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观景说史


表面看来太后、皇帝这对母子是良心发现。其实是,皇帝是假后悔,太后也未必真同情。胡皇后被废太冤了,皇帝还玩了把“自愿请辞,挽留不住”的把戏,不得不说皇帝水平高超,把祥瑞婚姻、包办婚姻击破碎。只是可怜那胡皇后比林黛玉还惨,比窦娥还冤。



创意大招永乐爷折腰,御赐祥瑞婚姻。

永乐十四年(1417年),明太宗朱棣看着孙子长大了,就决定在全国为爱孙选妃。为了大明国运,为了孙子幸福,朱棣的要求很高,请钦天监夜观天象,为爱孙寻找最吉利的“心动女生”。据载,山东济宁的二八女生胡善祥独居的小楼出现祥瑞,小楼上云蒸霞蔚,白云红霞环绕,一个月不散。被宫里人叹为奇观,说是贵气,会给大明带来好运等等。祥瑞的事儿,小姐姐认为应该是胡家玩了个套路,据胡善祥的墓志铭所载,胡善祥的大姐胡善围,为明太祖使女,很有能力,因此还让她的父亲当了官。

荣生二子:长安,次瑄。女七,后于次为三。长讳善围,洪武初为女官给事,掖庭颇见,任使官。荣锦衣卫百户。——《墓志铭》

靖难之役,胡大姐就成了殃及池鱼的那条鱼,父亲直接待岗了。她大概利用永乐帝的迷信,就策划了这个祥云笼罩,让妹妹实现自己的梦想。明太宗直接服了亲自赐婚,胡善祥立即飞上了枝头成为了凤凰。除了明太宗支持,像太子朱高炽、太子妃张氏无可奈何,却又假装很开心、很满意。当事人朱瞻基更伤心,只能接受胡善祥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最生气的就是太子妃的母亲彭城伯夫人

早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的亲家太子妃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就操心自己外孙的婚事了。彭城伯夫人不是彭城人而是永城人(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人),山东邹平人永城县主簙(相当于常务副县长)孙忠就跟皇亲国戚的彭城伯夫人攀上了关系。孙忠的女儿非常漂亮、可爱,让彭城伯夫人喜欢不已,把她当成了自己如意的孙媳妇儿。经常带着小女神孙氏玩,特别跟朱瞻基玩,两人可谓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明史》



(彭城伯夫人)

可以说孙氏受到了皇太子朱高炽、太子妃张氏的喜爱,最喜欢的还是他们的宝贝儿子朱瞻基。孙氏成为了大明未来第二顺位的接班人的原配,这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七年后,朱棣偏偏要什么祥瑞,钦天监又投其所好,胡大姐下了一手好棋。胡氏虽然成为最大赢家成功上位,但也成为了众矢之的。而且胡氏相貌并不太出众,至少比不过孙氏,孙氏的漂亮有《明史》记载,胡氏的相貌史书并未记载。1417年胡氏为妃,孙氏为嫔,孙氏心中对这个横刀夺爱的情敌咬牙切齿,却也只能“宝宝心里苦,还要强作欢颜”。谁叫胡氏的后台是“天意”和天子呢?


胡氏的靠山,一个倒了,一个落下石头砸了脚。

胡氏的靠山有二:明太宗和祥瑞。永乐二十二年,明太宗驾崩,明仁宗继位。在册封胡氏和孙氏上,孙氏的规格相当于妃,这是补偿,也是明仁宗他们对明太宗的反抗。胡氏的突然成功,却并不幸福,丈夫不爱,公公不疼,婆婆也有意见,如今自己的后台倒了半边天,她能撑起来另外半边天吗?不能!公公明仁宗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驾崩了,自己的老公明宣宗继位,这就是宣德皇帝,太子妃升级为胡皇后,太子嫔升级为孙贵妃。宣德皇帝把叔叔烤死,把堂弟们灭尽,德上还是有点缺的。最缺德的是,你胡氏不是天意取代自己的女神吗?那我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你“主动请辞,我主动挽留,但辞意已决”。



可能胡氏很压抑,也就体弱多病,胡氏要保位最大的法宝就生个儿子。在龙子方面,胡氏不给力,孙氏也不给力,但两个人一直在努力。努力的结果,都生龙女了。最终孙氏走了运,生下了龙子朱祁镇。一些史料上说,是朱祁镇是明朝的“狸猫换太子”,小姐姐认为并非如此,大概是出于对胡氏的同情吧。

