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如果执意造反,率兵攻打刘邦,能灭了汉朝吗?

右惜


若韩信执意造反,则刘邦必败。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曾言: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足以见得韩信的军事能力有多么强大。

秦朝末年,天下暴乱,各地纷纷自立为王。但此时的韩信,只是人们眼中一个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不良青年。在经历胯下之辱之后,韩信外出寻找机会,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

最早韩信投入项羽的门下,几次进言均得不到项羽的采纳,便转而投靠刘邦。

在和刘邦的一次对话中,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出汉中、夺天下

公元前206年,韩信为了帮刘邦打出汉中,暗度陈仓一举击败项羽。当时由于栈道被刘邦逃跑时毁掉,楚人以此为天险,坚信刘邦不可能正面打过来,便放松警惕,麻痹大意。然韩信一边派人修栈道,一边派兵翻越秦岭。等韩信率军攻打过来时,楚军还未做丝毫准备,于是楚军溃败,刘邦得以走出汉中,有一种重见天日的感觉。

紧接着韩信先后攻下魏国,拿下代国,灭掉赵国,说降燕国,伐下齐国。

然后又发动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至项羽军心涣散,兵败于乌江自刎。

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天下。纵然是项羽无大志,划江而治,那么刘邦也终究无法跨过去那条楚河汉界。

《史记·淮阴侯列传》: “何曰: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 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 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韩信自齐王之时,兵多将广,刘邦心有顾虑,怕其夺权,却又不能奈何。时韩信若举兵造反,刘邦只得步步退守,无力一战;韩信封楚王之时,虽手中多是新兵,但以韩信统兵练兵能力,不久便能成为一支精兵,若不听从刘邦召唤,举兵造反,刘邦恐仍难以抵挡。

可惜一代兵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也!

性格决定命运,格局决定结局

韩信成名之前和成名之后,皆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

成名之前是胯下之辱,被后世传颂,称赞其心胸辽阔。但殊不知,胯下之辱的背后,成就了君子的美名,却也失去了王者的气息。

这件事倒映出的是,韩信自始至终都未曾想过自己能够成为一代霸主。

因为王的气质,是绝不允许自己承受胯下之辱的。

成名之后是漂母之恩,说的是韩信成名之前,饥肠辘辘,钓于城下,一妇见状,分其饼食之。韩信遂言:他日出人头地,重金报答。待韩信成大将军之时,亲率士兵于妇人家中,赐予千金酬谢。

这件事说明,韩信并非忘恩负义之人,始终念及旧情。而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纵是造反,必不愿与萧何为敌。而战场瞬息万变,时机一旦错失绝不再有,所以萧何,极可能成为韩信的致命弱点。

人物评价

韩信的一生是励志、光彩夺目却又悲哀的。物过盛则必衰,功高震主不懂收敛,可见韩信虽在兵法上造诣颇高,但却不懂政治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但后世皆以“我有国士,天下无双”来赞美韩信,学习韩信的军事本领,尊称其为“兵线”、“神帅”,这一生,得此荣耀,死亦何憾!


陌上说历史


没有韩信,就不会有刘邦的帝业;没有刘邦,也不会有韩信的功成名就。韩信和刘邦,不仅是君臣,也是政治盟友。

韩信本是个不受待见的人,无一技之长却又好吃懒做,堂堂七尺男儿,却总依靠别人接济度日。而且他又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经常自吹自擂,邻里对他嗤之以鼻,躲之不及。



韩信后来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后归属项羽,只做了个郎中的小官,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但均不被采纳,项羽给的薪水又很低,于是韩信跳槽到了刘邦那里。

刘邦认为他夸夸其谈没有真本事,只封他做个仓库管理员,韩信非常郁闷,跳槽还不如不跳。恰逢刘邦和项羽大战在即,许多将士均不看好刘邦,都偷偷跑到项羽阵营去了。韩信也跟着大伙,趁着月色偷偷的逃走了!



后来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把韩信追回来之后,再三举荐韩信做大将,刘邦不了解韩信,但他信任萧何,于是就同意了,还搞了个隆重的认命仪式,韩信感觉很有面子,决定好好干,但他自视甚高,随着功劳逐渐增多,欲壑难平!

