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背水一戰”:深度解析韓信背水布兵取勝的3大原因


韓信,我國軍事史上的戰神,

“兵仙”、“神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是其常規操作。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是漢王劉邦讓韓信攻打趙國,韓信以三萬人的兵力,打敗了趙軍二十萬人。因為韓信採取“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讓士兵處於絕境,從而讓士兵爆發出巨大的戰鬥力,最終取得勝利。


歷史上的“背水一戰”:深度解析韓信背水布兵取勝的3大原因


簡單覆盤一下戰爭過程:


韓信:三萬新兵,陳兵河邊,並分出2000輕騎兵連夜趕往趙軍的大營,埋伏在周圍,只待趙軍全軍出動。


趙國:20萬大軍,主將陳餘,不熟兵法,當了解韓信背水陳兵時,就誤認為韓信不懂兵法,所以才敢全軍出動,要活捉韓信,


當韓信面對趙國20萬大軍時,他的做法是先示弱,且戰且退到了河邊佈陣,使趙軍放鬆警惕。


派出的2000輕騎兵等趙軍全軍出動後,衝進趙軍大營,然後全部換上漢軍旗,輕騎兵從後面堵住趙軍的退路。


當信號兵給趙軍報信時,陳餘以為韓信的援軍到了,而且大營已經被攻佔時,趙軍軍心頓時大亂,就無心在廝殺,最後逃的逃,死的死。


最終,趙軍20萬大軍全線崩潰,最終活捉趙王歇,陳餘被殺,韓信勝。


絕世經典。


但是,事實真的是僅僅看上去的這樣簡單嗎?


後來,有不少人也採用這個方法,卻無一不一敗塗地。


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的大將徐晃,渡水列陣背水一戰,結果被趙雲殺得潰不成軍。


再比如,馬謖失街亭,也是用這種指導思想排兵佈陣,卻兵敗失地,把諸葛亮的戰略部署全打亂。


再後來,到清朝太平天國時期,石達開來到大渡河邊。雖然不是他有意而為,卻也已經處在“背水一戰”的境地。但是石達開最終並沒有成功,而是全軍覆沒。


絕境之中,大部分的人都是驚慌失措,少有拼死一戰的,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潰千里,兵敗如山倒。


但是,韓信為什麼就能贏,而別人就輸呢?


歷史上的“背水一戰”:深度解析韓信背水布兵取勝的3大原因

真正從一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維度去分析,去覆盤,你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一件事,他成功的偶然因素是會存在,但是,真正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唾手可得,一定是有信心,有經驗,有準備的結果。


萬維剛有個總結說: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出來的理論其實就是個模型,而模型並不能解釋真相的。


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其實不僅僅是韓信的“背水一戰”這個模型,僅僅用“置之死地而後生”說服力是不夠的。


其實,背水一戰那一刻,僅僅是戰場上的一個瞬間,一個環節,一個表象,一個誘餌,是整個戰役的最後一個環節,最重要的環節恰恰是這之前人們所忽略的。


下面從這三個層面,帶你瞭解“背水一戰”成功背後的真正原因:

一:決勝原因之一:韓信對戰役對軍心、作戰基礎的精準把握


1:知彼知己,步步為營地精心佈局,讓士兵看到希望,而不是等死,


韓信打仗很嚴謹。兩軍交戰,間諜必先行。必須把對方所有的情況摸清楚之後,才會下達作戰部署。


韓信率一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和大將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佔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準備迎戰。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


在決定走井陘道之前,韓信派了大量探子到趙軍內打探消息。在探聽到成安君陳餘沒有聽李左車之計,偷襲漢軍後勤,並且勘察完整個井陘通道沒有伏兵後,韓信這才放心的將大軍開進了井陘道。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這一步其實是整場戰爭中關鍵! 假設陳餘偷襲漢軍後勤,或者是在井陘道兩側伏兵,韓信一進來就包餃子,只要發生其中一種情況,韓信來都是死無葬身之地。


韓信這次故意犯兵家之大忌,背水列陣,不過是戰前示弱,麻痺敵軍,讓趙軍以為自己驕傲出昏招而已,其實是有一個誘敵深入的大陰謀為前提。


但是,他仍然深入細節,要明白徹底地搞清楚,要怎麼個置之死地?又是怎麼個後生?才能最終“背水一戰”,而不是讓士兵冒險去白白送死。


韓信沒有把自己的將士放在“死地”之後,而是讓將士看到勝利才更勇猛。

歷史上的“背水一戰”:深度解析韓信背水布兵取勝的3大原因


2:韓信對趙軍的預判----被動防禦,輕敵且貪戀戰功。


趙軍就是個牆頭草,作戰立場不堅定,常常輕敵且沒有強大的“戰必贏”的心理優勢。


趙國為自己的輕敵與盲動而亡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第一次是敗在戰神王剪手上,這次敗在戰神韓信手上,真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命運的嘲弄呢?54年前,趙國因長平之戰的失敗而亡國。老將廉頗的堅守戰略被趙括的出擊戰略所替代,就預示了結局。


