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在家读好书《道德经》,做更好的自己

面对严峻的疫情和纷繁的消息,放下刷屏的手机,给自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本好书,身体在家中,灵魂在路上。疫情之下,让我们一起在家读好书,分享好书:《道德经》。

疫期在家读好书《道德经》,做更好的自己

好多人说,读好书,首先要读老子的《道德经》,为啥?因为只有你登上山顶,才能窥得万象,如果你只在山脚下转来转去的话,你一辈子也不知道什么是高境界,什么东西才是好东西,什么书才是好书?十多年前的非典疫情,一本《道德经》与我结缘,闲暇之余,拿来读读念念,当初只觉得它很短很精炼,后来又觉得它多一个字嫌多,少一个字不足,当时的学者作家们就没办法把文章写长,一般都写得非常精炼。因为那时写书要刻在竹子上,刻五千言就需要很长时间了。这么小的篇幅之中,却涵括了那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精髓,这不能不让人敬畏。如今冠状病毒疫情让好多人宅在家里,疫情之下, 我每天醒来起床后,打开《道德经》诵读,没想到今天会有机会在这里,为大家解读《道经经》。

命运中总会有一些奇怪的东西,让你解说不清。一个果子成熟之前,都会经历许多小小细节,都在促成最好结果。一个因缘推动另一个因缘,比如说起《道德经》这部书的缘起,定然会谈到老子与尹喜在函谷关的相遇,没有有关尹喜的求道,就不会有《道德经》;有了《道德经》但没有尹喜后来的不断传道,它也不会广传于世;没有他的广传于世,二十一岁的时候读《道德经》从中汲取营养;没有当年在《道德经》中汲取营养的那段经历,也许我今天就不会想要解读《道德经》。

《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分家前的一部巨著,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道德经总共5000多个字,分上篇《德经》、下篇《道经》,最初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立命、出世入世、治国安邦、用兵策略、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关于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

关于他的身世也有许多传说,什么脱胎于玉女,怀胎81年等等,还有老子后来的行踪,世人也有很多说法,西行印度,隐归故里,孔子问道,都有不同的记载,至于老子是什么时候死的,说法也有很多,有人说不知所终,有人说九十一岁,也有人说一百多岁。我认为他生也好,死也好,都是顺应自然,我们更愿意接受一个出了函谷关,不知所终的老子。

疫期在家读好书《道德经》,做更好的自己

一部仅有五千言的奇书《道德经》,视角独特,思想深邃,文约意远,令人爱不释手,一代代人对它研读没有穷尽。两千多年来,人们对《道德经》的解读多种多样,形成的文字卷帙浩繁,汗牛充栋。道家的、儒家的、兵家的、法家的、墨家的、佛家的,等等,各有自己解读的角度,都成为我们解读《道德经》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哲学思想,都能解决人的心灵问题、灵魂问题,甚至是命运的问题,但现代人大多不知道。现代人远离“道”,而专注于“术”,正是现代社会充满精神困惑和热恼的原因。

今天,世界文化交流日趋一体化,科技和物质发展迅猛,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竞争日渐激烈,我们能够重新阅读《道德经》,显得更有现实的意义。或许,其中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和智慧,会给迷茫的我们提供某种借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个人的困惑,往往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困惑。而《道德经》的普世价值,正在于此--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所需。《道德经》的涵养万人,正如其中所说的"道"之化养万物,不分亲疏,不分贵贱,普济天下。《道德经》本身,即是一种滋养人类的道。

当然我也不会从哲学的角度解读,很多人这样解读,不缺乏我一个。可惜,很多中国人对《道德经》也罢,对老子也罢,反而不甚了解。不管是求学,还是问道,也就是说,《道德经》是讲如何修道的。这是《道德经》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如果远离这个目的,讲一些其他的东西,我的解读也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知道了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那么好多人问到,说《道德经》只有5000多字,却被世代人推崇,学它究竟有何好处?首先道德经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是哲学中的哲学,经典中的经典。学习哲学的好处,是让你长智慧,了解宇宙、人生的规律,帮助你建功立业,让你的生活更幸福,人生更精彩。读经典本来就是一种养生。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所以读《道德经》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静心养性,顿悟人生与自然。晋代哲学家王弼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就是说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每个人的体会也不太一样,大家慢慢去体会。

