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陲友谊关,金鸡山上镇南台,首炮试射就卡膛的克虏伯大炮

沿着沿边公路一路自驾,我们来到了凭祥,因为沿边公路往东兴方向去的路不通,我们只能止步在凭祥。友谊关以前去过了,这次凭祥的朋友建议我们上金鸡山上看看。说是金鸡山上,有一门清朝时的克虏伯大炮,试炮时打第一炮就卡膛了。炮弹至今还卡在炮膛里。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于是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我们登上了金鸡山。看到了这门神奇的打第一炮就卡膛的德制120毫米口径的克虏伯大炮。炮弹还赫然堵在炮口。

西南边陲友谊关,金鸡山上镇南台,首炮试射就卡膛的克虏伯大炮


西南边陲友谊关,金鸡山上镇南台,首炮试射就卡膛的克虏伯大炮


后来我查看历史,根据历史记载,晚清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为防止法国背盟,广西提督苏元春奉旨购买了34门克虏伯大炮,环列在上千公里的边界线上,整个工程历时十年。把数万斤重的克虏伯巨炮运上山顶在当时来说,是个极大的工程。其中镇南炮台的这门大炮拉了9个月才到山顶,但试射打第一炮就卡了膛。

西南边陲友谊关,金鸡山上镇南台,首炮试射就卡膛的克虏伯大炮

炮弹卡膛之谜,至今存有多种猜测,多数人所认同的有两种,一是大炮生产时已经设定大炮使用寿命,第一发炮弹口径最小,最后一发炮弹口径最大,炮弹应按编号顺序发射,清军误把最后一发地弹作为第一发炮弹发射而卡膛。二是当年的德国和法国在越尚有着共同利益,德国在卖给清军的炮弹中掺有实心假炮弹,清军发射第一发炮弹时,就被假炮弹卡住膛口。

按我的常识,应该是第一个原因。因为这炮弹明显就是实心弹,按顺序先打三炮实心弹。应该是新炮的试炮程序。德国人历来以严谨出名,耍小心眼的事不是德国人的风格,猜测二应该是不成立的,掺入实心弹以假乱真更是无稽之谈。实心炮弹弹壳有底火,弹头没有引信。不可能炮兵看不出来。所以第一个猜测是成立的,毕竟有点丢脸,所以掰扯多一个猜测给自己遮羞而已。

西南边陲友谊关,金鸡山上镇南台,首炮试射就卡膛的克虏伯大炮

海拔511米的金鸡山又名左弼山,位于友谊关的西边。山顶的共有三座炮台,分别为镇南、镇中、镇北炮台。3个炮台互为鼎足之势,是友谊关的防御要地。这门卡膛的大炮是安置在镇南炮台上的一门。

西南边陲友谊关,金鸡山上镇南台,首炮试射就卡膛的克虏伯大炮


西南边陲友谊关,金鸡山上镇南台,首炮试射就卡膛的克虏伯大炮

这是三个炮台中的另外一门克虏伯大炮,在炮台上,可以一览中越边境方圆数里迷人的风景。左边是越南,右边是中国,可见这个位置的重要性。

西南边陲友谊关,金鸡山上镇南台,首炮试射就卡膛的克虏伯大炮

炮台下还有巨大的地库,应该是炮兵值守和存放炮弹用的。

西南边陲友谊关,金鸡山上镇南台,首炮试射就卡膛的克虏伯大炮

中越两国历史上曾经是封建性的宗藩关系,虽然两国历史上有过侵扰和征战,但睦邻友好是主流,边境长期相安无事。清朝中法战争后开始设置的国界隘卡,也是以边境管理为主,并非针对对方的边防。友谊关两侧乃至边境上的30多个炮台亦是为了防范当时殖民越南的法国统治者而设。

西南边陲友谊关,金鸡山上镇南台,首炮试射就卡膛的克虏伯大炮

金鸡山下就是友谊关,距离凭祥市区18公里,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始设于汉朝时期,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曾数次改名,先后有雍鸡关,大南关、界首关、鸡陵关、镇夷关,镇南关,睦南关等名。新中国成立后于1965年正式改名为友谊关,并由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题字。友谊关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两山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又成左青龙右白虎之气势。

西南边陲友谊关,金鸡山上镇南台,首炮试射就卡膛的克虏伯大炮

友谊关还是322国道的终端,国道穿过友谊关拱城门后与越南公路相连。

西南边陲友谊关,金鸡山上镇南台,首炮试射就卡膛的克虏伯大炮

友谊关口岸是目前中国通往越南及东盟各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西南边陲友谊关,金鸡山上镇南台,首炮试射就卡膛的克虏伯大炮

在近代史上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越两国人民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曾并肩战斗、相互支援,结下了同志加兄弟的深厚传统友谊。尽管中越间也曾有过风风雨雨,但只是暂短的一段经历。自1991年11月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相互信赖逐步增进,友好关系日益巩固和加强。

在中国目前的这次疫情阻击战中,越南政府向中方捐助的一批医用手套、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早在2月10日就运抵武汉。

沿着两国边境中国这边的沿边公路一路行走,看到最多的就是这个标语。“做肝胆相照的好邻居,真朋友”。相信这是中越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西南边陲友谊关,金鸡山上镇南台,首炮试射就卡膛的克虏伯大炮

岁月峥嵘中历尽风风雨雨的这座古老雄关, 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力量与智慧。现在更成为中国与越南乃至东南亚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

以上图文为本人原创,未经许可请勿摘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