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術室外等親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瓣瓣瓣瑪瑪


我在手術室外等過我老婆,我也見了不少在手術室外等病人的家屬。

我老婆有次做手術,手術不大,雖然是全麻手術,但是正常情況下這種手術一般就一個小時完成,加上準備和麻醉復甦也就兩個小時。而且又是在自己醫院做手術,所以從主刀到麻醉都認識,因此並不擔心。老婆上手術後我就坐在她病床上摳手機,答悟空。

等了兩個多小時了,發現老婆手術還沒有完。這個時候有點緊張了,怎麼還沒有回來呢?跑到手術室門口去瞅瞅,正好透過大門看見老婆被推進復甦室。知道老婆已經順利完成了手術,懸著的一顆心也就放下來了。

這是我目前唯一一次在手術室外等親人的經過,沒什麼大的心情起伏,畢竟對手術室和手術太熟悉了。

另外由於我從事的這個科室是神經外科,所以經常會有車禍腦損傷、高血壓腦出血這樣的急危重症病人。

這些病人的家屬基本上都是非常焦慮和擔憂的,甚至還有些絕望。

病人送來的時候要不是血肉模糊,要不就是昏迷神志不清,送進手術室之後,都不知道還能不能活著下手術檯。所以,這些家人是非常焦慮和擔憂的,往往都是幾個人,十幾個人一家老小圍在手術室們外等待。

有的已經亂了陣腳,不知道幹什麼,只知道哭。

有的在打電話借錢,考慮後續治療的費用問題。

有的在和長輩商量怎麼辦後事,做好最壞的打算。

有的在安慰親人

有的已經開始在考慮如何分財產的問題

很現實的,尤其是那些老年病人的家屬,因為死亡已經在預料當中,老人去世後的問題才更為重要和複雜。


人體探索者


但是自己親人在手術室裡躺著的時候才真真體會到了什麼是度日如年。幾個月前我的母親做手術,膽囊結石伴發慢性膽囊炎,疼痛也不明顯,有的醫生也建議還可以觀察。作為醫生的我還是做母親工作把手術做了,怕年齡大了再做,身體承受不了。

擇期手術,準備也還是比較充分,找了主任主刀,可是當母親推進手術室的那一刻,心裡還是不由自主的忐忑起來,作為醫生,之前很少會留意手術室外面的人,當我也站在他們中間時,看著這些老老少少焦急煩躁的面孔,所有人都關切的留意著每次手術室廣播的內容和每次手術室門的打開。突然廣播裡傳來我母親的名字,我趕緊跑過去,原來是醫生讓家屬看手術切下來的膽囊和取出來的結石。聽到手術很成功,我懸著的心才算落地了。

現在我對患者和患者家屬又多了一些理解,願所有人所有家庭都遠離疾病,願有一天我們這個行業集體失業。


醫學掃地僧


我是一名外科醫生,患者進入手術室後,需要先做準備工作,麻醉,術前核對,消毒等手術才正式開始,術後需要在復甦室甦醒(全麻手術)後才能出手術室,所以患者進入手術室的時間通常比手術時間長很多,患者家屬需要在手術室外耐心等待,不用著急,外科醫生麻醉師和手術室護士會盡力確保病人的安全。


脊柱外科童傑醫生


說說我的真實經歷,15年我母親住院,當時懷疑是肺癌,就要穿刺做活檢才能確診,記得我把我母親送進專門做活檢的手術室,我在外面等,心情非常的忐忑,就是希望最後的結果是好消息,非常煩躁,當然那一段時間都煩躁,後來做完了,我母親因為麻醉還沒有醒,我就推著床把她送回病房,當時看著母親沉睡的樣子,心裡不由得的堵得慌,眼淚悄悄的留,一個四十多的男人,終於體會到什麼叫做痛徹心扉

曾經看過一部電視劇,裡面一個角色曾經說過,生和死只是一個房間的前門和後面而已,輕鬆面對,當時覺得很有道理,現在知道,這個前門和後門,開啟也許輕鬆,要關閉,也許會沉重無比


微笑盛滿大海星空


好幾年前,有一天半夜,突然電話聲響,肯定是不好的事情,果然老爸突然胸悶,走都不能走了,我和老公馬上送他到醫院。到醫院做了倆天檢查也沒查出是什麼病?我覺得不能拖,於是來到上海,醫生果斷讓住院,做個小手術,心血管病!

