次東渡

天寶十二年(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晁衡(也就是阿倍仲麻呂,李白和王維詩中都提到過這位好友)等人來到揚州,懇請鑑真大師能與他們一同東渡日本。此時,這位雙目失明的老人依舊決心堅定,答應與他們同行。

然而當時唐玄宗信奉道教,只希望派遣道士前往日本,不同意鑑真大師東行。與此同時,十餘年來鑑真因5次東渡,已經在揚州甚至是大唐國內名聲大振,僧侶們更是對鑑真格外關注,看護及其嚴格,使得鑑真無法輕易登船東行。

就在這時,鑑真弟子仁婺迴歸揚州,聽說師傅東行收到了阻撓,便帶著師傅等一行人登上了自己歸途的船隻,秘密將師傅送到了日本遣唐使的船中。隨後,官府不知怎麼的,很快得到消息趕來,要搜查日本船隻,幸好當時的副使大伴古麻呂十分機智,把鑑真一行人藏匿起來,勉強躲過了搜查。就這樣,驚險之後,鑑真大師開始了第六次的東渡之旅,更值得高興的是,不久之後,普照也迴歸了東渡的團體之中。

十一月十六日,船隊出發,路上一路平安,一直過了沖繩,到達種子島地界。不過,卻在之後的途中遭遇了大風浪。鑑真所乘之船與藤原清河、晁衡所乘之船失散,是不是老天註定不讓鑑真東渡成功呢?

藤原清河、晁衡所乘之船隨著風浪漂盪到了越南地界,還和當地人發生了衝突。你可以想象,那種情況下,一方對著另一方喊著:你瞅啥。另一方反過來:瞅你咋地。那還不得幹起來啊。而且你要知道,當時,日本人打越南人還打不過,損失慘重啊,藤原清河、晁衡只好灰溜溜跑回長安。而當時李白聽別人誤傳晁衡已溺死,還寫下了《哭晁卿衡》這首詩來悼念他,不得不說,李白老大哥也是中日友好大使之一啊。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再來看看鑑真所乘之船,他們相對比較幸運,歷經多日的艱險,於十二月二十日到達薩摩,今天鹿兒島的附近。並且在二十六日,到達了日本九州的太宰府。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長屋王和鑑真東渡的那些塵封往事

從此之後,鑑真給日本帶去了佛法,而且還帶去了許多大唐的醫學、建築、雕刻等文化技藝,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大臣、僧侶等數百位授戒,讓日本有了正統的律學和律宗。之後鑑真被封為"大僧都",統領所有僧眾和僧佛事物,建立了當時日本最正規的戒律制度。

他用耳聽口述的方式為日本僧人講述佛法,校訂經文,用舌頭嘗試藥物,完善了當時日本的藥物典籍。他更是用五次失敗,六次東渡,十餘年的堅持,無數次的身臨絕境詮釋了什麼叫"大雄無畏"。我們無法得知,究竟是有著什麼樣的佛和願,有著什麼樣的決心和業緣,有著什麼樣的弘法志向,讓鑑真大師如此越挫越勇,毅然決然。但我們知道,鑑真大師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一位人物。

公元763年,鑑真在唐招提寺圓寂,相傳當時鑑真結跏趺坐,神態安然,多日之後,依存體溫,被人稱為"真菩薩"。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長屋王和鑑真東渡的那些塵封往事

1300年後,我們再一次把目光放到此次日本捐贈給中國抗疫物資包裝上的這兩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不是又令你感動一次。

與此同時,伴隨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而來的,還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兩句。它們出自《詩經·秦風》,這是戰國時期秦國的一首戰歌,是打仗的時候唱的,意思是"怎麼能說沒有衣服呢,來,我們同穿一件"。值得注意的是,包裝袋裡裝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今天一線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服,不得不令人覺得滾燙與熱烈。還有王昌齡的詩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和"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好,現在希望把你的注意力從剛剛的澎湃中抽離出來。

鄰國日本在這些物資上寫的詩句,讓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感受到了我們文明的魅力,讓我們穿越回那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年代,回到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疆場之上,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但是,我們真的只是感動嗎?我們可以拿出什麼去回應。小編只是感到慶幸,只是慶幸,自己曾經在讀書時還讀到過"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幾句話,讓自己在今年疫情期間沒有因為第一次聽到這幾句話,而覺得這些如此震撼的詩詞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今天,我們需要中國加油武漢加油,但我們要的不僅僅是"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最後,銘記歷史,發憤圖強。歷史不應該被忘記,但同時也不能忘記,今天就是明天的歷史。

願我們早日脫離疫情,願所有人一切平安,"三點水談"下期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