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由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家的意見評選出,並印發有《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以下這64件國寶此後永久不準出國展覽。



4.利簋(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屬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是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為武王時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16.蓮鶴銅方壺(此壺原為一對,一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藏河南省博物館)

屬春秋中期。1923年於河南新鄭李家樓春秋鄭國大墓出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釐米、口長30.5釐米、寬24.9釐米。此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後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於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壺身的紋飾為淺浮雕並有陰線刻鏤的龍、鳳紋飾。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17.齊王墓青銅方鏡(現藏淄博市博物館)

屬西漢時期,1980年山東淄博大武鄉窩託村南古墓五號陪葬坑出土。鏡長115.1釐米、寬57.5釐米、重56.5千克。背部有五個環形弦紋鈕,兩短邊又各鑄二鈕。每一環鈕四周飾柿蒂形紋。背又飾有夔龍糾結圖案,捲曲交錯自如。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18.鑄客大銅鼎(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屬戰國時期,1933年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又名楚大鼎或大鑄客鼎。鼎口平沿刻銘文12字,刻銘開頭即是“鑄客”二字,故依慣例以開始二字名之,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語,又因此鼎在數千件楚器中最為雄偉,堪稱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現存周代以來最大最重的鼎。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19.朱然墓出土漆木屐(現藏馬鞍山市博物館)

屬三國時期(吳),1984年安徽馬鞍山朱然墓出土。漆木屐前面是有一個孔栓繩子,後面有兩個孔作成木屐的形態。這個漆木屐和現在的木屐樣子差不多,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漆木屐,它距今1700多年,當年在日本展出時候還引起了轟動。由此也可看出,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中日之間就有了較為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在朱然墓漆木屐沒有出土以前,一般認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發明的,通過朱然墓漆木屐的發現,證明木屐是在中國通過唐文化東傳到日本,最後被日本逐漸使用。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20.朱然墓貴族生活圖漆盤(現藏馬鞍山市博物館)

屬三國時期(吳),1984年安徽馬鞍山朱然墓出土。盛食器,直徑24.8釐米、高3.5釐米,木胎,盤內壁及底髹紅漆,外壁及底髹黑紅漆,內外顏色有區別。漆盤內的畫面分為三部分:上面為宴賓圖;下面為出遊圖;中間部分又包括三個畫面:右側為馴鷹圖、中間為對弈圖、左側為梳妝圖。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21.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現藏大同市博物館及山西省博物院)

屬北魏時期,1965年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22.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現藏山西省博物館)

屬北齊時期,1979年山西太原婁睿墓出土。《鞍馬出行圖》位於墓道西壁中欄、作長卷式展開。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23.涅槃變相碑(現藏山西省藝術博物館)

屬武周,山西省臨猗縣大雲寺遺物。石雕碑高302釐米、寬87釐米、厚25釐米,大雲寺寺宇早毀,碑於1957年移入山西省博物館陳列。碑為螭首龜趺,額部雕眾神將護持之須彌山。碑正面雕涅磐故事六圖,上部四圖——左面為“納棺”、“臨終遺戒”,右面為“荼毗”、“送葬”。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24.常陽太尊石像(現藏山西省藝術博物館)

屬唐代,山西省運城鹽湖區安邑鎮道觀遺物。像高150釐米,以白石雕造,形象豐頤,神態和穆。右手持扇,左手扶幾,盤坐於長方石座上。座的四面刻有銘文及供養人姓名。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25.大玉戈(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屬商代前期,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玉質儀仗器,長94釐米、寬14釐米、厚僅1釐米,堪稱“玉戈之王”。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26.曾侯乙編鐘(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屬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這套編鐘的銘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國古代樂律理論專著。全套編鐘音域寬廣,音列充實,音色優美。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27.曾侯乙墓外棺(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屬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此外館是我國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結構最複雜、器形最大、體量最重,並與金工結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28.曾侯乙青銅尊盤(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屬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這一發現,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尊和盤均鑄有“曾候乙作持用終”銘文。