“后数数规讽,上稍厌后。适后疾无子,而贵妃,宫人有身者,贵妃隐之为已有。”——《胜朝彤史拾遗记》

加上胡氏效法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好心规劝他不要做什么蟋蟀皇帝。你爱的人劝你,那是贤内助;你厌的人劝你,那是自作孽。胡氏不仅没成为长孙皇后,反而让明宣宗动了废后之心。明宣宗废后的理由就是,生不下儿子是天意,就差说体弱多病也是天意了。人家胡氏才20多岁,作为老公你就说出这样的狠话,说自己老婆生不下儿子是天意?其实明宣宗说这话,很明显就是对当初她这个程咬金的强烈不满。

皇帝假后悔,太后也未必是真同情。

皇帝执意废掉贤明的皇后,但又不想落了“渣皇”的名声,群臣都知道胡氏有长孙皇后之风,母仪天下,皇帝无辜废了她,不仅张太后不同意,以后在历史也会留下恶名的。皇帝就招了五个大臣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杨士奇,说出自己废后的理由:皇后多病,不生儿子是天意,问他们怎么看?他们知道皇帝需要的是“吾皇圣明”四个字,但他们都沉默不语。

沉默在皇帝看来这不是默认而是有意见,非要让他们说。杨荣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好好地黑了一通皇后,皇帝很生气,你这不是找事吗?蹇义也是皇帝都是对的。张辅、夏原吉消极对抗,表示:你的决定,我们劝阻不了,随你吧。杨士奇来个大招:太后怎么看?拿出文件看看?明宣宗何其聪明,来了句:找你们商量就是我妈的意思。杨士奇就是不点头,皇帝专门召见,低声下气地说:朕求你了,咋办?杨士奇说,可别,这事臣搞不定。明宣宗情真意切,降尊纡贵,就差跪了,再三要求。

大臣如果再不上道,就该上路了。杨士奇为给皇后、皇帝、太后留给面子,也给皇后留个好结局。提出的注意是效法宋仁宗废郭后,让皇后自动请辞,学习张良修道去。


明宣宗第二天向杨士奇报告时,就说漏嘴了。他说,我妈不愿意,我的小妾(孙氏)不接受,但我的老婆深明大义,主动请辞。

张太后喜忧参半,孙氏上位是自己的心愿,但胡氏下台却对胡氏不公。

(张太后剧照)

皇帝后来曾说,当初废后都怪年少轻狂太冲动,现在挺后悔的。一看都是自我辩解,找台阶。30多岁的人还年少?如果真的后悔,你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后悔药,让她做皇后。加上效法宋仁宗的前例,以及杨士奇的要求,张太后为了自己的“公正”,宫廷宴会时必让废后居新皇后孙氏上位,孙氏还不开心。您可知道胡氏才是最痛苦的,几年过去了明宣宗驾崩了,之前她的长女去世了。孙氏的儿子朱祁镇继位,孙氏成为了太后,胡废后再也没好日了。

张太皇太后驾崩后,胡氏哭得很伤心,为太皇太后,为了女儿,更为自己的不幸命运!胡氏去世一月前,她的幼女也去世了,她完全崩溃了,随即薨逝。下葬时,有司问杨士奇用什么规格,杨士奇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皇后规格,有司说明英宗可不是这个意思哦。杨士奇一定会暗自骂人,皇帝都这个意思了,你还问我干什么?最终,胡氏以嫔妃规格与幼女安葬了一起。


小姐姐讲史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高炽死后,朱瞻基继承了皇位,年号宣德,庙号宣宗。

朱瞻基自幼深受爷爷朱棣的喜爱,后来被立为皇太孙,十五岁那年爷爷朱棣给他包办了一门亲事,女方就是长他一岁的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胡善祥,既然是包办,肯定没有感情基础在里边,所以朱瞻基对女孩子也不感冒,但是胡善祥,突落的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爷爷朱棣很是看好。


公元1426年朱瞻基上位,册封胡善祥为皇位,册封大礼很是隆重。但这只是面子工程,朱瞻基始终不爱她,不爱一个人,他提不起兴趣来,他心里想的一件事就是能尽快的离婚,什么时候可以离婚。

