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俩娃总掐架?别急,高情商,也是闹别扭闹出来的……

常常有人问我,当了二宝妈后,是不是更难、更累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

小叶子和小鱼儿闹矛盾的时候,耳朵会尤其想要爆炸,给大家看张我们在泰国旅行时的照片——这,必须是日常啊……


家有俩娃总掐架?别急,高情商,也是闹别扭闹出来的……


在家里也是,前一秒玩的好好的,后一秒随时可能因为争抢玩具、争宠或是完全没来头的理由就面红耳赤

小叶子仗着有点表达能力,放起狠话来可厉害,说过“弟弟是大坏蛋”、“弟弟是丑八怪”、“我再也不要和弟弟玩了”、“把他送走!”

有那么一些时候,我也像这个妈妈一样产生过怀疑,觉得自己是不是哪做的不对,好像这俩敌对或是恶言相向,就是我的错。


家有俩娃总掐架?别急,高情商,也是闹别扭闹出来的……


但其实,这只是我们自己不喜欢冲突的内在投射,仅就孩子的行为和发育特征来说,他们的表现完全正常。

而我尤其喜欢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提出的、衡量手足关系是好是坏的黄金法则:

真正好的手足关系,不是冲突变为0,而是看孩子们一起享受的欢乐,是否多过孩子们经历的冲突。


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在欢乐的部分多下些功夫,为孩子们创造大量制造积极情绪和回忆的机会,比如一起共度的温馨的亲子时光,那么,“你就能在他们之间创造强大的联系,这种牢不可破的关系可能持续一生。”


这样说,是不是宽慰多了?

家有俩娃总掐架?别急,高情商,也是闹别扭闹出来的……

无论是和他们一起蹦蹦跳跳、还是带出去旅行玩耍、或者一起依偎在我们身边听故事……

家有俩娃总掐架?别急,高情商,也是闹别扭闹出来的……


都对他们学习到要与他人相亲相爱,是一种正面强化。

我仔细想想,他俩玩在一起欢乐的时候,确实比闹矛盾的时候多得多,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我不能只要好的,不要不好的。

不过当“不好”的事情发生,其实我们也可以做些什么,毕竟,有二宝的家庭,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一旦我们引导得当,两个孩子基础的情商和社交商,都会不错——面对和解决冲突,可是个大本领。

结合着我的经验说一说,当俩娃又不和谐对着干了,我们能做点啥,化冲突——为情商教育呢?


家有俩娃总掐架?别急,高情商,也是闹别扭闹出来的……

1

少说不,多说yes,教孩子理解非语言信息


“叶子,不要欺负弟弟了。”“小鱼儿,别抢!该弄坏了!”

这是我家奶奶在面对俩娃争抢时,经常会冒出来的话。

不怪奶奶,也是我自己说话的本能——不、不能、不要……我们习惯听着这样的话长大,当然也习惯这样说。

只是除了大脑机制、孩子更容易听到“不”后面的内容、继续做和我们的指令对着干的行为之外,我们其实都对“不”,本能地有些排斥,因为它代表着一种不允许、一种命令

而我们、尤其是越小的孩子,越希望听到的是——

yes!这代表着一种“我能行”“我可以”的自主的能力,你越不让,孩子越受挫、越愤怒、越沮丧。

家有俩娃总掐架?别急,高情商,也是闹别扭闹出来的……


但的确有很多行为做不得,我会建议我们尽量说正向语言(yes),少说拒绝(no)或是贴标签的话(“欺负”“熊”“不听话”)

比如同样是告诉1岁多的小鱼儿,不能硬抢姐姐手里的玩具。

我们可以从简单粗暴的说“不可以(no)”;

变成:“小鱼儿对姐姐手里的玩具好有兴趣啊(yes)、你也想玩一玩(yes),不过姐姐正在玩,我们不要抢(no),我们可以先看看(yes),一会儿姐姐玩好了,你可以拿在手里(yes)。”

虽然核心仍然是表达对现在的抢的行为say no,但过程中也有很多的yes,这就相当于先去“连结”了孩子,先连结后纠正,纠正就没那么难以接受了,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会埋下更多yes的声音,而不是nonono,你不能干这不能做那。

家有俩娃总掐架?别急,高情商,也是闹别扭闹出来的……


对于姐姐来说,有时候也不是在欺负小的,你要问她,她会觉得自己是在和弟弟玩,所以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她的“非语言信息识别能力”

简单来说,语言是说出来的,弟弟没说出来“不要”,不等于他就默许了姐姐的行为,所以我会教小叶子去看、去回忆:弟弟是什么表情?身体是紧张的还是放松的?