這是個微創手術,醫生讓放心,可我還是擔心,畢竟家人第一次要做手術。清晰地記得安排手術那天,我想送個紅包,安心點,可老爸被送進手術室我也沒有見到醫生!

於是開始漫長的等待,這是個小手術,沒有生命危險,剛開始還行,時間越久,開始越擔心,進手術室倆個多小時,沒一點動靜,心開始鼕鼕冬跳個不停,但還是假裝正定,因為老媽在!三個小時還沒有出來,我有點坐不住了,雖然是小手術,但萬一呢?有股哭出來的衝動,老媽也開始絮絮叨叨了!緊接著,我開始猜想可能發生了什麼事情?也許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越想越怕,越怕越擔心!過了三個半小時,終於老爸出來了,我一顆心也放下了!這種輕鬆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

後來我才知道,其實老爸手術很快,是前一臺手術遇到了問題,老爸在手術室裡還睡了一覺!平安就好😄


kitty1380


這個我還真有一點體會,不光因為我是醫生,而且我也曾經是患者的家屬。

我的母親去年的四月份,因為感冒,肺炎查出來有先天性心臟病,然後就住進北京阜外醫院要做手術,手術安排的不慢,大概我還記得那天中午12點左右接去手術室的。阜外醫院跟其他醫院不一樣,手術室的樓層你是進不去的,你只能將患者送到病區的電梯口,你只能去病區外面或者自己找地方等消息,雖然我是個醫生,但是等待家的時候還是有些擔心,雖然我知道手術成功率很高,畢竟是中國的心臟外科權威醫院,但是心裡仍有些忐忑不安,因為我的母親年齡不大,才50多歲,如果她要發生什麼事,我肯定是接受不了。

2個半小時,主刀的主任給我打電話,說手術做完了,很成功,那個時候我的心才放得下來,但是開胸的手術一般都會在手術室那邊的ICU呆上一天,所以是見不到我母親的,第二天下午的時候,我的母親才被推回病房。看到我的母親身上有好多管子,也說不出話,很無力,而且又下著尿管,看她的樣子很不舒服因,因為不讓陪護,所以只是拉著母親的手撫摸著她的頭待了一會兒,她也沒有跟我說話。

出了病房門口,坐在坐在椅子上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了,坐在那裡放聲哭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那個時候特別想哭,停不下來,好多家屬都過來安慰兩句,有的說:手術已經做完了,也沒事了,別哭了。但是就是想哭。

現在已經過去一年多了,母親恢復的很好。願天下父母,健康長壽。


一醫以義


心被掏空整個人焦慮而麻木,時間似磁石般粘著不動,讓人有度時如日的感覺。

5年半前夏季的一天,上海晨間就傾盆大雨,天黑如同夜晚,雨下了近1小時後停,天放晴。

那天,是我親人手術日,手術歷時十小時,我在手術室門口坐立不安心緒不寧,時間那麼漫長、那麼讓人難熬……心沉重而焦慮、心煎熬而無助……我如同熱鍋上螞蟻來回無目的走動,整個人麻木而朦朧,消化道也停止工作,喝水都無法下嚥……

通過這一次生死的煎熬,深深體會到生命的可貴,身體健康才是硬道理。

過往的生活中不珍惜,透支健康多麼愚蠢。人一生過百歲不過3萬多天,每一天都是珍貴的。

健康!健康!身體健康才能過上有質量的幸福生活。


陳一222


作為一名醫生我來回答一個問題!

