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搭餅,雷州人記憶裡最甜美的味道,看得流口水了

雷州人做的葉搭餅分甜、鹹兩種口味,而口味的區別主要在餡,甜的餡一般以花生、黑芝麻粉、椰絲、木瓜等為主,鹹的則是在花生的基礎上加入蝦米等。小時候家裡做的葉搭餅一般是甜的口味,後來應我們的需求又增加了鹹口味。我們不知道,實際上準備兩種餡有些麻煩,但是父母還是心甘情願順應我們的口味。不過現在我們吃葉搭餅少了,家裡做的量也不多。

葉搭餅,雷州人記憶裡最甜美的味道,看得流口水了


做葉搭餅的過程以準備餅餡環節最耗費時間精力,需要剝花生、炒花生、去皮、洗黑芝麻、篩沙子、去殼、炒黑芝麻,再把去好皮的花生和炒好的黑芝麻搗碎。這些工序中最辛苦的是剝花生,一粒一粒地剝到手痛,回家時聽母親說父親剝花生很辛苦,手痛了好幾天。我以前很喜歡去花生皮和磨花生,因為可以邊做工邊抓幾粒放嘴裡嚼,香脆的感覺至今回味無窮。

搗花生是門技術活,也是門體力活,如果太用力會把花生搗飛出來,如果力度不夠又達不到效果,而且錘起錘落間很耗費體力,平常人搗不到十分鐘雙手就痠痛了,有時需要兩個人輪流來才把花生搗好。有時我為道德不夠碎而憂慮時,旁邊的鄰居家叔叔卻和我說花生不用砸太碎,不然餅餡吃起來不香,我明白他說的意思,要留少許顆粒狀的花生做餅餡,這樣吃餅咬餡時花生就十分香脆。實踐出真理,這看似簡單的搗花生實際上也有講究。

在準備餅餡之前要提前備好糯米粉。一般是把糯米放在清水泡一兩天後晾乾,然後拿到鎮上的磨粉機磨成粉,到做餅當天稱好定量的米粉,對著開水揉成餅團。開水可以先放一些艾葉,這樣和著餅團一起用力揉合,因為加入艾葉,餅吃起來不僅滑口,也不易發黴。野艾在農村的田野都有,不過它要提前採摘並洗乾淨剁碎。這種材料取之方便又健康,不知道是哪個天才的勞動人民想出來的。

葉搭餅,雷州人記憶裡最甜美的味道,看得流口水了

葉搭餅用的葉片一般是海麻樹葉,這種樹葉在村裡經常見到,如果沒有也可以用木菠蘿樹葉來替代,如果村裡都沒有也可以到鎮上購買。不管什麼樹葉都要洗得乾乾淨淨,通常要洗兩三遍才行。等樹葉、餅皮、餅餡等備好就可以開工了,一家人圍在圓桌旁捏餅皮,再把餡塞到裡面包好,這個時候最考手藝。如果餅皮捏得太小,包的餡就少,如果餅皮捏得不好,又包不住餡容易破掉,所以沒有一點功力還真的做不好這種活。捏好的餅團之後就可以用兩片樹葉夾住,小的葉子可以一邊用兩片,大的還可以剪成兩片來夾。夾好的餅放到鍋裡用大火蒸煮一個小時左右即可。以前我很好奇為什麼家裡蒸葉搭餅時會在灶上點一炷香,以為是為了敬灶神,後來問了才知道是用來計時,連續點完一柱半的香就說明該起鍋了。

蒸煮好的葉搭餅在打開鍋蓋的瞬間飄香四溢,飄滿整個廚房,讓人忍不住想嘗一個。趁熱把樹葉揭開,哈著熱氣咬一口,花生、芝麻、椰子絲的濃郁交融在一起,潤滑柔嫩,美味可口。雖說現在工作在外後,但偶爾在市場上看到葉搭餅也會買來吃,但它的味道和家裡剛出鍋的實在不能相提並論。

可惜時代在變遷,農村一些家庭為了省事現在已懶得做葉搭餅了,如何有需要就直接到鎮上訂做或現買。很多年輕人不像他們的長輩那麼熱衷去學去做。其實,過年的年味有相當一部分來源於家家戶戶做葉搭餅的熱鬧,沒了這個過程,年味也變得越來越淡。母親常說:現在葉搭餅做得少,但多少還是要做點,過年怎能沒有葉搭餅呢。

葉搭餅,雷州人記憶裡最甜美的味道,看得流口水了

在以前缺衣少吃的年代,能經常吃葉搭餅算得上富裕人家。一般人家平時吃不起,他們只有逢年過節才有機會吃,那時的葉搭餅顯得珍貴,所以逐漸成為走親訪友時必帶的禮物,這種風俗一直持續到現在。我們家裡雖然吃得少,但過年走親戚或“行年”時都要準備點葉搭餅,這禮物雖然不再貴重,卻代表著了一樣的美好祝願。

在雷州鄉下還有這樣的習俗:新郎新娘結婚的第一年,新郎家要準備一些葉搭餅挑去孃家,這樣的年糕叫“新郎餅”,雷州話叫“尼官餅”。新郎拿過來的“尼官餅”,親家要挨家挨戶分到全村的每家每戶,以沾喜氣。因此,對“尼官餅”的要求比較高:餅要做得比正常的大點,餡料要足夠分量,貼餅的樹葉一定是木菠蘿葉,捏餅的手藝要高,兩邊的餅皮要均勻,不能一邊厚一邊薄。“尼官餅”做的怎樣直接影響著整條村的村民對新郎家的印象,所以這個不能馬虎。不過時代在發展,“尼官餅”的樣式也在變化,從開始的小年糕(葉搭餅)變成到鎮上訂做大年糕,最後連訂做大年糕都覺得麻煩,乾脆在市場買幾箱餅乾糖果對付了。你說這樣的變化好還是不好,我也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