韩信天生就是战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绝不拘泥于兵法,极善于灵活用兵,留给后世无数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中国历史上,韩信军事水平可以排前三。



尤其是韩信制定的“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基本战略,是刘邦取胜之根本。刘邦曾对韩信有过中肯的评价,“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这是番肺腑之言,颇有自知之明,反观刘邦打仗,毫无章法,逢战必败。

项羽曾以三万精兵击溃刘邦五六十万诸侯联军,杀掉刘邦十万人。刘邦带着残兵南逃,慌不择路,落入睢水而亡的,又有十万之众。楚军将汉军团团围住,要不是一场龙卷风吹乱楚军,刘邦极可能死在睢水。



刘邦派韩信率三万军北上,开辟北方战场。韩信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俘获许多兵马,刘邦立即就将俘获的精兵抽调至他的阵营,只留给韩信一些残兵弱将。一是担心韩信拥兵自重,二是正面战场确实比较吃力。韩信此时心中不爽,但他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虽然是残兵,但在他的调教之下,就能成为强兵悍将!

刘邦和韩信首次交恶应该是在攻打齐国时,刘邦派了郦食其去说服齐国降汉,齐国已经同意了,但韩信却执意攻打齐国,结果齐国以为郦食其是个间谍,就将他煮了。韩信攻占了齐国后,就和刘邦讨价还价,要做代理齐王。



此时刘邦正被楚军围困于荥阳,韩信这家伙不来救场,还讨价还价,刘邦非常恼火,但形势急迫,刘邦被迫只得答应其要求。

此时,楚汉之争胜负砝码就掌握在韩信那,韩信这个砝码向谁倾斜,谁就能取得最终胜利。此时项羽派人来游说韩信,愿意三分天下,让韩信当齐王。此时齐人蒯通也来劝说韩信,说他功高震主,非常危险。

但韩信谢绝了项羽和齐人蒯通的建议,他还是愿意相信刘邦,他认为刘邦得了天下后,会像项羽一样分封诸侯,这样他会顺理成章成为齐王。只是,他想错了,刘邦不是项羽,刘邦志不在此,他要的是整个天下!



假如韩信背叛刘邦帮助项羽,梁王彭越也会随之反叛,南面九江王英布或也会停止北上,那合围楚军的态势就会土崩瓦解,反而刘邦极可能被团团围住,成为瓮中之鳖,那陷入四面楚歌的就是刘邦了!历史得重新书写了!

就算韩信和梁王彭越保持中立,来个坐山观虎斗,待项羽和刘邦鱼死网破,他俩坐收渔翁之利。那么,最后争夺天下的就是韩信和彭越二人。以军事实力来说,韩信更强,那做皇帝的就是韩信了。


一半秋色


这个问题很不错。但是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时间。

题主的问题是汉朝,其实有两个不同的算法。汉朝的纪年从刘邦被册封为汉王开始的,也即公元前206年。而刘邦登基是在公元前202年。

因为考虑到第一次造反时机最有讨论价值,故本文按照汉朝纪年来算吧。

纵观韩信的一生,大概有3次可以造反的时机。

01 垓下之役前

那时,韩信歼灭了龙且的20万楚军,天下的形势就顿时变得微妙起来。韩信、刘邦、项羽都有自己的想法。

事情还得从韩信说起,韩信已经扫平北方战场,再往南走便是项羽的地盘了。这时,韩信觉得时机成熟,便向刘邦提出了一个请求,要做齐国的代理王。可别小瞧了这点,其实,这也就是韩信的人生目标了。

1)刘邦的态度

刘邦接到信后,气得那是暴跳如雷,嘴上依然是爆粗:“老子在这里受苦,盼着他来解救,他居然有想法了。”幸亏陈平和张良把他稳住。刘邦聪明就在于此,张良他们稍作提示,就立刻心领神会。

刘邦的态度虽然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但是这只是缓兵之计啊!张良、陈平他们很清楚,没有韩信,单靠刘邦手下那帮汉军,想要摆平项羽,难如登天。所以,这时,当务之急要稳住韩信,边上的彭越也在看着呢!