有的人認為醫生在手術室等親屬手術會很淡定?是的,可能剛開始的時候會特別淡定,我一直也以為自己會很淡定,但是直到上次父親做膽囊切除術我才有那種患者家屬的體驗感。上次,父親因為膽囊結石膽囊炎需要切除膽囊,順利入住我院普外科。話說普外科那些兄弟,真是不能再熟悉了!實習的時候一起幹活,輪轉的時候還一起吃過火鍋,唱過歌。最最重要的是我們幾乎天天見面啊!都要在一個手術室做手術,抬頭不見低頭見!

話說回來,我爸手術那天我拜託了號稱"普外一把刀"的某醫生當主刀,他也很不屑的告訴我,放心好了,這個手術簡單啦,天天做!於是,父親進去手術室後我就回病房查房,換藥,寫病歷!等著些搞完以後我意識到父親應該手術結束了!於是,我飛奔去手術室,首先去的復甦室,結果沒找到人!這意味著手術還沒結束!2個多小時了呀,不該啊!我又不敢直接去父親手術的房間看,我害怕,害怕發生了什麼意外的事情。

於是,我走了出來,在手術室門口坐著,體驗一個家屬等待親人的感覺!真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母親也在旁邊坐著,還有幾個親戚,大家默不作聲,又十分焦急。"要不你還是進去看看吧,你是本院醫生",一個叔叔說道。不,不要急,手術室有規定,家屬不能進去!我現在是家屬!我故作淡定。終於,大概半小時後,"普外一把刀"把迷迷糊糊的父親推出來。我一邊抱怨他動作慢,一邊心理暗自高興父親終於平安結束手術。



通過這次我深刻的體會到了手術室外患者家屬焦急等待的心情。我這個還是好的,要是碰到那些醫生出來告訴不好意思,要求籤同意書的,那心情可想而知。另外,通過這次我也明白一個道理,作為醫生,即使每天面對再多的生死別離,而當親屬患病的時候,我們同樣焦急,同樣擔心害怕。


骨科木匠劉醫生


對這個問題,我頗有感觸!

我自己既是外科醫生,又曾經作為患者家屬,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籤過字,後來又在手術室外,不停的踱步,等待親人手術後平安返回病房。

手術室內的狀況

就我自己而言,病人的手術涉及多個環節。首先是完善入院檢查,排除手術禁忌。其次是科主任大查房,大家討論並制定手術方案後,擬定手術日期,並通報麻醉科,麻醉科會派麻醉醫生與病人溝通麻醉方式,評估是否存在麻醉的禁忌。最後在一切準備工作完成後,打了術前針,病人就可以上手術檯了。



在手術的時候,醫生往往是閒庭信步,每一刀切,燒,縫合,都是有100%的把握才敢做,只要稍微有一點疑問,我們都會暫停下來,搞清楚問題再做下一步,因為所有人都出不起醫療事故。

手術室外的焦急等待

有一次因為意外情況,我作為患者家屬,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字。由於自己是外科醫生,非常熟知手術的流程,但是那一家醫院,我以前沒有去過,也不瞭解手術醫生的狀況。所以在門口也是非常擔心,坐立不安!

心裡盼望著下一秒,親人就能夠平安推出手術室,腦袋裡盤旋著自己在做手術時候遇到的的一些意外情況,希望不要發生在自己的親人身上。但是每個人有個體差異,情況不同,誰也不想出現意外,但是意外,有些時候是無法避免的。

我在那裡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一會兒刷一下微信,一會兒喝一口水。時而接個電話告訴爸媽手術還沒有完成。

終於盼星星盼月亮的,親人平安的被推出了手術室,手術進行的還是順利的。



我感覺自己的內心像是被洗禮了一遍,刷新了我對手術的認識,我簽下手術知情同意書的時候,我親人的性命就交給醫生了,可我自己作為醫生的時候,自己在做手術的時候,病人家屬心裡的那份,焦慮,恐懼,不安,又心懷希望的那份忐忑從來體會不到。



這個難忘的經歷,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職業道德。對生命充滿敬畏之心,什麼叫醫者仁心?當患者平安推出手術室,告訴病人家屬手術很順利,就是對他們最大的仁心仁術!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金色柳葉刀