29.彩漆木雕小座屏(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屬戰國時期,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通高15釐米、長51釐米、座寬12釐米、屏厚3釐米。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30.紅山文化女神像(現藏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屬新石器晚期,1983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女神廟主室西出土。紅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發現是牛河梁的女神廟。廟址由南、北兩組建築組成,其中北組為主體建築,南北十八米餘,東西寬近七米。牆壁經過彩繪,室內發現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塊,有頭、肩、手等部位的殘塊,均屬女性。頭部真人大小,面塗紅彩,雙眼鑲嵌青色玉片,這是中國最早的女神像。

31.鴨形玻璃注(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屬北燕時期,1965年北票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出土。長20.5釐米、腹徑5.2釐米,重70克。淡綠色玻璃質,質光亮,半透明,微見銀綠色鏽浸。體橫長,鴨形,口如鴨嘴狀,長頸鼓腹,拖一細長尾,尾尖微殘。背上以玻璃條粘出一對雛鴨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兩側各粘一段波狀的折線紋以擬雙足,腹底貼一平正的餅狀圓玻璃。此器造型生動別緻,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見。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32.青銅神樹(現藏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屬商代,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土青銅神樹由樹座和樹幹兩部分組成,樹幹高384釐米、通高396釐米。樹座略呈圓錐狀,底座呈圓環形,上飾雲氣紋,底座之上為三山相連狀,山上亦有云氣紋。從造型來看,該青銅神樹應是代表東方的神木“扶桑”。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33.玉邊璋(現藏三星堆博物館)

屬商代,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一號祭祀坑出土。通長54.5釐米,遍體滿飾圖案,生動刻畫了原始宗教祭祀場面。這些圖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壇上舉著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應,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這是要賜福於下界的表示。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34.搖錢樹(現藏四川綿陽市博物館)

屬東漢,1990年四川綿陽何家山二號漢墓出土。通高198釐米。整體由基座、樹幹、樹冠等共二十九種部件銜接扣掛而成。基座為紅陶質,樹用青銅澆鑄。樹冠可分七層,頂層飾鳳鳥為樹尖;其下二層的干與葉合為一體,飾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圖案;下部四層插接二十四片枝葉,向四方伸出。飾龍首、朱雀與犬、象與象奴、朱雀與鹿以及成串的錢幣等圖案。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35.銅奔馬(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屬東漢,1969年在甘肅武威雷臺的東漢墓面出土。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馬超龍雀”,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36.銅車馬(現藏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屬秦代。共兩乘,一前一後排列。經復原,大小約為真人真馬的二分之一。4匹馬的高度為91—93釐米,長度為110—115釐米。4匹馬的重量也不相同,分別為177公斤、180.7公斤、183公斤和212.97公斤。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37.牆盤(現藏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屬西周中期,1976年陝西扶風莊白家村出土。此盤為西周恭王時期作品。器形宏大,製造精良。微氏家族器具,通高16.2釐米,口徑47.3釐米,深8.6釐米。牆盤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牆的人,為紀念其先祖而作的銅盤,因作器者牆為史官而得此名。1976年陝西扶風莊白家村出土。盤銘也是一篇很漂亮的書法作品,其文體使用簡明整齊的四字句式,這是已知時代最早的帶有較明顯駢文風格的銘文作品。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38.淳化大鼎(現藏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屬西周早期,1979年陝西咸陽淳化縣史家塬出土。淳化大鼎是研究西周早期周人分佈和青銅器鑄造工藝的重要資料。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39.何尊(現藏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屬西周時期,1963年陝西寶雞東北郊賈村出土。高38.8釐米,口徑28.8釐米,重14.6公斤。口圓體方,通體有四道鏤空的大扉稜裝飾,頸部飾有蠶紋圖案,口沿下飾有蕉葉紋。整個尊體以雷紋為底,高浮雕處則為卷角饕餮紋,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工藝精美、造型雄奇。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40.茂陵石雕(現藏陝西茂陵博物館)