终于让朱瞻基逮到机会了,因为皇后胡善祥只生育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而他的宠妃孙贵妃先诞下他的皇长子朱祁镇,这么多年来想摆脱这个女人,这次机会终于来了,他不能放过。于是他就对大臣说:“你看朕现在就30了,皇后也没给我生个儿子出来。而人家孙贵妃先生下龙子母凭子贵,孙贵妃不能只当贵妃”大臣也听出皇帝的意思,但是他还在劝解皇帝说:“胡皇后又没有犯什么错,而且人家端庄大方,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礼,从来没有皇后的架子。无缘无故的废除她会遭人把柄的”朱瞻基一听也确实是这么回事,但他还是不死心,因为他的终极目标就是和皇后离婚,把自己心爱的女人立为皇后。


于是乎他就天天的,在大臣面前磨牙,而且还把几个大臣都召集起来商量对策,大臣们也拗不过他,只好同意,朱瞻基欣喜若狂,因为他的废后大计,终于要实现了。

宣德三年春,宣宗以胡皇后无子多病的理由,命令胡皇后上表辞去皇后之位。胡氏废居长安宫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然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

如果说朱瞻基废后后悔那是假的,因为他根本就不爱这个女人,始终不爱,他只不过是拿人家没生儿子当借口,想要早点摆脱人家,胡皇后也是够悲催的,一个男人不爱自己,始终不爱感情靠培养这句话是最虚伪的。


佳宁说历史


这个问题,玲读历史帮您解答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的人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她本是济宁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子,却在机缘巧合之下,飞上了枝头做了皇后,但可悲的是,她却始终未能真正走进夫君的心,到头来还是空欢喜一场。

更为可气的是,这个让她深爱的夫君为了立别的女人为后,甚至挖空心思执意废后。明宣宗为了不让百姓骂他无情,更是采用了劝说胡善祥主动上表辞后位的招数,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改立新后了。从朱瞻基处心积虑的废后来看,他对胡善祥确实感情不深,所以更谈不上后悔一说了。

胡善祥无辜被废的原因

历史上的胡善祥根本不像电视剧《大明风华》里那样功于心计,当然她的姿色也比不上朱瞻基的宠妃孙氏。明宣宗与孙氏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二人早于胡善祥入宫以前便结下了的情缘,所以胡善祥在二人的眼里就变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其实这也不能怪胡善祥,她才是这场“包办婚姻”的最大受害者。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人们往往没有自己婚姻的选择权,当然胡善祥也不例外。

史书记载,孙氏不仅姿色尚佳,而且功于心计,胡善祥遇上如此强劲的对手,日子自然也不好过。朱瞻基更是违背礼制,册封孙氏为皇贵妃,并赐她金宝,孙氏也成为了明朝第一位得到金册金宝的皇贵妃,这样,孙氏离皇后的位置就更近了,由此可见这废后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套路极深啊!

胡善祥由于不得宠,心情自然也不会好,日子久了就积怨成疾,身体不好自然就更难为朱瞻基开枝散叶,而此时的孙氏幸运的诞下一子,朱瞻基自是欣喜万分,于是便打定主意改立孙氏为皇后。

二年十一月,宫中传言贵妃生皇第一子,上遂招张辅、杨荣、夏原吉、杨士奇入。谕之曰:“朕有一大事与卿等议,固出不得已,然亦决亦。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胜朝彤史拾遗记》

宣宗的废后想法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因为胡皇后为人贤德、并无过错,所以宣宗只能暂时作罢,最后杨士奇见宣宗废后意已决,便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胡皇后自己上表主动辞后位,这样,胡皇后也会显得识大体,明宣宗更是不会落下无情无义的口实。

张太后怜惜废后胡善祥

胡善祥被废以后,张太后是非常同情和怜惜她,经常邀她到清宁宫和自己同住。相比心计颇多的孙氏,张太后更喜欢贤德的胡善祥。

当时,朱瞻基要废胡善祥后位之时,张太后也阻止过,但是,最后见儿子心意已决,张太后便不再阻拦了。朱瞻基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张太后更为了解儿子的秉性,如果不同意,他肯定还会想出更多的借口,而且胡善祥和孙氏本身都是自己的儿媳妇,改立皇后对于太后来讲,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儿子非要换皇后,她也没有必要因此和儿子闹翻,所以张太后最后不大情愿的同意了废后请求。