为何要派张良前往齐地册封韩信呢?众所周知,张良就是刘邦的亲信,由他出面,那么足可以显示刘邦的诚意。另外,其实刘邦的使者前去齐地,表面上是去册封,实际上是要过去稳住韩信,让他继续为刘邦效命。而张良是汉军里出了名的智多星,几次解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凭啥?就凭着他能读懂人心的本领。张良虽然不精于行军打仗,但是要说服韩信还是绰绰有余,他能不知道韩信的想法?所以,韩信最后没有造反,和张良有着莫大的关系。

2)项羽的态度

自从项羽的精锐之师龙且败在韩信的手下,项羽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恐惧。也许之前魏王、赵王的倒下,他不以为然,倒是龙且的惨败,他不可能无动于衷。

其实,项羽也挺重视韩信,要不然不会派出三分之二的军队去讨伐韩信。项羽本以为龙且重创韩信后,刘邦这边就可以开始倒计时了。然而,他万万没想到,韩信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

项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一只脚已经到了悬崖边,而韩信可能就是那个能把他推下去的人。于是,他第一次低下了高贵的头颅,派使者前去游说韩信,希望韩信能和自己以及刘邦三分天下。

话说,如果没有这件事情,项羽从头到尾不过是个有勇无谋之辈。当然,也是为形势所逼,才能采纳谋士的建议吧!事实上,项羽这个想法对于他和韩信来说的确是上策。他们都有着刘邦不可战胜的武力,如果刘邦做了皇帝,刘邦怎么可能留下他们?

只可惜,韩信拒绝了这次合作。究其原因,是项羽过去对那些将领们做得太绝,韩信完全不信任他。韩信的拒绝让项羽陷入了绝望,不然,单凭四面楚歌,怎么能征服从来不服过输的项羽呢?怎么能一次失败,就甘心自刎呢?韩信便是项羽这一生难以逾越的障碍,有他在,项羽即便东山再起,照样无法战胜韩信以及他身后的刘邦。

3)韩信的决定

面对汉、楚两营同时抛过来的橄榄枝,韩信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到底是继续效命于刘邦,还是接受项羽的请求三分天下?这时,蒯通出现了。他本来应该是韩信的福星啊!他为韩信分析天下的形势,希望韩信能接受项羽的建议。

韩信却认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也是,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就只是一匹普通马。刘邦的提拔才让他有机会大显身手,名冠诸侯。他既感激刘邦,又怨恨项羽。除去齐王的封号,最让韩信动心的便是天下的认可和尊重。对于一个曾经受过胯下之辱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锦袍加身、荣归故里更让人心动呢?

韩信有野心,不过仅止步于齐王,他从未想过要称帝,否则,现在就是绝佳时机。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懂韩信内心深处的想法:封王,成名。

而刘邦的册封已经满足了他所有的需求,韩信没有理由因项羽而去背叛刘邦,从而背负不忠不义之名。所以,无论蒯通如何劝说,韩信终究未能背叛刘邦,其实是不想败坏自己来之不易的名声。

4)分析

其实,如果韩信真的想要背叛刘邦,此时就是最好的机会。

  • ① 北方战场皆由其平定,韩信在北面的威信更大。

  • ② 燕王臧荼归降汉朝,也是因为忌惮韩信的武力。

  • ③ 英布造反之时,明确表明自己自惧怕韩信。

  • ④ 韩信如果起事,彭越也可能追随。

  • ⑤ 韩信此刻手上的兵力与刘邦相当。


如果韩信真的决定起事,那么臧荼、英布、彭越忌惮韩信的实力,有可能一起反了。因为他们这么多年出生入死的目标就是为了封王,如果韩信反了,那么跟着刘邦就会充满了不确定性,谁会愿意去做赔本的买卖呢?再加上项羽,恐怕到时四面楚歌的就是刘邦了。事实上,刘邦登基后,趁着这几个人大意之时,将他们逐个击破。