西漢茂陵霍去病墓之大型石刻,是一批具有無窮藝術魅力的古代石雕藝術珍品,是兩千多年前漢文化遺產,舉世無雙的古代雕刻藝術傑作。作品風格凝重剛健,恢宏含蓄,是一批最能代表中華民族雄厚氣質的藝術瑰寶。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41.河姆渡出土陶灶(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屬新石器時代,1977年河姆渡遺址T243出土。夾砂灰陶,通長55釐米、通高25釐米。俯視呈鞋底形,火門上翹,橢圓形圈足。內壁橫安三個粗壯支丁,三丁分別置於兩側正好對稱,一丁置於後壁。兩側外壁安有一雙半環形與兩側支丁連成一體。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42.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唐代陝西西安大秦寺遺物。西安碑林第二室裡立著一通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著名石碑,由唐建中二年(781年)僧景淨撰,呂秀巖書並題額。這塊石碑上說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一個從古波斯來的傳教士叫阿羅本,歷經跋涉進入中國,沿著于闐等西域古國、經河西走廊來到京師長安。他拜謁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國傳播波斯教。此後唐太宗降旨准許他們傳教,景教開始在長安等地傳播起來,也有景教經典《尊經》翻成中文的記載。碑文還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經典和中國史書中的典故來闡述景教教義,講述人類的墮落、彌賽亞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蹟等。碑文雖系波斯傳教士撰寫,但他的中文功底極其深厚。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43.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代,1970年西安南郊唐代窯藏出土。此壺仿遊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壺造型,通高18.5釐米、口徑2.2釐米、足8.8×7.1釐米。令人稱奇的是在壺身中央,壺腹兩側面用模具衝壓舞馬圖,突出於壺面的、金色的、奇異的馬。這匹馬身軀健碩,長鬃披頸,前肢蹦直,後肢彎曲下蹲,口中叼著一隻酒杯,其上揚的馬尾和頸部飄動的綬帶顯示出十足的動感。據考證,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馬。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44.獸首瑪瑙杯(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代,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又稱鑲金獸首瑪瑙杯,通高6.5釐米,長15.6釐米,口徑5.9釐米。這件國之重寶,象徵著財富和權力,是一件高貴的藝術品,同時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亞某國進奉唐朝的國禮,意義非同一般,是在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誕生的一件重要文物。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45.景雲銅鐘(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唐代,陝西省西安景雲觀遺物。陝西省博物館裡陳列著一座雕鑄著飛天、龍、獅、獨角獸、蔓草和雲朵的大銅鐘——極為珍貴的唐“景雲鍾”。它是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鑄造的,高247釐米,口徑165釐米,距今已有1300年,但敲起來,聲音仍清脆宏亮,音韻優雅渾厚,聽了使人心曠神怡。現在人們在除夕之夜聽到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的“新年鐘聲”,就是景雲鐘的錄音。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46.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現藏法門寺博物館)

唐代,1987年陝西寶雞法門寺地宮出土。錫杖由唐懿宗供養,長196釐米,重2.39公斤,用金2兩,銀58兩。杖身4輪套12個環,中飾柿蒂狀忍冬花結座,上託流雲仰蓮,5鈷杵及智慧珠。錫杖尊體由復蓮八瓣組成,錫杖下端有三欄團花紋飾,欄之間以珠紋為界,極為精細,杖身中空,通體襯以纏枝蔓草,上面鏨刻圓覺十二僧,手持法鈴立於蓮花臺之上,個個憨憨可掬,神情動人,錫杖下端綴飾蔓草、雲氣和團花。

杖首用銀絲盤曲成雙桃形兩輪,輪頂有仰蓮流雲束腰座,上託智慧珠一枚。其中四個大環象徵四諦:苦、集、滅、道;十二小環則代表十二部經。杖頭為雙輪四股十二環,四股以銀條盤曲而成,每股套裝雕花金環3枚,股側銘刻:“文思院準鹹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錫杖一枚,並金共重六十兩,內金重二兩,五十八兩銀,打造匠臣安淑鄖,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左監門衛將軍弘愨”。這枚錫杖是佛教世界的權威,為佛門法器中的至寶,屬佛祖釋迦牟尼,是世界錫杖之王。《錫杖經》雲,佛告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萬行盡在其中”。1987年4月,封閉一千多年的法門寺地宮神秘之門被打開,此錫杖隨著被發現。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47.八重寶函(現藏法門寺博物館)