虽然,胡善祥被废掉了后位,但张太后依然很喜欢她,甚至对她产生了更多的愧疚之情。宫中有宴会之类的活动,张太后也必定会邀请她一同参加,而且还让她的座位居于孙氏之上。

张太后病逝后,胡善祥因悲伤过度,没过一年也去世了,由此可见胡善祥与张太后的情谊是极深的。

结语

玲读历史认为,胡善祥的后位被废除,是非常无辜的,她被废之时年纪尚轻,还是有可能诞下子嗣的,但是明宣宗并没有给她机会。

后来,朱瞻基的一句“此朕少年事”,我认为他更多的是在自我辩解罢了,而不是真心悔过。但从张太后对废后胡善祥的举动来看,她确实是真心同情这位姑娘的。


玲读历史


正史上的胡善祥,可没有在《大明风华》里的那个胡善祥心机那么深重,是个本本分分的老实人,史称“有贤名,守孝道”。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为人很本分很老实,听婆婆的话。胡善祥就因为太本分,不会来事,不受朱瞻基的待见。又因为只生了两个女儿,没有皇子。就“无故”被废了。

而孙若微抢先生出了皇子,也就是后来的朱祁镇,仅仅四个月就被立为太子,孙若微也就从贵妃的位子上被扶正为皇后了。

胡善祥被废后就做了道姑,一辈子青灯为伴,自然也就更不可能生皇子翻盘了。其实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的确孙若微更受宠。


当然剧情中故事情节更生动。把胡善祥和孙若微设定为亲姐妹,都是建文御史大夫景清的女儿。

孙若微被孙愚救了,带到福建去长大;胡善祥被朱高炽救了,放在胡尚宫那边长大。

其实胡善祥在正史中,是锦衣卫百户胡荣的女儿,是朱棣给朱瞻基册立的太孙妃。而孙若微的身份和胡善祥倒是差不多,她是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不过她才是真正从小在宫里陪着朱瞻基长大的。这可能才是正史中两人感情不错的真正原因。


胡善祥是大明朝真正的第一任“平民”皇后。她比此前任何一个皇后的身份地位都低。

这也是相当于朱元璋防止后宫和外戚干政立下的规矩,真正开始被重视且执行的开始。

因为朱瞻基的老娘张妍还是勋贵家庭出身,而且张太后权力欲一点都不小。丈夫在世想控制丈夫,儿子在世想控制儿子,孙子在世想控制孙子。她的确是个宫斗狠人,朱瞻基死后,她可是亲自出现在过台前一段时间的。

但是大明朝的制度实际上给予不了太多她干政的机会。后来加之朱瞻基死后,和孙若微之间的婆媳斗争。她是非常不喜欢权力欲同样重的孙若微的。


可惜死在了孙若微前面,在正统7年,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前7年,太皇太后张妍死后,胡善祥也就跟着去了。

在剧情中,孙若微因为主角光环的原因,孙若微一直都被合理化,一直都处于高光时刻。

她救过朱棣,本来更可以当太孙妃,但是由于“靖难遗孤”的身份问题,最终没能实现。但是孙若微和朱瞻基相当于自由恋爱。所以这份感情的脉络也成为了该剧的主线。


但实际上,张妍其实是不待见孙若微的,经常恶心朱瞻基,虽然胡善祥被废了,但是还是邀请她到清宁宫同住;有宴会的时候,还是把胡善祥请上桌子,并且让她坐在孙若微的上首。时时刻刻提醒朱瞻基“无故废后”,借此打压孙若微。

其实关于朱瞻基后悔自己年轻不懂事废后的话,“此朕少年事。”出自于《明史》,而非《明实录》。有此类言论记录的,几乎也是出自天顺(朱祁镇复位后的年号)以后,所以朱瞻基究竟有没有后悔废掉胡善祥,大概率是不存在的。所以《明史》这么写,实际上是为朱瞻基辩护。