因此,垓下决战前,韩信如果起事,刘邦的处境将变得十分艰难。


02 封为楚王后

项羽死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夺走了韩信的兵权。说起来,这也是第三次刘邦夺走韩信的军队了。虽然前面两次刘邦是为了抵抗楚军,但是最后一次的目的实在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刘邦赌不起啊。韩信一战就灭了项羽,刘邦打了4年都没撼动项羽半分。假如韩信动了一点心思,那么汉朝危矣。

虽然韩信风风光光地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那么还有多少兵力呢?可想而知。而且即便此时韩信想要造反,那些已经回到自己封地的诸侯王,会放着自己的好日子不过,来和他一同谋反?可能性几乎为零。

所以,韩信此时造反,胜算几乎没有。

03 贬为淮阴侯后

刘邦设计把韩信抓回,贬为淮阴侯,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韩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为刘邦打下了江山,只不过想做一个诸侯王,刘邦都容不下,心里怨恨与日俱增。这人要是心里有了什么想法,基本是很难控制得住的。

这时,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韩信便告诫陈豨当以自己为戒,如果他日欲起事,自己将在京城配合。

陈豨造反后,韩信便按照约定准备控制后宫。可惜刘氏江山命不该绝,韩信造反计划被人举报到吕后那里,在萧何的策划下,韩信被引诱入宫,身死族亡。

自己手上有兵时犹豫不决,两手空空之时,还指望借助别人来造反,那不简直就是痴人做梦吗?

结语:

韩信前后共有3次造反的机会,随着手上的兵力越来越少,内心的怨恨反而越来越大。当实力和造反的想法成反比时,他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就越来越渺茫了。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其实,韩信临死前的那一句恰好道出了,垓下决战前才是其造反最好的时机啊,也是唯一有胜算的机会。

呜呼哀哉,想当初,韩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向左一步便是三分天下,向右一步便是身死族亡。


读春秋思无忌


韩信一生颇为传奇,早年受过恶霸的侮辱,遭过亭长夫人的白眼,吃过漂母的饼,也有过一段酸涩的爱情。怀揣梦想投奔项羽后,只做了个站岗的门卫。满心希望跳槽刘邦,没想到只做了个粮库的主管,整天和一群四处乱窜的耗子混在一起。韩信一身的抱负无处施展,于是只好再次仗剑天涯,寻找生命中的伯乐。


(韩信剧照)

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立谏刘邦重用韩信,因此韩信才封坛拜将。从此为刘邦定三秦、灭魏赵韩三国,胁迫燕国,占领齐国,然后挥师楚国,灭项羽于垓下,走向人生的巅峰。然而正当韩信居功至伟,安享荣华富贵的时候,他的人生却开始走了下坡,最终被女人诱杀,并夷三族。

那么,如果韩信率兵攻打刘邦,能灭了汉朝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要看在什么时候。韩信有三次起兵的机会,只有两次可以成功。


(韩信剧照)

一、齐王时,完全成功

韩信被封齐王的时候,在定陶陈兵百万,声势滔天。如果韩信听从武涉或是蒯通任何一个人的建议而拥兵自立,完全可以睥睨天下。所以,刘邦面对韩信的要挟才能言听计从、被迫奉迎。于是,后来刘邦才在不通知韩信的情况下,一路赶到定陶,抓起帅印揣入怀中。韩信没有了兵权,刘邦内心才能感觉到踏实。
(韩信剧照)


二、楚王时,成功勉强

韩信被封楚王时,实力大减,但韩信依然陈兵巡视悬邑。因此被人抓住把柄,告发其谋反,刘邦震惊,不知所措。有人主张讨伐,但陈平说韩信兵力要胜于刘邦,而且韩信极善用兵,刘邦不是对手,只能智取。于是刘邦采用陈平计策,伪游云梦泽,计擒韩信。所以说,如果韩信在楚地起兵,还有成功的希望,因为当时天下形势极不稳定,关键还能得到英布及其他诸侯的响应,这样一来灭汉朝不是问题。
(韩信剧照)