唐代,1987年四月初八佛誕日法門寺地宮出土。八重寶函的最外一重,是一個三十釐米立方的銀稜盝頂檀香木寶函,由於是檀香木所造,難抵年月侵蝕,發現時已朽腐殘破,僅餘下的盒壁四周,有釋迦牟尼說法圖、阿彌陀佛淨土圖及禮佛圖等描金加彩浮雕。

第七重寶函以銀鑄成,四壁以平雕刀法刻有“護世四大天王”像,頂面有行龍兩條,為流雲所圍。四天王形相栩栩如生,持弓執箭,各有神將、夜叉多人侍立,極其威嚴,使人肅然而敬。凝目而視,彷佛誘人追隨函壁的畫像馳騁三界,遨遊九重天。

第六重寶函為素面盝頂銀寶函,是八個寶函中最特別的一個,寶函通體素淨,不加絲毫雕刻繪描而渾然生輝,出土時有絳黃色綾帶封系。

第五重名為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第四重寶函則為六臂觀音盝頂純金寶函,外型均與第七重寶函相近。外壁鑿有如來及觀音畫像,或飾以雙鳳飛翔,配以蔓草紋,或刻上金剛沙彌合什禮佛的圖景,造型逼真而細膩。兩個寶函的場景豐富生動,人物眾多,工藝精湛。

第三重寶函為金筐寶鈿珍珠裝純金寶函。

第二重寶函是金筐寶鈿珍珠裝武夫石寶函。兩函外形近似,通體以珍珠、寶石嵌飾,並雕上花瓣圖案,極其華麗精美。不同之處,是前者以金鑄成,後者則以武夫石磨製而成。

第一重寶函即佛指舍利所藏立之所——寶珠頂單簷四門純金塔,塔頂為寶珠型,四面簷角翹起,閣額及簷下均飾菱紋。塔四面開門,門周布魚子紋,門下部有象徵性飛梯至塔座,小巧玲瓏,金碧輝煌。塔座中立一小銀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八重寶函精雕細琢,美不勝收,但它的價值,不僅在平雕刀法、寶鈿珍珠裝及盝頂這些古代工藝,還在於刻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來造型,正是佛教密宗內蘊的深刻表現,是密宗文化藝術史的一幅剪影。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48.銅浮屠(現藏法門寺博物館)

