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同姓人是一个祖宗吗?

古传闺疗


不一定啊。但是你这个问题非常复杂。

天下同姓人是不是同一个祖宗,我看得从5000年前说起。

据百家姓可知,我国的姓氏绝大部分源于黄帝的姬姓和炎帝的姜姓,因此,国人也被称为炎黄子孙。另据《国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因此,炎帝和黄帝本是同根生,再讨论由姬、姜二姓衍生出去的姓氏的差异就毫无意义了。

例如,刘邦称帝后,赐项羽的叔父项伯为刘氏,而追根溯源,刘姓的祖先是帝尧,而项氏的祖先是姬姓,说穿了不都是黄帝的后人吗?

司马氏也是如此,虽然以官职为氏,然而无论是源于西周的程伯休父、源于陈姓的司马穰苴,还是芈姓的楚国司马子反,说到底,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

也就是说,黄河流域乃至长江流域的中原地带大抵都为炎黄子孙。因此,我们真正要考虑的倒是那些在黄帝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那些少数民族。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与汉人并非同宗

对于很多少数民族来说,史书上很少能找到他们的踪迹,但是考古工作者又通过发掘活动来证实了他们的祖先早就存在。在原始社会晚期,当黄河流域出现仰韶文化之时,长江流域也出现了马家浜文化,东北的松辽平原出现了红山文化等等。

也就是说,早在黄帝之前,很多地方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当他们在被汉化之前,他们也有自己的姓氏。

少数民族冠以汉姓

轰轰烈烈的汉化运动始于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地,在汉武帝之时西征河西,南服云贵。从夜郎自大这一小故事,可知夜郎国从未知中原之事。但是,据我所知,很多少数民族早已改为汉人姓氏,多半是来自于官方的赐姓。

一、满族人冠汉姓

就那最大的少数民族满族来说,其祖先为肃慎,与中原祖先炎黄二帝并非同宗。然而,自清朝中叶开始,很多满人姓氏开始冠以汉姓。

  • 宝里吉特氏:宝氏、李氏、郑氏、吉氏等。

  • 郭啰氏:李氏、国氏等。

  • 罕楚氏:李氏、张氏等。

  • 库雅拉氏:李氏、胡氏、孔氏、礼氏等。

  • 李佳氏:李氏、佟氏。

  • 鲁布哩氏:李氏、孙氏等。

  • 穆和林氏:李氏。

  • 穆里雅连氏:李氏、穆氏、连氏等。

  • 萨哈连氏:李氏、郭氏、连氏等。

  • 萨克达氏:李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等。

  • 乌库理氏:商氏、刘氏、乌氏、李氏、讷氏、桑氏、鱼氏等。

  • 锡勒尔吉氏:李氏、解氏等。

  • 伊喇氏:李氏、刘氏、王氏、肖氏、萧氏、黄氏、白氏等。

  • 扎克塔氏:李氏、石氏等。

二、蒙古族冠汉姓

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司马迁记载其来源于夏后氏,但早在原始社会期间,那里也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而其后裔蒙古人,自从在元朝占领我华夏大地起,就开始了其汉化运动。从清朝中叶开始,一些蒙古族人也开始陆续冠汉姓。

  • 李雅拉氏:李氏。

  • 巴鲁特氏:李氏、白氏、苏氏等。

  • 博硕氏:李氏。

  • 博尔济氏:李氏、边氏、季氏。

  • 博尔济吉特氏:李氏、包氏、鲍氏、博氏、陆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 鄂尔克特氏:李氏、傅氏、鄂氏。

  • 煌古台氏:李氏、黄氏、古氏等。

  • 喀楚特氏:李氏、楚氏等。

  • 谟锡哷氏:李氏。

  • 努特伦氏:李氏。

  • 齐木克图氏:李氏、齐氏、黎氏等。

  • 奇墨斯氏:李氏。


  • 索诺图氏:李氏、索氏、图氏等。

  • 塔喇巴齐克氏:李氏、白氏、理氏等。

  • 佟尼果特氏:李氏、佟氏、倪氏等。

  • 翁牛特氏:李氏、牛氏、翁氏等。

  • 卓巴鲁特氏:李氏。

除此之外,贵为天下第一姓的王姓,也是游牧民族最青睐的姓氏。因此,大量少数民族,从汉代开始,便陆续开始融入王姓大家族,如匈奴、西羌钳耳氏族、高丽人、 鲜卑族人、月氏人、回纥族、阿布思氏族、 契丹人、女真人、西夏党项人、蒙古人、满洲人等。


读春秋思无忌


天下同姓人是一个祖宗吗?要说呀!也是也不是。下面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就足能说明一切。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我村从外地来了一家人。本不姓董,由于他家人单势孤,加上遇见什么红自喜事的连个照应的都没有。后来!就经过他家与我董氏家族的同意,就随了我董家的姓。当然了,这是一方面。还有因种种原因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所以说!同性的人不一定是同祖。反过来讲!同祖的人也不可能都是同姓。比方说随母亲的姓或被人领养都有可能。凡事不可太较真。一切顺其自然即可。楼主!你说呢!