三、淮阴侯时,注定失败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时,除了牢骚满腹,一无是处,即无兵可用,又无将可遣。所以当刘邦平叛陈稀时,韩信想险中求胜,矫诏释放官奴,突袭皇宫,杀吕后诛太子。而这种方法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一皇宫内院守备森严,仅凭一些目无法纪的官奴无法攻入。二长安城南北禁军加起来有数万之众,即便官奴都是一帮亡命之徒,但实力相差悬殊。另外陈豨很快兵败,里应外合和的计谋也落空。即便韩信侥幸占领长安,但是当刘邦回师,韩信也不可能守住一座孤城。
(韩信剧照)


总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韩信虽有机会,但都在观望彷徨中流失殆尽,所以在临死前只能仰天长叹、追悔莫及!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连百万之众,攻必克,战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是刘邦对韩信统兵打仗的评价。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看中的就是韩信是个军事奇才。因此,韩信挂帅出奇不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使得项羽疲于奔命,怆惶迎敌,首尾不能相顾,最后十面埋伏围困项羽于垓下,逼的西楚霸王乌江自刎。北下燕赵,平魏王豹,收李左车,创背水一战之战争先列,东下齐都,收拾金瓯,平定四海,其功莫大焉。当其盛时,恐怕无人敢与韩信争夺天下,刘邦当时绝不是韩信的对手。当时蒯彻曾劝韩信造反,韩信不听,错过了时机,致有未央宫之禍。这是从军事方面的综合考量的结论。然而韩信的缺陷又是致命的,其一是,韩信不懂政治,看不透帝王之术。不懂得急流勇退,回避嫌疑。其二是,缺少功成名就更应谦逊行事,善代部下,不与人争短长,免成众矢之的。其三是,重信义,树恩威做的太差了,以致锺离昧大骂韩信薄情寡义,不得好死。其四是反复无常,首鼠两端。眼见得大势已去,天下归心刘氏,手中又无一兵一卒,何必又暗通陈豨密谋造反呢?这其中的洞察时局,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政治眼光也太低能了。所以,若以政治才干与刘邦对决,韩信又远远不是对手,何况刘邦手下谋士众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者都不在韩信之下。应该说政治统帅军事,因此,韩信还是干不过刘邦。


天山月3


如果刘邦没有韩信,统一天下和不能统一天下的可能性各占百分之五十,至少刘邦在成为汉中王之前,并没有韩信的任何辅佐,照样成为天下仅次于项羽的一方诸侯,坐拥巴、蜀及汉中之地。

如果韩信没有遇到刘邦,那可能韩信这个人在史书上都不会留名,至少在当时,项羽不用韩信,放眼天下,除了刘邦,也没人用韩信了,千里马常有,但没有伯乐和平台,没人知道这是千里马。



刘邦和韩信是互相成就的,但总体来说,刘邦需要韩信的重要性,远远不及韩信需要刘邦的重要性。刘邦没有韩信,照样打天下,韩信没有刘邦,中国历史上就不会韩信这个人出现在史书中。

我们往往只看到韩信表面的胜利,而忽略了刘邦在背后的战略支持,韩信是一个天才没有错,但是韩信能力再大,也就是一个人,没有刘邦给他提供军队、粮草及后勤保障,韩信什么也不是。



没错,韩信在军事上是战必胜,攻必克,用兵出神入化,当刘邦在正面战场顶住项羽时,韩信在北方开僻第二战场,破代国、擒代相夏说,灭魏国,俘虏魏王魏豹,击赵国,擒赵王杀陈馀,败齐国,斩项羽大将龙且,占据齐地,一时威震天下。

韩信胜利的背后,有刘邦团队的鼎力支持,首先是刘邦在正面战场顶住项羽,减轻韩信的军事压力;再就是萧何在后方足兵足粮,提供兵员、粮草、补给;最后就是刘邦将自已团队的部分主力成员调拨给韩信使用,比如有曹参、灌婴、孔将军与费将军等人。



