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腐成性?辛弃疾会是这样的人吗?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豪放派词人,他以词闻名,善长短句,悲壮激烈,尊为豪放派之冠,与苏轼合称“苏辛,影响深远。然而近日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人谈论历史上真正的辛弃疾贪污严重,妻妾成群,生活作风糜烂等各种负面新闻,有很多学者、老师也在视频中大谈辛弃疾的上述问题。关于辛弃疾的经济问题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吴世昌先生在《辛弃疾论略》一文中就质疑辛弃疾哪来那么多钱盖自己的豪宅?20世纪80年代,香港大学罗忼烈教授《漫谈辛弃疾的经济生活》一文更是直接指出,当时“政治腐败,贪污成风”,辛弃疾也不会例外,否则“看他的家庭和产业,如果不是生财有道,靠什么办法可以壮观到这种地步呢”?

稼轩贪污罪名似乎言之凿凿,无可辩驳。

此文发表之后,在学术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响巨大。辛弃疾研究专家邓广铭教授针对对罗忼烈的观点进行驳斥逐一反驳,所谓豪宅“只是稍不一般的几间房屋,称不起‘豪华的府第’和‘庞大的园林’”,后来的瓢泉居第“也无非又多盖了一些‘茅庐’”。邓先生认为:所谓的稼轩贪污之说“全都是由政治上的敌人诬构而成的。”


贪腐成性?辛弃疾会是这样的人吗?


那么稼轩的居所就是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看他一生的挚友陈亮的文章中查阅一番:“如闻作室甚宏丽,传到《上梁文》,可想而知也。见元晦说曾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曾睹,此老言必不妄。去年亮亦起数间,大有鹪鹩肖鲲鹏之意。”元晦即朱熹,朱熹感叹“耳目所未曾睹”,可见非同一般。也就是说稼轩居第,绝非只是“稍不起眼的几间茅屋”和“茅庐”,而是豪华园林无疑。

我们再看稼轩自己的文章中有什么描述?辛弃疾在其《新居上梁文》写到自己带湖新居,亦言:“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可见壮观宏伟。

还有一个材料,辛弃疾新居修好之后,曾请当时著名文人洪迈写作一篇《稼轩记》,文章中这般描述:“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横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地作藏,择然后予。济南辛侯幼安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度财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释位而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而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耨之为者。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欵竹扉,以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涤研有渚。”

可见很多人所说的稼轩盖豪宅,所言非虚。

那么,他究竟是不是一个贪官?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官员俸禄,高薪养廉为宋代首创,也是宋朝的一项国策。在这一国策之下,使得宋代官员特别是中高级以上官员普遍都能享受到优厚待遇。

辛弃疾为官20年,先后由江阴军签判、广德军通判、司农寺主簿、仓部郎中、一路做到江西提点刑狱、湖北安抚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当他做到安抚使时,已经算是国家的“封疆大吏”。作为一路的军政长官,安抚使是极为重要的。当时人普遍呼辛弃疾为“辛侯”、“帅臣”,都可见辛弃疾政治地位的崇高。

有宋一朝,中高级官员俸禄极为丰厚,当时官员除正俸、禄粟以外,还有禄米、职钱、食料等钱、傔人衣粮、傔人餐钱,此外还有茶酒厨料之给、薪蒿炭盐诸物之给、饲马刍粟之给、米麦羊口之给,在外做官的额外还有公用钱,以及数量不等、相当可观的职田。由此可见,宋朝官员的合法收入名目繁多。