有一種等待叫做你在裡面,我在外面,家屬每時每刻都想知道哪怕一絲關於親人的訊息。

手術室的大門總是顯得那麼冷漠,親人一進入手術室後,大門就絕情地關閉了,不給你任何多看一眼家人的機會。這也許是很多大眾對手術室的感覺,其實手術室內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很多時候還會有春風化雨的感受。家屬在外焦急等待的感覺我們能理解,但是家屬要明白對患者來說醫院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手術室,一個患者如果在手術室會出事,基本上沒有地方可以救他。

先進的手術室

手術室內醫護人員緊張的工作,手術室外常常出現我們意想不到的場景,有撕心裂肺,有黯然神傷,有興高采烈,有坐立不安,當然也有漠不關心。有幾個場景讓我記憶深刻,讓我與大家說吧。

撕心裂肺

一對夫妻假期帶著自己可愛乖巧的女兒出去旅遊,父親在高速上疲勞駕駛導致車禍,夫妻幸運的沒有受傷,但是他們10歲女兒的右手臂損毀導致只能截肢。小姑娘進入手術室第一句就是跟我說:“醫生叔叔,告訴我爸爸別難過,我沒事。”我到手術室門口去找夫妻簽字時看到,孩子的父親淚流滿面,不停的用頭撞牆自責,小姑娘的媽媽癱坐在地上哭。我把他們叫過來簽字並對他們說孩子說過的話,並告訴他們孩子沒有生命危險但是手臂是保不住了。女孩的父親一聽到手臂保不住,頓時癱坐到地上,扇自己耳光,不停的自責,女孩媽媽嚎啕大哭幾乎要暈過去。我們只能安排工作人員安撫夫妻倆的情緒。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就只能好好的把手術做好,有好的手術進展就儘早告訴家屬。


期待

興高采烈

手術室外最開心的往往是做剖宮產手術的家屬。有個產婦生了一個兒子,我們把小寶寶抱給家屬看的時候,小寶寶的爺爺高興的突然蹦起來,在手術室門外歡呼雀躍,就差跟手術室外的每個人擁抱握手了。我把這個情形告訴產婦,產婦笑著說:“這個小祖宗以後沒法管了,有個太寵溺的爺爺。”醫護人員喜歡把好消息告訴給手術室內外的人聽,既可以安撫家屬又可以減輕手術患者的緊張情緒。

漠不關心

一個80多歲的老人家做結腸癌手術,醫生打開腹腔一看整個腹腔已經廣泛轉移,而且腫瘤和周圍組織黏連很緊密。做腫瘤切除手術非常困難,做姑息的改道手術也有危險,最後一個辦法就是什麼也不做直接關起來。老人家的4個兒子意見不統一,說要考慮考慮。四個兒子在手術室門外考慮了近一個小時。有人考慮繼續手術,其他人怕下不了手術檯;有人覺得做個簡單的改道手術,有人覺得都機會了還讓老人挨刀受苦沒必要;有人認為直接開關就好了,但是又怕別人的閒言碎語。最後老人家做了開關手術,過了幾天就出院回家了。

一個笑話說生兒子有什麼用,就是生了一個敢拍板拔掉老父親氧氣的做主的人,想想也有道理。

手術室內如沫春風

絕大多數家屬在手術室門外是焦急的,不管親人的手術是大還是小。每次我打開手術室大門時,總有一群家屬圍過來,焦急的詢問自己親人的情況。可是20個手術間,幾十個病人,我們根本不可能瞭解其他患者的手術進展除了自己醫治的患者。大多時候我會安慰家屬說手術進展很順利。

如果某天有一臺超長時間的手術,患者的家屬真的非常焦急,幾乎每一次打開手術室大門時他們都會湊過去看看,然後失望地走開。這種時候我還是希望瞭解手術進展的醫護人員可以多透入一些積極的訊息給家屬,讓家屬安心。

心態各異的家屬

最後要說我期待我們國內的手術室家屬等待區能夠更加人性化,增加一些手術信息通報系統,增加家屬放鬆的環境等待。

你對醫院手術室外等待區有什麼意見,有什麼想吐槽的,說出來,我們一起改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