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汗血宝马20万大军西征,千年之后天马消失,大宛国消亡

自上世纪初“昭陵六骏”石刻被发现,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和专家,学术界对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予以了高度评价。但“昭陵六骏”的原型是什么马种?它们从何而来?


汉武帝为汗血宝马20万大军西征,千年之后天马消失,大宛国消亡


近年来,有专家从“六骏”名称解析、马种特征对照、中外马文化对比分析、历史背景分析、马种繁育等多方面进行了探寻,缜密论证了“六骏”中有“三骏”属于突厥马系中的优良品种;有“二骏”是欧洲纯种良马,大体属于伊比利亚马;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骏”是“汗血宝马”。


汉武帝为汗血宝马20万大军西征,千年之后天马消失,大宛国消亡


《新唐书》及《唐要会》记载,唐武德年间,西域藩国曾向朝廷进献至少四千匹优良的大宛马;贞观元年至六年间,龟兹、焉耄等藩国进贡数万匹良马。


汉武帝为汗血宝马20万大军西征,千年之后天马消失,大宛国消亡


《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自大业二十年至贞观十九年间,唐朝军队俘获战马总数超过十万匹,其中不乏优质良马。


汉武帝为汗血宝马20万大军西征,千年之后天马消失,大宛国消亡


另有记载,唐武德年间,唐政府多次派专员参与突厥蕃市,通过贸易方式购买大量良马,其中不乏“汗血宝马”。


汉武帝为汗血宝马20万大军西征,千年之后天马消失,大宛国消亡


“汗血宝马”,历史上曾被称为“天马”、“大宛马”,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史记》中。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国见到一种良马,速度极快、耐力惊人。那么昔日的“大宛国”是否还在?又是怎样的前世今生?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于公元前129年前后到达帕米尔以西的大宛。大宛国王向张骞表达了与汉朝交往的意愿,并派向导和翻译协助张骞辗转康居,最终抵达了大月氏,为以后汉朝与西域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张骞回到汉朝后,向汉武帝描述了大宛国的位置,“大宛国在大汉朝的正西面,匈奴的西南”。汉武帝听说大宛盛产良马,非常高兴,决定引进这种良马。


汉武帝为汗血宝马20万大军西征,千年之后天马消失,大宛国消亡


最初,汉武帝派出一百多人,带着黄金前往大宛国去交换“大宛马”。但是大宛国王心存顾虑,不肯换马。一方面是当时西域战事频繁,本国军马储量并不是十分充足。另一方面是惧怕强大的匈奴,如果匈奴知道大宛向汉朝出售军马,一定会报复大宛的。汉武帝派出的汉师无功而返,还没出大宛的国界,竟被贼人截杀,抢走了全部黄金。汉武帝得知后,勃然大怒。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任李广利为西征将军,领6000羽林军及各郡的囚徒2万多人,开拔远征大宛。由于路途遥远,气候恶劣,加之粮草储备不足,一路饿死、病死、被沙漠吞没的人不计其数,李广利率军到达大宛边界的时候,大军已经减员过半。疲惫不堪的汉朝大军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在大宛军队的攻击下,溃不成军,最后只有李广利带着百十号人逃到了敦煌。

汉武帝得知汉军败退的消息又惊又气,但仍不甘心。下令桑弘羊负责军需,调集了20万大军出征西域。

大将军李广利吸取了第一次西征的失败教训,放弃了地广人稀的楼兰老路,改为大沙漠北缘。大军到达轮台国时,轮台国王不愿提供军需,结果被惹怒的汉军大肆屠城,从此西域轮台国在历史上消失。

轮台国被灭的消息迅速在西域传开,沿途的龟兹、疏勒等国无不恐惧,纷纷主动向汉军贡献粮草。在汉军的威逼下,大宛的王公贵族们首先坚持不住了,他们派人秘密联络大将军李广利,表示愿意献出“大宛马”。此时的李广利不仅兵将众多,粮草也十分充足,围困大宛都城个把月都不是问题,于是强硬地提出,一、“大宛马”必须要献;二、大宛国王上次害得大将军差点丢命,现在必须要被处死。结果第二天,大宛国王就被叛变的大臣绑到了汉军阵营,被汉将处死。

汉军这一次西征大获全胜,获得几千匹优良的大宛马,但经过一路长途跋涉,大军达到玉门关时,“汗血宝马”只剩一千多匹。


汉武帝为汗血宝马20万大军西征,千年之后天马消失,大宛国消亡


这次西征,使汉朝在西域达到了至高的威望,西域诸国在此后几十年间不敢妄动。

“汗血宝马”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曾兴盛上千年。但由于战争的需要,公马和骟马为军马的首选,同时杂交马也是优良军马的重要来源,因此马匹的纯种繁育就受到限制,“汗血宝马”的纯正血统在我国内地难以保留,最终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逐渐消失。


汉武帝为汗血宝马20万大军西征,千年之后天马消失,大宛国消亡


唐朝时,大宛在政治和军事上与唐朝联系密切,被称为宁远国,或拔汗那。

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率大军占领了宁远国。至此,真正意义上的“大宛国”不复存在了。几百年后,这里的居民与蒙古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支叫做“月即别”的游牧部族,成为后来乌兹别克人的前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