喜欢的请关注我。我也会在笫一时间关注你。

我是永远不会取关的哟!谢谢。





董海民263


肯定不是,国人的姓自古就有,随着时代变迁,名族融合,战乱征伐,姓氏在不断变化。

最开始的时候,由先祖的名来定姓,距离笔者的姓,刘,最开始就是由尧的后裔刘累定居在河南而后繁衍生息,刘累的后代就取姓为刘。

再名族融合的时候,很多的外族被汉文化所吸纳,他们为了融入汉文化,分分把自己原来的姓该换成汉姓。比如鲜卑族在融合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独孤改成了刘,如果我的身上有鲜卑族的血脉我可能就叫独孤进进[捂脸]

还有一些为了躲避战乱或者逃避敌人,或者其他原因,改姓的。

最常见的就是欧阳氏改成杨氏的。



进山近美


在中国,同姓人在一起,讲究同宗同源。不过,从姓氏学角度来看,这不一定,同姓不一定祖宗是同一人。

 

中国的许多姓氏尤其是大姓来源复杂,即使同姓,也未必是一个老祖宗。譬如孙姓,最负盛名的一支孙姓当属春秋卫武公之子惠孙一支了。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是先秦时期孙氏来源最主要的一支。春秋时还有楚国孙氏和齐国孙氏,楚国孙氏源自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也属以先祖名字为氏,齐国孙氏则是齐景公给将军田书赐姓孙。不仅仅有这三支孙姓,史上还有众多的改姓孙氏。商代名臣比干被纣王剖心后,子孙为避祸,有的就改姓孙。

 

许多看起来不相干的姓氏,却有亲缘关系。以《百家姓》前六句为例,何姓源自韩姓,盖因韩国灭亡后;子孙流散,江淮地区读“韩”为 “何”,这才有了何姓。如果再追根溯源的话, 赵、秦起自赢姓,周、吴、郑、冯、卫、蒋、沈、韩、杨、施、张都源自姬姓,褚、陈分别得自子姓、妫 姓,而许、吕则始自姜姓,这是怎么回事呢?原 来,夏、商、周、秦四朝的国姓分别是姒、子、姬、 赢;著名的尧帝姓伊祁;舜帝姓妫或姚;炎帝居住在姜水之滨而得姓姜;人文始祖黄帮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又号轩辕氏。

 

这样说来,几乎每个中国人五千年前都是一家,要我说,我们中国人都是一家人,不用管何种姓氏,都是中华儿女!





米爸Derek


您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从历史可考的方向来说,这是一个不能下定论的问题。

举例:汉朝皇帝的那个刘姓

最早的刘姓来源,是祁姓,是帝尧的后裔。最早关于这一族的记载是一个叫刘累的,据说为夏朝国王孔甲养了4条龙(理论上可能是某种爬行动物……);

春秋时期,另一支姬姓改姓为刘;

楚汉相争,项伯救了刘邦一命;另一个名叫娄敬的建议西汉定都关中。刘邦对这2个异姓赐姓为刘;

西汉初年,为了和匈奴和亲,西汉向匈奴进献美女,冒顿单于按部族从母姓的规矩,后代姓刘;

匈奴族东汉时期发生分裂,其中一支内附中央王朝,历经三国,西晋前期,其领导者匈奴人刘渊妄称自己和汉家是亲戚,举兵反晋并攻入国都(之后灭亡西晋,五胡乱华开始)。河南刘氏源于此。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独孤氏改姓为刘;

唐朝中后期,沙陀人不满吐蕃对其压榨,在朱邪赤心率领下,跋山涉水前往唐朝依附,其中一支赐姓为刘(当然领导者赐姓为李)。这个刘氏日后建立了五代十国的后汉和北汉政权(然而这一族多行不义,应该是灭族了。)

元清两朝,亦有汉化改姓刘的。

如上种种,可见同姓未必同宗!他们拥有共同祖先的说法完全不成立。

历史不可考的角度,所有人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祖先。

据称非洲智人300多万年前走出非洲,前往世界各地,打败并战胜了原本分布居于世界各地的直立人种。

而这些智人很可能来自同一个母亲“露西”【夏娃理论】

如此说来,非但同姓,甚至不同姓的现代2个人,都可以追溯同一个祖先,远比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久远。

所以,天下同姓的人不一定是一个祖宗。

谢谢阅读。


WestSlope


如果我们中国的历史没那么长的话,一个姓氏的祖宗很可能来自同一个源头,但是我国的历史太长了,这一期间发生的各种事情,例如战乱、避祸、民族融合等等原因,很多的姓氏的来源就会比较复杂。