可见因为朱祁镇轻信王振,断了大明的梦想。后人才开始怀念如果胡善祥没有被废后,或许太皇太后张妍死后,她就不会死,也就有可能制约王振,历史会改写吧。


一直等到孙若微死了,朱祁镇听了钱皇后的话,才给胡善祥复其位号。可见孙若微的确是个宫斗狠人。

(正史上这些后宫女人都是某氏,没名字。文中为了脉络清晰,都采用了《大明风华》剧中的名字)



炒米视角


都别抢,我来答。

胡善祥是光禄卿胡荣第三女,朱棣亲自指派给明宣宗朱瞻基的正妃,朱瞻基即位后,按照礼制,胡善祥顺理成章的被封为皇后。胡善祥之所以会被朱瞻基“无过而废”,是因为她和朱瞻基没有感情基础,当然这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

但有一个变数恰恰因为朱瞻基和孙氏(《大明风华》中的孙若微)有很深的感情基础。

  • 因朱瞻基偏爱孙氏被废

孙氏是永城县的主簿孙忠的女儿,本来两个人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因为明仁宗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而且她经常出入宫廷探望张皇后,由于孙氏在家乡名声不错,彭城伯夫人有一次便谈起这件事,孙氏于是被召进宫里成为朱瞻基的“嫔妃预备役”。

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明史·后妃》

当时朱元璋曾经规定明朝皇子只能娶民间女子为妃,这是为了避免娘家势力过大导致的外戚干政。孙氏进入皇宫的时候不过才十余岁,而当时朱高炽还没有登基,朱棣亲自指派朱高炽的太子妃张氏(张皇后)教导孙氏宫廷礼仪。

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明史·后妃》

因为这个缘故,朱瞻基在年少时就得以和孙氏多有接触,并培养出一定的感情基础。这成为后来朱瞻基废除胡善祥的根本原因,按照事物发展逻辑来说,本来孙氏应该成为朱瞻基的正妃。

但因为司天监奏了一本,光禄卿胡荣的女儿胡善祥也有贤名,最终胡善祥被册立为妃子,而孙氏则仅仅成为了一个嫔,这件事还经常让彭城伯夫人感到不公平。

至是诏选妃,以司天奏故,竟册立胡氏,而以孙氏为之嫔。彭城夫人每为张皇后唧唧,而张皇后贤,不言也——《胜朝彤史拾遗记》

这也造成朱瞻基一直想要提高孙氏的地位,他继位称帝后,立刻就把孙氏册封为贵妃。而且按照明朝时期的宫廷规矩,贵妃是得不到金册宝(印)的,但朱瞻基依然破格赏赐孙氏金册宝(印),此后成为宫廷惯例。

  • 废后契机

胡善祥成为皇后以后并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她安分守己,将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但是一个契机的出现让她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胡皇后曾先后为朱瞻基生下顺德公主、永清公主两个女儿,孙氏也为朱瞻基生下一个女儿常德公主。

但在宣德二年,孙贵妃却率先为朱瞻基生下第一个皇子朱祁镇,都说“母凭子贵”,孙贵妃这时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更加受朱瞻基的宠爱。因此便拿这件事做借口,打算把孙贵妃抚上皇后的宝座,当时他下诏给大臣们说:

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胜朝彤史拾遗记》

但经过大臣们的讨论,态度比较暧昧,既没有坚定的反对,但也没有明确的同意。

上乃举后过一二顾荣,荣进曰:“是可废也。”上曰:“废后有故事耶?”义曰:“宋仁宗废郭后为仙妃是也。”时辅与原吉、士奇,嘿然无言。上特问士奇,士奇曰:“臣事帝后,犹子事父母也。宁有为人子而议废母者。”荣曰:“上命也。”士奇曰:“正惟上命,勿轻出耳。”——《胜朝彤史拾遗记》

大臣们的暧昧态度给了朱瞻基坚定的底气,因此他以胡皇后无子,又随便找了几条胡皇后的过失,逼迫胡皇后自己主动逊位。最终促成了这件事。

胡后上表逊位,请早定国本。妃伪辞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明史·后妃》

胡皇后被废后,退居长安宫,被朱瞻基赐号“静慈仙师”,成为了一个道姑。为什么朱瞻基为赐号胡善祥一个法号呢?他这是模仿了宋仁宗废除妃子的故事,宋仁宗为了废除郭皇后,故意找了几个借口把她废除,把她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还让其改名净悟,当道姑去了。