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比一个人的语言,更能真实地反应他的好恶和情感。

当孩子学会识别这些“非语言信号”,他们的界限感,也会好很多。


2

提升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真正理解他人。


孩子间的冲突就像夫妻吵架一样,基本是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然后觉得都是对方不对。

但如果能从对方、他人的视角看世界,就会更有机会用健康的方式化解冲突

家有俩娃总掐架?别急,高情商,也是闹别扭闹出来的……


我会经常在姐姐把弟弟弄哭之后,运用“倒带”的方法让姐姐复述回忆,达到冷静。

然后让姐姐在回忆里、或是当下注意几个问题:你看弟弟有什么反应?他是什么感受?他为什么突然就哭了?

把姐姐的行为,和弟弟可能产生的感受、行为关联起来。

然后我又会站在弟弟的视角,和小叶子“复述”发生了什么:

“弟弟看到小叶子姐姐在玩钓鱼游戏,很感兴趣,也想伸出小手试一试,但是他还不会说话,没有表达清楚就直接去摸了,刚一摸,好可怕,姐姐一下子就把我推开了,我很生气、也很害怕,于是我就哭了。”

这种方式,与直接批评孩子完全不同,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能降低孩子防卫心理的方式,只是让孩子注意到弟弟的感受和行为。

日常我们也可以抓住一些机会,教孩子换位思考。

小叶子不怎么爱吃菜,有天爷爷给做了个菜,说这个做得可好吃了,要给小叶子夹,结果这孩子直接发火了,“我才不要!太难吃了!”

爷爷在厨房忙活半天,听了肯定是不好受,我倒没有直说“叶子你这样不对”,而是和她讲了个迷你故事:

“小叶子,有天你遇到一个好好吃的、都是巧克力、冰淇淋做成的甜点,你和妈妈说,妈妈,太好吃了,你好想让我也尝一尝,真的很好吃啊。结果我说,‘才不要!太难吃了!’唉,你是什么感觉啊?”

小叶子的小眼珠转了好几下,没有很激动的反驳,也没有直接回应,但我知道,她已经感受到了,那个意境、以及听到这话的感受是什么。

这,就是教她在换位思考了。


家有俩娃总掐架?别急,高情商,也是闹别扭闹出来的……


3

做了错事及时道歉弥补。


同理他人,同时也要学习为自己情绪之下产生的行为负责,做出一些弥补和修复。

比如破坏的玩具,要去修好;说了过分的话,要去道歉。

当孩子有道歉弥补的能力,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做出过分的行为之前,能有个“后果”和“刹车”的意识。

不过也确实挺难的。

我们家已经试过很多次,在小叶子做错事的当下,如果义正言辞让她道歉,她会很倔,心里明明知道错了,但却不乐意在不好的、被胁迫的感受下去道歉。

主要是孩子“感受好才能做得好”,如果每次犯错后的体验都是被大人粗暴对待,她就会回避这种感觉,知道错也要瞒着,不敢去承担。

家有俩娃总掐架?别急,高情商,也是闹别扭闹出来的……


所以我们的角色挺重要的:一方面是,

自己有没有示范“犯错误该怎么做”的正确态度,比如如果吼了孩子,也要说声“对不起”、真诚地给个“拥抱”吧。

另一方面,一定要注意“先去和孩子连结”,回应孩子的情绪、倒带复述故事、总之,千万不要死盯着“做错必须马上道歉”的事不放、变成一场权力之争,当孩子和你的关系好了,再来说做错的事儿和道歉,要容易得多

我也非常喜欢问孩子问题,也是一个换位的问题,但是语气一定要温和,是启发式的、而不是责问式的:

“如果是喜欢的玩具坏了,你觉得做些什么,会让你好受一些?”

“如果是你哭了难过了,你希望爸爸妈妈,对你做些什么?”

每一次努力关心他人感受的行为,都能在大脑的人际关系通路中,创造更稳固的联结

不管怎么说,当俩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都可能是心烦的,也不一定能把这些方法用出来。

不过好过我们只知道一种本能的反应,孩子也能多些机会,发展他们的情商和社交商。

我还是很庆幸我生了俩,烦并快乐着,尤其是疫情期间,这俩连续宅家一个多月,竟然都没有想要出去玩、还能给我些时间让我写写东西,我必须感谢,那些他们玩在一起、嘻嘻哈哈的时光啊!


加油,给更多的二胎妈妈们:你们不孤单,这里有办法:)


—END—

作者:吉吉。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

微信公众号:manchengzhang123

个人微信号:花时间: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