現在,對於趙軍主將陳餘,窮兵黷武,且不熟兵法,韓信更是非常瞭解他的用兵之道。


韓信獲悉了李左車的計謀不被用,而且趙國朝野群情振奮,尤其是陳餘本是代王,為了一雪亡國之恥,求戰心切,再加上與韓信部將張耳有私仇。所以,趙軍本來有輕敵之意,輕視了韓信實力。


正是因為有戰前敵情的準確研判,韓信才敢大膽地採用誘敵深入的戰略,背水一戰不過是引蛇出洞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


所以,當趙軍在高處看到韓信這樣背水列陣時,不禁哈哈大笑,陳餘誤認為韓信不懂兵法,這不是送羊入虎口嘛,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最後,全軍出動,貪戰功,卻導致趙軍主營空虛。


其中,趙軍的“哈哈大笑”,就是韓信對趙軍主將陳餘為人及戰法的判斷結果,也是他排兵佈陣的重要依據。其心思之縝密,邏輯深度之清晰非一般人能企及。


最後一帕,韓信派出的2000輕騎兵,就是等趙軍全軍出動後,衝進趙軍大營,從後面堵住趙軍的退路,與韓信河邊的軍隊前後夾擊,滅趙。


孫子兵法曰: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成功都是精心佈局準備的結果,韓信是先勝而後戰,趙軍是先戰而求勝。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歷史上的“背水一戰”:深度解析韓信背水布兵取勝的3大原因


二:決勝原因之二:以歷史的經驗和戰績作背書,讓將士信心百倍


萬維剛的有個新解讀認為: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非常適合解釋這場戰役思路。


只有戰勝對手脫穎而出,才能帶來真正的自信,才能向社會證明他的“可被獎勵性”。


在背水一戰之前,事實上,韓信戰神威名遠播,一路都勢如破竹,令各個諸侯膽顫心寒。


韓信在發起攻趙前,九月破魏,十月平代,簡直是易如反掌。戰神威名遠播,一路上勢如破竹。所以將士們都願意相信他,只要是韓信帶兵打仗,將士們都認為,只會贏不會輸,跟著韓哥哥幹,有肉肉吃,工資漲得高,所以,將士們總是士氣高昂,信心滿滿。


韓信的戰績很多,僅從留存下來的成語,就可以窺斑見豹。


比如:“十面埋伏”:公元前202年,韓信佈置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四面楚歌就是源於垓下之戰中 ,後項羽兵敗在烏江邊拔劍自殺!


比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除了史書裡的記錄,元代戲曲作家·尚仲賢在《氣英布》的第一折裡也有描述劉邦: “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完三秦,劫取五國。”


可見,韓信的戰績深入人心,流傳後世。


每一個相關的成語,都是在講韓信每戰必贏的赫赫戰功,這些都成為後面“背水一戰”也能勝的強勁背書。


歷史上的“背水一戰”:深度解析韓信背水布兵取勝的3大原因


三:決勝原因之三:發動主動戰爭,上下同心,讓軍心士氣旺盛


發動主動戰爭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覺得自己完全打得過,有信心才會去打!反過來,明知道自己一巴掌就會被對方打暈,那還打什麼打呢?那不是找死嗎?又怎麼會主動呢?


第二種情況:雖然自己弱,但是當自己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必須反擊。“背水一戰”就屬於第二種情況。


公元前205年,劉邦彭城失利後,原本投靠劉邦的諸侯,紛紛脫離劉邦,選擇中立,其實就是騎牆姿態,其中就有趙國,因為各國之間隨時可以翻臉,那時候國與國之間翻臉的速度也不比我們現代人慢。但是,這卻讓劉邦的漢軍感受到了嚴重威脅。


劉邦的處境危險,加上擁有“戰神”韓信,所以必須主動出擊打趙國。


但是要想贏,就一定是要有上下同心,其利斷金的準備,這是大前提,更何況還是在要以弱勝強呢,以少勝多情況下呢?


因為戰況是瞬息萬變的。為了擺脫這一不利局面,劉邦命韓信先消滅牆頭草--趙國,然後就是韓信的這場背水一戰,也就是“井陘之戰”。滅趙國是劉邦集體的安全所致,是上下一致的決定,所以,軍民同心,士氣旺盛是關鍵。


主動性,不管在國家,行業,還是個人,都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性。


歷史上的“背水一戰”:深度解析韓信背水布兵取勝的3大原因


同樣的,現在面對社會的競爭,我們也要有從盤點自己優勢,搞清自己劣勢的姿態。要有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從全面分析到充滿信心的規劃,然後放手一搏,不拼一把,你怎麼知道自己的天花板最終有多高,你的極限在哪裡?


有一句話說的好:“如果你看不清當下,就讀讀歷史,因為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如果你看不懂歷史,請看看當下,因為歷史正在重演”。


以史為鑑,古為今用。我們的能力強大,信心十足,準備充分,那麼我們的人生才能發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