唐代,1987年陝西寶雞法門寺地宮出土。塔內盛放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的棺蓋內。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49.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屬戰國時期,1974年河北平山縣出土。通高36.2釐米,上框邊長47.5釐米,環座徑31.8釐米,重18.65公斤。此案周身飾錯金銀花紋,下部有兩牡兩牝四隻側臥的梅花鹿環列,四肢蜷曲,馱一圓環形底座。中間部分於環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條神龍,分向四方。四龍獨首雙尾。龍身蟠環糾結之間四面各有一鳳,引頸長鳴,展翅欲飛。上部龍頂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飾勾連雲紋。這件方案案面原為漆板,已腐朽不存,僅留銅案座。它的造型內收而外敞,動靜結合,疏密得當,一幅龍飛鳳舞圖躍然眼前,突破了商、周以來青銅器動物造型以浮雕或圓雕為主的傳統手法。另外,四條龍頭上各有一個斗拱,第一次以實物面貌生動再現出戰國時期的斗拱造型。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50.“五星出東方”護膊(現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指“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膊(護臂),蜀錦。該織錦的年代為漢代,來自古蜀國。現在收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古研究所,為國家一級文物,位列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之首。1995年10月在尼雅遺址發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絕倫的漢朝絲綢,其色彩之斑斕,織工之精細,實為罕見。其中一塊織錦護膊,尤為光輝燦爛、耀人眼目,青底白色赫然織就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令世人震驚,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51.中山王鐵足銅鼎(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屬戰國時期,1977年河北平山縣中山國王墓出土。通高51.5釐米,最大直徑65.8釐米。鼎為子口內斂,上有云形鈕圜頂蓋,兩側有一對附耳,腹部稍鼓,中部有凸弦紋一道,平底,下為蹄形鐵足,此器銅體鐵足的鑄造技法在國內十分罕見。鼎壁與蓋部雲鈕以下、足部以上,刻銘文77行,每行6字(蓋上二字,腹部凸弦紋以上三字,以下一字),唯末行1字,共469字,是已發現刻銘戰國銅器中字數最多的。內容記述了該鼎為王十四年所制,斥責燕王噲讓位相邦子之,遭致國破身亡,頌揚自己的相邦司馬,輔佐少君謙恭忠信,以及率師徵燕,奪城數十座,擴大疆土數百里的功績。告誡嗣子汲取吳國吞併越國、越國覆滅吳國的教訓,要警惕周圍敵國等。內容可補史籍之不足,是研究戰國及中山國曆史和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銘文構字秀麗、刀法嫻熟,有所謂懸針篆風格,令人歎服。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52.劉勝金縷玉衣(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西漢,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釐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玉片為岫巖玉製作,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製成的絲縷把它們編綴,故稱“金縷玉衣”。上衣呈綠色,玉質瑩潤,下身為灰白和淡黃色,整體主要分為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等五部分。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製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製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狀。一些玉璧,以及飯含、佩帶之物等。前胸和後背共置玉璧18塊,並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塞,這些都是用玉製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鉤。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53.長信宮燈(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西漢,1968年河北滿城縣陵山出土。燈體通高48釐米,人高44.5釐米,重15.85公斤。採取分別鑄造,然後合成一整體的方法。通體鎏金,燈體是一位跽坐掌燈、優雅恬靜的宮女。中空,整體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組成,各部均可拆卸。宮女著廣袖內衣和長袍,左手持燈座,右臂高舉與燈頂部相通,形成煙道。燈罩由兩片弧形板合攏而成,可活動,以調節光照度和方向。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銘文九處65字,分別記載了該燈的容量、重量及所屬者。因燈上刻有“長信”字樣,故名“長信宮燈”。據考證,此燈原為西漢陽信侯劉揭所有。劉揭文帝時受封,景帝時被削爵,家產及其此燈被朝廷沒收,歸皇太后居所長信宮使用。後來皇太后竇氏又將此物賜於本族裔親竇綰。此燈做為宮廷和王府的專用品、禮品,可見它在當時也是很珍貴的。

長久以來,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我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讚譽。這不僅在於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於它精美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堪稱“中華第一燈”。考古學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製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54.銅屏風構件5件(現藏廣州南越王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趙眜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該墓於1983年6月被發現,挖掘完畢即在原地建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發掘時,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趙眜”玉印,證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譽為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55.角形玉杯(現藏廣州南越王博物館)