好多人好要追问,能不能说得具体点,那我们大概总结一下。许多人经过亲身实践,发现坚持背诵《道德经》,有如下好处:

疫期在家读好书《道德经》,做更好的自己

这样总结也不免有些肤浅了,但是大家很关心的一定是:读《道德经》如何改变心灵?如何改变生活质量?如何改造命运?但是这些问题无非就是观念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下面我选一些经典语句来谈谈我的见解和感受。

老子对世界观的核心是他治学体系的道,道德本性是自然,是无意志无目的自然现象,道法自然是老子世界观的基础,也是宇宙如何生成演化的过程。老子世界观的提出显示了他超然物外,遵循自然的超前思想,这放到现在也很少人完全能做到。下面就精选最经典的几句来看看老子在《道德经》提出了什么样的世界观。

疫期在家读好书《道德经》,做更好的自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是全书的总纲,也是连串贯通八十一章的脉络线索。“道”是一种不可言传的恍惚状态,是先天地而生,天下万物的生母;是一种无可用文字表述的力量,滋养天地万物,它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支配天地万物,却从来都顺其自然而不加以干涉。我们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还要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由此可知老子所说的道就是就是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也可以称为我们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只有认识这些规律,顺从而不违背这些规律,适应和利用这些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否则,就是背道而驰,必然走向灭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疫期在家读好书《道德经》,做更好的自己

人类在大地上生存,遵守大地万物生长作息的规则;大地承天,万物的生长繁衍和迁徙是依据自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自然气候,天象变化遵从宇宙间的“大道”运行;而宇宙间的“大道”,则是世间万物本来的样子。要真正以“道”来统御万民,就要顺应时令和万物生长规则,让他们回复到他们本来的样子,无为而治,天下得自然之法才能安定。这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人们只有做好自然的奴隶,不能轻易改变自然的规律,才能做好自然的主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天地人;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道是混沌未开、浑然一体的,而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阴阳是对立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把阴阳糅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团“和气”。天气阳而地气阴,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必然带有阴阳二气。万物之所以生,是由于阴阳相合而生成的和气所致。正是有了和气,才使万物得以安宁和生生不息。

《道德经》里关于世界观的句子还有很多,我们不必一一解读,但这几句是经典中的经典,仅凭这几句足可以让我们明白:如何去认识世界,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

人生多磨难,成长的艰辛,奋斗的不易,加之以种种违反天性却不得不恪守的规矩,构成了生存的严酷与无奈。惟有学会享乐,懂得享受,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情趣与宝贵,才会更加珍惜自己并珍惜这个世界。如何才能做到呢?谈起人生观价值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所经历的过程、一些事、结果、看法、体会各不相同,这是个人的个性所在,下面我们再选一些经典语句,看看老子在《道德经》中,体现了什么样的修身立命、入世出世的人生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能承受委屈才能保全自己,能屈就才能伸展,能处低洼才能充盈,有陈旧才能有更新,有少取才能有多得,贪多就会使人迷惑。所以圣人坚持守一不变的法则治理天下。因为不固持己见,所以能认清事物本相。因为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因为不自我炫耀,所以能功勋卓著。因为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足发展。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说"曲则全"的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圣人确实能做到,所以天下归之。