在上古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一般来说我们的姓的源头都来源于上古的八大姓。即:姬(黄帝)、姚(虞舜)、妫(虞舜)、姒(大禹)、姜(炎帝)、嬴(伯益)、姞(黄帝之子)、妘(帝喾),它们都有“女”字出现,代表着母系社会,而这些姓随着母系氏族的结束,父系氏族的开始,氏开始出现,自秦以后,姓氏便合二为一了。而我们现在的姓,其实就是古时候氏演变过来的。

而我国姓氏的来源,一般分为:

以姓为氏

以国名为氏

以邑名为氏

以乡亭之名为氏

以居住地为姓

以先人的字为氏

以兄弟次第为氏

官职为氏

以职业为氏

少数民族汉化

以谥号为氏

改姓

我就举一个例子吧,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姓氏人口最多的为“王”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为何这个姓氏这么多人,这与它复杂的来源有关:

据史料记载,王姓并不是从一个源流传下来的,以汉族来说,有的王姓是周文王的后代,有的王姓则是虞舜的子孙,还有的王姓则是殷商丞相比干的后代。这种情形,已经是够复杂的了,再加上后来许多外族不约而同地改姓了这个汉姓,而且还有一些人也被赐姓为王,而且由于“王”字比较简单,很多人改头换面之后更愿意使用“王”字作为姓,毕竟古代人整体的文化水平很低。

所以说,现在要追根溯源还是挺难的,当然,很多家族愿意谱写家谱,甚至一些大族还有祠堂和堂号,这就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祖先,但考虑到历史的复杂性,真正想探寻自己的起源,依靠科学手段还是最靠谱的。


黑水布衣


这个肯定不是了→_→

从古至今发展到现在有很多姓氏,也有很多姓氏起源于一个姓氏,还有改姓的,也有诸侯以封地的国名为姓的,还有王朝灭亡为纪念将本姓给改成比较寓意好或者尊贵的,还有有功之臣皇帝赐姓的。

1、比如我是高姓,最早起源于山东 齐国最高上卿 , 高,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老姓氏。 第一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弭 高元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后来还有南北朝北魏皇帝拓跋宏汉化有很多鲜卑人改姓,其中后来的北齐皇室就是改姓的高。

2、皇帝赐姓:皇帝赐姓多是对有功之臣或者彰显皇恩浩荡,因为在古代皇帝贵为九五至尊地位最高,皇帝的姓就是天下最尊贵的姓氏了,古代赐姓比较多的就有唐朝的皇帝曾经赐过很对人李姓,后来五代的后唐皇帝的李姓就是唐帝所赐。

3、同一个姓氏后来改了很多的,我国上古时期是女权社会,比较尊贵的姓氏都有女字旁,现在很多女字旁的姓氏的人在以前可是无比尊贵之人呀[呲牙],比如姬姓直接演变出了周姓、吴姓、郑姓、鲁姓、魏姓、杨姓、蔡姓、韩姓、霍姓、管姓、毛姓、曹姓、卫姓、毕姓、蒋姓所以这行姓氏的人可能原来都是一家人都是大周王室贵族。

4、亡国王室贵族改姓的,为了不被新朝权势所迫一般都会改姓,满清改姓的最多几乎都改了,这个迫害前朝宗室的坏习惯开始于南朝刘宋王朝,刘宋代晋后大肆杀害晋室宗亲,司马姓改的比较多,还有很多以国的名字当做姓氏。

总之现在很多姓氏都可能改了很多次,历史久远,改朝换代这么多次,族谱什么的很多都被毁,最原始的本姓可能都不知道了,而且在古代一般只有贵族才会有姓又有氏,王朝的国号就是氏。





世界就是天下


不一定的,同姓的人不一定是祖宗同一个的,我举个例子吧,比如说王姓的来源就有以下这么多种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家有宏远


不一定呢,同姓的人他们的祖宗不一定是同一个的,举个姓氏王的例子呢,王姓的来源有以下很多种来源:

1、源于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其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移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经世代繁衍生息。因为他出生于王族,被人们称为“王家”,后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子孙散居于京兆、河间一带,以着出生于王族的原因,遂自称为王姓。后世一直沿用未改,逐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他的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是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为出了古君王后裔,遂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为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是纣王的叔父,因为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比干的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于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来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比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他的后人自许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有和很多,他们的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根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主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由这些看来,他们虽然都同姓王,但不定是一脉相传下来的,所以祖宗也不会是同一个的。




礼葬篱落


不一定,俗话说,三张五李一翟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人口在遇到灾荒,战争,瘟疫等都会迁移。古时候的人识字的人也少,古时候还有过继等习俗。再追溯姓氏根源,上古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到秦朝后才和二为一,古时候的君王给自己的子孙都有封地,举例,老五儿子被封到郑国当君王,那么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就会都姓郑。有时候因为不会写字,没有姓氏,走到那里就会要人家赐姓和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