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經 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富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

譯文

杜絕所謂的聖賢和智慧,人民可獲利百倍。

杜絕所謂的仁義,人民自然會回覆到孝慈的天性。

杜絕機巧功利,自然沒有盜賊。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其實都是巧飾,不足以治天下。

所以有必要讓人民的思想有所歸屬。

那就是迴歸純潔淳樸的本性,減少死私心雜念。

拋棄所謂的“聖賢仁義智慧”之學,就沒有憂患了。

心得

1.本章中,老子闡述了“絕聖棄智”的觀點。因為聖賢仁義智慧,一旦利用不好,往往發展為機巧偽詐,對社會人心的危害更大,還不如沒有。這與老子所說的“智慧出,有大偽”觀點一致。老子認為,聖賢仁義智慧,不足以用來治國平天下。只有棄絕此所謂“絕學”,行自然無為之治,才能確保無患。

2.如何做到絕聖棄智?根本辦法就是讓人心有所歸。即淨化人心,使之返樸歸真,迴歸純潔淳樸的本性,少私寡慾。這樣即可民心厚道,一派祥和。聖賢仁義智慧之“絕學”既沒有必要,也沒生存的土壤了。

3.老子絕聖棄智的觀點,是針對社會弊端而提出的。對於複雜而充滿競爭的社會現實,未免有些理想化。因我們難以做到無私無慾,所以倡導聖賢仁義禮智信等學說。但至少要做到減少名目繁多的政令,少些繁文縟節,淨化民心和社會風氣。否則,要求越多,規定越多,標準越多,問題越多,越描越黑,越理越亂,聰明反被聰明誤。

4.老子少私寡慾的哲學思想也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在喧囂的人世中,一個人只有減少慾望和私心雜念,善於內觀反省,淨化自己,保持本性,永守自我的精神家園,才不至於被汙染得面目全非,失去自我,從而擁有輕鬆自在的人生。

5.真正的智慧,不是亂真的虛偽,不是鑽營利己的機巧心,而是把這種智慧放大,用於正途,不僅為自己,更為普通大眾。這是真正的大智慧。縱觀那些成就非凡的偉人,無不如此,他們不屑於利己的機巧伎倆,而保持真誠如赤子的本性,其目光和智慧的觸角更遠大,所以走得更遠。

經典故事

藺相如少私為公

戰國時期的藺相如,為人胸懷寬廣,從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得失,是一位識大體的君子。

澠池之會後,藺相如回到趙國。由於再次立了大功,所以趙王任命他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

這事讓廉頗很不高興,他不服氣地說:“我是趙國的將軍,曾立功無數。他藺相如不過是靠嘴皮子的書呆子,官位卻在我之上。我真是不服。他這樣一個粗陋低賤之人,官位在我之上,我真是感到羞恥。如果我見到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他的話傳到了藺相如的耳裡,藺相如就有意躲著廉頗,避免會面。每當上早朝時,藺相如就以身體不舒適為藉口不去,避免與廉頗碰面,以免起爭執。

一天,藺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立即改道而行。他的門客見狀,紛紛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人跟隨您,是因為仰慕您的崇高威嚴。但您與廉頗地位相當,他對您不敬在先,還散佈難聽的話,您非但不去討個公道,反而畏懼躲避,不敢面對他。普通人都為此感到羞辱,更何況你這個上卿呢?我們實在難以忍受,請允許我們告辭吧。”

藺相如挽留:“你們說,廉將軍與秦王誰強呢?”

門客異口同聲:“當然是秦王了。”

藺相如點頭,說:“我曾在宮殿呵斥秦王,羞辱其大臣,我雖愚昧,還不至於怕廉將軍吧?”

門客面面相覷,紛紛點頭。

藺相如接著說:“我之所以迴避與廉將軍起爭執,是因為我明白強秦不敢進攻趙國的根本原因在於趙國有我們兩個人在。倘若我與廉將軍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會兩敗俱傷。正所謂‘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我這樣做是為了國家的安全,而不計個人的榮辱。”

藺相如一席話,讓眾門客心悅誠服。

廉頗聽說後,羞愧難當。於是,他袒露上身,揹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道歉。他慚愧地說:“我才是一個粗鄙淺薄的人,真是無顏見您,感謝您對我的寬容,沒有讓我繼續盲目下去。”

兩個人於是和好,成為了生死之交。

藺相如因為“少私寡慾”,不與人爭,顧全大局,所以贏得廉頗等人的尊重和佩服,並最終避免了大的爭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