疫期在家读好书《道德经》,做更好的自己

这几句阐述了圣人抱一的为人处世原则。抱一就是抱朴归一,以不变应万变。因为看到万物的本质,所以圣人能低调朴素,不与人争,谦卑自守,委曲求全,执道而行,顺其自然,成就自己的非凡。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高明智慧。世相纷繁,而且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事物发展都有规律可循。所以聪明人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绝不受外在物象的迷惑,而坚持以不变应万变的"抱一"之姿态,从而做到化纷繁为单纯,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让成功变得容易;不断涤荡心灵,让心"归一",活出轻松、简单和快乐。得意不骄,失意不馁,看透事物存在的对立统一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患得患失,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卑不亢,从容豁达,能吃苦也能享受人生,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样就能获得丰富而快乐的人生。三国时期的杨修为何招来杀身之祸,还不是他自恃才高,傲气太盛,他的傲气惹怒了曹操,日积月累,最终因“鸡肋” 而命丧黄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最完美的东西看去总有残缺,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东西看去总是空虚,但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笔直的东西看去弯曲,最灵巧的人看去笨拙,最卓越的辩才看去反而木讷。燥热战胜寒冷,而冷静克服燥热。清静无为才是天下之正道正统。

这一句强调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所谓的大智若愚、抱残守缺、福祸相倚等,都源于事物间的相反相成的道理。由此说明清静为天下之正统正道。唯有清静,才能让人的本性保持纯真,灵性得到发挥,从而产生智慧。天地万物没有完美的,所以完美主义是行不通的、必定让人失望的。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曲折甚至反复着发展的。所以圣人不求完美,不理想主义,能忍受缺憾、空虚、弯曲、笨拙、木讷、亏损等,因此能成就自己相对完美的人生。燥热固然能战胜寒冷,而冷静却能战胜燥热,所以冷静的力量更大,所以圣人善于保持冷静,清静无为,以达到事半功倍,无为而无所不为之效果。

在我们为人处世中,应保持清静无为的德行,做到“大智若屈,大巧若拙”。智而示以愚,能而示之不能,而用而示之不用,以此在“迟钝”中掌握主动。我们立身处世中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却依赖糊涂而得以体现,聪明是有大小之分,糊涂也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乃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则是假糊凃真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做人难得糊涂,而大智慧正隐藏在这难得的糊涂之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居于众人所不齿的卑下污浊之地,因此它最接近于"道"。至善之人能谦卑自处,内心深沉宁静,与人为善,说话真诚守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发挥专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唯其有谦卑不争的美德,所以他才不会出现过失。

疫期在家读好书《道德经》,做更好的自己

老子认为水至善,它甘心居下,谦卑自处,无言地滋润万物从不争竞,它柔软无比,但同时坚强有力。老子认为它最接近于道。大道正如水之无定形,曲折隐晦,大道正如水之柔软,曲申自如,方圆自如。所以说"上善若水"。圣人像水一样,低调谦卑,内心沉静,择善而从,与人为善,善解人意,善心善行,善政为民;同时,善于发挥专长,潜居抱道,并善于把握时机。其软弱曲折不正如水吗?其内敛坚强、果断从容不正如水吗?正因为圣人的沉静低调和知礼崇卑,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知方圆进退,所以他不会与人产生矛盾,不会树敌,不会有过失,在自然无为中达到无所不为。

现实中,那些看似谦卑懦弱、事不争先的人,也许最强大;那些看上去锋芒凌厉、凡事好胜争强的人,往往经不起打击。前者胜于温柔曲折,后者败于强直冒失。虽说事在人为,但并非为而即成。道有其自身规律,只有顺其自然,适其道,得其时,才能成功。所谓"枪打出头鸟",任何锋芒毕露、勇猛向前的张扬行为,最后往往铩羽而归,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可见,做人做事,光凭满腔热情和意气风发是远远不够的,凡事应该沉住心气,沉稳而行,欲速则不达。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手里持握太满,不如及时停止,放下。将器物打磨得太锋利,则难以长久。纵然金玉满堂,也无法长久守住。因富贵而骄横,必定会给自己留下祸患。功成身退,才是顺应自然的大道。