其中曹参是跟随韩信参战最久的将领,同时也是汉朝开国军功最多的将领,很明显曹参在韩信军中立了很多劳功。

用现在的话来说,韩信就是刘邦这个企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刘邦将一部分资源交给韩信使用,韩信能力非常强,非常出色的完成了工作中,韩信的功劳就多了,于是韩信就想自已创业,成为独立的企业主,这叫什么?叫背叛。



不要简单的认为胜利就是军事上的胜利,打仗和政治是两码事,军事是政治的延续,玩军事的永远玩不过玩政治的。

首先,古代的将军要造反,不是想反就反的,他一定要有一个出师的名义,韩信拿什么名义反刘邦呢?韩信要假齐王,刘邦给封了真齐王,韩信是一点造反的名义也没有,没有名义,就缺少支持。



就算韩信拿下了齐地,公然背叛刘邦,反而是刘邦会打着平叛的旗号获得天下的支持,没有支持,韩信拿什么反?以为光靠杀不服从的人,就能反了?你把造反想得也太简单了,看看三国时期的钟会造反,不就是临时起意造反,却得不到部下的支持,结果死的很惨。

韩信反,他手下的军队却不一定反,不要以为军队是私人军队,这支军队的骨干是刘邦给的,士兵是萧何招的,韩信只负责练兵和打仗,刘邦对军队的掌控力比陈胜强多了,孔将军、费将军都是刘邦的同乡,从芒砀山就开始跟随刘邦,曹参是刘邦的同乡加好友,灌婴是在刘邦早期的反秦战争中加入刘邦的。



你觉得刘邦安排这些人的作用仅仅是帮助韩信打仗吗?根本就是监视韩信的,刘邦与夏侯婴能够孤身进入韩信的军营并夺取帅印,你以为是韩信睡着了吗?根本就是刘邦有亲信在暗中支持,否则军营大门都进不了!你以为韩信治军不严谨吗?随便什么人都能进入军营?如果韩信真是这样,派两个刺客的话,韩信还有命活?

就算韩信真的造反,他手下的所有将领和士兵,并不一定真心会跟着他反,总有反对的,这就需要韩信的政治能力了,如何对待?但有一点不管韩信如何处理,他手下的将领和士兵一定分裂,刘邦的影响力在韩信的军队中是不会低的。



而且韩信新占领的齐国,也不是铁板一块,是韩信偷袭而来的,况且原来的齐王田横也还活着,田横可是视死如归的壮士,带着几百壮士宁愿自杀也不愿意投降,齐地百姓并不会支持韩信,一是他们的王还活着,齐国是韩信偷袭的;二是韩信是背叛,无道义。

如果韩信造反,后方的萧何也会断了韩信的粮草补给,韩信就得建立自已的供应渠道,齐地百姓又不支持,韩信又没有这种像萧何一样的人才帮他,韩信凭什么这么自信?



从后世来看,韩信的军事天才极高,但是政治才能和情商极其偏下,会打仗就一定能赢?看看项羽怎么输的?项羽就是军事非常强大的势力,他是被刘邦的统一战线击败的,项羽不是输在军事上,而是输在政治上,前有项羽作榜样,难道韩信还不明白?

刘邦唯一的弱点,就是年纪大了,韩信如果能耗死刘邦,那么还有可能继续下去,否则韩信输定了。除了军事能力,刘邦对付韩信跟大小对付小孩子一样。



所以,韩信造反百分之八十的可能就是失败,如同项羽的失败一样。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在之前文章,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如果韩信造反,是肯定无法战胜刘邦的,甚至可能连与刘邦对阵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虽然是天下罕见的将才,军事能力绝对超过刘邦,但是他的所有权力都是刘邦给的,如果没有刘邦的授意,韩信真的就是一位独夫,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邦的政治手腕实在太强了。

首先,在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之后不久,便受命攻打魏国、齐国和代地,这样才保证了刘邦在彭城大战失败之后仍然能够保存实力。但是韩信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呢——“(韩)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也就是说,韩信赖以打胜仗的精兵,都是刘邦给的,并且刘邦随时可以把他们收回去。所以,韩信“背水一战”击败赵国之时,使用的也都是刘邦看不上的老弱部队。

