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铆起


武汉,铆起


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

自2020年1月23日起,

有着1100万人口的武汉进入“封城”时间。

42天过去了,

我们每天能看到好消息,

也总是收到坏消息。

可种种消息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

一个个在坚持、在苦守的武汉人,

和来自各行业的驰援武汉的国人。

武汉,铆起!

这不是一句口号,

这是所有人饱含热泪的心愿。


武汉,铆起

▲ 封城24小时后的武汉,图/B站up主林晨同学视频


“我的城市生病了,但我依然爱他。”

一首《武汉伢》,唱出了每一位武汉人的心声。


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武汉,

几度哽咽,他眼含泪光地说:

“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

这句话,感动了每一位武汉人,

也感动了每一位中国人。


是的,武汉,本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武汉,铆起


武汉,铆起


武汉太大了,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

约等于5个伦敦的面积大小。

武汉自古即有“九省通衢”之称,

从这里坐高铁不出5小时,

就可以东到上海、西到成都、

南到广州、北到北京。


武汉的历史有多久?

北郊的盘龙城遗址作为武汉建城开端,

距今有3500年历史。

战国时代,屈原曾在这里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今天的东湖边还有一座“行吟阁”,

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伯牙和子期在此相遇,

留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


武汉,铆起

伯牙子期传说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被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摔碎了自己的琴,终生不再演奏。


盛唐之时,诗仙李白在这里送别好友孟浩然,

留下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自此黄鹤楼名满天下。


武汉,铆起

黄鹤楼·外观

位 于 武 昌 区 长 江 南 岸, 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 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后逐步演变成观赏楼。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1981年重建。


几千年来,武汉曾身经百战、历经曲折。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此交汇,

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

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


三国时期长坂坡之战后,

关羽率领援兵接应突围而出的刘备,

先退到汉津(今湖北荆门),

然后乘船转移到坐落在武昌蛇山的夏口。

刘备一军,正是以此为基地,重振旗鼓,

联手孙权,上演了震烁古今的赤壁大战;

而千百年来以“忠义”备受推崇的武圣关公,

也在武汉留下了“卓刀泉”的传说和地名。


武汉,铆起

卓刀泉寺·外观

又名御泉寺,位于武昌区伏虎山的西南麓、卓刀泉的十字路口处,因卓刀泉而得名,是一座千年古刹。该寺除了供奉佛祖和菩萨外,还特地供奉了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大将军关羽,故而此地也是关帝庙。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这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是南宋名将岳飞800多年前在武昌所作。

岳飞一生共四次北伐,

从公元1134年首次北伐收复襄汉失地

取得大胜开始,

到公元1140年最后一次北伐受诏撤军。

期间,岳家军一直屯驻在鄂州,

鄂州州治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武昌。

至今这里仍有十多处地名、路名和岳飞有关,

承载着历代百姓对岳飞的崇敬之情。


从近代开始,汉口码头就名震一时。

明清以来,汉口商业繁剧,既聚集各路商帮,

又中转各色货物,

地盘之争自然少不了豪杰英雄,

敢打敢拼,让当时的武汉码头帮威震南北,

后来汉口不但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市镇,

亦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天下四聚”。


武汉,铆起

雨霖古建筑群·卢家老宅

原址位于武昌区陈家巷正街17号,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为竹木商人卢明凌所建。建筑面积 747 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进。是研究武汉码头建筑文化唯一仅存的历史建筑实物,现内部设有“湖北明代藩王历史文物”专题陈列展。


特别是1861年汉口开埠,

对外贸易总额常年占全国的10%,

与上海并驾齐驱。南来北往商货云集,

“千樯万舶之所归,货宝奇珍之所聚,

洵为九州名镇”。

民国时期,英国杂志曾经将汉口

称为“中国的曼彻斯特”,

美国杂志亦将汉口称为“东方芝加哥”。


武汉,铆起

▲1865年,汉口


武汉,铆起

▲1890年代,汉口江滩


若说盘龙城遗址是“武汉之根”,

那作为现代工业发源地的汉阳,

就是“武汉之魂”。


1893年,汉阳铁厂开炉,有这样的记载:

“烟囱凸起,耸立云霄,化铁炉之雄杰,

辗轨机之森严,气声隆隆,锤声丁丁,

触于眼帘、轰于耳鼓者,

是为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耶。”

中华文明工业之火在汉阳龟山下,点燃了。


武汉,铆起

▲1894年,汉阳,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武汉,铆起

▲今汉阳铁厂,原址为武汉火药厂


这一百年来,从汉阳铁厂扩大到整个武汉:

汉阳,亚洲第一座现代工业铁厂;

武昌,辛亥革命第一枪;

汉口,天下第一街。


武汉,从来像一个英雄,冲在最前面。


武汉,铆起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位于武昌区蛇山南麓的阅马场北端。由于主体建筑为二层红色楼房,因此又称红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进驻于此,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并发布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纪念馆藏有大量文物和文字、照片资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

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

短短两个月,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2000多年的皇权专制制度即告终结,

民主共和的大门由此打开。

在新文化运动、国内北伐战争和抗战初等时期,

武昌都曾成为革命中心。


1927年,武昌、汉口、汉阳终于三镇合一,

定名“武汉”,大武汉从此站在了世界面前。


武汉,铆起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旧址

位于汉口区长春街57号。1937年10月董必武在武汉筹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初设在汉口安仁里 1 号,同年12月迁此。该建筑是一幢四层楼房,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建立的公开办事机构,在领导团结国内外各界人士参加抗日战争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6月,日本侵略者进逼武汉,