西漢,1983年西漢南越王墓出土。通高18.4釐米,口徑5.8—6.7釐米。杯形如獸角,口橢圓,杯底有細軟彎轉的繩索式尾,纏繞在杯身下部。杯口沿陰刻弦紋一週,杯身以淺浮雕和雙鉤法飾勾連雲紋。器體輕薄,拋光琢制俱佳。口沿上微殘,青玉質,半透明,局部有紅褐色浸斑。仿犀牛角形,中空。口呈橢圓形,往下漸收束,近底處成卷索形回纏於器身下部。紋飾自口沿處起為一立姿夔龍向後展開,紋飾繞著器身迴環捲纏,逐漸高起,由淺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為圓雕。在浮雕的紋飾中,還用單線的勾連雷紋作填空補白。一夔龍纏繞器身,集淺浮雕、高浮雕、圓雕藝術為一體,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漢代遺作,在玉器史上佔絕對重要的地位。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56.人物御龍帛畫(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戰國中期晚段,1973年在湖南長沙子彈庫一號墓出土。長37.5釐米,寬28釐米。畫幅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興棺材之間,應是引魂昇天的銘旌,因年代久遠已呈棕黃色。描繪巫師乘龍昇天的情景。巫師寬袍高冠,腰佩長劍,手執僵繩,神情瀟灑地駕馭巨龍。龍首軒昂,龍尾翹卷,龍身為舟,迎風奮進。龍尾之上立有長頸仙鶴,龍體之下有游魚。帛畫中的華蓋飄帶與巫師衣帶隨風飄動,表現巫師乘龍飛昇的動勢。正中是一位有鬍鬚的男子,側身直立,手執韁繩,駕馭一條巨龍。龍頭高昂,龍尾上翹,龍身平伏,略似船形。在龍尾上站著一隻鶴,圓目長啄,昂首仰天。人頭上方為輿蓋,三條飄帶隨風拂動。畫幅左下角為鯉魚。人、龍、魚均向左,以示前進方向,連華蓋上的纓絡也迎鳳飄動。整個畫面呈行進狀,充滿了動感。畫中人物比例相當準確,使用單線勾勒和平塗於渲染兼用的畫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龍、鶴、輿蓋基本上用白描。畫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發現用此畫法的最早作品。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57.人物龍鳳帛畫(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戰國中期晚段,1949年湖南長沙東南郊楚墓出土。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58.直裾素紗禪衣(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西漢,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交領、右衽、直裾式、袖較寬,衣長128釐米,通袖長195釐米,袖口寬29釐米,腰寬48釐米,下襬寬49釐米,重49克,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織造技術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禪衣用紗料製成,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譴冊稱其為素紗禪衣。紗,是我國古代絲綢中出現得最早的一種,它是由單經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其經密度一般每釐米為58根至64根,緯密度每釐米為40根至50根紗。密度稀疏,孔眼充滿織物的表面,因而質地輕薄,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一點都不誇張。上乘的紗料,以蠶絲纖度勻細見長。素紗禪衣每平方米紗料僅重15.4克,並非因其織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紗料的旦數小,絲纖度細。絲織學上對織物的蠶絲纖度有一個專用計量單位,叫旦(全稱:旦尼兒),每九千米長的單絲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數越小,則絲纖度越細。經測定,素紗禪衣的蠶絲纖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現在生產的高級絲織物還有14旦,足見漢代繅紡蠶絲技術的高度發展。它反映了當時高超的織造工藝技術,為國內所僅有,它是西漢紗織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漢的驕傲。這件紗衣應屬於辛追。辛追是漢代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死於公元前186年,享年50歲。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59.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西漢,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棺槨用巨大的木板製成,置於墓底正中。槨室上下四周塞滿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層層填土夯實。一號墓通高2.05米,以每尺0.23米換算為8.9尺,約等於9尺,兩側臂高為通高的1/3,即3尺,通高和臂高相加也為1丈2尺。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60.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西漢,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帛畫覆蓋在一號墓即辛追墓的內棺上,呈T字形,長205釐米,上部寬92釐米,下部寬47.7釐米,製作精美、色彩鮮豔,畫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別表現了天上、人間與地下的場景,體現了西漢初年的神仙方術思想,學者認為帛畫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國。華蓋以上為天上部分,所繪以神、龍、日、月為主。正上方的神,人首蛇身、披髮而坐,其蛇尾纏繞在他身下。神話中女禍、伏羲、燭龍都是這種形象,但傳說中由燭龍鎮守天門,這與天國部分正下方的兩扇開啟的大門相對應,所以他極可能是燭龍神。燭龍的左右身側畫著五隻仰天長嘯的仙鶴,這是代表長壽的瑞鳥,它們使天國呈現一片祥瑞的氣氛。燭龍的右邊有九個紅色的太陽,裡面蹲伏著一隻黑色的類似於烏鴉的鳥,古人稱之為金烏,是古人眼中太陽的精靈。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這些太陽半隱半藏在彎曲綿長的藍色扶桑樹中,而這種傳說中的神樹是太陽的棲息地,它生長在東海,有幾千丈高。燭龍的左邊則是月宮的描繪,銀白色的月牙彎彎如鉤,正是月初的月象。其上有一隻體形碩大的蟾蜍蹲伏著,口中還含著一顆可除百病的仙草靈芝。再上面是一隻昂首騰躍的玉兔,它輕盈瘦長的身軀與蟾蜍形成了有趣的對比。月亮之下,是一個美麗的女子輕舒廣袖翩然而舞。燭龍之下,有兩隻展翅相對的飛鳥,長頸短尾,這應是楚歌中鴻鵠高飛舉千里的鴻雁。其下,有兩隻獸首人身的怪物騎在神馬飛黃上,手中牽繩,向左右飛奔,繩上扯著一個呈梯形的樂器——鐸,振鐸作響是歡迎昇天之人的最高儀式。鐸之下是兩個呈倒形的天門,門上兩旁是神豹兩隻和緊守通天大道的兩位守門神—司閽,現在此二神躬手相立,恭敬作揖,他們和天國中所有的神、龍、瑞獸一起,正滿懷欣喜地恭迎昇天的老夫人。人間部分以華蓋作屋頂,上有朱雀鳥作為裝飾。華蓋下是神禽飛廉,這隻貌似貓頭鷹的怪鳥專司引魂昇天。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61.紅地雲珠日天錦(現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屬北朝時期,1983年青海都蘭縣熱水鄉血渭吐番墓出土。長48釐米、寬28釐米。為錦幡殘片,組織為1:1平紋經錦,圖案以日天(太陽神)及狩獵紋為主,並織有“去”、“昌”等文字。此織物帶有濃郁的異域風格,十分珍貴。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62.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本續》(現藏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紙本,屬西夏時期,1991年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出土。出土經書共9冊,完本者有封皮、扉頁,封皮左上側貼有刻印的長條書籤,書名外環以邊框;封皮紙略厚,呈土黃色,封皮裡側另背一紙,有的紙為佛經廢頁,背時字面向內。全頁版框縱30.7釐米,橫38.0釐米,四界有子母欄,欄距上下23.5釐米,無界格,半面左右15.2釐米。版心寬1.2釐米,無象鼻、魚尾。上半為書名簡稱,下半為頁碼,頁碼有漢文、西夏文、漢夏合文三種形式。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字大小1釐米左右。通篇字體繁複、周正、秀美。包括《吉祥遍至口本續》等四種經文,白麻紙本,木活字版精印,蝴蝶裝,封皮貼有書籤,首頁載有“集經”、“藏譯”、“番譯”者的名字。9冊的文字達10萬字,是一部保存較好的木刻本西夏文佛經。該經書的內容在印刷中有版框欄線交角處缺口大、版心行線與上下欄線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筆鋒形態不一、欄線及版心行線漏排、省排、經名簡稱和頁碼用字混亂、有錯排、漏排、數字倒置等活字版印本特徵,因此這部藏傳佛教經典的西夏文譯本,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它的發現將木活字的發明和使用時間提早了一個朝代,對研究中國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術具有重大價值。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63.青花釉裡紅瓷倉(現藏江西省博物館)