当然郭皇后为人彪悍,废除了也就废除了,但胡皇后没有什么过错,确实有点冤枉。

  • 朱瞻基为何后悔

当初胡善祥被废除以后,张太后十分同情她,因此常常让她到清宁宫陪伴自己。张太后去世后,胡善祥十分伤心,过了一年也随之病逝。

后来朱瞻基每每回想起这件事,都感到十分后悔,说自己年轻时太冲动,所以才会做这个举动。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明史·后妃》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毕竟那时候朱瞻基年轻,又和孙氏的感情不错,自然想要给孙氏一个名分,恨不得把所有想要的东西都给对方,但等这段感情冷却下来,才发现这样做对胡善祥是十分不公平的,正因如此,朱瞻基才会后悔自己的举动。


围炉谈史


明宣宗的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一点小编不敢评论。

因为历史中对于这件事的处理,并没有展示出太后同情皇帝来。在胡善祥被废除之后,出现的结果是:胡善祥被封为了静慈法师,并且长居长安宫,在一些重要的宫中宴会中,也都还有胡善祥的位置,并且位置高于孙皇后。但这并没有说明皇帝后悔了,太后且同情皇帝。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问题的几个主角:

明宣宗,朱瞻基,朱棣的皇长孙,被册封为皇太孙,以此继承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胡善祥,山东济宁人,是明朝皇后中少有的有名字的女子。被朱棣选为太孙妃。

孙氏,山东邹平人,朱棣封为太孙嫔。



先来说说为什么朱瞻基要废除胡善祥吧

第一:胡善祥并非自己的真爱。

在朱瞻基册封为皇太孙的时候,孙氏就已经在太子府了,并且早就认识了。孙氏是由张太后的母亲引进,并且交友张太后抚养。并且在在朱棣为皇太孙寻找太孙妃的时候,张太后的母亲也像朱棣引荐过孙氏,但是朱棣嫌弃孙氏太小,于是让司天监算了一卦,问给太孙找哪里的妃子比较好,司天监算了一卦说是在沂水和黄河之间最好,于是就找了胡善祥。并且册封了太孙妃,但也不能违背了当时太子妃张氏母亲的意思,于是封孙氏为太孙嫔。于是朱瞻基就同时拥有了两位女人。但是因为孙氏与朱瞻基青木竹马。所以更加钟情于孙氏。并且胡善祥体弱多病,并且性情低沉,朱瞻基又是一个性情中人,所以不得朱瞻基的喜欢。



第二:孙氏非常的朱瞻基的喜欢。

并非青梅竹马。而且孙氏非常的聪明,是朱瞻基的红颜知己。身为一国之君,想想有多少事要自己处理。身上的压力又有多少,所以有一个红颜知己是多么的幸运的一件事。并且孙氏还为朱瞻基生育了一位皇子,这就是后来的朱祁镇。



总之,朱瞻基废除胡氏,并且胡氏不好,只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的,只想把自己能给与的一切给孙氏,足见孙氏与朱瞻基的爱情。 说太后同情皇帝,可能是因为看到胡氏在居住在宫中,并且家宴还有她的位置。这都是朱瞻基性情中人的表现吧了。因为胡氏并没有任何的错误。


蛏子历史


明宣宗朱瞻基元配皇后胡善祥,为人忠厚,张太后很喜欢她,朱瞻基本人,也找不出她什么缺点。

但无奈少年天子有个青梅竹马的孙贵妃。

若说孙贵妃狐媚惑上,那也太冤枉她了。

这位孙贵妃,在朱瞻基还小的时候就进了太子府。当时也是蹊跷,本来把孙美女叫进宫来,就是给朱瞻基预定的太孙妃,不晓得这中间出了什么变故,等到朱瞻基成人后,朱棣却给孙子指了胡善祥为太孙妃。

这下孙美女的地位就很尴尬了。她与朱瞻基,真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出了这档事,朱瞻基也很烦恼。

为避此尴尬,孙美女就去修道了。

等到朱瞻基当了皇上,当然忘不了少年恋人,又把孙美女接进宫来。

也许是少年情深,也许是心存愧疚,总之,朱瞻基找个借口,废了发妻,理由有点不上台面——多病无子。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后无子,可以养孙贵妃的儿子嘛。