这里老子说明了持盈而亏的道理。事物都有两面性,此两面相互转化,物极必反。太满了,必然要流溢而出;太锋利了,必然会伤人也自伤。到头了,也就尽了。所以,保持分寸度和平衡,十分重要。说白了,就是万事不可过头、过火。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因为骄傲的开始,也就意味着不远处的失败结局;所谓"富不过三代",金钱富贵不常在,能够防患于未然,做到持盈保泰已实属不易。世人皆有功利思想,但名利又何尝常在?所谓"高处不胜寒",上到"一览众山小"的峰顶,无限风光也无限寒意。所以,聪明人能够做到不居功自傲,不留恋名利富贵,急流勇退,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作为生命,我们赤条条来去,功名富贵都是身外之物,所以不如对此保持一份超然的态度,这是为了更好地活。其实,拥有一份宁静而充实的内心,才是生命中最应该把握的。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此谓道也。揣而锐之,则不会长久。“知止而后得,不止而后失”,说得就是一种“知足知止”、“该放手时就放手”的智慧,这种智慧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中庸之术,然而它却能使人们正确的对待欲望和现实,让人们能够享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回归纯洁淳朴的本性,减少私心杂念。

疫期在家读好书《道德经》,做更好的自己

老子少私寡欲的哲学思想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在喧嚣的人世中,一个人只有减少欲望和私心杂念,善于内观反省,净化自己,保持本性,永守自我的精神家园,才不至于被污染得面目全非,失去自我,从而拥有轻松自在的人生。

正所谓,无欲则刚强,无私才博大。有的人把个人的利益、声名、地位、权势看得高于一切,地位略

有动摇,利益稍有损失,权势稍有削弱,就看成莫大的损失,结果生活得非常痛苦。只有解脱名利的羁绊和生死的束缚,只有我们完全从自我占有,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中超脱出来,这时心灵世界才能像浩瀚的天空,任鸟儿自由飞翔。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了。似乎到了这个物质享受发达的时代,都以为只消费,“朴素和寡欲”的思想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这显然是一种人生的失误。持这种人生观白面上很充实,整天忙乱不堪,似乎是对发展经济、建设社会的积极响应。其实,他们恰恰不明白,过度消费其实是一种最消极的因素,代表着精神上的空虚。物质享受本身无论有多么丰富,也不能变成精神上的充实,只能给人增添更多的物欲。这个无欲,换种角度来说就是知足。一个人能知足,自然也就不会对外物生出多余的欲望来了。

曾国藩曾说:“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对于得失要知足常乐。只有这样才会觉得周围的空间十分开阔,如果对周围的所有都很贪婪,那么就会觉得世界是那么狭小,欲望是无止境的。只有按照老子所说,让自己能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方可随遇而安清心寡欲,在生活中享受阳光和快乐。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精神和形体合而为一,能够做到不分离吗? 聚集精气达到柔和,能够做到像婴儿一样吗?清除杂念反观内心,能够做到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做到无为而治吗?耳目口鼻感受外界,能保持沉静平和吗?明白通达,能够做到大智若愚吗?自然大道就是如此化生繁衍万物。创造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却不自恃有功,长成万物却不把持主宰。这就是最高深的德行。

疫期在家读好书《道德经》,做更好的自己

这几句说明修道,要做到形神一体,即肉体和精神合而为一;保持元气,柔和纯净如赤子;善于内省,消除杂念,保持内心澄澈,心如明镜,如此才能做到感官不受外界侵扰,从而做到清静无为,明白通达,大智若愚,惠泽万物但不据为己功,不恃功而骄,使各适其性,各得其所,是谓大德。从灵肉一体到明白四达,境界不断提升,最终修得高深的德行。要达到形神一体,即灵肉一体,难;要达到永远保持与生俱来的元气,纯净如赤子,难;要达到内心明净无杂念,难;要达到明白通达,明事理却不张扬,难;而要达到不自以为是,不居功自傲,更难。