在这一次取胜之后,刘邦再次现身了——他在荥阳受挫之后,伪装成汉使者,直奔张耳和韩信的卧室,把他们的虎符没收了,随后将张耳、韩信手下的军官全部调换,这一切发生之时,张耳和韩信还在睡觉呢(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后来武涉和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之时,韩信口头上说是自己对刘邦感恩戴德,不忍背信弃义,但是实际上呢,他手下最重要的将领如曹参、灌婴,那可都是刘邦的死党,如果韩信稍微有点反叛的举动,他可能就会性命不保了。


国史通论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如题,韩信如果执意造反,攻打刘邦,则刘邦必亡。

韩信生平

韩信的一生就是为了战争而存在的,没有战争就没有他的舞台。

年轻时代的韩信,终日钻研兵法,身上背着一把大宝剑,没事就研究军事,醉心于作战。他是个天才,是个兵痴。

有一天韩信遇到了一个流氓,要韩信要么杀了他,要么从他胯下爬过去。韩信趴在地上,从流氓的胯下爬了过去。人们都在嘲笑韩信是懦夫,韩信不以为然。

秦末是一片乱世,各地战争烽烟四起。此时不出来建功立业更待何时呢?带着满肚子的兵书,韩信投靠了当时起义军中冉冉升起的新星,项羽。

他做过项羽账前的侍卫,他一直希望能够带兵作战,建功立业,实现他人生的价值。可惜项羽没看中他。

于是他投靠了刘邦。在刘邦那里韩信依然不受待见,一直都只是一个小官,幸好他被萧何看中了,认为韩信是大将之才。

萧何月下追韩信,有一次韩信觉得在刘邦那里没戏,就走了,结果被萧何给追了回来,通过这件事情,刘邦也觉得韩信很可能不简单。于是就好好地和韩信交谈,发现确实是人才,于是就拜了韩信做大将。

韩信带了刘邦给他的一万多人马,一路上所向无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很快就灭了北方的大国,赵国,然后乘胜攻灭了东边的齐国。项羽闻讯,才发现韩信不简单,于是派出了手下第一大将龙且去齐国交战韩信,结果被韩信杀的大败,龙且也被韩信斩杀。

韩信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的很多经典,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拔旗易帜、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无不是千百年来传唱的经典。

韩信是兵仙,是战神,一生从没败过,哪怕是项羽这样的对手,他和项羽是同一个级别的存在,都是刘邦的噩梦。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地位

当韩信打下齐国之后,他同时拥有了北方的赵、燕、齐三国之地,手上兵力不下30万人,是刘邦、项羽之外的第三大势力。


当时的刘邦和项羽正在鏖战于荥阳、成皋,刘邦当时正在被项羽围困在了荥阳。如果韩信帮项羽,则项羽胜,帮刘邦,则刘邦胜,或者作壁上观,至少也可以裂土封王。

但是韩信太过于感恩了,他要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于是他选择了刘邦。

垓下之战,韩信是刘邦联军的统帅,带领着40万人击败了项羽的10万人的主力,逼得项羽乌江自刎,结束了项羽的时代。

如果垓下之战不是韩信统兵,还是刘邦,那么刘邦照样还是输。

这是史实的情况。

我们可以按照题目的说法,想象一下,如果韩信不帮刘邦会如何呢?

如果韩信不帮刘邦,而是帮项羽,则刘邦肯定玩完。

刘邦和项羽打了很多次,从来没赢过。

同样再加上一个韩信,就更不用说了。

项羽是讲义气的,战后会封给韩信很多的地盘,韩信完全可以做一个北方的大王,拥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天下。

或者,他谁都不帮,等到项羽和刘邦都打到精疲力尽的时候,再出手灭了项羽和刘邦,那么韩信就坐拥了天下,历史上就没有汉朝了。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