武汉军民浴血奋战了4个半月,

以伤亡40余万的巨大代价,毙伤日军25.7万,

大大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

演绎了血战田家镇、潢川肉搏战、万家岭大捷、

中山舰喋血金口等一幕幕悲壮场景,

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保卫大武汉”口号的提出,

成为抗战时期武汉人民的精神支柱。


武汉,铆起

▲1938年,万家岭战役中,我军重机枪阵地向敌发射


同年10月,侵华日军占领汉口岱家山,

由此,武汉经历了长达7年的日军占领期。

期间,日军对武汉空袭72次,投弹3080枚,

炸死1651人、伤3147人,炸毁房屋3437栋。

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是其速战速决,

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

并未达到。

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如今,武昌旧城起义门、辛亥首义发难处

工程营旧址、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

1993年重建的起义军炮台等等

诸多历史建筑威严屹立,

它们都是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见证。


武汉,铆起

武汉长江大桥

位于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1670米,上层为公路桥(107国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京广铁路),桥身共有 8 墩 9 孔,每孔跨度为 128 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该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落成,

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

串起了中国的南北大动脉,

这座了不起的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毛泽东主席为这座大桥欣然填词: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很多人不知道,

这座桥下还埋葬着一位历史风云人物。

在长江大桥蛇山引桥的南侧,

埋葬着元末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

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

陈友谅曾经建立短暂的大汉王朝,称大汉皇帝,

所以这座不起眼的小墓其实也是

武汉市唯一的封建帝王陵墓。


武汉,铆起

陈友谅墓

位于武昌区长江大桥蛇山引桥的南侧,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 大汉”政权的缔造者——大汉皇帝陈友谅的墓地。


1998年,特大洪水抗洪抢险总动员在武汉发出,

那时候全民上堤防汛,军民一心,

最终取得长江抗洪的胜利。

而在2016年,严重的暴雨和洪水

再次导致武汉大水围城,

多处溃堤,上万人转移,

全部学校停课、长江隧道封闭……


武汉,铆起

▲1998年湖北守住了荆江大堤。图为水淹九江


武汉,铆起

▲2016年武汉水灾


但是,武汉依然挺过来了。

这座充满英雄气概的城市,

带着1000多万新老武汉人一直在前行的路上,

从未退缩。


武汉,铆起

湖北木雕船

湖北木雕船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汉代,经历代艺人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工艺。古往今来,大江湖泊上来往穿梭的各种船只为木雕船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如民间木帆船、古代漕船、画舫、龙凤舟以及民间灯会上的彩船等,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木船的特点。


罗曼·罗兰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

依然热爱生活。


方方说:“我有时候也会问自己,

跟世界上许多的城市相比,

武汉并不是一个宜人之地,尤其气候令人讨厌。

那么我到底会喜欢它的什么呢?

是它的历史文化?还是它的风土人情?

更或是它的湖光山色?

其实,这些都不是,我喜欢它的理由

只源于我自己的熟悉。

因为,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

我却只熟悉它。就仿佛许多的人向你走来,

在无数陌生的面孔中,

只有一张脸笑盈盈地对着你,

向你露出你熟悉的笑意。

这张脸就是武汉。”


武汉,铆起

▲1980年代,武汉人在街头过早


“正是因为我们在武汉生活得太久,

正是因为我们与武汉无数人密切相关,

才会尤其担心这座城市的命运,

才会为它的苦难而深深悲哀。

那么洒脱那么爽快

那么喜欢没理由的大笑的武汉人;

那些说话劈里啪啦,

让外省人以为是吵架的武汉人;

那些充满烟火气充满江湖义气

充满没来头自信的武汉人。

你熟知了,你才知道

他们有多么热诚多么爱耍酷。”


武汉,铆起


武汉人百战归来,如今也不会轻易被打倒。


3月1日,

中央指导组副组长、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

在武汉指挥部督导疫情防控工作中指出,

“武汉疫情态势已从高位运行期进入中位运行期。”


阳春三月,听闻武汉已有些春意。

别怕,再等一等。


武汉,铆起

八十八行

八十八行是流行于鄂东一带的一种自娱性的广场艺术,节奏明快,表演朴实自然。八十八行大约滥觞于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796年、1796-1820年),盛行于太平天国时期(1851—1864年)。八十八行行业众多,有表现农林牧副渔的,有反映手工业劳动的,有宣扬神话故事的;因行业复杂纷纭,故名八十八行。


等这个城市重新按下播放键,

等地铁里的人多到挤不上这一班,

等大排档里吵到必须扯着嗓子说话,

等去武大看樱花的人比花还多,

等过早抢不到最爱的那碗热干面,

等汽车把二桥堵得望不到头。

我们可以笑着飙一句:

我信了你的邪!


武汉,铆起

蔡林记热干面

“蔡林记”字号始创于 1928 年,是武汉市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小吃品牌。蔡林记热干面,爽滑筋道,色泽油润,一直享有“中华名小吃”的美誉,被评为“中国十大面条”。


武汉,铆起


武汉,铆起


武汉莫慌,我们等你。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武汉,铆起

文中照片及文字综合自网络,手绘图选自

学苑出版社《武汉老风情》


武汉,铆起


《武汉老风情》


林倩倩 绘画

平装 24开

本书是“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一。作者经过长时间的采风及资料整理,描绘出155幅武汉地区的精美素描画作,生动、细腻地展现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景观与风土人情。全书分为5部分,包括陵墓遗址、历史建筑、近代建筑、乡土建筑、民俗风情等。


4月待出版 敬请期待


学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