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大河------济南,济源、济阳、济宁,都因这条河而得名

济水也叫泲水。在古代它和长江、淮河、黄河并称为中国的“四渎”。是古代时期的巨流之一。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条水道却早已湮塞。河南的济源、山东的济宁、济南,济阳等还保留与济水的关系,使人们依稀还能想见它的遗迹。


消失的大河------济南,济源、济阳、济宁,都因这条河而得名

济水与黄河说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渊源


济水是大河下游的支流之一。济字本作泲,自汉以来,因二字音近,用济代泲,于是泲不通用。《说文》解释“涕”为“泲也、”“东入于海”,又日“水出河东垣东王屋山,东为泲,从水,允声。”这说明泲水,就是流水,为什么又称济水。《伪孔传》日“泉原为流流去为济”。


消失的大河------济南,济源、济阳、济宁,都因这条河而得名

济水发源地-----王屋山


所以《禹贡》曰:“导洗水,东流为济。入于河。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海”。于是把发源子河东郡垣县(故城在今山西垣曲县西)东境王屋山的这条小水,称为泲水。后来注释又说:“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还有更奇特的说法,认为济水是清的,河水是浑的。济水从黄河穿过,清者清,浑者浑。

济水在荥播与河分流,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分散的流势,《禹贡》在异沈水中说“溢为荥”,实际上是指在河、济分流之口的泛滥之势。《水经注》叙述河、济分流处除了荥口、荥渎之处,还有出河之济,济隧,十字沟,阴沟等就是这种经常变化的遗迹。

这说明济水的源头与荥泽有关,因此,有的网友认为荥泽可能就是它的源头。从历史记载,济水所用黄河的水很少的,所以古人称济水为清济,黄河为浊河不是没有道理。后来黄河泛滥,黄河水侵入荥泽。于是把黄河的水与济水源连系起来,这就:在历史上说济水穿黄河而过“源流为河水,下为济水”的说法。


消失的大河------济南,济源、济阳、济宁,都因这条河而得名

济水穿黄河

关于济水的流向:全流分上下两大段;上段由荥播东流,横贯大平原的中心,在陶丘以东,散流入于大野。也就是《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注》所记的,在两汉三国时,自今荥阳县北从黄河分出,东流经原阳南,封丘之北,至山东定陶以西,向东北流入巨野泽。


消失的大河------济南,济源、济阳、济宁,都因这条河而得名

济水的流向


从巨野泽北出以后,再经过梁山之东,东平之西,自此以下流至济南市的泺口镇,这段河道大略和今天的黄河相同。泺口以下至海口的一段,和今天的小清河河道略同。晋代以后又有所调“别济”的名称。


消失的大河------济南,济源、济阳、济宁,都因这条河而得名

今天已经没有了巨野泽,仅有东平湖作为遗址


到北魏时代,据《水经注》记载,济水自荥泽以东巨野泽,已分成为南济,北济二派;北济水经过今封丘之北,菏泽之南,南济水经过今封丘之南。定陶之北;南派汇合于巨野泽,出自巨野泽会合汶水以下一段又名清水。唐代以后,巨野泽以上河道已经逐渐湮废,余下的一段,利用菏泽,汶水作为水源,才不致枯竭。这时济水的名称虽没有废弃,但已逐渐为清水的名字所代替。


消失的大河------济南,济源、济阳、济宁,都因这条河而得名

巨野泽也叫大野泽

五代,北宋曾经疏导过南济故道,自开封而东经今兰考,山东定陶,注梁山泊,下接济水,名叫五丈河(广济河)。用来沟通山东地区至京师间的漕运,与沐河、蔡河、金水河并称为“潜运四渠”。但为时不久,又复湮废。北宋以后,受到黄河决徙的影响,为齐傀儡政权的刘豫导引泺水东行,于是济水的下游河道,便分别被大清河、小清河所占夺,自汶口至泺水一段,变成了以汶水为源头的大清河河道;自泺口以下一段,变成了以泺水为源头的小清河。

从此,济水已不复存在。

消失的大河------济南,济源、济阳、济宁,都因这条河而得名

小清河济南段


济水的湮塞,主要是受黄河善淤、善决的影响。由于黄河正流的频繁迁徙,作为它的支津也就不断受到干扰。特别是两汉末公元11年的一次黄河决口,受患达四郡32县,淹没田地十五万余亩,济水和汴渠也都被它侵毁,直至东汉初王景治河,才把这两条水道修复。此外,历代在济水流域开挖人工河渠,也影响到济水和水源日渐枯竭。水力微弱不足以冲刷泥沙,促使下游易于淤塞。甚至被其它水道所侵夺。其中如鸿沟系统中的各渠道,即皆自济水分出,如战国以后中原水运交通的干道浪荡渠,即在今开封附近分济水南流,经今淮阳流入颖河。另一条重要水道汶水(下游又名获水)则从浪荡渠分水流经睢阳(今商丘县南)至彭城(今徐州市)注入泗水,这些河流都分泄了济水的容量。到唐天宝(公元742—755年)以后,济水的水源,就只有依靠荷泽,汶水等水,才使它的下游不致枯竭,及至刘豫将原来流入大清河的泺水东导,引入济水下游成为小清河,这样就使得黄河以南的济水,宣告断绝,到清咸丰时,

黄河第六次大改道时,济水便全部不复存在。


消失的大河------济南,济源、济阳、济宁,都因这条河而得名

济水之南


济水是古代中原的一条重要水道,它对整个中原地区的交通都起着中轴的干线作用。在春秋时代即为中原地区沟通东西的重要河道,它与沟通淮,泗的荷水交会处的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起着重要作用。陶因交通和商业的发达被《史记》誉为“天下之中”,到两汉时期以济命名地名的几乎遍及济水全流。如陈留郡平丘县有临济亭和曲济亭(皆在河南封丘县东)皆临侧济水。

济阳(今山东曹县西南60里)即以其地在济水之阳,战国策士苏代所谓“决白马之口,魏无济阳”。即此,济阴郡治定陶,水南为阴,即以其地在济水南岸。东平国治无盐(山东东平县东20里)汉景帝时为济东国这一带地方,春秋时属鲁国,流经这一带的济水。因此称为鲁济。在这一段济水西岸的田土,又称为济西田。东平以下,泰山郡有户县(山东长清县西南30里),曾为济北王都,后汉时即分泰山都置济北国,再下有济南郡东平陵(济南市东75里)。最后,到千乘郡有狄县,后汉时改为临济县(高宛西北)。从这些郡县城邑的名称,说明它在当时是一条重要的河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