从这里可以洞见南宋将帅收入之高、生活之富。《宋稗类钞》对南宋将帅奢靡生活也这样写道:“诸将如某某等,莫不玩充堂寝,田园占畿县。享乐寿考,妻儿满前。”何忠礼《宋代官吏的俸禄》一文亦言“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俸禄之高确实惊人”,并言“宋代高级官员的收入,远远不限于各种规定的俸禄,他们若遇皇帝登极、生辰及郊祀、明堂大礼,还有大量赏赐可得。除此之外,尚有各种名目的恩例,如生前有赆礼,死后有赙赠等等,每次数量之巨,令人咋舌。何况,他们既无守阙之虑,恩荫制度又可保其子弟人人皆能入仕为官。如此优厚的待遇,使他们有条件过着奢侈的生活。”辛弃疾作为一个四品以上的大员,家庭富裕,府第豪华,是当时将帅的一个普遍现象,不足为奇。他的富裕生活当来自于合法收入,正是南宋将帅位高多金的正常体现,拥有两处园林的辛弃疾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另外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言宋代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当时许多达官贵人都拥有富丽园林。辛弃疾这样的生活状况,在士大夫阶层,自然十分正常。

在辛弃疾担任高官期间,对贪官污吏的惩治不遗余力,也从一个侧面见出辛弃疾自身与贪污无染。据《宋会要》记载,淳熙四年,“知兴国军黄茂材特降两官,以江西安抚辛弃疾言茂材过,数受纳苗米,致人户陈述故也”;淳熙七年,“知桂阳军赵善珏特降一官放罢,以帅臣辛弃疾按其昏浊庸鄙,窠占军伍,散失军器,百姓租赋科折银两盈余入己故也”。从这些记载可见辛弃疾对贪污的深恶痛绝。

再就辛弃疾本人的金钱观来看,也见出他绝非是一个孜孜为利之人,这在他的词中多有体现。他嘲笑一位“俗客”道:“有个尖新底,说底话,非名即利。说得口干罪过你;且不罪,俺略起,去洗耳。”针对儿子劝他为后人多置田产一事,他还专门写词责骂儿子:“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另外还说道:“富贵非吾愿,皇皇乎,欲何之?”从这些词里,都可见出辛弃疾对金钱的不屑态度。

另外,从辛弃疾实际经济状况来看,他也并非一直都保持着富贵生活。

辛弃疾于淳熙八年罢官,去职不久,即于淳熙十四年有词写道:“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此后还陆续写有这样的词句:“人间岂有,如孺子,长贫者”、“医者索酬劳,那得许多钱物”、“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从以上诸词可以看出,辛弃疾在罢官之后很快就贫困下去,他的富贵生活并没保持多久。而在辛弃疾去世后,据宋人所撰《宋兵部侍郎赐紫金鱼袋稼轩历仕始末》一文言:“卒之日,家无余财,仅遗平生词、诗、奏议、杂著、书籍而已。”

辛弃疾一生三起三落,屡遭弹劾,根本原因不在于他有什么贪污受贿等经济问题,而在于辛弃疾和当时的士风不合,最终成为官僚体制的牺牲品。

南宋时期,宋金对峙。许多士大夫认为,“南北之势已成,未易相兼。我之不可绝淮而北,犹敌之不可越江而南”。在这种论调之下,统治者“忍耻事仇,饰太平于一隅以为欺”,苟安之风盛行。士人普遍养成一种喜好清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风气。当时士大夫普遍不恤国事,无所作为,难怪朱熹说当时士人“而今个个都恁地衰,无气魄”。


贪腐成性?辛弃疾会是这样的人吗?

辛弃疾才兼文武,念念不忘收复故国,建功立业。但是,他这种急于事功、不忘恢复的主战意志,却同占主流的苟安观念显得格格不入,形成一种巨大反差。辛弃疾在上宋孝宗的《美芹十论》中言:“今之天下,其弊在于儒臣不知兵,而武臣有以要其上。这句话无疑将当时朝中的文武官员得罪个遍。后来他在上虞允文的《九议》中再次猛烈抨击了这一士风。辛弃疾这种一人独醒天下皆醉的口气,必然也使他和当朝士大夫群体形成显著对立。

辛弃疾胸襟抱负和普通士人相左,行事作风又得罪诸多当朝要员和地方官吏。他既然如此不容于官场,那么遭受弹劾罢免的命运注定不可避免。辛弃疾是宋代遭受弹劾最多的士人之一。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辛弃疾并非贪官,他的罢官和经济问题无关,他的经济生活是清白的。

贪腐成性?辛弃疾会是这样的人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