总之。这个事就这么遮过去了,胡善祥为孙贵妃腾了位子。孙贵妃变成了孙皇后,胡皇后变成了胡道姑。

但是张太后还是怜悯这个前儿媳,宫中有宴,总是召前胡皇后上席,还特地把她安在孙皇后之上,惹得孙皇后不高兴,当然,她也不好说什么,谁让自己晚了一步呢。

朱瞻基到后面,的确有点后悔了,也许是孙皇后天天和自己相处,他也觉得平常了还是怎么地。他对胡皇后有些个内疚了,说是自己少年冲动,——“此朕少年事”。

然而,在孙皇后那里,朱瞻基是个圆满交待,此诚然是少年事,但少年事是为情切意真。


钱多多读文史


傅善祥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后,是朱棣的原因。

朱棣是造反当上的皇帝,他当然是最有话语权的一个人了。他亲自给孙子朱瞻基选的媳妇,朱瞻基即使不喜欢也不能怎么样。

毕竟,他不能不给自己的爷爷面子呀。

可是,我们都知道傅善祥最终还是被朱瞻基废掉了皇后的位置。

这又是为何呢?

可以说朱瞻基废掉傅善祥也是合情合理的一件事。因为她没有为朱瞻基生儿子,古代的时候,尤其是生在皇家,没有生儿子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若是皇后生不出儿子来,被废也是合情合理的。这在历史上,都是可以找到先列的。汉景帝的薄皇后,没有生儿子被废,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没有生儿子被废.......

傅善祥的不幸,就是因为她没有给朱瞻基生儿子,所以也被废了。

事实上朱瞻基也不喜欢这个皇后,他喜欢的是孙若微。

孙若微是一个官宦家的孩子,同时他也是朱瞻基生母张太后的老乡。从小懂事乖巧的孙若微就是被寄养在宫里长大的。

朱瞻基和孙若微他们两个比要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青梅竹马来形容。所以说朱瞻基是喜欢孙若微的。

另外,张太后也是喜欢孙若微的。

在朱棣驾崩之后,孙若微又生了儿子的情况下,朱瞻基把孙若微给提拔成为了皇后,这当然也是合情合理的一件事情到了。

题目上说的傅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他,皇帝后悔。这种事情真的可能发生吗?

太后同情傅善祥可能是真的。

毕竟傅善祥没有犯什么错误呀,她也是一个很善良,很贤惠的人。至于说她没有生男孩,这也不能全怪人家一个人。

毕竟,一个人是生不出孩子来的,朱瞻基不喜欢她,就不去宠幸她。不宠幸她,她生孩子的机会,当然比孙若微要小的多了。

所以说傅善祥确实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她当了皇帝然后又被废掉。这个对于他来说是不公的,是屈辱性的事件。

那么皇帝朱瞻基有后悔吗?

朱瞻基应该谈不上后悔,若是后悔的话,他还可以重新把她给立为皇后。再说了朱瞻基真正喜欢的是孙若微。

因此说皇帝废了傅善祥后悔了,这是不成立的一件事。


汉史趣闻


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很受我们的喜爱,这部电视剧中的女二胡善祥的表现实在是太过于吸引我们的眼球,而在看这部电视剧中,我们有了一个很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部电视剧中的女二和女一在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真实原型。


而经过我们翻阅历史资料可以得知胡善祥(1402年5月11日—1443年12月05日)是山东济宁人,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子,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她在中国明朝的人永乐十五年,胡氏以贤闻名,选为皇太孙妃。洪熙年间,封为皇太子妃。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即位,立为皇后。虽然胡善祥贵为皇后,但她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态。


而这些都不是很重要,我们今天主要要讨论的是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可以得知永远都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如何一个皇帝的皇后都是第一任所被我们去记住。



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到底是有什么样的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她在当皇后的时候,她对待任何人都是善良的,而她下位以后,虽然当时的皇帝很及时的让另外一个妃子去做了下一任皇后,但是整个大明的后宫里面有那么多老人,她们都曾经接受过第一任皇后或多或少的照顾,所以在这个后宫中虽然表面上对新上任皇后毕恭毕敬的,但是在她们的内心中还是最喜欢的第一任皇后。


而太后是最早拥立她成为当今的皇后,而皇后对于太后的态度是拿她当作自己的母亲在侍奉,这个皇后突然一下子没了,太后肯定会想念这个皇后曾经照顾她的点点滴滴,而皇上肯定是对于老人是无数的怀念,新人再好,也不如老人来的贴心,实在啊!