這是一件在景德鎮出土的青花釉裡紅瓷器——樓閣式瓷倉。這是1979年9月,豐城縣文化館在省文物商店的協助下徵集到的。在倉後兩柱間有正楷直書墓誌,自右至左12行,共159字,記載死者為“故景德鎮長薌書院山長凌穎之孫女”,死於後至元戊寅(即後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安葬於南山。這件樓閣式瓷倉,造型別致,雖然是隨葬明器,仍不失為珍貴的工藝品。青花釉裡紅瓷器,甚為罕見,作為樓閣式瓷倉,並且有明確紀年,迄今僅為孤例。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永久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

64.竹林七賢磚印模畫(現藏南京博物院)

南朝。長244釐米,寬88釐米,由300多塊古墓磚組成,出土時分東西兩塊,一塊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四人,另一塊為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四人。榮啟期是早於“七賢”許多年的春秋時期人物,由於榮啟期的性格和“七賢”極為相似,又被時人譽為“高士”,所以,磚畫中安排榮啟期和“七賢”在一起,除了繪畫構圖上對稱的需要外,榮啟期更有為“七賢”之楷模的寓意。這幅磚畫純熟地發揮了線條的表現能力,人物造型簡練而傳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撫琴嘯歌,或頷首傾聽,性格特徵鮮明,人物之間以樹木相隔,完美地體現了對稱美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