老威观史


不可能,一,要反刘邦,韩信率不起兵,二,韩信这个人根本对付不了刘邦这个人。三,直接对抗刘邦难度太大,韩信做不了。历史上,韩信有一次,唯一的一次机会,就是韩信带兵打下齐时,项羽派人来与韩信说好,要求天下势力三分,刘,韩,项。那方发起战争,另两方合而攻之。若用之法,韩信可以自立,但也是时间的问题,最终还是被刘邦统一的。刘邦统一天下,做了皇帝,对中华民族是好事,因刘邦建立了汉朝,从此以后,我们便称为汉人,汉族,学习汉文化,世代相传。


超级华南虎


韩信如果执意造反,率兵攻打刘邦,能灭了汉朝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刘邦的大汉王朝有一半都是韩信打下的,他曾评价韩信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可谓是用兵如神,是兵家四圣之一,被后世称作“神帅”、“兵仙”,被后世带兵打仗之人奉为偶像。

既然韩信如此厉害,若他执意起兵造反攻打刘邦,他会灭了大汉从此改写历史吗?小编觉得答案是肯定的,韩信有这个能力。

不过打仗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就算韩信有这个能力,也是分时候的。韩信最后之所以落了个惨不忍睹的结局,是因为他没有好好把握良机,与成功失之交臂了。

韩信当年是个不得志的人,有过屈辱,遭过白眼,受过施舍,这些在后来都成了他决心要改变命运发愤图强的动力。韩信怀着一腔热血去投奔项羽,可是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奈韩信改投了刘邦,可惜天不遂人愿,刘邦一开始并没有慧眼识英雄,韩信是一身报复无法施展。

当他准备第三次跳槽的时候,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萧何。在萧何的力荐之下,刘邦开始重用韩信,给他兵马让他带兵打仗。韩信通过自己的赫赫战功,一路封侯拜相。不过在他一步步高升的同时,刘邦对他也慢慢的不再信任。

1、当韩信被封齐王时,想要造反易如反掌完全可以成功。

在韩信势如破竹平定齐国之后,居然上书刘邦自请要做齐王,刘邦虽然应允但是心里也对他有了芥蒂。韩信被封齐王的时候,是他实力的最鼎峰,声势滔天。张良当时也曾说过:“韩信如反,无人能制”,而且这时候正是刘邦虚弱之时,若此时韩信起兵造反定能睥睨天下。

2、当韩信被封楚王时,虽实力大减,但若造反也可勉强成功。

刘邦因为先前之事,对韩信早有不满。所以就借机夺了韩信的兵权,他被封为楚王时,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不过韩信是用兵的好手,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就算是一群残兵弱将他也能将之变成剽兵悍将。

而且此时天下的形式还不是很稳定,若韩信此时想反,还能得到当时各路诸侯的响应。所以说韩信此时造反,还是非常有胜算的,刘邦就是因为忌惮韩信,才采用了陈平的计策,伪游云梦泽,设计擒了他。

3、当韩信被贬淮阴侯时,造反注定以失败告终。

韩信在当齐王、楚王时造反都可成功,可他偏偏选了做淮阴侯的时候造反,肯定是不会成功的。此时刘邦大局已定,手中握有兵马,而韩信此时是无权无势,更没有军队。可是韩信却选择在此时和陈豨密谋造反,要里应外合灭了刘邦。

现在的韩信是失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还因为一位家臣导致计划泄露,被吕雉占了先机,最后落了个被擒身亡的下场。韩信在临死前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我想这确实是天意。

所以说韩信若执意要造反,率兵攻打刘邦,是肯定能灭了刘邦的。但是也要分时候,在当齐王和楚王的时候肯定没问题,但是在当淮阴侯的时候结局我们也都知道,是行不通的。

很多人会好奇韩信明明可以成功,那为啥偏偏挑了个成功率不大的时候造反。其实韩信在实力巅峰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游说过他,也劝诫过他有功高震主的危险,但是都被他拒绝了。

他当时拒绝的原因是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正是因为刘邦才有了他今时今日的地位。所以他很感恩刘邦,并且誓不叛汉。韩信也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可惜最后还是“飞鸟尽良弓藏”了。因此临终前才会说,后悔没有听取蒯通的计谋,英雄末路总是让人唏嘘不已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