司徒历史


明宣宗皇后胡善祥无过被废,令世人同情,张太皇太后也表示怜悯,宣宗也表示了后悔之意,但是史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个老夫子是在说,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但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行为。

帝舜因为没有后代,在没有通知亲属的情况下,就直接娶妻,舜就是君子的榜样。他是用实际行动来尽孝,而不拘泥于摆喜酒请客这种形式,注重的是娶妻生子,以延续香火。

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第一要的工作是生下皇子,为大明朝制造一个继承人。工作了十几年,还没有成果,咋说是没有过错呢?普通人无后,那是最大的不孝,作为皇后无子,那就是天大的罪过。

永乐十五年(1417年),济宁人胡善祥,被明成祖朱棣册立为皇太孙朱瞻基的太孙妃妃;明仁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朱瞻基的皇太子妃;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即位后,立为皇后。

从被立为皇太子妃到立为皇后,整整八年的时间,胡善祥也没有做出任何实际的贡献,没有给朱瞻基生下一个儿子。

明朝老朱家的传统,就是隔辈亲。明太祖朱元璋就把皇位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明成祖朱棣也是喜欢孙子朱瞻基,才把皇位传给朱高炽,朱瞻基继而接班。保不齐朱瞻基也有这么一个情节,天天巴望着想孙子。可没有儿子,哪能就会有孙子呢?这种事还是需要按照套路一步步地来,朱瞻基心里着急上火,可皇后胡善祥却一直不见动静,这可咋整哦?

好在帝王家不缺女人,另一个女人就想出办法来了。

山东邹平人,永城县主薄孙忠之女孙氏,年幼时容貌俊美,被明仁宗皇后张氏的母亲彭成伯夫人看中,张皇后是永城人,由于这个关系,年仅十岁的孙氏就被选入宫中,由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养育。孙氏与朱瞻基朝夕相处,青梅竹马,感情很深。

在替朱瞻基议婚时,胡善祥被选为了皇太子妃、孙氏为嫔。

朱瞻基登基后,立胡善祥为皇后,立孙氏为贵妃。

但胡皇后一直没有儿子,自己也不想办法,这就给孙氏提供了机会。

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生下了皇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

也有说法是孙氏也没生出儿子来,就偷取宫人之子为自己的儿子。这个朱祁镇,不是孙氏亲生,是宫人所生。

不管是不是孙氏所生,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儿子的朱瞻基,见到了儿子,哪里还去管谁生的,只要是他的就行。这个估计不会错,就是宫人所生,也不会错了种,这一点恐怕朱瞻基不会太马虎吧。

加之,孙氏与朱瞻基本来就情深意长,这次就有话说了。

次年,1428年,朱瞻基的贤妃吴氏又为朱瞻基生下了次子朱祁钰,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宗景泰帝。

由此看来,朱瞻基还是有点能力的,只不过实力不是很强大罢了。

朱瞻基(1398或1399---1435年),作为帝王,在二十八九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差不多也算老来得子,其喜悦的心情可想而知。作为关乎国家、朝廷的第一要务,兹事体大。

母凭子贵,孙氏上位也在情理之中。

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废掉胡皇后,让其退居长安宫,改立孙贵妃为皇后。

除了没有儿子之外,胡皇后并无其他过失。因此,被废之后的胡皇后,一直得到宣宗之母张太后怜悯,经常被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张太后命胡废后位居孙皇后之上。为此,孙皇后经常感到不爽。

天下人得知胡皇后被废的原因,都为之同情。数年后,宣宗也有所歉意,自我解嘲说:“这是当初年少冲动所为哦。”

立储之事,既是家事,更是国事,关乎国家、朝廷的命运。没有儿子而占据皇后高位,并非是好事,很可能是朝政混乱的开始。一旦当朝帝王有个三长两短,突然驾崩的话,很可能就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作为帝王,朱瞻基的处置没有过错。而且,被废后的胡善祥一直得到了善待。

因此,胡善祥被废是在情理中,能够善终也是不错的结局。朱瞻基在政期间,史称“仁宣之治”,可见明宣宗废后一事,并非荒唐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