老子说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不是指灵魂和内体的搭配问题。老子看人不看外表,老子说的是,你的灵魂和你的肉体是不是经常在一起。其实,由于我们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性和片面性,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给我们自己带来痛苦和懊悔,为什么呢?人们常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是力有余而心不足,这是因为我们人类的灵魂和肉体经常是不在一起的,它们大多处于分离状态。我们的灵魂经常想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但我们的肉体却无法承担,我们的万丈雄心经常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表现的极其脆弱,这正是我们人类最大的烦恼,它使我们心理与生理失调。而这一点很奇怪,在天地万物之间只有我们人类有这样的痛苦,其它的动植物却不存在这样的失调现象。这是因为其它万物的生长都是靠自然法则的,一切沿着大道的方向前进,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它们的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的,是经常在一起的,它们不会对任何事情进行意识判断,因此也不为任钾事情的发展所左右。

那么我们有没有灵魂和肉体合二为一的候呢?当然有,那就是婴儿时期。那时候我们初临世事,万事皆清,正是处在混沌的状态,感觉不到任何人为的不快乐。他不会有意识去判断事物的发展情况。只是顺应自然,当然就不全有烦恼与痛苦。然而随阅历的增加,智慧的开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就加入我们的主观意识,就没有了婴儿时期的混沌和无忧,灵魂和肉体的剥离,也就没有了初临世事的单纯与清纯,所以老子说“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心灵达到空明虚无的境界,就会拥有清静自守的状态。在万物蓬勃生长时,我以虚静之心观察万物生死循环的规律。天下万物,都要返回到它最本初的状态。这种回归叫作"静","静"即是复归本真状态。回归本真是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能够认识明了这种自然规律,就叫作"明"。如果不明白这种规律,轻举妄动,就会招来灾祸。如果明白这种规律,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大公无私,能够大公无私,就可为王,王自然会遵循自然法则,遵循自然规律,则必然符合天道,符合天道就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险。

疫期在家读好书《道德经》,做更好的自己

一个在静中能回归本真的人,自然能体认大道,从而洞察万物,通达烛明,做到包容一切,博爱众生,大公无私,超凡入圣。一个人无论是想获得智慧,还是想活得自在,都需要涤荡内心,回归虚静无为的本真状态,否则,只能是受尽心劳,心累不止。宁静方能致远。顺道而行,则能成功;背道而行,事不能成,而且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做事如此,做人也如此,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说“叶落归根,以粪其土”,自然又变成了生命,生命又长出茂枝繁叶,再落而施肥。从有到无,从无到有,不停地循环,不停地生灭。一切的一切都自然而然。悟道之人认识到了这一自然的规律,所以他们努力让自己达到那虛无寂寥的极点,从而坚守那种清静无为的境界。一切归于沉静无为,没有分别,自然也就可以包容一切,快乐而长久地生存下去。

生活中的许多人,正是由于少了这清静无为包容之心,而多了许多烦恼。也许是生活的压力太大,有些人说:“活着,真累。”也许是遇到不顺的事太多,有些人说:“活着,真烦。”也许是对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的厌倦,有些人说:“活着,真没劲。”这里,有一个如何认生活的问题,也有一个如何调整自己心境的问题。生活就是生活,它像泥土一样真实而粗糙,如果你对它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你就会难免失望。像自然界有风雨阴晴一样,生活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如果你对此没有思想准备,你可能就会悲观彷徨。生活也不会总是充满着戏剧性的高潮,更多的时候它是平凡琐碎的,甚至显得沉闷。宋代大词人苏轼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你怎么可能指望它天天都如狂欢节一般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解读人生观的句子还有很多,以后我们再逐步解读。生活的快乐不快乐,在于谁?全在你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让我汲取《道德经》的智慧,做更好的自己。

疫期在家读好书《道德经》,做更好的自己

现在有好多学者作家在研究儒释道,他们都为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能被世界所了解,能真正为世界输入东方哲学营养;也希望我这次的解决,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口,让大家重新认识《道德经》,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中悟取有益心灵和人生的营养,把老祖宗的宝贝传承下来,发扬光大。疫期宅在家读好书,大家有什么好书推荐,赶快来给大家分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